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灵枢、素问藏象学说原文摘录

灵枢、素问藏象学说原文摘录

时间:2023-12-0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释析]这段条文,可从四个方面来理解。这是决定人之寿命长短的关键。[释析]此节说明在《内经》中已有了人体解剖学的记载。[释析]本节记载了从嘴唇到牙齿的长度,从牙齿后到喉咙上会厌的深度,嘴的宽度,舌、咽喉重量和大小,从咽喉到胃上口的长度;六腑中的胃、小肠、回肠、大肠、直肠的大小长短和容量等,以及整个消化道的长度,说明当时已有较为详尽的对消化系统的解剖记录。

灵枢、素问藏象学说原文摘录

(一)生命的产生以及人的生长发育

[原文]人始生,先成精,精成而脑髓生,骨为干,脉为营,筋为刚,肉为墙,皮肤坚而毛发长,谷入于胃,脉道以通,血气乃行。(《灵枢·经脉》)

黄帝曰:何者为神?岐伯曰:血气已和,荣卫已通,五脏已成,神气舍心,魂魄毕具,乃成为人。(《灵枢·天年》)

[释析]以上两段,讲的是中医胚胎学。此处所说的“神”,是指人的生命。人是由父母之精交合而成,精发育生成脑髓,骨骼为支干,血脉约束血液,筋膜连及骨骼,肌肉保护内脏,当气血通和,五脏及魂魄具备时,也就有了新的生命。

[原文]人之始生……以母为基,以父为楯,失神者死,得神者生也。

人之寿夭各不同……五脏坚固,血脉和调,肌肉解利,皮肤致密,营卫之行,不失其常,呼吸微徐,气以度行,六腑化谷,津液布扬,各如其常,故能长久。

人生十岁,五脏始定,血气已通,其气在下,故好走。二十岁,血气始盛,肌肉方长,故好趋。三十岁,五脏大定,肌肉坚固,血脉盛满,故好步。四十岁,五脏六腑十二经脉,皆大盛以平定,腠理始疏,荣华颓落,发颇斑白,平盛不摇,故好坐。五十岁,肝气始衰,肝叶始薄,胆汁始灭,目始不明。六十岁,心气始衰,苦忧悲,血气懈惰,故好卧。七十岁,脾气虚,皮肤枯。八十岁,肺气衰,魄离,故言善误。九十岁,肾气焦,四脏经脉空虚。百岁,五脏皆虚,神气皆去,形骸独居而终矣。(《灵枢·天年》)

[释析]这段条文,可从四个方面来理解。

首先,讲人的生命是靠母体之胞宫和父之精气相合而成,即所谓来源于父精母血,“基”作“址”解,即指孕育生命的地方和物质;“楯”[shǔn],音吮,作“材具”解,即指构成生命的精气等物质。

其次,“父精母血”结合之后,能够产生生命,即神,有神胎育才能成长;若不能产生生命,即失神,失神就会造成“死胎”,所以说“得神者昌,失神者亡”。

第三,幼婴出生后,其寿命长短不一,其原因主要在于五脏是否坚固,血脉、肌肉、皮肤、营卫以及呼吸气息是否正常,六腑的消化、吸收和排泄功能是否健全。这是决定人之寿命长短的关键

第四,人的自然寿命是可以活到100岁,大抵是以10年为1个阶段,前40年是成长、旺盛期;从50岁以后五脏之气,按肝、心、脾、肺、肾的次序,逐步衰退。人在养生中如果在40岁以前,没有出现精气神过度消耗,五脏未损,那么50岁以后的衰退就会缓慢,尽终天年,否则,可能夭折。

[原文]女子七岁,肾气盛,齿更发长。二七而天癸至,任脉通,太冲脉盛,月事以时下,故有子。三七,肾气平均,故真牙生而长极。四七,筋骨坚,发长极,身体盛壮。五七,阳明脉衰,面始焦,发始堕。六七,三阳脉衰于上,面皆焦,发始白。七七,任脉虚,太冲脉衰少,天癸竭,地道不通,故形坏而无子也。丈夫八岁,肾气实,发长齿更。二八,肾气盛,天癸至,精气溢泻,阴阳和,故能有子。三八,肾气平均,筋骨劲强,故真牙生而长极。四八,筋骨隆盛,肌肉满壮。五八,肾气衰,发堕齿槁。六八,阳气衰竭于上,面焦,发鬓颁白。七八,肝气衰,筋不能动,天癸竭,精少,肾脏衰,形体皆极。八八,则齿发去。

肾者主水,受五脏六腑之精而藏之,故五脏盛,乃能泻。今五脏皆衰,筋骨解堕,天癸尽矣。故发鬓白,身体重,行步不正,而无子耳。帝曰:有其年已老而有子者何也?岐伯曰:此其天寿过度,气脉常通,而肾气有余也。此虽有子,男不过尽八八,女不过尽七七,而天地之精气皆竭矣。帝曰:夫道者年皆百数,能有子乎?岐伯曰:夫道者能却老而全形,身年虽寿,能生子也。(《素问·上古天真论》)

