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北狄西戎的草原文化|珠江新语

北狄西戎的草原文化|珠江新语

时间:2023-10-0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生活在北方草原上的北狄,和南方五岭内的南蛮一样,都是炎黄子孙。从居住中原的汉族目光看,北狄与南蛮、东夷、西戎合成了大中国的四方概念,同属中华民族大家庭。所以把狄作为与蛮南北呼应的族称,作为草原文化各族的统称,大致是可以成立的。它说明,在尧舜的上古时代,就已有和北狄混称的北戎族居住于中国北方。《北狄与匈奴》一书的作者马长寿,主张讲匈奴必须先讲北狄。

北狄西戎的草原文化|珠江新语

生活在北方草原上的北狄,和南方五岭内的南蛮一样,都是炎黄子孙。正如《山海经·大荒西经》所记:“有北狄之国。黄帝之孙曰始均,始均生北狄。”从居住中原汉族目光看,北狄与南蛮、东夷、西戎合成了大中国的四方概念,同属中华民族大家庭。

北狄的称谓起始于自称华夏周人,作为北方少数民族的统称,有赤狄、白狄、长狄之分,强盛时与诸夏抗衡,部族联盟瓦解后逐步融合,在地域上虽与戎有明显的不同,但春秋时代往往混称,进入战国有一部分华夏化,另一部分则融入南下胡人之中,成为匈奴的重要来源之一。所以把狄作为与蛮南北呼应的族称,作为草原文化各族的统称,大致是可以成立的。狄有“犬”旁,《尔雅·释兽》解释说它是一种鹿类野兽:“麋、绝有力”,这也正是“狄”有强悍有力,行动疾快等含义的由来。联系蒙古人的白鹿苍狼崇拜,可以看出草原先民对强健生命力和自由奔放精神的渴盼。这种狄鹿的本意后来有所变化,据王国维先生在《鬼方昆夷猃狁考》中考证,“狄”还可作“远”与“剔除”(可能来自“狄”与“抵”——鹿决斗、与“剔”的谐音)解释,“后乃引申之为驱除之于远方之义”。这与诸夏称呼南方百越土著为“南蛮”——意即南方未开化的野蛮人,实质是一样的,属于诸夏文化自大与排他的负面意识。

水草迁徙北方,成为与北狄几乎同义词的“北戎”,是我国春秋时期北方的一支较强大的属于匈奴一支的少数民族,他们和南方珠江畔主要从事稻作渔猎的百越族不一样,以“射猎禽兽为生”,“随畜牧而转移”,活动在河北省北部,后亦为北方少数民族的泛称之一。据《史记》匈奴列传记载:“唐虞以上有戎、猃狁、荤粥,居于北蛮。”这就是与“南蛮”相对成趣,与“北满”谐音的北蛮的由来。它说明,在尧舜上古时代,就已有和北狄混称的北戎族居住于中国北方。他们与中国南方的少数民族的统称“南蛮”相对应,被称为“北蛮”,春秋战国前一度相当强大,在河北、辽宁和内蒙古等地曾建立了孤竹、会支、屠何、无终诸国,后才在不断南下侵扰中原的大规模战争的消耗下,逐渐衰落。(www.xing528.com)

《北狄与匈奴》一书的作者马长寿,主张讲匈奴必须先讲北狄。他从第一章的“北狄部落和部落联盟”开始,详论了匈奴国与汉朝的关系,南匈奴降汉,北匈奴政权在奴隶和奴役部落的反剥削斗争中趋于总崩溃的过程,对匈奴的人种、语言、文化和社会经济,匈奴是蒙古利亚种,匈奴人入居中国内地作为国内少数部族以后的前期活动史,强调了北狄在中国史上的重要位置。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