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陕西高校文化建设与科教强省氛围的生成

陕西高校文化建设与科教强省氛围的生成

时间:2023-12-07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同时,借助高等学校的丰富人文资源和先进文化的现实生产力,进一步生成建设“科教大省”“科教强省”的文化自信力,为鼓舞信念、凝聚力量、塑造品牌形象、培育精神文化作出坚实的铺垫。而当前在陕西高校的理论认知和发展实践中,关于科教大省的“文化自信力”的内涵理解方面总体趋于淡化。总之,在地方高校的发展壮大进程中,文化自信力的生成、积淀和增强是一个长期的实践过程,更是一个值得考量,与我

陕西高校文化建设与科教强省氛围的生成

地方高校的人文建设与“科教强省”文化自信力的生成

丁文锋[1]

(咸阳师范学院,陕西咸阳 712000)

【摘 要】地方高校在陕西建设“科教强省”的过程中具有强大的资源优势,负有特殊的文化使命,其文化辐射功能的实现关系着“科教强省”文化自信力的生成。高校要结合陕西地域特点和自身大学文化建设的实际,原创性地开展和谐校园文化建设,积淀育人特色,引领时代文化方向,致力于形成大学文化的个性特色和团队优势,同时涵养文化自信。

【关键词】科教强省;人文重建;文化自信力;大学文化

在加快陕西由科技大省向科教强省迈进的征程中,高等学校无疑起着引领、示范和保障的重要作用。其中,除了高校发挥和利用自身的知识和人才资源的优势服务地方建设之外,其对于社会文化资源的积累和精神“辐射”作用值得我们特别关注。针对目前我省高校在自身文化建设方面的现实情况,结合我校多年来的特色教育实践,我们提出:陕西地方高校要高度重视并切实加强“人文建设”工程,以此彰显自身的办学特色,并着力形成高校群体的文化辐射效应。同时,借助高等学校的丰富人文资源和先进文化的现实生产力,进一步生成建设“科教大省”“科教强省”的文化自信力,为鼓舞信念、凝聚力量、塑造品牌形象、培育精神文化作出坚实的铺垫。

1.正确理解“科教强省”的文化要求和“文化自信力”的现实内涵

党的十七大对高等教育的科学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而前一段时间我省第十一次党代会又明确地对全省高校提出了改革发展的阶段性任务。纵观新时期高等教育事业科学发展的总体态势,结合当前我省社会经济发展总体战略中关于“科教强省”的文化要求,笔者认为,我们必须正确理解这一文化要求,将陕西社会发展中“文化自信力”的内涵与时代语境贯通起来,从而真正地发挥高校应有的社会服务功能和文化价值尺度。

要正确理解“科教强省”建设战略的总体特征,必须把握以下几个层面:第一,在科教应用的总体目标上,必须发挥陕西高校特有的资源优势,为经济建设和社会建设提供全方位服务。第二,在科教领域自身建设方面,必须注重发挥高等教育的先导作用,实施品牌战略,形成“集群优势”和“团队意识”,推动陕西整个高等教育的发展模式的转变和机制、体制转换。第三,在全民科教意识方面,必须以树立和弘扬民族创新意识为前提,致力于将陕西科技的自主创新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创新的境界提升结合起来。第四,在科教文化战略方面,必须以科教资源的社会化、人文化为根本,以新时期陕西地域先进文化的整体发展为参照,不断提高陕西作为中国科教大省、西部文化大省的文化公信力和自信力。

而当前在陕西高校的理论认知和发展实践中,关于科教大省的“文化自信力”的内涵理解方面总体趋于淡化。这种文化自信力,在笔者看来,首先是一种基于科教文化的创新品质和实践品性基础之上的自我认同、自我发展的认知态度和评价力量。其次,它也是从科教和文化的历史积淀和现实经验中提炼、升华的原发性、整体性的精神资源和文化心态。最后,文化自信力伴随着科教应用和传播的过程也将转化为一种社会文化的公信力,在社会公众的评价视野中得到最终的呈现和内涵的丰富。对于陕西这样一个人文资源丰厚、文化传统鲜明、现代高校众多的科教和文化大省而言,尤其要突出其“文化自信力”的生成和积累,并将其置于陕西科教文化大发展的背景下予以深刻分析和重新认识。

