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宗教功能单位与地区暴力冲突的影响与解决

宗教功能单位与地区暴力冲突的影响与解决

时间:2023-12-05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第一编宗教功能单位与地区暴力冲突从语源学来看,西方称谓的宗教religion源自古罗马时代拉丁文religio,其含义包括“诵读”、“默想”、“敬仰”、“重视”、“神人联盟”等等,它们后来被拉丁教父广泛采纳演绎用以表明基督教的信仰特征。准确认识宗教介入国际关系这种行为的分析起点,是探寻宗教参与国际政治领域最基本和最传统的功能性行为主体,群体间暴力冲突作为国际交往的极化状态是考察宗教功能单位特质极度叠加极佳的切入点。

宗教功能单位与地区暴力冲突的影响与解决

第一编 宗教功能单位与地区暴力冲突

从语源学来看,西方称谓的宗教religion源自古罗马时代拉丁文religio,其含义包括“诵读”、“默想”、“敬仰”、“重视”、“神人联盟”等等,它们后来被拉丁教父广泛采纳演绎用以表明基督教的信仰特征。(1)现代宗教学意义上的宗教分为无形意识形态层面的敬神体验崇神观念和有形行为机制层面的仪式规范教职教团两个维度(2)宗教概念的内涵和外延并没有直接体现出鲜明的世俗政治参与色彩,然而在人类社会发展、政治交往的过程中有时却无法回避宗教介入行为的发生。虽说世俗文化和宗教文化两者之间尽管总是不缺少彼此分离的努力,然而信仰体系已经随着漫长的历史渗透进入人类文明最深层的肌理之中,很难剥离。

文化视角是研究宗教最常见的分析角度,比如尼布尔(H.Richard Niebuhr)曾对宗教与文化之间的关系做了广受认可的总结,将其归纳为“对抗、从属、高于、并列、改造”(3)。但将宗教放入文化的解释框架这种做法存在先天的不足,单纯用国际关系中文化的分析范式不能完整诠释宗教的所有内涵。特别是冷战的铁幕长时间地掩盖了宗教因素在国际政治中的影响力,即便可能存在宗教性质的争端,也都被概念化地划归了意识形态冲突。(4)这种一厢情愿的主观臆断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对宗教在国际政治生活内功能和影响的有效关注,形成了长时间相对顽固的思维定势,即在国际政治分析中忽视宗教行为体。这种观点上的偏见造成的后果是冷战结束后,没有了先验的意识形态解释框架,观察家们不得不承认世界范围内新出现的众多冲突事件中牵涉到了宗教因素,之后由于单纯运用政治力量无法有效缓解和控制此类血腥事件而忙于谴责宗教在冲突调解过程中不作为或者更甚者煽动对抗,美国世贸双子塔倒塌悲剧之后,这类情绪在宗教与国际政治的研究内部达到顶峰。

“9·11”恐怖袭击的行为主体是宗教极端主义者和他们背后的宗教原教旨主义恐怖组织。此后的相关国际关系大量文献事实上承认宗教恐怖组织是国际关系中值得着重关注的非国家行为体,但是在宗教介入国际关系的行为体当中如果仅仅只有极端化的宗教恐怖组织获得足够重视是远远不够的。准确认识宗教介入国际关系这种行为的分析起点,是探寻宗教参与国际政治领域最基本和最传统的功能性行为主体,群体间暴力冲突作为国际交往的极化状态是考察宗教功能单位特质极度叠加极佳的切入点。卷入冲突境遇的宗教行为体对自身的认识定位和应对冲突的决策判断在一定程度上从多个层面影响着国际进程。从学术角度探究在被全球化加大了各种社会成分(包括宗教资源)流动规模的时代背景下,在发生暴力冲突的地区内,宗教基本行为体如何行动以在恪守其信仰义务的同时履行世俗环境下的政治责任,便正是本编的基本意图所在。

【注释】
(www.xing528.com)

(1)任继愈主编:《宗教大辞典·绪论》,上海辞书出版社1998年版,第1页。

(2)宗教分为无形和有形两个纬度影响国家安全的分析框架参见徐以骅、章远:《试论宗教影响中国国家安全的路径和范式》,载《复旦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第4期,第109—116页。

(3)See Helmut Richard Niebuhr,Christ and Culture(New York:Harper&Row,1951).

(4)比如国际危机监察机构前巴尔干地区研究主任彼得·帕默(Peter Palmer)在探讨20世纪90年代波黑冲突问题的文章中就认为冷战和苏联的高压掩盖了南斯拉夫地区潜在的宗教对抗,并且认为基督教教会(无论是天主教教会还是正教教会)都没有对前南地区冲突缓解发挥足够的正面作用,参见Peter Palmer,“The Churches and Conflict in Former Yugoslavia,”in K.R.Dark,ed.,Religion and International Relations(Bashingstoke,Hampshire:Palgrave,2000),pp.83-98。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