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莱茵星光:欣赏巴黎-普罗旺斯-尼斯

莱茵星光:欣赏巴黎-普罗旺斯-尼斯

时间:2023-12-05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在博洛尼亚中心城区,这种拱廊人行道的总长度达三十八公里,而整个博洛尼亚的马路人行拱廊的总长度达四十五公里。第三天的会议内容对我没有吸引力,我决定提前一天去了维罗纳和威尼斯。从博洛尼亚到维罗纳火车不到一小时,清晨八点刚过,我就走出了维罗纳火车站。尽管莎士比亚对威尼斯的青睐胜过了维罗纳,不过威尼斯似乎并不在乎莎士比亚,她自己有足够的魅力吸引全世界的慕名者蜂拥而至。

莱茵星光:欣赏巴黎-普罗旺斯-尼斯

倘若不是来参加会议博洛尼亚也许不会出现在我意大利之行的日程表上;然而来了以后却觉得不虚此行;这里有许多独特的风貌,尤其是那布满全城的拱廊。

走进博洛尼亚市区的第一个印象,特别是对来自上海的人而言,好像是走进了上海的金陵东路。这里街道两旁的人行道几乎全部都是建造在商铺地面层沿街的拱廊内,成为沿街建筑的一部分;这让博洛尼亚在欧洲显得独一无二。在博洛尼亚中心城区,这种拱廊人行道的总长度达三十八公里,而整个博洛尼亚的马路人行拱廊的总长度达四十五公里。尽管类似的街边走廊在广州、香港和东南亚的许多城市比比皆是,但从结构规模和建筑艺术的角度而言,则和博洛尼亚不可同日而语。

会议组织参观了博洛尼亚西郊坐落于小山之巅的圣鲁卡圣母朝圣教堂Sancturio San Luca),令人叹为观止的是从博洛尼亚西南的塞拉戈扎(Saragozza)古城门沿着圣鲁卡大道Via di SanLuca)通向这个圣殿竟有长达三公里半的拱廊。这条长长的拱廊总共有六百六十六个拱门,乃所罕见。要是有时间能够从城区塞拉戈扎古城门沿着这长长的拱廊漫步来鲁卡圣殿,该多好!

博洛尼亚西郊小山巅上的圣鲁卡的圣母朝圣教堂(左)和连接该教堂和城区的长达三公里半的拱廊

博洛尼亚古城是意大利北部艾米利亚—罗玛尼雅省的首府,按人口算是意大利第七大城,若是从经济实力上看则博洛尼亚算得上是意大利的首富了。富足的博洛尼亚也被意大利政府选中参加2010年上海博会的城市博物馆。东道主博洛尼亚大学是意大利最好的大学之一,特别是理论物理学方面的研究在欧洲是名列前茅的。

在欧洲参加会议,与会者的膳食都由会议提供。这次自然领教了地道的意大利食品。然而承办这次会议膳食的公司却令人失望:那意大利面条“斯帕盖蒂”硬得像铁丝,根本没有煮透;比萨饼底下的面饼又生又硬;通心粉“马卡罗尼”也好不到哪里去。开始我还以为是自己见识少,吃不惯真正的意大利食品。第二天,一些法国人和英国人也忍无可忍了,抗议说这种食品只能够拿去喂猪;这才让我重新对自己的口味恢复了信心。

第三天的会议内容对我没有吸引力,我决定提前一天去了维罗纳威尼斯。意大利的火车票很便宜,买一张经过维罗纳去威尼斯的来回车票,按意大利的“里拉”算像是天文数字,细算成美金还不到三十。欧洲夏日的白昼很长,一天内走访两个地方不成问题。

从博洛尼亚到维罗纳火车不到一小时,清晨八点刚过,我就走出了维罗纳火车站。说实话我来维罗纳完全是上了莎士比亚的当,他竟然为这么一个小城写了两个剧本:家喻户晓的《罗密欧朱丽叶》(《Romeo and Juliet》)和不太出名的《维罗纳二绅士》(《The Two Gentlemen of Verona》)。我明知罗密欧与朱丽叶的故事纯属杜撰,却还是傻兮兮地跑来想看个究竟。多谢这里的维罗纳人还把莎士比亚当一回事,真的设计出了让罗密欧望眼欲穿的朱丽叶阳台来,吸引了千千万万的多情游客;而且这还成了维罗纳招揽游客的第一号金字招牌。莎士比亚也许做梦也没有想到,他竟然无意中为维罗纳创造了一个永远不会过期的生财之道。虽然莎士比亚有十三部剧本是以意大利为背景,但维罗纳却是唯一刻意制造“莎剧景点”的地方。我来得太早,罗密欧的蒙太玖家族和朱丽叶的凯普莱特家族的“故居”还没有开门。不过可以从外面园子里看到那“朱丽叶的阳台”和阳台下的朱丽叶的青铜塑像。小时候对这个剧本曾经入迷,记得英文老师还把剧本开头那段开场白的中英文抄给了我们,背得滚瓜烂熟。如今过了知天命的年龄,那台词依然记得,但对《罗密欧与朱丽叶》的热情则早已经冷却。