[释析]此三段是讲男女一生中,生长壮老的变化。大多数以七七、八八为常,亦有不及者,亦有超越者,其因皆根于先天之肾气,以及后天养生之道。

(二)人体各器官形态

[原文]若夫八尺之士,皮肉在此,外可度量切循而得之,其死可解剖而视之,其脏之坚脆,腑之大小,谷之多少,脉之长短,血之清浊,气之多少,十二经之多血少气,与其少血多气,与其皆多血气,与其皆少血气,皆有大数。(《灵枢·经水》)

[释析]此节说明在《内经》中已有了人体解剖学的记载。古代尺度,1市尺等于现代的7市寸。这段条文是说人活着时,可以度量形体的外部,可以触及皮肉筋骨以及胸腹腰背的情况;人死后可以解剖,以了解形体内部各个脏器的形态及其主要功能。文中所谈脏腑之坚脆,见《灵枢·本藏》;脉之长短,见《灵枢·脉度》;腑之大小,谷之多少,见《灵枢·平人绝谷》和《灵枢·肠胃》;血之清浊,见《素问·血气形志》《灵枢·阴阳清浊篇》和《灵枢·根结》;十二经血气多少,见《素问·血气形志》《灵枢·五音五味》和《灵枢·九针论》三篇,其说有异,张景岳谓:当以《素问·血气形志》为准。

[原文]六腑传谷者,肠胃之小大长短,受谷之多少奈何?伯高曰:请尽言之,谷所从出入浅深远近长短之度:唇至齿长九分,口广二寸半。齿以后至会厌,深三寸半,大容五合。舌重十两,长七寸,广二寸半。咽门重十两,广一寸半,至胃长一尺六寸。胃纡曲屈,伸之,长二尺六寸,大一尺五寸,径五寸,大容三斗五升。小肠后附脊,左环回周叠积,其注于回肠者,外附于脐上,回运环十六曲,大二寸半,径八分分之少半,长三丈二尺。回肠当脐,左环回周叶积而下,回运环反十六曲,大四寸,径一寸寸之少半,长二丈一尺。广肠傅脊,以受回肠,左环叶脊,上下辟,大八寸,径二寸寸之大半,长二尺八寸。肠胃所入至所出,长六丈四寸四分,回曲环反,三十二曲也。(《灵枢·肠胃》)

[释析]本节记载了从嘴唇到牙齿长度,从牙齿后到喉咙上会厌的深度,嘴的宽度,舌、咽喉重量和大小,从咽喉到胃上口的长度;六腑中的胃、小肠、回肠、大肠、直肠的大小长短和容量等,以及整个消化道的长度,说明当时已有较为详尽的对消化系统的解剖记录。纡[yū],音于。

(三)脏腑的主要生理功能及其相关联系

1.五脏、六腑及奇恒之腑的生理特性

[原文]脑、髓、骨、脉、胆、女子胞,此六者地气之所生也,皆藏于阴而象于地,故藏而不泻,名曰奇恒之腑。夫胃大肠小肠三焦膀胱,此五者,天气之所生也,其气象天,故泻而不藏,此受五脏浊气,名曰传化之腑,此不能久留输泻者也。魄门亦为五脏使,水谷不得久藏。

所谓五脏者,藏精气而不泻也,故满而不能实。六腑者,传化物而不藏,故实而不能满也。所以然者,水谷入口,则胃实而肠虚,食下,则肠实而胃虚。故曰实而不满,满而不实也。(《素问·五脏别论》)

[释析]“别论”,也就是另外的、有别于通常的一种说法。《内经》中虽有五脏六腑之说,但有时又统称为“脏”器,如《素问·六节藏象论》所称之为“九脏”,将腑亦称之为脏。此篇对此下了一个定义,即:凡是储藏人体精气血津液等精微物质,不能轻易耗损,而应该经常保持饱满状态,但又不能壅实而影响正常流动运行的脏器,即心、肺、肝、脾、肾五脏,称之为脏;而负责受纳、消化、转输水谷、排泄糟粕的器官,即胃、小肠、大肠、三焦、膀胱,称之为腑,而这五腑,如同府宅,要有入有出,不能皆处于饱满状态,即当胃纳入食饮物后,而对上一次所摄入的食物已经消化过的残滓、糟粕,就要排泄出去,也就是在胃充满之时,肠里的糟粕就要清除掉,即排泄出去,不能使“五腑”处于都是壅满的状态。所以提出五脏是满而不能实,六腑是实而不能满。这就是五脏六腑正常生理的状态。

此外,尚有脑、髓(指脊柱)、骨、脉、胆、女子胞,这六个组织器官,从形态上看都类似于五腑,即如容器,不像五脏都是实质性的,而类似于五腑,但其功用,又不像五腑,其所储藏之髓体、血液和胆汁等,都不能随意外泄出去,故又类似于五脏,所以称之为奇恒之腑。奇,异也,恒,常也,也就是异于平常之腑的意思。