我们强调在陕西科教由“大”到“强”迈进的过程中尤其要建构文化自信力的基础,源于陕西高校的文化传统和现实状况。众所周知,陕西高校的发展在建国后曾经历了辉煌的历程,也曾呈现出风格独具、领先全国的集群优势。但是,近二十年来,随着高等教育的体制、机制转换以及中国社会生活进入消费化时代,我们身处的大学校园却越来越淡化和削弱了长期积淀的文化自信和公信力,具有“年轻化”的表象特征。陕西高校群体的这种“年轻化”,主要表现在:其一,在大学文化功能辐射方面,伴随着大学的体制和运行机制改革,诸多大学在整体上表现出对于社会文化语境变迁的不适应,往往处于一种“自失”状态。其作为社会的精神家园而守护人文意义、引领文化潮流的先锋性、先进性特征展现得不够鲜明。其二,在大学校园人文建设方面,体现为“具象化”而非“形象化”“抽象化”的精神诉求和话语实践特质。过分地倚重了校园硬件建设对于社会公众的形象说服与感性穿透力。其三,在大学文化的审美主体构成方面,“80后”的大批年轻教师和学生群体占据主流,由于他们在主导思想认识和精神成长经历、审美实践经验方面的特殊状态,也促成了大学文化生成注重“消费性”和“当下性”,缺乏历史责任感和文化伦理意识,强调一己而忽略“大我”等诸种与大学经典文化精神不相称的经验模式和文化样态。以上的表象特征,是许多大学长期以来存在不良循环,文化积累还不够成熟,缺乏应有的历史深度和厚度的集中表现。而反映在现实中,这种“年轻化”趋势,特别是近十年来在一大批“新升(生)”院校中愈加明显的文化精神“年轻化、稚嫩化”,“硬件奢华、软件不足”,重发展而轻育人,在很大程度上引发了大学整体文化质量的降低,以及地方大学社会公信力的削弱。

我们承认,近些年陕西地方高校总体发展步子快了,规模大了,但其在科技成果应用转化和社会精神文化生产“反哺”方面的个性特色和团队优势或是削弱,或是分化,也导致了种种社会文化资源的流失。比如,2007年在调查资料中显示并在报刊、网络中备受诟病的陕西高校在升本、“更名”热潮中的“特色品牌资源流失”问题,就体现了这一点。这是一种公信力的丧失,也是全省许多高校在发展盲从状态下自信心不足的体现。同样,我省高校在科技成果转化、社会竞争参与等方面,特别是在精神文化生产方面,较许多省市也相形见绌。一个鲜明的例子就是“科教大省”“文化大省”的陕西在全世界瞩目的“周老虎”事件中的被动、失语和科学技术参与的缺失,这难道不值得我们从“文化自信力”方面深刻反思吗?当前全省上下都在围绕政府行政作为和社会公信力问题等开展反思整顿,我们高校更应该从中得出新的启示,反思我们的文化作为。

总之,在地方高校的发展壮大进程中,文化自信力的生成、积淀和增强是一个长期的实践过程,更是一个值得考量,与我们建设“科教强省”的战略息息相关的宏大命题。对于任何一个高校来说,盖大楼易,成大师难,积淀和生成文化精神和文化自信力更非朝夕之功。但是,这不应成为陕西高校在应对消费文化时忽略自身文化精神根基构建、一味追求当下利益而漠视引领社会先进文化职责的理由。“年轻化”意味着我们会因热情、冲动、幼稚而走偏路、犯错误,同时也意味着我们因富于青春、朝气和活力而具备发展和提升的空间。问题的关键是,我们必须高度重视并切实提高文化质量意识,恢复大学的精神“原生态”,提高大学文化的“精神原创力”和大学教育的办学、育人特色。我们必须清醒地意识到,提高当前中国大学的文化质量,既是中国大学在提高自身核心竞争力和夯实民族创新性根基方面的重要原则和现实要求,也是发展和繁荣时代先进文化的一个重要的维度和理性的举措。对于陕西高校而言,更应该从我们的实际出发,繁荣和发展我们的大学校园文化,走向一个人文重建的崭新征程。

2.建设“科教强省”的文化自信力的生成需要地方高校的强力支撑(www.xing528.com)

“人文重建”既是针对当前陕西高校自身建设的一种现实策略,更是支撑和促进“科教强省”文化自信力生成的精神根基。这种重建,是一种立足于反思基础上的重构,也是对大学本原精神的回归。我们提出重建陕西高校的人文,就是要一方面提倡高校发挥知识和科技资源优势,培育优秀人才,服务经济建设,另一方面倡导高校自觉地进行文化建设,生成具有时代文化新质的价值尺度和符合主潮的意识形态体系。在文化理念和文化实践方面形成高校文化的新理念、新价值、新思维和新风俗,以应对当前消费化语境和大众化背景下高校精英意识和文化自信的衰弱。

