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儿科疾病用药手册-伤寒和副伤寒解决方案

儿科疾病用药手册-伤寒和副伤寒解决方案

时间:2023-12-03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伤寒是由伤寒沙门菌引起的急性肠道传染病。副伤寒是由副伤寒甲、乙、丙型沙门菌分别引起的副伤寒甲、副伤寒乙及副伤寒丙。婴儿伤寒或儿童副伤寒可呈白细胞升高,中性粒细胞占优势。2.病原治疗伤寒与副伤寒治疗相同。氯霉素对流感嗜血杆菌、肺炎链球菌和脑膜炎奈瑟菌具有杀菌作用;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埃希菌、肺炎克雷伯菌、奇异变形杆菌、伤寒沙门菌、副伤寒沙门菌、志贺菌属等具有抑菌作用。

儿科疾病用药手册-伤寒和副伤寒解决方案

伤寒(typhoid)是由伤寒沙门菌引起的急性肠道传染病副伤寒(paratyphoid fever)是由副伤寒甲、乙、丙型沙门菌分别引起的副伤寒甲、副伤寒乙及副伤寒丙。临床特征以持续高热,全身软弱,部分患儿有腹泻、肝脾大、玫瑰疹和白细胞低下。重型者常并发中毒性心肌炎、肝炎或肠出血、肠穿孔等。

【诊断要点】

1.流行病学史 多见于夏秋季,2~3周内有过与伤寒病人接触史或当地有伤寒流行。

2.临床表现

(1)伤寒:①典型伤寒。起病可急可缓,有发热、乏力、食欲缺乏、腹胀便秘,少数有稀疏淡色玫瑰疹。1周后进展至极期,呈高热,精神委靡、神志淡漠、相对缓脉、肝脾大。易发生中毒性心肌炎、中毒性肝炎、胆囊炎等并发症。②重型伤寒。起病急,毒血症症状严重,常有高热、谵妄、昏睡甚至昏迷。并发症发生率高,少数出现休克或弥散性血管凝血。③婴儿伤寒。症状不典型,起病急,有高热,惊厥,常伴呕吐和腹泻。体温呈弛张热,持续2周左右,肝、脾大明显。

(2)副伤寒:热型不规则,较伤寒病程短、病情轻,常伴急性胃肠炎症状。副伤寒丙可呈败血症表现,有高热、寒战,甚至出现黄疸、类似脑膜炎症状或精神神经症状。

3.辅助检查

(1)血常规:白细胞总数降低,嗜酸性粒细胞明显减少或消失。婴儿伤寒或儿童副伤寒可呈白细胞升高,中性粒细胞占优势。

(2)血清学检查:肥达反应阳性,“O”>1∶80,“H”≥1∶160。

(3)细菌学检查:早期可做玫瑰疹刮取物涂片或培养、血培养及骨髓培养。病程第2~3周取粪便及尿进行沙门菌培养。

【治疗原则】

1.一般治疗 卧床休息,严格执行隔离消毒制度;给高热量、高营养、易消化的无渣饮食;恢复期应注意逐渐增加饮食,严忌过饮过食。

2.病原治疗 伤寒与副伤寒治疗相同。非耐药菌可选择复方磺胺甲唑(SMZCO)、氯霉素、氨苄西林,治疗3~4d体温不退可改用下列药物之一:阿莫西林、阿莫西林/克拉维酸钾、阿米卡星、诺氟沙星。耐药菌可选用头孢哌酮、头孢曲松、头孢噻肟等。抗菌药物治疗至体温正常后5d,然后停药5d,再用药5d,为全程治疗,可预防复发。

3.对症治疗 高热者给予退热药及物理降温。食欲缺乏者给予静脉补液。

【药物选择及作用机制】

1.抗菌药物

(1)磺胺类抗菌药物:常用药物为复方磺胺甲唑,是磺胺甲唑(SMZ)与甲氧苄啶(TMP)的复方制剂,SMZ作用于二氢叶酸合成酶,干扰合成叶酸的第一步,TMP作用于叶酸合成代谢的第二步,选择性抑制二氢叶酸还原酶的作用,二者合用可使细菌的叶酸代谢受到双重阻断。对非产酶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埃希菌、克雷伯菌属、沙门菌属、变形杆菌属、志贺菌属、流感嗜血杆菌等具有良好的抗菌作用。