由此可见,《内经》在脏腑的区分上,既重视形态,更注意其功能上的异同,而区别对待。

2.脏腑的主要功能

[原文]心者,君主之官也,神明出焉。肺者,相傅之官,治节出焉。肝者,将军之官,谋虑出焉。胆者,中正之官,决断出焉。膻中者,臣使之官,喜乐出焉。脾胃者,仓廪之官,五味出焉。大肠者,传道之官,变化出焉。小肠者,受盛之官,化物出焉。肾者,作强之官,伎巧出焉。三焦者,决渎之官,水道出焉。膀胱者,州都之官,津液藏焉,气化则能出焉。凡此十二官者,不得相失也。故主明则下安,以此养生则寿,殁世不殆,以为天下则大昌。主不明则十二官危,使道闭塞而不通,形乃大伤,以此养生则殃,以为天下者,其宗大危,戒之戒之!(《素问·灵兰秘典论》)

[释析]此段条文,重见于《素问》遗篇的《刺法论》,其中除“脾为谏议之官,知周出焉……胃为仓廪之官,五味出焉”不同外,余皆同。“谏议”即磨运转输之义,“知周”为脾藏意与智之义,可见说法不同而义则基本相同。此十二官不得相失,并强调“主明”则下安,“主不明”则十二官危。十二官及主要功能归纳如下表:

3.四季与五脏的关系

[原文]天食人以五气,地食人以五味。五气入鼻,藏于心肺,上使五色修明,音声能彰。五味入口,藏于肠胃,味有所藏,以养五气,气和而生,津液相成,神乃自生。帝曰:藏象何如?岐伯曰:

心者,生之本,神之变也,其华在面,其充在血脉(其味苦,其色赤),为阳中之太阳,通于夏气。

肺者,气之本,魄之处也,其华在毛,其充在皮(其味辛,其色白),为阳中之太阴,通于秋气。

肾者,主蛰封藏之本,精之处也,其华在发,其充在骨(其味咸,其色黑),为阴中之少阴,通于冬气。

肝者,罢极之本,魂之居也,其华在爪,其充在筋,以生血气,其味酸,其色苍,为阴中之少阳,通于春气。

脾者,仓廪之本,营之居也,其华在唇四白,其充在肌,其味甘,其色黄,此至阴之类,通于土气。

胃、大肠、小肠、三焦、膀胱,名曰器,能化糟粕,转味而入出者也。

凡十一脏,取决于胆也。(《素问·六节藏象论》)

[释析]本篇内容体现人与自然及人体内在的整体观。“天食人以五气”,“食”,音义同“饲”,下同;“五气”当指臊、焦、香、腥、腐为是,因下文谓五气入鼻,是指嗅觉而言。另《内经》中的五气还有柔、息、充、成、坚,此指生长化收藏而言。“肝者,罢极之本”,罢作罴,音义同“疲”。

关于脾的一段,系据清·高士宗的《黄帝素问直解》,高氏的改动是较为合理,故从之。

又:原文在心、肺、肾三段均无味、色,而肝、脾有之,故补上用括弧以别之。五脏与自然及人体内在的整体观归纳如下表。

4.五脏、六腑与人体各部位的关系

[原文]心之合脉也,其荣色也,其主肾也。肺之合皮也,其荣毛也,其主心也。肝之合筋也,其荣爪也,其主肺也。脾之合肉也,其荣唇也,其主肝也。肾之合骨也,其荣发也,其主脾也。

故心欲苦,肺欲辛,肝欲酸,脾欲甘,肾欲咸,此五味之合五脏之气也。(《素问·五脏生成》)

[释析]第一段所谈之“主”,即克制之意,心之“主”为肾,意为肾能克制心,余脏同此,此是正常的生理活动。第二段所说的“欲”,是说明五味归属五脏,即为其所欲。

[原文]肺合大肠,大肠者,传道之腑。心合小肠,小肠者,受盛之腑,肝合胆,胆者,中精之腑。脾合胃,胃者,五谷之腑,肾合膀胱,膀胱者,津液之腑也。少阳属肾,肾上连肺,故将两脏。三焦者,中渎之腑也,水道出焉,属膀胱,是孤之腑也。是六腑之所与合者。(《灵枢·本输》)

[释析]此节说明五脏与六腑的表里关系,这一配属是古代医家通过长期医疗实践观察所体验的结果。六腑中除去胆之外,都有转输浊物作用。只有胆无输转浊物之作用,而是储藏胆汁的,且不能溶泻于外,所以称之为“中精之腑”,后又有“奇恒之腑”之一的说法。肾除与膀胱为表里之外,少阳即指三焦亦归属在肾,所以说“故将两脏”。“将”,音降,统领之义;因为三焦是统辖人体水液代谢,也就是统辖津液环流的,所以称之为“中渎”。“中”,作集中、核心讲,“渎”就是水道。“肾上连肺”,是因肺主气,水液代谢主要靠“气化”,所以说“肺为水之上源”。从表里配属来说,三焦亦属肾及膀胱,主要是主水液运化的全过程而言。关于三焦,将有专论。

[原文]脏有要害,不可不察,肝生于左,肺藏于右,心部于表,肾治于里,脾为之使,胃为之市。膈肓之上,中有父母,七节之傍,中有小心,从之有福,逆之有咎。(《素问·刺禁论》)

