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李广钧内经:养生学和预防学

李广钧内经:养生学和预防学

时间:2023-12-0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在《黄帝内经》中涉及的养生学和预防学,应该作为现代中医师在临床中根据患者的个性特点拟具的第二处方。养生与预防归纳起来无外乎:食饮、起居、情志、顺应大自然等问题。诚然,养生学与预防学是面对健康人、无病时讲的。但在现实生活中,可以说大多数人在健康无病时,对养生与预防方面的知识是不够重视的,甚或有“明知故犯”、逆其“道”而行之者。况且养生学与预防学的内容,基本上都是讲“共性”的,即一般性的道理。

李广钧内经:养生学和预防学

在《黄帝内经》中涉及的养生学和预防学,应该作为现代中医师在临床中根据患者的个性特点拟具的第二处方。因为医生的工作不仅是让患者恢复健康,还要“同登寿域”。在《内经》中,有相当一部分篇幅论述了有关养生和预防疾病的问题,虽然散在于各篇,但有两篇,即《素问·上古天真论》和《素问·四气调神大论》是重点论述养生与预防的文章。养生与预防归纳起来无外乎:食饮、起居、情志、顺应大自然等问题。现代中医在临床中应该如何去应用,怎样使患者能够理解、认识和做到?我认为:临床医生应该在诊病的同时,根据患者的个性特点,比如说年龄、性别、体质情况、生活环境、性格情绪以及现有疾病的状况,提出具有一定针对性和个性化的养生和预防方案,只有把养生学、预防学融入临床实际中才有现实意义。

诚然,养生学与预防学是面对健康人、无病时讲的。但在现实生活中,可以说大多数人在健康无病时,对养生与预防方面的知识是不够重视的,甚或有“明知故犯”、逆其“道”而行之者。况且养生学与预防学的内容,基本上都是讲“共性”的,即一般性的道理。因此,当人们出现“欲病”(即亚健康)或已病时,医生除给予针对性的治疗外,同时拟具一个养生保健的预防处方,就十分必要了,这个处方不是药物而是方法,患者也容易接受。

在《素问·上古天真论》中谈到,古人所以有的能够健康长寿,是因其:“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故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对这段内容,我们应当作出现代的解释。

先谈“食饮有节”。“节”是指节制、调节,包括方法与量度。其目的有二,一是要保证人体每天所需要的各种营养物质,而且要有一定的储存量;二是不能使各消化器官在分解、吸收、排泄等全过程中受到损伤,导致消化功能的失常。如一日三餐,在时间上要有规律,即相对要定时。因胃属自主神经支配,不受中枢神经的支配,若饿时没吃,或想吃就吃,时间久了,就会损伤胃肠的功能甚至器官,造成胃肠疾病。用餐时情绪要舒畅,心情愉快,吃得香,消化得好。如果边吃边思考问题,或看书、看报、看电视,甚至连饭菜的香味都品尝不出来。《内经》有“思则气结”之说,意思是头脑集中在思考时,会影响“气化”,使消化功能出现障碍。不要暴饮、暴食,喝水要慢,吃东西要多嚼一嚼,口腔是消化的第一道“工序”,如果总是“狼吞虎咽”,就会使胃肠增加负担。饮食量要适度,年轻人八九分饱,老年人七八分饱,对婴幼儿,中国古代有句谚语:“要想小儿安,常带三分饥与寒”,意思不是要饿、冻小儿,而是要注意到“量”,如成人吃一只鸡腿正适量,给几岁小孩也吃一只就过量了。品种不要太单调,《素问·脏气法时论》谓:“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气味合而服之,以补精益气”。意思是粮食、水果、肉、禽、鱼类、蔬菜等,要注意搭配着吃。五味不可偏嗜,咸、甜、酸、辣、苦都要适度。

《素问·生气天论》谓:“阴之所生,本在五味,阴之五宫(指五脏),伤在五味”,《素问·至真要大论》谓:“久而增气,物化之常也,气增而久,夭之由也”,意思是说五味适当就养人,过偏就会伤害人的脏器。

