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历史故事 中国皇子的命运:冲冠一怒绽放红颜

中国皇子的命运:冲冠一怒绽放红颜

时间:2024-02-02 历史故事 版权反馈
【摘要】:冲冠一怒为红颜·京兆王揭竿而起北魏孝文帝元宏第三子诗人吴伟业本欲借《圆圆曲》痛斥乱臣贼子吴三桂见色忘义,叛国投敌的丑恶罪行,却无意间成就了三桂兄“一代情圣”的名号。正在诸项改革日渐深入人心之际,北魏上层却发生一场反对改革的宫廷政变。次年,孝文帝改立次子元恪为太子,并封三子元愉为京兆王、都督、徐州刺史。李氏也未辜负丈夫的厚爱,不久生下了一个儿子,取名宝月。二人互不相让,决心一较高下。

中国皇子的命运:冲冠一怒绽放红颜

冲冠一怒为红颜·京兆王揭竿而起

北魏孝文帝元宏第三子

诗人吴伟业本欲借《圆圆曲》痛斥乱臣贼子吴三桂见色忘义,叛国投敌的丑恶罪行,却无意间成就了三桂兄“一代情圣”的名号。真是“有心栽花花不开,无心插柳柳成荫”。其实,比起北魏时期的痴情王子元愉甘为爱情献身的事迹来,三桂的那点破事真是算不得什么。

北魏京兆王元愉,字宣德,是孝文帝元宏的第三子。元愉九岁的时候,父皇和大哥干了一架,在其内心深处留下了阴影。

太和十七年(493),为了进一步推进汉化改革的伟大事业,孝文帝迁都洛阳,并接连推出了易服饰、变语言、改姓氏等深化措施。正在诸项改革日渐深入人心之际,北魏上层却发生一场反对改革的宫廷政变。

太子拓跋恂因为体态过于丰满,早就受不了洛阳的高温酷暑,更受不了爸爸让他穿的那些长袍大褂。在一些坚持旧俗,反对改革的保守力量的怂恿之下,他竟然于太和二十年(496)八月,皇帝外出巡幸之时,秘密选取宫中御马三千匹,妄图出奔旧都平城(今山西大同市)纳凉避暑。这场“反革命政变”很快就被镇压,愤怒的孝文帝先将拓跋恂打了个皮开肉绽,废黜其太子之位,再听信臣子诬告,将他杀害。

次年,孝文帝改立次子元恪为太子,并封三子元愉为京兆王、都督、徐州刺史。

考虑到年仅十岁的元愉尚不具备从政能力,孝文帝特命彭城王元勰的高参卢阳乌兼任徐州长史一职,辅佐元愉处理政务。谁知,元愉对于这些烦琐的政务工作很不感冒,全都推给了卢阳乌,自己则痴迷于吟诗作画,舞文弄墨。

醉心文学的京兆王不仅将四处招揽得来的数十位才子供养起来,大加礼遇,还时常邀请当时的文坛名人宋世景、祖莹之流到府上做客,饮酒赋诗,唱和酬答,好不热闹。

京兆王还是位虔诚的佛教信徒,出手十分阔绰,常常将粮食和布匹施舍给寺院或那些需要救助的穷苦百姓。在赢得良好声誉的同时,也使得自己常常入不敷出,陷入财政危机。

太和二十三年(499),著名改革家元宏病逝于南征途中,享年33岁。太子元恪继位,是为宣武帝

新皇帝上台之初,心态尚属正常,对待宗室成员很有人情味,特别是和那五个弟弟更是亲得不行,常常留他们在皇宫之中玩耍过夜。对此,《魏书》和《南史》之中,都用了四个字来形容,即“若家人焉”,意思是说:像家人一样。不禁令人疑惑:都是一个爸爸生的儿子,本就是一家子,怎么还是“若”啊?这是因为他们当中有人成了孤家寡人。

“孤家寡人”是古代君主的自称。这四字的含义可谓深矣!从表层讲,古代君主高高在上,万民敬仰,后世“皇帝”更是空前绝后,集天下大权于一身。由于父死子继的皇位继承制度和宫廷权力斗争的极端残酷,所以绝大多数皇帝都是没了爸爸的未成年人,自然算是孤儿

再者,帝王独占天下,地位至高无上,大权在握,乾纲独断,是否采纳臣子意见,全凭个人意志,根本不存在任何制度性的约束。帝制时代两千年,正牌皇帝近四百,非昏即暴,仅有的几位明君圣主,也多为精心包装过的独夫民贼,经不起考究。皇权专制制度在赋予独裁者无上权力的同时也将他们塑造成了一群毫无人性可言的政治动物。家人之间无有亲情,君臣之间无有信任,夫妻之间无有爱情。怎能不令独裁者生出“高处不胜寒”的孤独寂寞之感。

宣武帝不仅擢升三弟元愉为中书监(从二品,位同宰相),还特将于皇后的妹妹于氏许配与他,兄弟二人成了连襟。然而,盛气凌人的新娘子并未讨得元愉的欢心,竟被晾到了一边。

婚后生活不幸的京兆王心中苦闷,只好外出解闷,路经一家酒肆之时,忽然听到一阵十分优美动听的歌声。元愉很是好奇,闻声寻人,原来是位来自东郡(治所位于今河南濮阳市)的杨姓卖唱女子。元愉见她不但生得一副好嗓音,且楚楚动人,清纯美丽,随将其带入府中,纳为小妾。