[释析]人身面南,左东右西,肝主春主生,故谓生于左;肺主秋主收,故谓藏于右。此言经络之气化运行为左升右降,与解剖位置无关。心为阳中之太阳,故分部于表,主要是指血脉循行;肾为阴中之阴,故主治于里,主要是指藏精气为封藏之本;脾为胃行津液而灌注四旁,故谓之使;胃为水谷之海,故谓之市;膈肓之上,指的是胸膈部位的膻中,即上气海,也是宗气所聚之处;“父母”讲的是气血;“七节”是指第七腰椎;中有小心,是指命门穴。从,指顺从;逆,指违背。此言刺法,必顺其性,而不能悖之。

5.胃气的作用

[原文]脾不主时何也?岐伯曰:脾者土也,治中央,常以四时长四脏,各十八日寄治,不得独主于时也。(《素问·太阴阳明论》)

平人之常气禀于胃,胃者平人之常气也,人无胃气曰逆,逆者死……胃之大络,名曰虚里,贯膈络肺,出于左乳下,其动应衣,脉宗气也。(《素问·平人气象论》)

[释析]前一段是讲脾旺四季,也就是四季各有肝、心、肺、肾四脏所主,而脾于四季中各旺18日,是四季皆有脾土之气。

后一段是讲人以胃气为本,正常人平时都是以胃气为主,即有谓“有胃气者生,无胃气者死”,所以五脏皆禀气于胃。所谓胃气,即谷气,由食饮物所化生之精微物质,如营气与卫气,上贯胸膈,心主营,肺主卫。在左乳下,即心区,又叫虚里,有四通之义,其动应衣,即是宗气。宗气不可外泄。

6.人的消化系统

[原文]食气入胃,散精于肝,淫气于筋。食气入胃,浊气归心,淫精于脉。脉气流经,经气归于肺,肺朝百脉,输精于皮毛。毛脉合精,行气于府。府精神明,留于四脏,气归于权衡。权衡以平,气口成寸,以决死生。

饮入于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脾。脾气散精,上归于肺,通调水道,下输膀胱。水精四布,五经并行,合于四时五脏阴阳,揆度以为常也。(《素问·经脉别论》)

[释析]本节说明在饮食物的消化、吸收、输送、分布及其机转的全过程中,是以脾的转输、肺的气化为关键,同时必须是在五脏协调下才能完成。

(四)精、气、津、液、血、脉的主要作用

1.精、气、津、液、血、脉的生成及作用

[原文]两神相搏,合而成形,常先身生,是谓精。

上焦开发,宣五谷味,熏肤,充身泽毛,若雾露之溉,是谓气。

腠理发泄,汗出溱溱,是谓津。

谷入气满,淖泽注于骨,骨属屈伸,泄泽,补益脑髓,皮肤润泽,是谓液。

中焦受气取汁,变化而赤,是谓血。

壅遏营气,令无所避,是谓脉。(《灵枢·决气》)

[释析]此节讲的是人体内的精、气、津、液、血、脉的生成及作用。

精,为父母阴阳之精交合后而产生新生命形体之前的物质,故常称之为先天之精。

气,由水谷之精微所化生。它像雾露润溉一样,通过上焦宣发布散至全身,具有温煦皮肤、充养身体、润泽毛发的功能。

津液,均由水谷的精微物质所化生。其中,津比较清稀,布散于肌腠,具有润泽作用;液比较稠浊,流注于骨骼、官窍,以滋养骨骼官窍和补益脑髓的作用。(www.xing528.com)

血,是由水谷之精气和津液经过气化作用而变成的红色液体,具有营养作用。

脉,是约束气血,使之不向外溢的管道,具有运行气血的功能。

[原文]人之血气精神者,所以奉生而周于性命者也,经脉者,所以行血气而营阴阳,濡筋骨,而利关节者也。卫气者,所以温分肉,充皮肤,肥腠理,司开合者也。志意者,所以御精神,收魂魄,适寒温,和喜怒者也。是故血和则经脉流利,营复阴阳,筋骨劲强,关节清利矣。卫气和则分肉解利,皮肤调柔,腠理致密矣。志意和则精神专直,魂魄不散,悔怒不起,五脏不受邪矣。寒温和则六腑化谷,风痹不作,经脉通利,肢节得安矣。此人之常平也。五脏者,所以藏精神血气魂魄者也。六腑者,所以化水谷而行津液者也。此人之所以具受于天也,愚智贤不肖,无以相倚也。(《灵枢·本藏》)

[释析]此节讲人之卫气、营血、志意对人体生命健康的作用。卫气,具有温养肌肉、润泽皮肤、固密腠理、调节汗孔开合的作用。营血,通过经脉将血气通行周身,发挥其营养全身、滋润筋骨、通利关节的作用。志意,具有统领精神活动、控制收摄魂魄、调节人体对外界的适应力和情绪的变化。

[原文]天之在我者德也,地之在我者气也,德流气薄而生者也。故生之来谓之精,两精相搏谓之神,随神往来谓之魂,并精而出入者谓之魄。所以任物者谓之心,心有所忆谓之意,意之所存谓之志,因志而存变谓之思,因思而远慕谓之虑,因虑而处物谓之智。故智者之养生也,必顺四时而适寒暑,和喜怒而安居处,节阴阳而调刚柔,如是则僻邪不至,长生久视。(《灵枢·本神》)

