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赢得尊重:外形随内质

赢得尊重:外形随内质

时间:2023-12-05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这样反而会赢得人们的尊敬和爱戴。汉代的“大树将军”冯异,可谓深得其中奥秘。“外其身而身存”不仅是一种人生哲学,更是对万事万物感悟的结晶。而自身的事业,也往往在这之后才能获得成功。社会需要发展,人类也需要进步,我们不能真正地“清静无为”、不思进取,但我们在奋斗的同时也不能失去“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的思想和理念。

赢得尊重:外形随内质

“不想当将军的士兵不是好士兵。”现实生活中,人们争名、夺利,为了实现自己的梦想,为了满足自己的虚荣和私欲,可以说无所不尽其极。可到头来,往往弄得两败俱伤,人心尽失。

正所谓“欲速则不达”,过分强求不仅不能达到做事成功的目的,还会徒增烦恼,甚至酿成苦果。真正心怀大智慧的人,是不会去争夺强求的,他们往往是以不争为争,到最后却能够功成名就。

老子说:“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意思是,所以圣人在利益的角逐中把自己放在后面,却因此能够把握先机;在利益的角逐中置身事外,并因此保全自己。

实际上是告诉我们,不要太过于在乎自己的存在现实,凡事不要太过于考虑眼前的得失,而要将自己的“长久”,建立在一种看似“与世不争”的人生境界上。这样反而会赢得人们的尊敬和爱戴。

马祖光是中国光学界著名专家、国际激光领域知名学者、哈工大航天学院光电子信息科学技术系首席教授。

1999年,当马祖光得知学校把为自己申报院士的材料寄出之后,就赶紧给中科院发了这样一封信:“我是一个普通教师,教学平平,工作一般,不够推荐院士条件,我要求把申报材料退回来。”他的理由是,很多比他优秀的学者还没有成为院士。了解他的人都明白他的这些话是发自内心的。

2001年,新的院士评审规则要求申报材料必须由申请者本人签字,然而马祖光却拒绝签字。已经到了申报期限最后一天了,校党委原书记李生无奈之下,只好以校党委名义到他家做工作。可马祖光竟然以自己年纪太大,评院士已经没有任何意义为由拒绝了李生书记的好意。

李生书记只好拿出最后的撒手锏:“你评院士不是你个人的事,这关系到学校,是校党委做出的决定。你是一名党员,应该服从校党委的安排。”然后,又聊起了学校的党建工作。这一话题激起了马祖光早年入党时的美好回忆,他说:“我这一辈子都服从党组织的安排……”

李生书记赶紧接过话头说:“那你再听从一次吧!”“迂回战术”总算是奏效了。虽然马祖光勉强签了字,可他半天都没有说话。

申报后,马祖光顺理成章地当选为中科院院士。他却谦虚地说:“第一全靠党的教育和培养,第二是依靠优秀的集体,第三承蒙国内同行的厚爱。”

其实,在申报中科院院士的过程中,还有这样一个小插曲:中科院审阅马祖光的院士推荐材料时,产生了疑问:马祖光作为光学领域的知名专家,其贡献是有目共睹的,可为什么在很多论文中,他的署名却排到了最后?

对此,哈工大光电子技术研究所博士生导师胡孝勇说:“马老师没有一点私心。他为别人做了大量准备工作,花了很多心血,还根据每个人的特点,把争取来的课题分出去,让别人当课题组长。”

哈工大光电子技术研究所博士生导师王月珠说:“马老师从德国回来后,把他在国外做的许多实验数据交给我测试。测试后完成的论文他改了好几遍,我便把他的名字署在前面,可他却坚决反对,执意要把他的名字排在最后。”

基本上每一篇论文的署名都有这样一个过程:别人把马祖光的名字排在第一位,他赶紧把自己的名字勾到最后,改过来勾过去,反复很多次,别人拿他真是没办法。

2001年,马祖光评上院士后,学院给他配了一间办公室,还要装修一番。马祖光得知后便急了,语气坚定地说:“要是装修,我就不进这个办公室。”(www.xing528.com)

结果,马祖光不但没进去,还把办公室改成了实验室,和6名同事挤在一个办公室里。大伙都说太挤了,他却说:“挤点好,热闹!”

正是由于马祖光的“不争”,才受到了大家的尊敬和爱戴。由此可见,一个人没有私心,反而能成就大私心。而凡事争先恐后、一味地拘泥于一时一事细微得失的人,是很难有所作为的。

老子认为,只有把自己置于名利、生死之外,才能维持自己的生存,确保自己存活的必要条件。甘居人后的人未必真的居于人后,不考虑自己生死的人未必会死。

汉代的“大树将军”冯异,可谓深得其中奥秘。

冯异在每次征战结束后,从来不与诸将并坐论功,排写功劳簿,而是一个人悄悄地出去坐在一棵大树下闭目养神。时间长了,人们给他起了一个雅号—“大树将军”。

可是,到了他的军队与敌人交战时,他总是身先士卒,冲在最前面,置个人安危于不顾,因而很受将士们的拥戴。在军队调配之时,将士们都愿到“大树将军”麾下。

光武帝刘秀对冯异也特别敬重,他在做皇帝的时候,特意把站在后面的冯异拉到诸位公卿面前介绍说:“是我起兵时主簿也,为吾披荆棘,定关中。”后来,冯异被分封为应侯、阳夏侯

正是因为冯异将个人生死置之度外,所以才成就了他的功名。

“外其身而身存”不仅是一种人生哲学,更是对万事万物感悟的结晶。这并非是“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之类的高尚境界,而应是一种做人的胸襟。只有保持着这种看似“与世不争”的胸襟,人生才能圆满自在,从而摆脱俗世的种种束缚。而自身的事业,也往往在这之后才能获得成功。故而,老子在之后说:“非以其无私耶?故能成其私。”有人可能要问,“无私”的目的不还是想要“成其私”吗?其实不然,所谓的“成其私”只是“无私”的一个可能产生的结果,而并非是它的出发点。

如果人人抱着“成其私”的心态去做事情,那又何谈无私呢?既然没有真正的无私,那便难以成其私了。这两句话中,透露出了老子对“道”的理解,对自然的体悟和极其深刻的人生哲学。

在现代社会,我们当然不必标榜自己,要求做成圣人,但这种舒张胸怀的态度还是值得学习的。有时候拘泥于一得一失,看起来像是很务实,很真实地活着,实际上却让自己的生活失去了弹性。而失去了弹性的生活又能持续多久呢?

社会需要发展,人类也需要进步,我们不能真正地“清静无为”、不思进取,但我们在奋斗的同时也不能失去“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的思想和理念。

生活中总有林林总总的事情困扰着你我,只有超脱自我,达到思想上的“自然”之境,才能够摆脱凡俗之事的种种困扰和羁绊,真正回归自我,活得洒脱。我们的事业也只有在自身的心境平和之后才能有新的突破。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