补养的食物,吃一两次是补不上去的,要适量经常食用,如果过量经常食用,也会出问题。如鱼、肉类经常吃得过多,可能造成血脂胆固醇增高,就有害了;在冷热上也要适度,《灵枢·师传》谓:“食饮者,热无灼灼(过烫),寒无沧沧(冰冷)。寒温中适,故气将持,乃不致邪僻也”。

古人说:“民以食为天”,每天都要喝水、吃饭,看来很平常,实际是很有讲究的。举例说:有人经常吃肉,胆固醇不高,有人经常吃素,胆固醇反而高;有人喝了牛奶拉肚子,有人相反,喝了牛奶大便干燥;有人天生就不能吃或就不想吃某种食品,有人则是凡是能吃的东西,都可以品尝而无碍,这就是个人体质的差异性。所以在饮食物的搭配上,要“共性”与“个性”相结合,也就是在内容上、方法上、度与量上都要结合实际,否则就易造成“病从口入”的后果。

其次谈“起居有常”。起居包括学习、工作、居住环境、娱乐、运动和休息睡眠等,“常”是指规律。例如学习,人们都知道,从小学到大学,上每一节课的时间,都是45~50分钟,就要休息10~20分钟,而且还要有课间体操。这是很科学的体质调节。工作也是一样,一天8小时工作,如果一坐4小时不活动,不停地看、写,或站立操作,日久天长,身体就会出问题,颈椎病、肩胛酸痛、消化不好、头晕脑涨、睡不好觉等都有可能发生。

人们居住的地理环境和物质条件各有不同,但在寒、热、湿、燥和通风,保持适当的温度、湿度和空气的一定新鲜程度上,都要适合。因为在许多疾病中,往往与受风、受寒、伤湿、中暑等有直接关系,甚至有些慢性病的复发,也与此有关。所以“适其寒温,避其湿浊酷热”同样是养生的方法。

在体质锻炼上,早在1800年前的名医——华陀,就提出“五禽戏”,即效仿虎、鹿、猿、熊、鸟的动作,来锻炼身体,并提出“户枢不蠹,流水不腐”的道理,来说服人们要运动保健。在现代,我们已经有了很多锻炼身体的物质条件与方法。但应说明的是,锻炼身体绝不同于专业体育运动,或参加某项比赛,无论是跑步游泳、打球、练武术等,目的都是为了保持身体健康,每天早晚两次,每次不超过半小时为宜,这叫适当运动。不要像专业运动员那样,每天练的满头大汗,日久天长,不仅无益,反而有害。总之,以做到《内经》所说的“形劳而不倦”为宜。

娱乐是人类的本能,中国在3000年前,就有了乐器中医学认为,歌舞能帮助消化功能,净化心灵。《内经》所说的“脾主歌”“心主喜”“心在声为笑”,就是这个意思。但也有个“度”,无论是看电视、唱歌、跳舞,在时间上都不宜太长,最好不超过2小时。

在睡眠上的最佳时间,是晚上11点以前至早晨5点以后。即古时讲的子时、丑时、寅时。人们如果长时间不睡“子时”觉,就应该用“午时”,即中午11点至1点前后的时间来补偿。这就是常说的要睡子午觉。为什么?这是中医学里讲的“生物钟”。子时,即晚上11点至凌晨1点是“胆”经。中医讲的“胆”有两个概念,一是指储存、分泌胆汁的胆,即《灵枢·本输》谓:“胆者,中精之府”;一是指人的“胆气”,即《素问·灵兰秘典论》谓:“胆者,中正之官,决断出焉”。《素问·六节藏象论》也说:“凡十一脏,取决于胆”。皆视胆为人体的生发之气。所以必须使其休息好,以利于明天的学习工作;丑时(凌晨1—3点)属肝,肝主藏血,《素问·五脏生成》谓:“人卧血归于肝”,是指肝具有调节人体血液的功能,肝又称之为“将军之官”,有保卫人体的作用;寅时,即凌晨3—5点属肺,肺有主气,司呼吸的功能,又称之为“相傅(即宰相)之官”,有治理调节人体气化功能的作用;午时,即中午11点至1点属心,心主血脉和血液循环,又主藏神,为“君主之官”,也就是人体的主宰,所以养生学中强调要午睡半小时。人们如果能够做到晚上11点以前入睡,早5点以后起床,那么一天的精神就会比较充沛。俗话说“早睡早起身体好”就是这个道理。