[释析]此节内容已在养生预防章录解,从略。

将上述《灵枢·本神》《灵枢·决气》《灵枢·本藏》三节条文综合分析,即可看出中医藏象学说的特色。其一,注重血气、精神、营卫、魂魄志意等对人体脏腑及各组织器官,包括筋骨关节、经络等的作用;其二,五脏、六腑又是储藏、化生血气、精神魂魄、津液的根本所在,是互根的;其三,以上两点都是先天的,与人的愚、智及人格好坏等无关。但其体质强弱、寿命长短等则取决于对以上两点的调护如何。

[原文]诸脉者皆属于目,诸髓者皆属于脑,诸筋者皆属于节,诸血者皆属于心,诸气者皆属于肺,此四肢八溪之朝夕也。故人卧血归于肝,肝受血而能视,足受血而能步,掌受血而能握,指受血而能摄。(《素问·五脏生成》)

[释析]脏腑所化生之精气,通过经脉而上注于眼睛;所有的精髓,都归属于脑;所有的筋膜,都联属着骨节;全身的血液,都统属于心;而全身的气化敷布,都归属在肺。人体的四肢,两臂的肘、腕,两腿的(股)膝、踝,这左右有八处的关节,称之八谿,又都是血脉、精髓、血液、气化所出入运行不息之处。肝开窍于目,又为藏血之脏,在劳动时,即将血液调节到各个部位,眼睛得到血的营养,就能看东西;脚得到血的营养,才能行走;手掌得到血的营养,才能把握;手指得到血的营养,才能拿着物品。

[原文]五脏六腑之精气,皆上注于目而为之精(睛)。精之窠为眼,骨之精为瞳子,筋之精为黑眼,血之精为络,其窠气之精为白眼,肌肉之精为约束,裹撷筋骨血气之精而与脉并为系,上属于脑,后出于项中……目者,五脏六腑之精也,营卫魂魄之所常营也。神气之所生也。(《灵枢·大惑论》)

[释析]此即中医眼科所讲之“五轮”的依据,眼睑属脾为肌肉,瞳人属肾为骨,黑眼球属肝为筋,白眼球属肺为窠气,眼睛之微小血管属心为血。观察眼睛,主要是看“神”,而神又是精气、营卫、气血是否充沛的外在表现。

2.清浊之气

[原文]清阳出上窍,浊阴出下窍;清阳发腠理,浊阴走五脏;清阳实四肢,浊阴归六腑。(《素问·阴阳应象大论》)

[释析]清阳之质,乃津液一类,上荣于“清窍”,外行于腠理、四肢;浊阴之质,其精微部分为精血,荣于五脏六腑,其糟粕部分则下出于前后二阴。

[原文]十二经脉,以应十二经水者,其五色各异,清浊不同,人之血气若一,应之奈何?岐伯曰:人之血气,苟能若一,则天下为一矣,恶有乱者乎。黄帝曰:余问一人,非问天下之众。岐伯曰:夫一人者,亦有乱气,天下之众,亦有乱人,其合为一耳。黄帝曰:愿闻人气之清浊。岐伯曰:受谷者浊,受气者清。清者注阴,浊者注阳。浊而清者,上出于咽;清而浊者,则下行。清浊相干,命曰乱气。黄帝曰:夫阴清而阳浊,浊者有清,清者有浊,清浊别之奈何?岐伯曰:气之大别,清者上注于肺,浊者下走于胃。胃之清气,上出于口;肺之浊气,下注于经,内积于海。黄帝曰:诸阳皆浊,何阳浊甚乎?岐伯曰:手太阳独受阳之浊,手太阴独受阴之清,其清者上走空窍,其浊者下行诸经。诸阴皆清,足太阴独受其浊。(《灵枢·阴阳清浊》)

[释析]此节所谓之“清气”,是指大自然呼吸之气,相当于现之氧气;所谓的“浊气”,是指谷气;二气相合为人之真气,即《灵枢·刺节真邪》所说的“真气者,所受于天,与谷气并而充身也”。浊中有清,即谷气化生之精微;清中有浊,即大气与谷气合后,行于营卫之中。这种皆属于有益人体的清浊二气,只能相融而营养机体,不能相互干扰,干扰则乱气。凡属于精微之气的清气,皆上行而荣于清窍,即头、目、耳、鼻等诸窍;而精微中的浊气则下行贯注诸经,即经脉。内积于海,海指上下气海;手太阳指小肠;手太阴指肺。

3.气味与形体

[原文]水为阴,火为阳,阳为气,阴为味。味归形,形归气,气归精,精归化,精食气,形食味,化生精,气生形。(《素问·阴阳应象大论》)

[释析]此段内容主要是论述饮食物中的气味与形体的关系,即形体要依赖气味的滋养,同时气味化生人体精气又要在组织器官形体中进行,而精气是支持形体功能的物质。所以,精气过耗,又会伤及人的形体;饮食物中气味的偏嗜也会有损于形质;精与气之间也是互根的。总之,饮食中的气味,是维持形体功能及化生精气的物质基础;但如果气味失调,也会损伤形质及精气。这就是饮食的营养物质与人之形体和精气之间的关系。

