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情志养生法:调节情绪、维持平衡以保持健康

情志养生法:调节情绪、维持平衡以保持健康

时间:2023-12-04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但异常的情志活动,可使情绪失控而导致神经系统功能失调,引起人体内阴阳紊乱,从而出现百病丛生、早衰,甚至短寿的后果。调节情志,节制感情,趋利避害,维持七情的平衡,学会控制自己的情绪,避免不良情绪的绵延,做到适时中止,这是保持健康的措施,也是一个人应该具有的精神修养。而过激的情志,可影响体内功能失调,而累及五脏。

情志养生法:调节情绪、维持平衡以保持健康

第二节 情志养生

传统医学所称的“情志”,指人对外界客观事物的刺激所做出的情绪方面的反应。情志养生法,是指通过自己对外界客观环境或事物情绪反应的自我调节和转变自己错误的思维方式,将心情调节到最佳状态,使之健康长寿的方法。祖国医学认为:人有喜怒忧思悲恐惊的情志变化,亦称“七情”。其中怒喜思忧恐为五志,五志与五脏有着密切的联系。《内经》有“怒伤肝”、“喜伤心”、“思伤脾”、“忧伤肺”、“恐伤肾”等理论。此观点被历代医家应用于养生学中,对于情志调摄、防病祛疾、益寿延年起着不可低估的微妙作用。

我们知道,人是一个极其复杂的有机体,七情六欲,人皆有之,属于正常的精神活动,有益于身心健康。但异常的情志活动,可使情绪失控而导致神经系统功能失调,引起人体内阴阳紊乱,从而出现百病丛生、早衰,甚至短寿的后果。生活中适时节制感情和忍怒宽容是修养高雅的表现,也是重要的保健之道。此外,忍气养神的另一层意思就是以心治神,心病还得心药医。人要随时调节情绪,切勿独思苦想和愤怒不平,否则会影响健康和损寿。

孙思邈在《千金要方》中指出:“卫生切要知三戒,大怒、大欲、并大醉,三者若还有一焉,须防损失真元气,……喜怒有常,嗔怒少,心诚意正思虑除,顺理修身去烦恼。”将大怒列为三戒之首,可见精神刺激危害之大。孔子的徒弟颜渊提出“闻过则喜”,被后人赞为美德,因为他把来自别人的批评当作值得高兴的事儿,自然也就无怒可言了。《陈确集》说:“古人云‘克己可以活怒’。所谓怒亦有不同,有公怒,有私怒。私怒决不可有,公怒决不可无,公怒为天下国家,私怒只为一己。凡遇事有可忍,切莫轻发。”调节情志,节制感情,趋利避害,维持七情的平衡,学会控制自己的情绪,避免不良情绪的绵延,做到适时中止,这是保持健康的措施,也是一个人应该具有的精神修养。

故善养生者,宜注意情志调摄。而过激的情志,可影响体内功能失调,而累及五脏。

怒——情志伤肝。怒是较为常见的一种情绪,怒则气上,伤及肝而出现闷闷不乐、烦躁易怒、头昏目眩等。亦是诱发高血压、冠心病、胃溃疡的重要原因。

喜——情志伤心。喜可使气血流通、肌肉放松、益于恢复机体疲劳。但欢喜太过,则损伤心气。如《淮南子·原道训》曰:“大喜坠慢”。阳损使心气动,心气动则精神散而邪气极。出现心悸、失眠、健忘、老年痴呆等。《儒林外史》中,描写范进年老中举,由于悲喜交集,忽发狂疾的故事,是典型喜伤心的病例。

思虑——情志伤脾胃。中医认为:“思则气结”,大脑由于思虑过度,使神经系统功能失调,消化液分泌减少。出现食欲不振、纳呆食少、形容憔悴、气短、神疲力乏、郁闷不舒等。

忧悲——情志伤肺。忧和悲是与肺有密切牵连的情志,人在强烈悲哀时,可伤及肺。出现干咳、气短、咳血、音哑及呼吸频率改变,消化功能严重干扰之症。《红楼梦》中多愁善感、悲忧伤身的林黛玉,就是很好的证明。