“人文重建”也是科技生产力得以充分体现、大学文化精神得以彰显的审美理性的回归。大学的文化,从其审美本质上来说,既是一种理性的工具文化,同时更是一种感性的审美文化。在大学的文化体系中,其感性文化特征最为鲜明的表现就是大学校园中始终洋溢着青春的感性力量和师生的主体精神,在知识的海洋中师生们尊道、崇礼、问学、笃行,在发展自身、和谐交往、多元融汇的过程中体现主体的诗性智慧,实现个体心灵成长和群体精神生成。大学文化有责任、有义务,也有能力走在时代文化的前列,辐射和引领社会大众文化,关键在于大学如何正确地认知并有效地协调好审美理性与感性、现实利益与长远利益、当下文化消费意识与经典文化精神境界的关系;如何从全局出发,维护和提高自身的文化质量,培育更多的兼具文化智性和德性的人才。当前,维护和提高大学的文化质量,从根本上来说,就是要在守护和回归大学本源的人文意义,实现大学文化精神的“去蔽”方面狠下工夫。既要在大众文化热潮中维护大学的文化本真性和先锋性,又要在国际化竞争中确立大学的多元意识和民族特色,锻造和生成中国大学的“中国作风和中国气派”。

具体到地方大学的工作实践中,首先要牢固树立大学的文化质量意识和审美重建理念,正确、全面地审视地方大学的地域文化建构和辐射的功能,使大学的从业者从理念上实现“纠偏”,走出对于大众教育观念和消费文化观念的认识误区。其二,强化大学的美育功能,使大学文化逐步从消费“回归”审美。通过各种途径,在大学校园硬件建设“年轻化”的同时,强化文化内涵的积淀,特别是要加强新校区的文化建设。其三,要多渠道、多角度地关注大学里年轻人的成长,当前尤其要从身心方面高度关注青年教师的成长,培养审美主体以健全的人格、高雅的志趣,让他们树立对于民族文化的责任感和使命意识,从而以师道尊严的重塑来引领学生,促进校园文化的境界提升。通过长期的实践,最终要促进大学文化质量的整体性提高,使大学成为时代先进文化的策源地和孵化、加速平台。

以上种种提高大学文化质量的路径,从根本上也是应对地方高校生成和传播先进文化现实境遇的必要途径。对于我们陕西高校的群体而言,过去我们对理工科院校的“科技服务”的强调比较多。但目前整个中国的社会语境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和谐社会的建构、和谐人文世界的种种理念要求更多的人文学科生产者发挥效力,而人文理念的灌输、文化精神的辐射、价值体系的重构等等,更成为当前的紧迫需要。陕西要真正成为“科教强省”的典范,尤其要从文化理念上、从人文深度上、从大学文化的更新与提升上做足文章,要努力形成一种境界、一种气度、一种氛围。地方高校尤其要为地方文化整体境界的提升、地方科教创新氛围的营造和文化场域的平衡作出应有的贡献。

当前,陕西的和谐社会建设、新农村建设、西部经济崛起战略的落实等,都需要以强烈的文化自信力来获取外界的关注、支持和参与,在这样的背景下,地方高校的支撑作用就不仅仅是体现在自身的文化生成方面,更应显现为一种集体的辐射效应,从而为地方社会的人文重建,为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文化竞争力的提升打下基础。

3.彰显办学特色,在加快地方高校的“人文重建”中增强文化自信

前面我们已经谈到了地方高校在当下的“人文重建”问题,并且从其有助于生成“科教强省”的文化自信力的宏观角度论述了其意义。那么,就高校自身的特色发展而言,也需要其在强化大学文化建设方面下大工夫,以大学自身的“和谐校园”文化形态和内在精神来寻求“个性”的显现,让师生群体的文化自信力与学校的文化公信力一道成长,最终“物化”为地方高校所特有的文化和社会资源,不断产生时代的文化效应。同时,作为育人载体的大学和谐校园文化,由于其体现了时代文明的先进性特征,适应了当代青年成长的现实需要,凝聚了知识和精神实践的深厚资源,因而也更容易升华为地方社会文化的崭新境界和标杆,引领地方文化增强自信,凝聚人气,形成氛围,从而有利于陕西作为文化大省、科教大省的“文化空间”的繁荣。