(2)酰胺醇类抗生素:本类药物可逆性地结合在细菌核糖体的50S亚基上,使肽链增长受阻,从而阻止蛋白质的合成。氯霉素对流感嗜血杆菌、肺炎链球菌和脑膜炎奈瑟菌具有杀菌作用;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埃希菌、肺炎克雷伯菌、奇异变形杆菌、伤寒沙门菌、副伤寒沙门菌、志贺菌属等具有抑菌作用。

(3)青霉素类抗生素:本类药物通过抑制细菌细胞壁合成而发挥杀菌作用,可使细菌迅速成为球状体而溶解、破裂。氨苄西林、阿莫西林对绿色链球菌、肠球菌作用强,流感嗜血杆菌、大肠埃希菌、伤寒杆菌及副伤寒杆菌、奇异变形杆菌、痢疾杆菌等对氨苄西林敏感,但易产生耐药性。(www.xing528.com)

(4)氨基糖苷类抗生素:本类药物是与细菌核糖体30S亚单位结合,抑制细菌蛋白质的合成。对各种肠杆菌科细菌(如大肠埃希菌、克雷伯菌属、变形杆菌属、沙门菌属、志贺菌属、肠杆菌属、沙雷菌属等)有良好的抗菌作用。常用药物有阿米卡星。

(5)喹诺酮类抗菌药物:本类药物具广谱抗菌作用,尤其对需氧革兰阴性杆菌的抗菌活性强,通过作用于细菌DNA螺旋酶,抑制DNA的合成和复制而导致细菌死亡。对大肠埃希菌、变形杆菌属、伤寒沙门菌、副伤寒沙门菌、志贺菌属、铜绿假单胞菌、流感嗜血杆菌等有较强的抗菌作用。常用药物有诺氟沙星,但动物实验发现此类药物可致胚胎关节软骨损伤,因此儿童用药须谨慎,剂量不宜过大,疗程不宜过长(一般不超过1周)。

(6)头孢菌素类抗生素:本类药物属于β-内酰胺类抗生素,抗菌机制同青霉素类。第三代头孢菌素对金黄色葡萄球菌、链球菌属、嗜血杆菌属、大肠埃希菌、伤寒杆菌、痢疾杆菌等作用强,常用药物有头孢曲松、头孢哌酮、头孢噻肟。

2.退热药物

(1)解热镇痛药:本类药物有解热镇痛作用,其中许多药还有抗炎、抗风湿作用,但在化学结构上与肾上腺皮质激素不同,亦称为非甾体类抗炎药(NSAIDs)。解热以对乙酰氨基酚较好。其解热作用机制是通过抑制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前列腺素合成酶,减少前列腺素E2(PGE2)的合成和释放,引起外周血管扩张,皮肤血流增加,出汗,使散热增加而起解热作用。

(2)吩噻嗪类药物:氯丙嗪是中枢多巴胺受体的阻制药,具有多种药理活性。其中之一具有降温作用,可抑制体温调节中枢,使体温降低,体温可随外环境变化而变化;异丙嗪是吩噻嗪类抗组胺药,具有降低体温的作用。两者常合用于高热降温的治疗。

【用药方法及注意事项】

(续 表)

(续 表)

(续 表)

(续 表)

(续 表)

(续 表)

【并发症及其治疗】

1.中毒性心肌炎 多数仅有心电图异常(多为P-R间期延长和T波低平),重者精神委靡、呼吸急促、心率快、心音低钝等。治疗上应卧床休息、给氧、镇静,予大量维生素C、能量合剂。

2.肝炎 表现为肝大、黄疸、肝功能异常。应加用保肝治疗。

3.肠出血 多见于5岁以上儿童,表现为腹痛、便血,甚至失血性休克。治疗上应禁食、补液,给予止血药及输血

4.肠穿孔 多见于5岁以上儿童,表现为突然腹痛、呕吐、脉搏增快、体温下降、烦躁甚至神志不清,查体右下腹压痛、肌紧张等腹膜炎体征。应紧急外科处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