杨氏善解人意,贤淑端庄,上得厅堂,下得厨房,为丈夫在亲友面前挣足了脸面,怎能不令元愉为之癫狂。

杨氏出身卑贱,实为美中不足。为了抬高她的身价,元愉就托同为东郡人的右中郎将(从四品)李侍显做杨氏的干爹,改其姓为李氏,并按照程序,从李府将其迎娶回家。李氏也未辜负丈夫的厚爱,不久生下了一个儿子,取名宝月。(www.xing528.com)

独守空房的王妃于氏得知丈夫在外面弄回个卖唱的狐狸精,还生下了儿子,心里那叫一个苦啊,立刻跑到宫里向姐姐诉冤。

于皇后决心为妹妹出出这口恶气,就把李氏召入宫中,上来就是一顿夹杂着辱骂的拳打脚踢。打完之后仍不解恨,她又强行给李氏剃了光头,扣在宫内当尼姑。不仅如此,于皇后还生生拆散李氏母子,将宝月转交妹妹抚养。

元愉听说之后,又气又恨,无奈胳膊扭不过大腿,表现出过多的不满只能迁怒于氏,干脆不理她,一晾又是一年多。犹如打入冷宫一般的于氏肚子怎么能有动静。没想到的是,于皇后竟然也生不出孩子。姐妹俩的父亲于劲觉得很没面子,就请求皇帝充实后宫,多纳嫔妃,并让皇后将李氏放了回来。

经此大难,久别重逢的元愉和李氏抱头痛哭,互诉相思之苦,感情更加深厚。

广平王元怀奢侈腐化,喜欢摆阔,这令生性豪奢的元愉很不服气,就生出和这位五弟斗富的想法。二人互不相让,决心一较高下。结果落得个两败俱伤的下场。

兄弟二人的荒唐行径惹恼了宣武帝,元怀被软禁在华林别馆,一直到皇帝驾崩才被放出。

元愉则因斗富而陷入经济困难,动起了贪念,深陷贪污腐败之中不能自拔。事情暴露,宣武帝大怒,将其痛打五十大棍,外放冀州刺史。

皇帝的惩处,非但没有使元愉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反而激起了他心中积攒多年的仇恨。

元愉心想:自己排行老三,地位反不如两个弟弟(四弟清河王元怿和庶弟元悦)尊贵,颜面何存;朝内的大奸臣高肇(皇帝的亲舅舅)也不是什么好东西,总是跟自己过不去;最难以容忍的是于氏姐妹仗势欺人,总是侮辱和欺负爱妻,这不就是打我的脸嘛!身为一个大丈夫,连自己最心爱的女人都保护不了,活着还有什么意义。如今,竟然又把我踢出了朝廷,家事国事没一件顺心,倒不如自己当皇帝来得痛快。

来到信都(冀州治所,今河北冀州市),元愉经过短暂的准备之后,随即启动了叛乱计划。他首先诛杀了朝廷派驻冀州的两名官员:长史羊灵引和司马李遵,接着诈称自己收到清河王元怿从京城发来的急报:高肇图谋杀害皇帝。紧接着,元愉筑坛祭天,登上皇位,并大赦天下,改年号为“建平”,立爱妻李氏为皇后。

官员崔伯骥拒绝与伪政权合作,元愉杀他祭旗。

为争取人心,宣武帝如法炮制,也大赦天下,然后下诏平叛,任命文韬武略的度支尚书(相当于财政大臣)李平为持节、都督北讨诸军、行冀州事,率兵讨伐元愉。

为了巩固根据地,元愉首先派遣使者去游说东边的邻居,平原(今山东平原县)太守房亮。房太守忠君爱国,立斩来使。元愉恼羞成怒,派遣张灵和去攻打房亮,结果被击败。不久,朝廷大军进抵信都城下。元愉出城迎敌,险些被擒,然后狼狈逃回城中,李平进军围城。定州刺史安乐王元诠闻听冀州有变,遂率兵南下助战,再败元愉于城北。

元愉屡战屡败,陷入穷途末路,只得烧掉城门,携带着身怀六甲的李氏以及四个儿子,在一百多名骑兵的护送下突围逃走。

李平进入信都,将投靠伪政权的官吏统统处斩,然后派兵追捕元愉,很快将其抓获,押回信都,并上报朝廷。群臣请求立斩元愉,皇帝不肯,命令李平将元愉押回京城洛阳,要以魏国皇室家法来处置他。当元愉走到野王(今河南沁阳市)之时,高肇秘密派人将其杀害,死时年仅二十一岁。

元愉的妻子李氏在生下遗腹女元明月后被杀。几个儿子虽未被处死,却全都被关进了宗正寺(掌管皇族事务)特别监狱之中,过了八年暗无天日的铁窗生活。

元愉的皇帝大业犹如昙花一现般很快归于破灭,他的后世子孙同样皇运坎坷:孙子元钊三岁被立为皇帝,不久被乱臣贼子尔朱荣扔到黄河里喂了鱼;三儿子元宝炬后被西魏权臣宇文泰扶上皇位,当了十七年皇帝,却始终都是个傀儡,期间能做的事情大概就是追尊其父元愉为文景皇帝,其母杨氏为文景皇后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