4.为什么面部不怕冷

[原文]首面与身形也,属骨连筋,同血合于气耳。天寒则裂地凌冰,其卒寒或手足懈惰,然而其面不衣何也?岐伯曰:十二经脉,三百六十五络,其血气皆上于面而走空窍,其精阳气上走于目而为睛,其别气走于耳而为听,其宗气上出于鼻而为臭,其浊气出于胃,走唇舌而为味。其气之津液皆上熏于面,而皮又厚,其肉坚,故天气甚寒不能胜之也。(《灵枢·邪气脏腑病形》)

[释析]此段说明两个问题,一是目之所以视,耳之所以听,鼻之所以嗅,唇舌之所以知味,皆是由十二经脉的血气与津液上荣于诸窍所致;二是头面之所以耐寒而不衣,同样是因为血气津液上熏,使皮肉坚厚而耐寒。文中开头即谓首面与身形,属骨连筋,同血合于气耳,肾主骨,通髓主脑,肝属筋而为藏血之脏,肝肾之精气、血液皆上走于面即空窍,其气之津液亦上熏于面,所以头面诸窍才能灵敏;否则,或因虚而不能上荣,或因风寒湿热之邪阻滞,致使清窍失荣,皆可致病。

5.为什么有人不长胡须

[原文]妇人无须者,无血气乎?岐伯曰:冲脉、任脉,皆起于胞中,上循背里,为经络之海。其浮而外者,循腹右上行,会于咽喉,别而络唇口。血气盛则充肤热肉,血独盛则澹渗皮肤,生毫毛。今妇人之生,有余于气,不足于血,以其数脱血也,冲任之脉,不荣口唇,故须不生焉。

士人有伤于阴,阴气绝而不起,阴不用,然其须不去。其故何也?宦者独去何也?愿闻其故。岐伯曰:宦者去其宗筋,伤其冲脉,血泻不复,皮肤内结,唇口不荣,故须不生。

其有天宦者,未尝被伤,不脱于血,然其须不生,其故何也?岐伯曰:此天之所不足也,其任冲不盛,宗筋不成,有气无血,唇口不荣,故须不生。(《灵枢·五音五味》)

[释析]此段讲了妇女不生须的机制,在于妇女的生理特点是气有余而血不足,又有月经而频频失血,致冲脉、任脉不能荣养口唇而不长胡须。然后讲了宦官也不生须的机理,是因被阉割而冲脉受损,精血脱失不能荣养口唇而致胡须不生;天宦是指男性先天生殖器缺失之人,其不生须的机制是因先天不足、冲任不盛所致,以上三种人不生须的要点均是在冲任二脉。第三讲了男人虽病阳痿,但并不影响胡须的生长。士人,是指男性;阴不用,即阳痿,古亦称阴痿。

(五)体质

1.形体肥瘦不同的人有什么区别

[原文]人之肥瘦大小寒温,有老壮少小,别之奈何?伯高对曰:人年五十已上为老,二十已上为壮,十八已上为少,六岁已上为小。黄帝曰:何以度知其肥瘦?伯高曰:人有肥有膏有肉……腘肉坚,皮满者,肥;腘肉不坚,皮缓者,膏。皮肉不相离者,肉。黄帝曰:身之寒温何如?伯高曰:膏者其肉淖,而粗理者身寒,细理者身热。脂者其肉坚,细理者热,粗理者寒。黄帝曰:其肥瘦大小奈何?伯高曰:膏者,多气而皮纵缓,故能纵腹垂腴。肉者,身体容大。脂者,其身收小。黄帝曰:三者之气血多少何如?伯高曰:膏者多气,多气者热,热者耐寒。肉者多血则充形,充形则平。脂者,其血清,气滑少,故不能大。此别于众人者也。黄帝曰:众人奈何?伯高曰:众人皮肉脂膏不能相加也,血与气不能相多,故其形不小不大,各自称其身,命曰众人。(《灵枢·卫气失常》)

[释析]本段谈及人之年龄、形体肥瘦的区别。

第一,首言人分老壮少小,即耐寒热之不同,亦体现出《内经》的个性观。

第二,将人分为三类形质,而形质不同,在诊治时是有参考意义的。朱震亨对此在《格致余论》中有论。这三类人有肥瘦,即脂、膏、肉三者之异:脂者,紧而满,所以说其身收小;膏者,泽而大,所以说肉淖垂腴,肉淖,指肌肤柔而润;皮肉连实而上下相应者曰肉,所以说身体容大。

第三,众人,是指以上脂、膏、肉三者之外众多之常人。其皮肉脂膏血气没有偏多偏少,都很匀称。

2.性格与脏腑的关系

[原文]夫人之忍痛与不忍痛者,非勇怯之分也。夫勇士之不忍痛者,见难则前,见痛则止;夫怯士之忍痛者,闻难则恐,遇痛不动。夫勇士之忍痛者,见难不恐,遇痛不动;夫怯士之不忍痛者,见难与痛,目转面盼,恐不能言,失气惊,颜色变化,乍死乍生。余见其然也,不知其何由,愿闻其故。少俞曰:夫忍痛与不忍痛者,皮肤之薄厚,肌肉之坚脆缓急之分也,非勇怯之谓也。

