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中医补阴阳养生法:顺应四季,保持平衡

中医补阴阳养生法:顺应四季,保持平衡

时间:2023-12-04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黄帝内经》也提出应“提挈天地,把握阴阳”,就是说应该掌握、效法阴阳变化的规律,适应自然气候和外界环境的变化,根据这些变化来保养身体,才能健康长寿。(一)四季阴阳气候特点1.春三月始于立春,止于立夏。(二)顺应四季阴阳养生的要点1.养神需注意阴阳《黄帝内经》指出“化不可代,时不可违”“谨守其气,无使倾移”,就是说对自然界四时阴阳变化的规律不可违背,应谨慎地保护自己的景气,不使人体阴阳失去平衡。

中医补阴阳养生法:顺应四季,保持平衡

《素问·宝命全形论》指出:“人以天地之气生,四时之法成。”自然界的运动变化无疑会直接或间接地影响人体,故司马迁说“春生、夏长、秋收、冬藏,此天地之大径也,弗顺则无以为纲纪”。《黄帝内经》也提出应“提挈天地,把握阴阳”,就是说应该掌握、效法阴阳变化的规律,适应自然气候和外界环境的变化,根据这些变化来保养身体,才能健康长寿。“法于阴阳”在养生学上主要阐述了“四季气候与养生相应”的思想,实质上是中医学“天人相应观”在养生学上的具体体现,比较全面地概括了春夏秋冬四季阴阳的消长、寒暑的变化、气候的特点,而且指出了人体必须顺应上述变化来调整自己的精神、起居,使之与自然协调一致,达到心神健康的目的。

(一)四季阴阳气候特点

1.春三月 始于立春,止于立夏。春天是万物生发的季节,春归大地,冰雪消融,阳气升发,万物复苏,蛰虫活动,大地一派生机,万物欣欣向荣。人体阳气也顺应自然,向上向外疏发。但是春季气候也常变化,如乍暖还寒等。

2.夏三月 始于立夏,止于立秋。夏季是万物繁荣秀丽的季节,天阳下降,地热上蒸,天地阴阳之气上下交合,万物也开始结果。夏季气候炎热,人体阳气亦非常旺盛。

3.秋三月 始于立秋,止于立冬。秋天是万物成熟、果实累累的收获季节,时至秋令,天地间阳气日退,阴寒渐生,气候逐渐转凉,一早一晚气温变化较大,且常有冷空气袭击。阳气渐收,阴气渐长,景物也逐渐处于萧条状态(尤其是秋收过后),人体阳气也随之内收。

4.冬三月 始于立冬,止于立春。冬季是万物闭藏的季节,阴气盛极,阳气潜伏,草木凋零,昆虫蛰伏,大地冰封,气候寒冷,时有寒潮。人体阳气潜藏。

(二)顺应四季阴阳养生的要点

1.养神需注意阴阳 《黄帝内经》指出“化不可代,时不可违”“谨守其气,无使倾移”,就是说对自然界四时阴阳变化的规律不可违背,应谨慎地保护自己的景气,不使人体阴阳失去平衡。而要做到这一点,就必须顺应四时以养生。

(1)在春季,万物勃发,养神也应合于大自然的蓬勃生机。春应于肝,肝喜条达疏泄,恶于抑郁,因此,要注意保持心胸开阔,情绪乐观,不要烦恼生气。在风和日丽的春天,人们不要守舍不出,可以踏青问柳、游山戏水、观花赏泉,陶冶情操,以使自己精神愉快、心情舒畅,与自然融为一体。

(2)夏季暑气当令,气候炎热,内应于心,阳气外发,伏阴在内。养神应做到内心安静、神清气和、快乐欢畅,切忌发怒。正如《摄生消息论》所说:“更宜调息净心,常如冰雪在心,炎热亦于吾心少减,不可以热为热更生热矣。”为适应夏季炎热气候,可消暑避夏。总之,夏季养神的要点是应尽量情绪外向,心胸开畅。

(3)秋季虽秋高气爽,但气候渐凉,秋风劲急,地气清肃,众生收杀,易使人产生悲伤忧愁之感。秋应于肺,悲忧最易伤肺,因此养神要做到内心宁静、神志安宁、心情舒畅,不要悲伤忧思,可以登高赏菊、观看红叶等以悦情志。

