首页 历史故事 黄河水上交通复兴经典音乐作品《当代回族》

黄河水上交通复兴经典音乐作品《当代回族》

时间:2024-01-27 历史故事 版权反馈
【摘要】:黄河水运刁雍开磴口风帆不复还黄河是我国第二大河,被称为中华民族的母亲河,全长5464千米,流经青海、四川、甘肃、宁夏、内蒙古、陕西、山西、河南、山东九省区。这些诗句都形象地反映了宁夏地区古代黄河水运的兴盛。黄河航运事业由北魏薄骨律镇将刁雍始创,至今已有1500余年的历史。刁雍开创的黄河水运事业一直沿袭下来,经世不衰,成为宁夏上与青海、甘肃,下与内蒙古及至山西的一条交通大动脉。

黄河水上交通复兴经典音乐作品《当代回族》

黄河水运刁雍开 磴口风帆不复还

黄河是我国第二大河,被称为中华民族的母亲河,全长5464千米,流经青海、四川、甘肃、宁夏、内蒙古、陕西、山西、河南、山东九省区。在宁夏境内流长397千米,占黄河全长的7%,宁夏段河道,上有黑山峡,中有青铜峡,下有石嘴山,形成中卫、中宁和吴忠银川两平原,统称宁夏平原。这里山舒水缓,沃野千里,无决口泛滥之患,有引水灌溉之利,故有“天下黄河富宁夏”之称。

黄河宁夏平原段由于地势平坦,由上而下,流速每小时10~15公里,适于水运,自古就有舟楫之利。“冻解河开欲暮春,船家生理趁兹晨。土窑磁器通宁夏,石炭连船贩水滨。”“叶叶风帆塞上行,黄河渡口认归程,分明春水江南思,天际咿哑一橹声。”这些诗句都形象地反映了宁夏地区古代黄河水运的兴盛。黄河航运是宁夏上与甘肃兰州、下与内蒙古包头间的重要货运动脉。

黄河航运事业由北魏薄骨律镇将刁雍始创,至今已有1500余年的历史。刁雍,字淑和,渤海饶安(今河北南皮县)人,好文尚典,明敏多智,历任将军、刺史,官拜特进,赐爵东安侯,为北魏名臣名将,孝文帝太和八年(484)冬卒,享年95岁。

北魏太武帝太平真君五年(444),习雍出任薄骨律镇将后,开凿了艾山渠,兴河渠之利,使薄骨律镇殷实富庶,还开创了古代河套地区黄河大规模水运事业。太平真君七年(446),太武帝拓跋焘下诏,命刁雍将薄骨律镇历年屯垦积谷50万斛(一斛为一石,北魏一石约合今26.5公斤,50万斛合今13250吨)运到沃野镇(今内蒙古五原县北),以供防御柔然的军需之用。并指定由高平(今宁夏固原)、安定(今甘肃镇原西南)、统万(今陕西靖边县白城子)及薄骨律四镇出牛车5000辆作为运输工具。刁雍粗略计算了一下,从薄骨律镇到沃野镇,行程800里,由于道多深沙,轻车往来,犹以为难,若再载谷20石,每涉深沙,必致滞陷。谷在河西,转至沃野,还要越过黄河,这样一年只能运两趟。5000辆牛车,合计年运20万斛,50万斛谷物,需要两年半才能运完。所用耕牛、夫役均过万数,势必“大废生民耕垦之业”。因此,刁雍上表,请改为水运,北魏太武帝诏准,朝廷派来工匠,在刁雍指授下,于“牵屯山河水之次”(在今宁夏中宁县舟塔乡黄河南岸),一冬造船200艘。于次年三月开始水运,将两船并为一舫,一舫需用纤夫10人,载谷2000斛,重载顺流而下,5日便抵沃野镇,空船拉纤而上,10日可返回薄骨律镇。200艘船共用船夫一千余人,一次可运谷20万斛,年运3次,50万斛粮全部运完。这与车运相比,大省人力和时间,既不费耕牛,又不荒废农田,可谓“益国利民”。太武帝拓跋焘诏令刁雍水运之法,可自此永以为式。此事历史上传为美谈。刁雍开创的黄河水运事业一直沿袭下来,经世不衰,成为宁夏上与青海、甘肃,下与内蒙古及至山西的一条交通大动脉。值得一提的是,刁雍开创的黄河长途水运,为古平罗县所辖的(注:古平罗县所辖的地域很广,北部直到今天内蒙古自治区的磴口县,亦属平罗县所辖,故平罗古八景中有“磴口春帆”一景。)石嘴山以后1500多年的水运拉开了序幕,也为石嘴山后来成为平罗北部的水旱码头奠定了基础。