勇士者,目深以固,长衡直扬,三焦理横,其心端直,其肝大以坚,其胆满以傍,怒则气盛而胸张,肝举而胆横,眦裂而目扬,毛起而面苍,此勇士之由然者也。

怯士者,目大而不减,阴阳相失,其焦理纵,短而小,肝系缓,其胆不满而纵,肠胃挺,胁下空,虽方大怒,气不能满其胸,肝肺虽举,气衰复下,故不能久怒,此怯士之所由然者也。

怯士之得酒,怒不避勇士者,何脏使然?少俞曰:酒者,水谷之精,熟谷之液也。其气慓悍,其入于胃中,则胃胀,气上逆,满于胸中,肝浮胆横。当是之时,固比于勇士,气衰则悔。与勇士同类,不知避之,名曰酒悖也。(《灵枢·论勇》)

[释析]此几段条文说明:其一,人体在生理上有耐痛的,有不耐痛的,这与人的性格勇敢与懦怯无关,而是由皮肤的薄厚与肌肉的坚脆缓急所决定的;其二,勇敢的人与怯懦的人在发怒时表现有异,是与其脏器、形质的差异有关;其三,怯懦的人,在饮酒以后表现的勇气与平时不同,同样是胃、肝、胆等在生理上的变化所致。明代张景岳对此注解说:①勇乃刚之气,怯乃懦之质。然勇有二:曰血气之勇,曰礼义之勇。若临难不恐,遇痛不动,此其资禀过人;然随触而发,未必皆能中节也。若夫礼义之勇,固亦不恐不动,而其从容有度,自非血气之勇所可并言者。盖血气之勇出乎肝,礼义之勇出乎心。苟能守之以礼,制之以义,则血气之勇可自有而无;充之以学,扩之以见,则礼义之勇可自无而有。昔人谓勇可学者,在明理养性而已。然则勇与不勇虽由肝胆,而其为之主者,则仍在乎心耳。②酒为水谷之液,血为水谷之精,酒入中焦,并求同类,故先归血分。凡饮酒者身面皆赤,即其征也。然血属阴而性和,酒属阳而气悍,血欲静而酒动之,血欲藏而酒乱之,血无气不行,故血乱气亦乱,气散血亦散,扰乱一番,而血气能无耗损者,未之有也。又若人之禀赋,脏有阴阳,而酒之气质,亦有阴阳。盖酒成于酿,其性则热,汁化于水,其质则寒。故阳脏者得之则愈热,阴脏者得之则愈寒。所以纵酒不节者,无论阴阳,均能为害。凡热盛而过饮者,阳日胜则阴日消,每成风瘅肿胀;寒盛而过饮者,热性去而寒质留,多至伤肾败脾。当其少壮,则旋耗旋生,固无所觉;及乎中衰而力有不胜,则宿孽为殃,莫能御矣。然则酒悖之为害也,所关于寿元者非细,其可不知节乎?(摘自《类经·藏象类》)

3.决定人之寿命长短的关键

[原文]形有缓急,气有盛衰,骨有大小,肉有坚脆,皮有厚薄,其以立寿夭奈何?伯高答曰:形与气相任则寿,不相任则夭。皮与肉相果则寿,不相果则夭。血气经络胜形则寿,不胜形则夭……形充而皮肤缓者则寿,形充而皮肤急者则夭。形充而脉坚大者顺也,形充而脉小以弱者气衰,衰则危矣。若形充而颧不起者骨小,骨小则夭矣。形充而大肉坚而有分者肉坚,肉坚则寿矣;形充而大肉无分理不坚者肉脆,肉脆则夭矣。此天之生命,所以立形定气而视寿夭者。必明乎此立形定气,而后以临病人,决死生……平人而气胜形者寿……病而形肉脱,气胜形者死,形胜气者危矣。(《灵枢·寿夭刚柔》)

[释析]此段说明人体的形质肌肉、皮肤、骨骼与血气、经络和原气等相互之间是否相称、协调,是决定人之寿命长短的关键,这些内容医生必须观察清楚,才能制订准确的治疗方案,并能判断预后生死如何。这一点也是中医特色的组成部分。

4.《内经》阴阳二十五人

在《灵枢·本藏》与《灵枢·阴阳二十五人》两篇中,提出人的五脏六腑有大小、高下、坚脆、端正、偏倾及长短厚薄结直缓急等不同,以及按照人体的肤色、体型、禀性、态度对自然界变化的适应能力等特征,而提出有阴阳二十五人。仅摘录于后,以供参考。我本人的意见是此内容有参考研究的价值,但不能兼收并蓄。

[原文]木形之人,比于上角,似于苍帝。其为人苍色,小头,长面,大肩背,直身,小手足,好有才,劳心,少力,多忧劳于事。能春夏不能秋冬,感而病生,足厥阴佗佗然。大角之人……左角之人……釱角之人……判角之人……栝栝然。