具体到实践中,当前陕西高校的校园文化建设必须始终坚持育人目标不动摇,以特色校园文化的形式来积淀内涵,形成风气。《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明确指出:校园文化具有重要的育人功能,要建设体现社会主义特点、时代特征和学校特色的校园文化,形成优良的校风、教风和学风。而优良校风和特色文化的培育在现实中也往往成为高校文化自信力的源泉。我们通过长期的办学实践深刻体会到了这种内在的关联。作为身处“千古第一帝都”咸阳的地方高校,在合校升本的近六年时间里,我校紧紧围绕育人目标,注重突出师范特色,通过打造具有师院精神和师院气派的特色校园文化,着力提升大学育人工作的品位和境界,在实践中取得了明显的成效,也得到了省委教育工委的充分肯定。学校党委始终强化一个核心理念,师范院校的校园文化建设应成为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培育优秀人才的制高点、示范区和辐射源,成为地方优秀文化的孵化基地和现实标杆。因而,我们始终坚持“以人为本,围绕一个根本目标(培育厚基础、宽口径、强能力、高素质的复合型人才),夯实一项重点工程(校园文化工程),努力做到两个结合(把注重提升学生思想境界和培育大学生人文精神结合起来),狠抓三方面建设(文明校园建设、学风和校风建设、师范生专业技能素质建设),创建四个特色品牌(学生社团活动、青年志愿者活动、校园科技文化艺术节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的校园文化建设整体思路,以科学发展观和社会主义荣辱观为指导,以“挖掘我校师范特色、构建咸阳文化名苑”为定位,以丰富多彩的课内外科技文化活动为载体,既重视软件建设,也重视硬件建设;既体现主旋律,又倡导多样化;既加强规范引导,又注重个性发展,从而实现了校园文化的不断发展和全面繁荣。

我们高度重视实施校园文化工程,注重创设情境,用先进文化覆盖校园。从2003年起便提出要致力于培育“大气大度、文明诚信、和睦相处、和谐统一、艰苦奋斗、自强自立”的师院人文精神,在具体实践中充分利用各种载体,开展各种有益的宣传教育和校园文化活动,寓教育于活动之中,促进学生文明习惯的养成和大学生活的规范化。积极实施“高雅文化进校园”活动,坚持请进来、走出去,使广大学生在品鉴多种形态的文化成果的同时增强自身繁荣校园文化的责任心和使命感。在校园文化建设中,我校也始终坚持紧扣教学中心、为教育教学工作服务的主线不动摇,通过各种校园文化活动加强学院的校风和学风建设,引导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生活和审美习惯,潜移默化地培育他们的专业技能。学校还结合对秦汉地域文化特点的挖掘,长期坚持“秦汉书法教育”,以提高师范生“三笔字技能”为主导,通过打造出一批具有地域特色、感召力强、辐射面广的品牌项目,开展各种贴近专业、深受学生喜爱的文化、科技活动,让不同专业领域的学生在校园文化活动的特殊平台中展示出自己的个性和实力,在相互竞争和激励中营造出浓厚的学习氛围,在文化、体育活动中酝酿激情,并及时转化为专业学习的动力、品格塑造的韧劲和团队协作的热度,促进了团结勤奋、求实创新的校风和勤奋善思、励志进取的学风的养成,也为学校的教学评建工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近三年,我校学子在国内数学物理英语竞赛活动以及全省大运会、文艺展演等重要比赛中屡创佳绩,先后有100多人次获奖。毕业生综合素质稳步提高,在毕业生就业考研等方面都取得了扎实的成绩。

通过多年来的工作实践,我们有了深刻的体会和自身的文化自信:高校校园文化建设要有正确的方向、明确的目标和先进的理念。要努力适应学校教学的整体要求和学生个性发展的现实需要。在形式上要注重教化中和,不断提高文化活动的品位和质量。要日益贴近大学生的思想实际,逐步彰显院校的自身特色。而通过长期以来与咸阳地方文化的有机融通,我校作为地方文化再生产的重要基地和人文标杆,也极大地增强了地方社会文化的自信力和公信力,学校和咸阳地方政府在长期合作中得到了“双赢”。学校办学特色的逐步彰显,既提高了自身的核心竞争力,也增强了咸阳的文化竞争力,为地方科技优势的形成提供了丰富的物质和精神资源。

【注释】

[1]丁文锋,男,教授,博士生导师,咸阳师范学院党委书记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