到了唐代,黄河水运起了很重要的作用。唐武德七年(624),唐高祖李渊采纳了将作大匠于筠在灵武黄河段组建“舟师”,以防突厥渡河南下、巩固北部边防的建议,一方面招募江南造船工人到灵州造战船,一方面“大发卒”抽调兵员,组建成黄河上的水师,在春夏秋三季行河巡防,遏止了突厥多次渡河南下。唐开元九年(721)之后,沿黄河南起今中卫市,北至内蒙古托克托县,都属朔方节度使的防区,驻有士兵近7万、战马4万多匹。军需物资均由朔方节度使属辖之今宁夏地区供给,仅每年制作军服的布匹达200万匹、军粮几千万斤,其中大多数是以水运完成。从唐太宗李世民唐肃宗李亨的150多年间,宁夏平原鲜有战乱,所产粮食自给有余,就装船顺流而下,供应下游三受降城、振武军城各地的驻军。按当时的船型,每船可载26吨多,顺水而下,速度比牛车快得多。在唐初和唐末,宁夏平原烽火连绵,农业生产受到破坏,灵州、定远军城、丰安军城、盐州的军粮不能自给,每年从“北都”晋阳(今山西省太原市)购粮,用牛车运到黄河岸边,再装船逆流而上2200多里,运抵定远军城等地。唐贞元年间(785~805),吐蕃东进,宁夏南北战争不断。叶蕃多次破坏渠道,本地粮食绝收,唐王朝再度从山西购粮水运到定远军城、灵州、丰安军城。上水走80天,下水走15天。上水靠船夫拉纤行驶,十分辛苦,且有生命危险。《新唐书·食货志》说“溯河舟溺甚众”。

西夏党项割据政权与宋、辽(金)三足鼎立190年(1038~1227),河运逊于唐代。到蒙元时期,郭守敬恢复了水运事业的繁荣。郭守敬(1231~1316),字若思,顺德路邢台(今河北邢台市)人,元代最著名的水利专家和天文学家。郭守敬出身于书香门第,自幼勤奋好学,少年时期从学于著名学者刘秉忠和张文谦。元世祖中统三年(1262),担任中书左丞的张文谦,见守敬对水利工程学习和研究“巧思绝人”,遂向世祖忽必烈推荐。世祖召见于上都,郭守敬面陈华北水利六事,世祖叹曰:“任事者如此,人不为素餐矣。”(意即担任公职的人都能这样认真地思考问题,就不算白吃饭了。)当即授予郭守敬提举诸路河渠的职务。中统四年(1263),又加授副河渠使。

据郭守敬的学生齐履谦《知太史院事郭公行状》所载,郭守敬在宁夏期间,向元世祖忽必烈提出开发黄河水运和探寻黄河河源的建议。郭守敬“尝挽舟溯流而上,究所谓河源”。至元二年(1265年),他从中兴(今宁夏银川市)乘舟,顺河而下,经平罗,四昼夜至东胜(今内蒙古托克托),经实地勘察,证实此段黄河可以通航。因此,郭守敬向忽必烈建议:在宁夏黄河段办漕运即水道运输。据《元史》载:“都水少监郭守敬言:舟自中兴沿河四昼夜至东胜,可通漕运。”忽必烈采纳了他的建议,还下令建立了应理州(今宁夏中卫市)到东胜的水运驿站。沿途设黄河水运驿站10处,有驿船66艘,其中平罗至石嘴山设有驿站几处。从此,宁夏的黄河水运开始兴盛。(www.xing528.com)