火形之人,比于上徵,似于赤帝。其为人赤色,广,锐面小头,好肩背髀腹,小手足,行安地,疾心,行摇,肩背肉满,有气轻财,少信,多虑,见事明,好颜,急心,不寿暴死。能春夏不能秋冬,秋冬感而病生,手少阴核核然。质徵之人……少徵之人……右徵之人……质判之人……支支颐颐然。

土形之人,比于上宫,似于上古黄帝。其为人黄色,圆面,大头,美肩背,大腹,美股胫,小手足,多肉,上下相称,行安地,举足浮,安心,好利人,不喜权势,善附人也。能秋冬不能春夏,春夏感而病生,足太阴敦敦然。太宫之人……加宫之人……少宫之人……左宫之人……兀兀然。

金形之人,比于上商,似于白帝。其为人方面,白色,小头、小肩背、小腹、小手足,如骨发踵外,骨轻,身清廉,急心,静悍,善为吏。能秋冬不能春夏,春夏感而病生,手太阴敦敦然。釱商之人……右商之人……右商之人……少商之人……严严然。

水形之人,比于上羽,似于黑帝。其为人黑色,面不平,大头,廉颐,小肩,大腹,动手足,发行摇身,下尻长,背延延然,不敬畏,善欺绐人,戮死。能秋冬不能春夏,春夏感而病生,足少阴汗汗然。大羽之人……少羽之人……众之为人……桎之为人……是故五形之人二十五变者,众之所以相欺者是也。(《灵枢·阴阳二十五人》)

[释析]此段从人之肤色、体型、禀性、性格、对自然界变化的适应能力等特征描述五形之人二十五变。归纳如下。

注:,指背脊肌肉。

[原文]五脏者,固有小大高下坚脆端正偏倾者……凡此二十五者,各不同……心小则安,邪弗能伤,易伤以忧;心大则忧不能伤,易伤于邪。心高则满于肺中,悗而善忘,难开以言;心下则脏外,易伤于寒,易恐以言。心坚则脏安守固;心脆则善病消瘅热中。心端正则和利难伤;心偏倾则操持不一,无守司也。

肺小则少饮,不病喘喝;肺大则多饮,善病胸痹喉痹逆气。肺高则上气肩息咳;肺下则居贲迫肺,善胁下痛。肺坚则不病咳上气;肺脆则苦病消瘅易伤。肺端正则和利难伤;肺偏倾则胸偏痛也。

肝小则脏安,无胁下之病;肝大则逼胃迫咽,迫咽则苦膈中,且胁下痛。肝高则上支贲,切胁悗,为息贲;肝下则逼胃,胁下空,胁下空则易受邪。肝坚则脏安难伤;肝脆则善病消瘅易伤。肝端正则和利难伤;肝偏倾则胁下痛也。

脾小则脏安,难伤于邪也;脾大则苦凑而痛,不能疾行。脾高则引季胁而痛;脾下则下加于大肠,下加于大肠则脏苦受邪。脾坚则脏安难伤;脾脆则善病消瘅易伤。脾端正则和利难伤;脾偏倾则善满善胀也。

肾小则脏安难伤;肾大则善病腰痛,不可以俯仰,易伤以邪。肾高则苦背膂痛,不可以俯仰;肾下则腰尻痛,不可以俯仰,为狐疝。肾坚则不病腰背痛;肾脆则善病消瘅易伤。肾端正则和利难伤;肾偏倾则苦腰尻痛也。凡此二十五变者,人之所苦常病。

黄帝曰:何以知其然也?岐伯曰:赤色小理者心小,粗理者心大。无者心高,小短举者心下。长者心下坚,弱小以薄者心脆。直下不举者心端正,倚一方者心偏倾也。

白色小理者肺小,粗理者肺大。巨肩反膺陷喉者肺高,合腋张胁者肺下。好肩背厚者肺坚,肩背薄者肺脆。背膺厚者肺端正,胁偏疏者肺偏倾也。

青色小理者肝小,粗理者肝大。广胸反骹者肝高,合胁兔骹者肝下。胸胁好者肝坚,胁骨弱者肝脆。膺腹好相得者肝端正,胁骨偏举者肝偏倾也。

黄色小理者脾小,粗理者脾大。揭唇者脾高,唇下纵者脾下。唇坚者脾坚,唇大而不坚者脾脆。唇上下好者脾端正,脾偏举者脾偏倾也。

黑色小理者肾小,粗理者肾大。高耳者肾高,耳后陷者肾下。耳坚者肾坚,耳薄不坚者肾脆。耳好前居牙车者肾端正,耳偏高者肾偏倾也。

凡此诸变者,持则安,减则病也。(《灵枢·本藏》)

[释析]此段五脏二十五变,因五脏小大、高下、坚脆、端正偏倾等不同,其病亦有别。归纳如下。

(续 表)

注:,指胸骨剑突;“操持不一,无守司”,是指处事不能从一而终,且遇事没有主见。

注:膺,指胸前两旁;合腋张胁,指上部胸廓两腋间收合紧敛,下部胸廓胁肋开张扩大。

注:骹,指肋骨,反骹为肋骨突起,兔骹则为肋骨隐伏内凹。

注:,指侧腹部第十二肋骨下方、髂嵴上方的软组织部分,“凑而痛”指当靠近该软组织之处时疼痛。

注:尻,指臀部。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