以上几点都属于“起居有常”的内容。

第三,“不妄作劳”。“妄”就是过分的意思,即所谓“妄为”。“劳”,包括体力、脑力的劳动以及性生活等,中医学把它概括为“五劳”“七伤”。

应该说人类生活的物质改善、社会的发展与进步等,都是人们辛勤劳动工作的结果。在工作中提倡忘我的精神,是无可非议的。但从健康角度上讲,人在一生中为了能做更多的事情,创造更多的财富,做出更大的贡献,是要靠有一个健康的体魄。因此,无论是体力劳动还是脑力劳动,都要根据自己的健康状况、年龄和工作地点的环境与物质条件,做到“劳而不倦”。《素问·宣明五气》有“五劳所伤”,即:“久视伤血,久卧伤气,久坐伤肉,久立伤骨,久行伤筋。”所谓“久”,就是过度的意思。只举一个例子,“久视伤血”。《内经》有“五脏六腑之精气,皆上注于目而为之精(睛)”,就是说眼睛虽为视觉器官,但它必须受到脏气的营养。所谓的“五轮”说,即血、气、肉、风、水。血轮指两眼眦角内的脉络,即毛细血管,由心所主;气轮是指白眼球,即巩膜,由肺所主;肉轮是指眼的胞睑,由脾所主;风轮是指黑眼球,由肝所主,又说:“肝开窍于目”;水轮是指瞳神,即瞳孔,由肾所主。血液是营养人体各组织器官的最精微物质,心主血脉,“诸脉者皆属于目”,也就是各脏气的经脉都要上荣于目,所以有“久视伤血”之说。因此,对眼睛的保护是十分重要的,如光线、距离、体位、时间等,尤其是时间,看任何书籍、资料,撰写文章,都必须在1小时左右即应休息一下。如果连续几小时,甚至10几小时,视力得不到休息,眼睛就会受到伤害,日久天长可能造成无法挽救的视力衰退。在电脑问世之后,一些年轻人由于整天整夜地漫游在电脑桌前,而造成视网膜脱落,终身失明的惨痛教训在媒体已有报道。总之,行、动、坐、卧都要有个“度”。

在“五劳、七伤”中,有一个“房室劳”,也就是性生活过度而引起的一些病症。应该说性生活是否适度、正当,直接影响着人的身心健康。在生理上《素问·上古天真论》有“女子七七”“男子八八”之说。即“女子七岁,肾气盛,齿更发长。二七而天癸(即生殖能力)至,任脉(指子宫发育)通,太冲脉盛(指主管月经之脉),月事(即月经)以时下,故有子……七七,任脉虚,太冲脉衰少,天癸竭,地道不通(指阴血衰退),故形坏(失去丰姿)而无子也”“丈夫八岁,肾气实,发长齿更。二八,肾气盛,天癸至,精气溢泻,阴阳和(指性交),故能有子……七八,肝气衰,筋不能动,天癸竭,精少,肾脏衰,形体皆极。八八,则齿发去”。这段话就是让人们知道,人的一生,有生、长、壮、老、已五个过程。如果在“长”与“壮”(即青壮年时期)时能够懂得养生之道,不肆意消耗自己的精气,注意节制性生活,就会老当益壮。所以有“阴精所奉其人寿,阳精所降其人夭”之说。意思是肾所储藏的精气有余,能不断地向上奉养肝、脾、心、肺等各个器官,使其功能充沛,人自然就会长寿;倘若心中的性欲之火(即阳精)无节制地向下刺激,性生活过度,身体各器官得不到充沛的濡养,就会未老先衰,缩短寿命。所以早在1500年前南北朝时,就有“男子30而娶,女子20而嫁”的主张,意思就是说虽然有“七七”“八八”之说,仍不宜早婚,以免过早耗伤精气而损寿。

