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李广钧讲述《黄帝内经》藏象学说的独特观点

李广钧讲述《黄帝内经》藏象学说的独特观点

时间:2023-12-06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对《内经》有关藏象的记载进行归纳综述,有以下三个独特的观点。心主血脉循环,为人体生命的主宰,被称为“君主之官”,其特性为苦缓欲软,喜温恶冷。(二)人体内在组织器官的整体观人体以五脏为核心,将其他各脏器及组织、器官分别归属于五脏,并借用“五行”学说形成一个相互关联的整体。如眼睛、筋膜、指甲的病变,首先要考虑是“肝”的问题。

李广钧讲述《黄帝内经》藏象学说的独特观点

对《内经》有关藏象的记载进行归纳综述,有以下三个独特的观点。

(一)五脏各有特性

解剖学只能认识脏器的形态和主要功能,而对每一脏器的独有特性是无法看清楚的。譬如认识一个人的外貌很容易,但要了解这个人的性格、品德、工作能力、生活习惯等,就必须仔细观察相当长的一段时间,才能了解清楚。中国古代医家在长期医疗实践中,对每一脏器中的苦欲喜恶进行了反复地验证,从而总结出肝、心、脾、肺、肾五个脏器的独有特性,并用以预防与治疗而取得良好的效果。

如肝具有储藏血液,调节血量及参与消化,排除毒素,被称之为“将军之官”的功能之外,其特性为苦急欲散,喜柔恶刚,体阴用阳。意思是过于繁忙、急躁、忿怒容易伤肝,情绪休闲舒畅,对肝有利;肝体为藏血之脏,故为阴,肝的功能为疏泄条达而耐劳,又称为“罢极之本”,故为阳。

心主血脉循环,为人体生命的主宰,被称为“君主之官”,其特性为苦缓欲软,喜温恶冷。意思是血脉运行过于缓慢,体内外过于寒凉,容易伤损心脏,血脉柔软而不脆硬,体内外温度适合,对心有利。

脾,中医学将饮食物消化吸收、排泄的全过程,即包括胃、小肠大肠膀胱等的功能,都以“脾”来概括,称之为“仓廩之官”“营之居也”,其特性是苦湿欲缓,喜燥恶湿。意思是暴饮或饮水过多,吃饭过急过快,或就餐时忧思不止,因“思则气结”有碍运化,故都会影响脾的运化转输的功能。

肺除主呼吸之外,具有辅助心脏治理调节全身气化的功能,被称作“相傅之官,治节出焉”;又“肺朝百脉”,中医寸口诊脉的部位在桡骨动脉,其特性是苦气上逆欲收,喜温润恶寒燥,主清洁、肃静、宣发、降而下行,为水之上源。意思是气机上逆就会造成咳喘胸膈堵闷,体内气化不能过于耗散,故欲收;温和滋润,对肺有利;过寒过燥,最易伤肺。肺脏只能清洁肃静,不能有异物刺激,才能使津液宣散于肌肤,下行至肾和膀胱,所以肺能通调水道。

肾,中医学将水液代谢、生殖系统及人体生长发育与衰退的全过程都概括在“肾”。故肾除主管水液系统功能之外,如人的工作强度、智慧的发挥、生殖能力等也归属于肾,故称肾为作强之官,伎巧出焉,主封藏精气,其特性是苦燥欲坚,喜封藏,恶精竭。意思是水液、精液不能亏损且怕干燥,只有精气固守,没有耗损,肾气才旺盛。

(二)人体内在组织器官的整体观

人体以五脏为核心,将其他各脏器及组织、器官分别归属于五脏,并借用“五行”学说形成一个相互关联的整体。

肝合于胆,开窍于目,其充在筋,其华在爪(即手指与足趾指甲),魂之居也,在志为怒,在声为呼,在液为泪,其色青,其味酸,其嗅臊,属“木”。

心合小肠,开窍于舌,其充在血脉,其华在面,神之变也,在志为喜,在声为笑,在液为汗,其色赤,其味苦,其嗅焦,属“火”。

脾合于胃,开窍于口,其充在肌肉,其华在唇,意之所在,在志为思,在声为歌,在液为涎,其色黄,其味甘,其嗅香,属“土”。

肺合大肠,开窍于鼻,其充在皮,其华在毛,即毫毛,魄之处也,在志为忧,在声为哭,在液为涕,其色白,其味辛,其嗅腥,属“金”。

肾合膀胱,开窍于耳及前后二阴,其充在骨,其华在发,志之所在,在志为恐,在声为呻,在液为唾,其色黑,其味咸,其嗅腐,属“水”。

除上述五脏五腑之外,尚有心包络,又称膻中,为心之外卫,相当于宫城一样,代心受病邪;“三焦”实际就是推动全身上中下三部水液运行的功能,归属于肾。(www.xing528.com)