惊恐——情志伤肾。惊恐可干扰神经系统,出现耳鸣、耳聋、头眩、阳痿,其可致人于死亡。在生活中,通过惊恐的语言暗示,而把人真的吓死的报道,已屡见不鲜。可见恐则气下的危险性。

综上所言情志活动与内脏关系十分密切,老年人随着脏腑功能减退,调节适应能力较弱,面对过激的情志变化,难以承受而易引起疾病。如陈直说:“虚者风烛,百疾易攻”,这说明过激的情志,是产生疾病的重要因素。

人生在世,喜怒哀乐等情志变化,充满在生活之中。避免过激情志的较好方法是:遇事要镇定自如,冷静地对待目前的复杂事情。事情过后,不要把它长期放在心上,以自寻苦恼。培养乐观的人生态度,提高心理上的抗逆能力,胸怀要宽阔,情绪宜乐观。要淡泊宁静,知足常乐,把人生忧喜、荣辱、劳苦、得失视为过眼烟云。万事只求安心,保持精神内守,人则长寿。另外,平日增加各种有益心身健康的兴趣,寻找精神寄托,这样对预防情志过度,保证脏腑安泰,能起到积极的作用。同时要注意做到如下几点:

1.戒骄戒躁:是指要注意避免自己的骄傲与急躁情绪,保持心态平和(www.xing528.com)

由于骄躁者的理想世界与现实生活存在较大的差距,所以在日常生活中经常会出现理想与现实发生冲突的情况,从而造成内心的痛苦。如果能够悟透自己,了解自己的优势与不足,做一个能够正确地认识和评估自己的能力的现实主义者,克服骄躁情绪,顺应自然环境,保持心态平和,是有利于健康长寿的。

2.善调情绪:是指要善于化解不良情绪,使自己的心情达到最佳水平

人们由外界的客观事物引起的内心的相应情绪反应是情绪健康与否的标志之一。在日常生活中,应该注意修身养性,舒畅情志,以保持稳定的情绪。思维方式对情绪反应有着重要的影响,如能通过改变自己不良的思维方式,纠正自己错误的认知过程,用正确的思维方式去认识客观事物,用积极态度解决现实问题,就会消除许多不必要的烦恼,而保持轻松愉快的好心情。如何积极地化解这些情绪的困扰呢?心理学家向您推荐以下秘诀,不妨试一试!

(1)多做跑步、转圈、疾走、游泳、打球等体育运动。这些运动是化解不良情绪的行之有效的措施之一。

(2)睡好觉。睡眠有助于克服恶劣情绪,稳心定神。一觉醒来,心情就会好多了。

(3)音乐。音乐可使大脑产生一种能镇静安神的物质——内啡呔,但要注意选择“对路”的音乐。

(4)赏花草。花草的颜色和气味,有调解人情绪的作用。

(5)观山水。青山绿水,莺歌燕舞,会将你置于美好的情境中,心情便会被“快活化”。

(6)洗淋浴。浴池中的淋浴,能产生一种安神的活性分子,不快时,不妨洗洗淋浴,会一身轻松。

3.避生三气:是指在日常生活中要避免生闲气、怨气和闷气

首先是免生闲气,不要为生活中的鸡毛蒜皮琐事而生气。第二是免生怨气,是指不要总对一些人或事进行抱怨或心生怨恨之气。第三是免生闷气,是指如果感到有令自己不高兴的事情要及时说出来,以求得到解决或化解,不要闷在心里生气。三气之中生闷气对心身健康的影响最大,特别是较长时间地生闷气,常会引起疾病,特别是心脏病肿瘤。如果一个人平时注意神志和情志的修养,就会心胸豁达,性格开朗,而能避免三气。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