不到中午就抵达威尼西亚(Venezia)——英国人称之为威尼斯(Venice)——大运河边的桑塔露契亚(Santa Lucia)火车站。买一张“日票”就直接上了大运河上来回穿梭的水上公共交通船,可以到达大多数著名的景点。虽说是第一次来威尼斯,却一点没有陌生的感觉,倒好像是来访问一位熟悉的朋友;因为关于威尼斯的文学戏剧、绘画和音乐实在是太多了。尽管莎士比亚对威尼斯的青睐胜过了维罗纳,不过威尼斯似乎并不在乎莎士比亚,她自己有足够的魅力吸引全世界的慕名者蜂拥而至。尽管水上公共交通船每隔几分钟就有一艘靠岸接客,每艘船还是挤得难有插足之地。(www.xing528.com)

在水上粗略地转了几圈,就先在圣马可广场边找一家比萨饼店充饥;倒不是对比萨饼有什么好感,只是想比较一下,看博洛尼亚会议上提供的食品是否真代表了意大利的饮食风格。答案是否定的,威尼斯的比萨饼香软可口。

据说圣马可是耶酥的大弟子,是圣经里《马太福音》的作者;他死后葬在埃及亚力山大港。公元828年,威尼斯商人将他的遗体运来了威尼斯。翌年,圣马可大教堂完工,他的遗体被安葬在该教堂里。

午后安步当车,在威尼斯密布如织的小巷里漫步盘桓。这里的街就是河道,上岸就是小巷。处处小桥流水,河道的数量和密度,让号称“东方威尼斯”的苏州相形见绌。一艘艘威尼斯特有的贡朵拉小船(Gondola)载着游客在稠密幽静的条条小河中无声无息地悄然而过,这是威尼斯最迷人的诗情画意。难怪门德尔松为威尼斯的贡朵拉小船谱写了两首钢琴名曲《威尼斯船歌》(《Gondellied》)。转了两个多小时,把威尼斯大体上走得差不多了。

突然想起了看过的一篇报道,说是国际瓦格协会威尼斯分会终于在1995年的213日,也就是瓦格纳1883年在威尼斯猝然去世的忌日,把他当年旅居在此的房间改建成了威尼斯瓦格纳故居博物馆,在这一天对外开放,并还在此举办了瓦格纳作品音乐会

时间还很充裕,应该去瓦格纳故居博物馆瞻仰一番。正好看到在里阿尔托(Rialto)廊桥堍有一间旅游问讯处,就试试能不能打听到瓦格纳在威尼斯的故居。那位小姐似乎“听懂”了我问瓦格纳故居(Wagnerhaus)的意思,她热情地在我的地图上画了个圈圈,然后告诉我,就在这里的里阿尔托码头坐上任何一艘开往圣马可广场的船,然后转坐从圣马可广场开往圣米凯尔的船,坐两站在比恩纳莱(Biennale)码头下船。

威尼斯比恩纳莱花园里的瓦格纳(左)和威尔第半胸塑像

我挤上船到了圣马可广场,再转船坐了两站果然就是比恩纳莱码头,赶紧下了船。就在滨海马路的对面有一个不大的公园,很快就看到在左方有瓦格纳的青石半胸像;尽管不是故居,能够见到塑像已经不虚此行;何况在瓦格纳半胸像的东边还有他的好友和崇拜者、意大利最了不起的作曲家威尔第的半胸像同他作伴呢。美中不足的是,威尼斯人对威尔第实在照顾不周,这位意大利最伟大的歌剧作曲家在威尼斯竟然被树枝所欺,他的脸让身边一棵树密密的树枝紧紧地压住了;为了照相我不得不折断和除去一些枝叶,让威尔第勉强露出了被雨水弄得肮脏不堪的脸。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