康熙三十六年(1697),康熙皇帝亲征噶尔丹,派左都御史于成龙在宁夏筹集调运军粮等事宜,征集船只103艘。北行时,船载军需物资等由黄河水路顺水直下,所随船只中有“楼船”,蔚为壮观。

清光绪六年(1880),驻天津的英、德洋行利用水利之便,先后在石嘴山开设10家分行,肆意掠夺西北皮毛资源。他们将青海、甘肃等地的皮毛从陆路或水路运至包头转口,牟取暴利。仅羊毛水运输出一项,每年约1000万公斤。至民国15年(1926),自石嘴山运出的羊毛共4亿多公斤、皮4000多万张。此外,大量甘草煤炭、盐、碱、粮食、白麻、烟叶的输出,布匹、百货、茶叶食糖的输入,绝大部分是由黄河水运进行。据1918年有关石嘴山的资料记载,“此间黄河有木船七百余只,往来包头、中卫之间。赴中卫,上水十天,下水四天;赴包头,上水十二天,下水八天。其来往包头者,下水多运皮毛、甘草、枸杞、麻之类;上水则运洋货、糖、茶、土磁等”,“大约河水开冻时,货物多由水运,约占全年十分之七,而车驼占十分之三”(林竞:《亲历西北》1918年12月27日)。

在民国时期,平罗沿河一带农民,兼营船运。民国27年(1938),宁夏当局设河运管理局,开始统一管理河运,组织全省船业公会,令所有船户必须参加,下设河运队,将全省船户编成四个队,平罗、磴口两县船户为第一队,有货运船78艘、渡船15艘。

20世纪50年代中期,随着石嘴山煤炭资源的开发建设,大型机械和材料,均由兰州等地沿黄河水运至石嘴山。1958年8月1日,包兰铁路正式通车后,大量物资由火车运进运出,水上运输锐减。到1985年,平罗县货船只剩11只(灵沙7只、头闸4只),每年秋季由银川、贺兰、平罗一带向内蒙古运饲草。

新中国成立后黄河水运状况

新中国建立以前,来往于内蒙古与宁夏的商旅,过黄河靠船只摆渡。1949年10月,平罗、陶乐、石嘴山设黄河渡口12处、渡船19艘。石嘴山渡口为宁夏通往内蒙古的北部门户。民国年间,石嘴山渡口经宁夏省河运管理局定为甲级渡口,摆渡十分繁忙,“每日河东、西岸的驼夫、脚户,往来如鲫”。20世纪80年代,石嘴山渡口是北京—拉萨109国道的重要津渡。1988年10月,石嘴山黄河公路大桥建成通车,船只摆渡终止。次年,将渡口移下游8公里处的黄河两岸,设立“电厂渡口”。为石嘴山发电厂从河东拉煤的汽车摆渡和附近部分企业服务。1993年,石嘴山市渡口管理所在“电厂渡口”架设浮桥,取代了摆渡。平(平罗)陶(陶乐)公路越河渡口,2000年9月在东来点码头架起了浮桥。浮桥长480米,宽4.16米,设计载重50吨,为单行道浮桥,于是年10月20日通车。随着经济迅速发展的需要,国家又在陶乐渡口处建起了一座横跨黄河、连接宁夏和内蒙古交通的陶乐黄河大桥,并于2006年7月24日建成通车。这极大地促进了宁蒙两个自治区的经济发展。铁路运输和公路运输网的发达使黄河水运的作用日益减弱,但是从刁雍开创黄河水运到黄河大桥建成的1500多年里,黄河水运对于促进我国北方经济的发展、北方各民族之间经济文化交流所起的重要作用将永载史册!

黄河水运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