(4)冬临大地,万物凋零,内应于肾,养神应注意安静,含而不露,不要烦扰自身潜伏的阳气,尤要避寒保暖以藏阳气,可以观赏雪景来怡情养性。

2.养形需注意阴阳

(1)春季气候渐暖,人体各系统的活动加强,使各器官的负荷增加,于是中枢神经系统会产生一种镇静、催眠的作用,使人体困乏,即民间说的“春困”。为适应这种变化,就应该晚睡早起,披散长发,舒展形体,漫步庭院。同时,春天气候多变,易寒易暖,要注意防风御寒,养阳敛阴,衣着方面“不可顿去棉衣……时备夹衣,遇暖易之,一重渐减一重,不可暴去”。民间有“春捂秋冻”的说法,确为经验之谈。春天又是极适合锻炼身体的季节。春光明媚,空气清新,万紫千红,生气盎然,若是能“闻鸡起舞”,实有利于人体吐故纳新,练气保精健体,既怡情养性,又锻炼身体。春季锻炼可谓一举两得。

(2)夏季气候炎热,昼长夜短,可晚睡早起,适当午睡,以保存精力。夏季暑热偏盛,宜防暴晒,降室温,注意室内通风,谨防“中暑”。但又忌当风而眠,眠中风袭。尤其是“老人当慎护,平居檐下、过廊、弄堂、破窗皆不可纳凉”(《摄生消息论》)。衣着要选择色浅、宽大、透气散热性好的。暑天出汗多,要勤洗澡,衣服要常洗常换。夏天的身体锻炼也不能放松,可选择在清晨或傍晚,到公园、湖滨、林木下,以散步慢跑太极拳气功游泳运动量不太大的为主。(www.xing528.com)

(3)秋季应“早卧早起,与鸡俱兴”。早睡以顺应阴精的收敛,早起以适应阳气的舒长。秋季气候特点是干燥,空气中湿度小,风力大,常易使人皮肤干裂,因此居室内应保持一定的湿度,并注意补充体内的水分,避免大汗淋漓以伤津液。秋季气温亦多变,可以静功为主,如六字诀默念呼气练功法、内养功、意守功等。还可针对秋燥易伤肺的特点,用“叩齿”“舌抵上腭”“咽津”等法来增强肺脏功能。还可适当配合动功锻炼,如五禽戏八段锦、太极拳等。同时秋季还可逐步做一些抗寒耐冻锻炼,如冷水浴等,为严冬到来作好准备。

(4)冬季养生原则应是避寒就暖、敛阳护阴。起居方面,要“早卧晚起,必待日光”“冬防寒,又防风”(《理虚元鉴》),故室内温度应保持温暖;衣着方面,应以温暖舒适、气血流通为原则。此外冬季闭藏之时,更应固密心志,保精养神,故中医学尤其重视在冬季节制房事。《遵生八笺》中指出:“冬三月六气十八候,皆正养脏之令,人当闭精塞神,以厚敛藏。”古人甚至还主张房事应“春一夏二秋一冬无”,充分说明节制房事、固护阴精以应冬令的重要性。冬季也应克服气候寒冷的困难,积极参加健身锻炼,大体可分为室内(如导引、气功等)和室外(如长跑滑雪等)锻炼两种,各人可根据自己的身体情况、运动习惯等来选择。

3.药食调养需分阴阳

(1)春气阳气升发,人体功能也处于旺盛之时,饮食宜选辛、甘、温之品。辛、甘之品为阳,可助春阳之初发;温食有利于护阳,但应忌酸涩、油腻之物。肝亢于春,肝木过旺可克制脾土,故《千金要方》提出春日饮食宜“省酸增甘,以养脾气”,《金匮要略》认为“春不食甘”。当春之时,食物宜以咸、酸来增强脾的功能。《摄生消息论》更记载:“饮酒不可过多,米面团饼,不可多食,致伤脾胃,难以消化。”现代营养学家们建议,春季应多吃一些含维生素B较多的食物和新鲜蔬菜,如胡萝卜菜花等。

春季阳气生发,万物苏醒,各种毒邪也容易传播。如春季多发感冒、上呼吸道炎症、流行性脑炎麻疹等许多疾病,我们除积极治疗外,还应注意空气消毒。如在室内用艾叶食醋熏蒸,可预防流感等。春季也是许多慢性疾病的发作期,如心脑血管疾病、过敏性哮喘精神病等,除治疗外,中医学还主张预防为主。如《千金翼方》提出“凡人春服小续命汤三五剂及诸补散各一剂”能健身防病;《寿室密典》亦载有“三月采桃花浸酒饮之,能出百病,益颜色”等。这都是有一定意义的养生法。