以上是对“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的今释。除此之外,人们还应顺应四时气候的变化,谨防外邪侵袭;情绪保持心情舒畅。即《素问·上古天真论》所说:“虚邪贼风,避之有时,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又说“志闲而少欲,心安而不惧,形劳而不倦,气从以顺,各从其欲,皆得所愿”;“美其食,任其服,乐其俗,高下不相慕”;“是以嗜欲不能劳其目,淫邪不能惑其心”。所谓“虚邪贼风,避之有时”是指一年四季,经常会有气候反常的时候,要有所迴避,谨防感冒。“恬淡虚无”也就是指“志闲而少欲,心安而不惧”“嗜欲不能劳其目,淫邪不能惑其心”。“美其食,任其服,乐其俗,高下不相慕”即告诫人们“知足者长乐”,不要去攀比。所谓“各从其欲,皆得所愿”,是指人的脏器,各自有苦、有欲、有喜、有恶。如肝苦急,欲散,即急躁易怒是肝之所苦、所恶,而舒畅豁达是肝之所喜、所欲;肾苦燥、欲坚,因肾主藏精,精亏则燥为肾之所苦、所恶,肾为封藏之本,故欲坚,即精气坚固而充沛。上述的一段话,就是让人们懂得“外有所避,内得其守”。如是则能“年皆度百岁而动作不衰”。“尽终其天年”,天年指的是人的自然寿命,在100岁左右。

在预防学方面,《素问·四气调神大论》谓:“是故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此之谓也。夫病已成而后药之,乱已成而后治之,譬犹渴而穿井,斗而铸锥,不亦晚乎。”“治未病”有两个含义,一是未病(即健康人)先防,要懂得养生与预防疾病方面的常识;一是指未病之脏器,也就是控制疾病的传变、发展。许多严重疾病,大多是因为在初病时防治不及时,或延误或误治而逐步导致内脏受损。所以说病已成再用药,内脏功能紊乱了再调治,就好比渴了才去打井,打起仗来才去制造武器,就太晚了。这种未病先防、已病早治的观点早已贯穿在中医理论与临床实践中。

在《灵枢·本神》中有这样一段话:“生之来谓之精,两精相搏谓之神,随神往来者谓之魂,并精而出入者谓之魄,所以任物者谓之心,心有所忆谓之意,意之所存谓之志,因志而存变谓之思,因思而远慕谓之虑,因虑而处物谓之智。故智者之养生也,必顺四时而适寒暑,和喜怒而安居处,节阴阳而调刚柔,如是则僻邪不至,长生久视。”这段话,是让人们懂得养生之道,要先明“精神”。(www.xing528.com)

因为养生的目的,就是为了健康长寿,怎样体现健康,不外“精神”二字,如“精神充沛”“精神饱满”“精神焕发”等。那么,什么叫精神呢?“生之来谓之精”,“精”是产生生命的物质,“两精相搏”,即“父精母血”相合,才有生命。“神”就是生命的体现,所以说“得神者生,失神者死”。有了生命之“神”,自然就有了知觉聪慧、思维意识,这就是“魂”的体现,所以说“神魂相伴”(即随神往来谓之魂);新的生命物质之基础当然也是“精”,其中包括先天之精与后天之精,后天之精是指饮食物所化生的营养物质,有了“精”,才有形质体力,能动能作,这就是“魄”的体现,俗称体魄、魄力。因此,观察人的生命活动是否健康,其标准是“精神魂魄”俱健。

人生在社会就要学习、认识、分析、处理各种事物,《内经》将此概括为“任物”,由心主管。心在有意做什么事情而未决定时,叫做“意”;一旦决定去做时,叫做“志”;为了把事情做好而思考时,叫做“思”;思的进一步反复谋虑,叫做“虑”;谋虑而做出的判断,其结果又是非常准确的,叫做“智”,也就是很聪明的表现。所以说聪明的人,在养生方面,首先是顺应大自然气候的变化而增减衣物;其次是情志开朗,喜怒有节制,生活起居都很规律。所谓“节阴阳”,狭义的解释是节制性生活,广义的解释是“精”为阴,“神”为阳,也就是不使精神过度消耗;“调刚柔”,也有两种解释,一是刚为阳,阴为柔,即泛指阴阳调和。另一解释则是刚为欲,无欲则刚;柔指容,具有宽容的胸怀。所谓“调刚柔”,也就是不要妄贪,要有宽阔的胸怀。只有这样,病“邪”才不会伤害于你。“长生久视”,即益寿延年,静观世界的变迁。