以上内容,主要是通过长期医疗与生活的观察逐步总结出来的。它可以直接作为医生诊察、判断病情的依据。如眼睛、筋膜、指甲的病变,首先要考虑是“肝”的问题。

(三)五脏之间的关系

五脏之间存在着生理上相互资助、相互制约,病理上相互传变的关系。

心与肺:心主血及营,肺主气及卫。“气为血帅,血为气母”,故气行则血行,气滞则血瘀凝涩。反映在病理方面,若咳喘日久,肺气损伤,将会影响心血运行,有可能产生“肺源性心脏病”。

心与肝:心主血脉,肝主藏血,调节血量;心主神明,肝藏魂,即知觉,又主疏泄条达。血脉的循环,需要有肝的调节;神志充沛,知觉才会聪敏;心情、情绪的舒畅,是心肝两经协调的表现。

心与脾:心血的再生,需要饮食中的精微来化生,所以说中焦受气,取汁变化而赤是谓血。脾主运化,为后天之本。又血脉的循环,还需要脾的统摄,此与脾主肌有关。如脾气虚,不能“藏营裹血”,就有可能出现各种出血病症。

心与肾:心位于胸膈,其性主动,故称之为“阳、火”;肾位于腰部,其性主静,藏精气而不泄,故称之为“阴、水”。心阳下降温暖肾阳,肾阴上济,滋养心阴,古代将此二脏的这种关系称之为“水火既济”“心肾相交”;心主藏神,肾主藏精,精是神的物质基础,神是精的外在表现。

肝与肺:肺主治节,统全身之气,肝主调节全身之血。肝的调节功能必须依赖于气化;肺的治节,需要肝的疏泄条达。如果肝气壅滞,形成气火,上灼于肺,古称之为“木火刑金”,就会引起咳喘甚至咳血。

肝与脾:肝主疏泄,脾主运化,二者之间相互影响。如肝气郁滞,即影响脾的运化,出现腹胀,食欲不佳,吞酸,胁痛,古称之为“木郁克土”;反之,脾失健运,也会影响肝的疏泄,出现黄疸,腹胀胁痛,古称之为“土壅木郁”。

肝与肾:肝脏疏泄条达与调节血量的功能,必须依赖肾阴的资助,肾阴及肾精再生的物质来源又需通过肝的疏泄而入藏于肾,因此有“肝肾同源”之说。如果肾阴不足,肝失柔养,就会导致肝阳偏亢,而出现眩晕、头痛、急躁易怒等症状,古称之为“水不涵木”。

脾与肺:脾所运化的饮食物精微之气,上输于肺,与肺吸入的自然之气,相当于今之氧气结合变化而形成“宗气”,这就是脾助肺益气的作用。而脾运化水湿的功能,又需借助肺气的肃降。如果脾气虚弱,运化失常,就会导致肺气不足,引起短气、喘息、甚至浮肿的症状,古称之为“土不生金”。

脾与肾:肾为先天之本,脾为后天之本。脾的运化功能,必须得到肾阳(又称为命门火)的温煦蒸化。反之,肾阳即命门火又有赖于后天之精气的滋养。如果肾阳不足就会影响脾的运化,引起食少、腹胀、久泄不止的症状,古称之为“火不生土”。若脾虚失运,导致水湿停蓄,影响肾的气化,就会出现水肿等症状,古称之为“土不制水”。

肺与肾:在水液代谢上,肺主通调水道,肾主开阖气化,故有“肾主一身之水,肺为水上之源”的说法。在呼吸方面,肺司呼吸,肾主纳气。若肾虚不能纳气,就会造成呼吸浅表的病态,一些慢性气喘病,往往与肾不纳气有关。

以上所说五脏之间相互资助、相互制约及相互传变(指病机)的关系,一方面体现出每个脏器都存在有“气、血、阴、阳”,而彼此之间又各有侧重。如心与肺、心与脾主要是侧重在气与血方面;心与肝,主要侧重在阴血方面;心与肾,主要侧重在阴与阳方面;肝与肺、肝与脾、脾与肺、肺与肾则主要侧重在气的方面;肝与肾主要侧重在阴的方面;脾与肾主要侧重在阳的方面。另一方面说明每一脏器的功能,都不是独立的,而是相互关联的,即属“整体观念”的内容。

总之,《内经》“藏象”学说的三个特点,是属于中医临床治疗中“理、法、方、药”中“理”的部分内容。就是说中医对人体产生的各种疾病,都是依据这个“理”来进行分析,判断疾病的部位、性质,从而确立治“法”,拟出处“方”,选择用“药”。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