(2)夏季气候炎热,应于心火。《金匮要略》提出“夏不食心”,即根据中医脏气食疗法中“以心补心”的观点,认为夏季心气旺盛,不宜再补;《饮膳正要》记载“夏气热,易食菽以寒之”,主张以食物的冷热燥湿来适应四时的变化;《养生书》指出“夏至后,秋分前,忌食肥腻饼、油酥之属,此等物与酒浆瓜果,极为相仿,夏月多疾以此”,意指夏季不应食肥甘油腻难以消化之品,否则会致疾病发生。夏季食物易腐败变质,故应注意饮食卫生,预防肠道传染病发生,《论语》即有“色恶不食,臭恶不食,失饪不食,不时不食”的记载,《金匮要略》也告诫“秽饭、馁肉、臭鱼、食之皆伤”。夏季易患中暑、泄泻等疾病,中医学也主张用药物来预防疾病。如每日饮绿豆汤一碗,黄芪泡茶一杯。可生津止渴,清暑益气。《证治要诀》还主张用荷叶粥常服,均有防暑作用。小满至小暑间多发暑病,可用麦冬金银花连翘五味子党参茯苓甘草煎水内服预防;大暑白露易患湿病,可用白扁豆、薏苡仁、藿香、生地黄等煎水内服,预防湿病。此外,对一些冬季常发或加重的慢性疾病,如肺气肿、哮喘、腹泻等,中医学提倡“冬病夏治”,常可起到较理想的预防或治疗作用。

(3)秋季饮食调理以防燥护阴、滋肾润肺为指导思想,以“少辛增酸”为原则。《金匮要略》提出“秋不食肺”,因秋气肺气偏旺,不宜再补;《饮膳正要》指出“秋气燥,宜食麻以润其燥”,因此饮食应少吃椒、葱、薤、蒜等辛燥之品,多进芝麻蜂蜜甘蔗菠菜、乳品等柔润之物。老人还可晨起食粥来益胃生津。《医学入门》载:“盖晨起食粥,推陈致新,利膈养胃,生津液,令人一日清爽,所补不小。”中医药膳中的百合莲子粥、银耳冰糖粥、红枣糯米粥、鲜生地汁粥、黑芝麻粥等均是益阴养胃且可久服多服的秋令佳品。根据秋季气候的特点,平时可服用人参沙参、麦冬、百合、杏仁、川贝母、胖大海等益气滋阴、宣肺化痰的中药来保养。秋分至立冬易发燥病,可用生地黄、百合、党参、蜂蜜、麦冬、甘草等内服,以防秋燥。

(4)冬季饮食之原则是“少咸”,以保阴潜阳为指导思想。《饮膳正要》认为“冬气寒,宜食黍,以热性治其寒”,主张进热食,但要注意燥热之物应适可而止,以免使内伏的阳气郁而化热。当然生冷之物更不可食。可多进羊肉、龟肉、藕、木耳、胡麻等物。冬季菜味可适当重一些,而且要多食胡萝卜、菠菜、豆芽等新鲜蔬菜。冬季活动减少,人体新陈代谢减慢,故老年人食不要过饱,食后可摩腹、缓行,以助消化。冬主闭藏,“冬藏精”,老年人冬季摄取食物总量可比夏季增加25%,且其吸收的营养物质转化的能量可最大限度地贮存于体内,因此冬季是人体进补的好时机。不过无论是食补还是药补,都必须根据自己的身体状况,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否则,滥用补法,有害无益。一般来说,阳气偏虚者,食补可以羊肉、鸡肉等为主,药补还可用人参、鹿茸及金匮肾气丸等方药;偏于阴血虚者,食补可用鸭肉鹅肉猪肝、木耳等,药补则可用阿胶当归、枸杞子及六味地黄丸等。此外,体虚者不可大补、峻补,应当循序渐进。对于体质健康者,最好用食补,在冬令时可进药补,且最好是清补、小补;对于体质衰弱者,当食补与药补并重,最好在医生指导下进补。