对上述《内经》中所谈的养生与预防,能够理解、掌握,并能付诸实施,是有其现实意义的。

附:部分原文摘录

余闻上古之人,春秋皆度百岁,而动作不衰;今时之人,年半百而动作皆衰者,时世异耶?人将失之耶?岐伯对曰: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故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今时之人不然也,以酒为浆,以妄为常,醉以入房,以欲竭其精,以耗散其真,不知持满,不时御神,务快其心,逆于生乐,起居无节,故半百而衰也。

夫上古圣人之教下也,皆谓之虚邪贼风,避之有时,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是以志闲而少欲,心安而不惧,形劳而不倦,气从以顺,各从其欲,皆得所愿。故美其食,任其服,乐其俗,高下不相慕,其民故曰朴。是以嗜欲不能劳其目,淫邪不能惑其心,愚智贤不肖不惧于物,故合于道。所以能年皆度百岁而动作不衰者,以其德全不危也。(《素问·上古天真论》)

春三月,此谓发陈,天地俱生,万物以荣,夜卧早起,广步于庭,被发缓形,以使志生,生而勿杀,予而勿夺,赏而勿罚,此春气之应,养生之道也。逆之则伤肝,夏为寒变,奉长者少。

夏三月,此谓蕃秀,天地气交,万物华实,夜卧早起,无厌于日,使志无怒,使华英成秀,使气得泄,若所爱在外,此夏气之应,养长之道也。逆之则伤心,秋为痎疟,奉收者少,冬至重病。

秋三月,此谓容平,天气以急,地气以明,早卧早起,与鸡俱兴,使志安宁,以缓秋刑,收敛神气,使秋气平,无外其志,使肺气清,此秋气之应,养收之道也,逆之则伤肺,冬为飧泄,奉藏者少。

冬三月,此谓闭藏,水冰地坼,无扰乎阳,早卧晚起,必待日光,使志若伏若匿,若有私意,若已有得,去寒就温,无泄皮肤,使气亟夺,此冬气之应,养藏之道也。逆之则伤肾,春为痿厥,奉生者少。

逆春气,则少阳不生,肝气内变。逆夏气,则太阳不长,心气内洞。逆秋气,则太阴不收,肺气焦满。逆冬气,则少阴不藏,肾气独沉。

夫四时阴阳者,万物之根本也,所以圣人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以从其根,故与万物沉浮于生长之门。逆其根,则伐其本,坏其真矣。故阴阳四时者,万物之终始也,死生之本也,逆之则灾害生,从之则苛疾不起,是谓得道。道者,圣人行之,愚者佩之。从阴阳则生,逆之则死,从之则治,逆之则乱。反顺为逆,是谓内格。

是故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此之谓也。夫病已成而后药之,乱已成而后治之,譬犹渴而穿井,斗而铸锥,不亦晚乎!(《素问·四气调神大论》)

生之来谓之精,两精相搏谓之神,随神往来者谓之魂,并精而出入者谓之魄,所以任物者谓之心,心有所忆谓之意,意之所存谓之志,因志而存变谓之思,因思而远慕谓之虑,因虑而处物谓之智。故智者之养生也,必顺四时而适寒暑,和喜怒而安居处,节阴阳而调刚柔,如是则僻邪不至,长生久视。(《灵枢·本神》)

食饮衣服,亦欲适寒温,寒无凄怆,暑无出汗。食饮者,热无灼灼,寒无沧沧。寒温中适,故气将持。乃不致邪僻也。(《灵枢·师传》)

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气味合而服之,以补精益气。(《素问·藏气法时论》)

阴之所生,本在五味,阴之五宫,伤在五味。(《素问·生气通天论》)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