(三)四季补阴阳养生的注意要点

1.春季养生注意 春季气候转暖后,体表的毛细血管因舒展而需要增加血液量,这时脑组织的血流量就会相应减少,脑组织供氧不足,从而出现困倦、疲乏、嗜睡的现象。有关研究指出,出现这种症状的人,往往存在着失眠多梦、五心烦热、潮热、舌红、少津、脉细数等“阴虚”现象。所以,我们要重视这种症状给我们带来的阴虚警讯,积极地对其进行调理,多食些马兰头荠菜芹菜等滋阴的食物,少吃橘子、羊肉等温性食品。阳春三月,人体的功能活动逐渐进入高潮,冬季贮藏的脂肪和肝糖原等热能对外“敞开供应”,血流加速,新陈代谢加快等,给发达肌肉、降脂减肥健美形体提供了有利条件。加之气候温暖,湿度大,利于提高神经系统的兴奋性,降低肌肉的黏滞性,最大限度地发挥肌肉的收缩力量,因而堪称锻炼的“黄金季节”。对讲究形体美的人来说,由于阳气上升,气温增高,食欲下降,喜欢清淡,加上昼长夜短,消耗增多,因而又是降脂减肥的大好时机。

2.夏季养生注意 夏日健身,就意味着运动会消耗身体阴液更多营养物质,所以健身者一定要注意补水。因为炎热的天气里,普通健身者在30℃的温度下进行1小时较大量的运动,汗液排放量便可达到3升以上,如果不及时补充水分,身体一旦出现脱水,就会出现疲劳、厌食、恶心、肌肉痉挛甚至昏厥等症状。对运动强度不高的健身者来说,出汗量不会很大,只要在运动前后各喝1~2杯水即可。对以减肥为主要目的的健身者来说,在运动前应喝1杯水,运动中应每隔30分钟喝1杯水,运动后应再喝1杯水。如果情况条件允许,应尽量在水中稍微加些盐,口感有淡淡的咸味即可。这样做可保持健身者的身体内环境稳定,使运动带来的脂肪燃烧作用能够充分发挥。对大运动量的健身者而言,运动前应喝2杯水,运动中应每隔20分钟喝1杯水,水中不但要加少许的盐,还要多添加些糖。如果条件允许,最好能够添加一些蜂蜜。这样可以使健身者能够在运动中,保持足够的血糖,使肌肉获得良好的做功能力。此外,夏季健身时,除了要注意补水之外,还应该为自己的身体多补充一些矿物质。因为在健身者做运动的时候,很多矿物质会随着汗水丢失,其主要成分为钾和钠。建议健身者可以通过多食用水果或蔬菜来增加矿物质的摄取,如多食香蕉、橘子等水果,或蘑菇、花椰菜、花生等蔬菜。

3.秋季养生注意 秋天是锻炼的好季节,但此时因人体阴精阳气正处在收敛内养阶段,故运动也应顺应这一原则,即运动量不宜过大,以防出汗过多,阳气耗损。运动宜选择轻松平缓、活动量不大的项目。并注意补水。秋季气候渐趋于干燥,在进行身体锻炼的前后要多喝些饮料,通过补充体内的水分来保持上呼吸道黏膜的正常分泌,并提高口鼻黏膜的防御功能。补水时要注意少量、多次、缓饮补水,保证身体拥有足够的水分,以便在进行健身运动时,更好地促进周身血液循环。

4.冬季养生注意 冬季天气寒冷,适当的运动锻炼可以起到御寒健身养生的功效。从室内到室外锻炼时,要穿厚一点,先做准备活动,如蹦跳、徒手操、慢跑、转腰等,身暖后再脱去厚衣服,进行正式锻炼。寒冷使四肢末端的血管处在收缩状态,血液循环缓慢,肌肉的黏滞性增加,关节韧带弹性较差。所以锻炼前的准备活动要充分,防止肌肉拉伤和关节扭伤。冬季寒冷干燥的空气对呼吸道黏膜有很大的刺激作用,运动时要采取深而慢的呼吸节律,并尽量使用鼻子呼吸。因为鼻子里的血管丰富,对于寒冷空气能起到加温加湿的作用,可以减少对呼吸道黏膜的刺激。如果单用鼻子呼吸不能满足时,可以微微张开嘴巴,轻轻咬住牙,让空气从牙缝进去,千万不要张大嘴喘气。初参加锻炼的人,要根据自己的身体条件适当掌握好运动量,循序渐进。运动间隙和运动结束后,随时将衣服穿好。如果出汗多,浸湿了内衣,要及时将汗擦干,换上干内衣,不要穿着湿衣服让风吹,防止着凉感冒。在冰天雪地的环境中锻炼时,为了防止暴露的部位发生冻伤和皮肤裂口,在锻炼前先进行按摩,使这些部位发红发热,还可以涂些凡士林蛤蜊油等,起到滋润和保护皮肤的作用。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