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永字八法:书法艺术讲义-学用毛笔,掌握书法技巧

永字八法:书法艺术讲义-学用毛笔,掌握书法技巧

时间:2024-01-09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特殊的工具我们说的书法,特定内容是用中国毛笔写汉字的艺术,不指别的。学书法必先讲求笔法,即学用笔——学会运用这个富有弹力的中国特有的毛笔,确是第一重要。纯音符的文字,“造型性的特色”虽不能说一丝亦无,毕竟不多。中国笔尖是用兽毛制成,第一特点与要求是弹力强。我曾尽可能地遍看已经发现的古代墨笔书,根本找不见软毫书法特点的痕迹。书法的线条笔触,也正是同一道理。

永字八法:书法艺术讲义-学用毛笔,掌握书法技巧

特殊的工具

我们说的书法,特定内容是用中国毛笔写汉字的艺术,不指别的。学书法必先讲求笔法,即学用笔 ——学会运用这个富有弹力的中国特有的毛笔,确是第一重要。

(一)我很喜爱书法,理论和实践都感兴趣,想学一学,不知该由何入手?

书法的事,大致可分为三个方面:用笔、结构、风格。学书法,关键在于用笔,或不妨说,学书法就是学用笔——笔法。所以,必须由讲求用笔入手。

(二)这样的提法,可有根据吗?

如讲根据,倘若你指的是“引经据典”,须有出处,那多得很。但找一条最简明得要的也就够了,可以引唐代书学家张怀瓘的话:

夫书:第一用笔,第二识势,第三裹束。三者兼备,然后为书。

可见唐代书法理论家已经提出用笔第一重要。

(三)“经典”以外,别的根据又是什么呢?

真正的根据,是书法本身的道理;书法本身就说明以用笔为第一重要。不是对张怀瓘应当迷信,而是他看到了这个道理,说得又最为贴切。

(四)请讲讲这个道理——是否很玄妙?

玄妙往往是弄不清道理的遁词。道理一清,玄妙就破。我们说的书法,特定内容是用中国毛笔写汉字的艺术,不指别的。汉字的特点,是虽然经历了很大的发展演变,到底还包含着一定程度的“表象”的成分(旧称“象形”,连“指事”“会意”也可以包括在内,实际当然不等于“拍照”,是对物态进行了“精简”“概括”的一种表记),因此它的结体与“纯音符”的文字不一样,本身就富有“造型性”的特色。而且,用来写这种字的工具,不是别的笔,而是毛笔。我们中国书法艺术,粗粗说来,就由此两点而生(当然,首先是我们中华民族十分善于把实用性的事物加以艺术化)。

(五)那么,中国以外就没有书法这门艺术了?

“中国以外的(应该说,中国式毛笔以外的)书法艺术”之是有是无,如有,究竟如何,我缺少调查研究,没有发言的资格。从我自己的一点体会来姑妄言之:欧西诸国也有penmanship和calligraphy等字义[1],似乎也有“书法”。细核起来,大抵指书写(抄录)的工整与凌乱,认真与潦草,清楚与模糊,信实与谬妄,或流走与僵硬,精致与粗糙……总之,基本上是书写态度和一点写字风格的事情。其“最精美”的书法可以成为图案画,但是和我们所指的书法艺术,还不是一回事,他们可以有“书工”,但是没有书学——或如日本之称为“书道”的这门艺术和学问。

(六)这是何故呢?(www.xing528.com)

第一,文字不同。纯音符的文字,“造型性的特色”(丰富的变化性)虽不能说一丝亦无,毕竟不多。第二,他们用的笔(因此而产生的对笔的概念)和我们的毛笔,尤其大异其趣。

(七)两种笔的根本分别何在呢?

西洋笔尖是用硬物制造,没有弹力(俗语或叫“软硬劲儿”),或有亦不多。中国笔尖是用兽毛制成,第一特点与要求是弹力强。西洋古代的笔以鹅翎管斜削成尖而为之[2],后来改用金属仿制,就成了“钢笔尖儿”,由于要能“含墨”又能“下墨”,中间钻一小孔,由孔到尖开一细缝——只因此故,就具有了一点点弹力,质言之,可以微微按下去,再抬起来,如此而已。按下去,笔画粗重了一些,停止按笔,笔迹仍旧细轻,所有“变化”,亦不过如此而已。但只因有了这一点点弹力,便会产生出轻重粗细的“笔意”,虽然这一点“笔意”,远远谈不上什么真正的“笔法”。到铅笔、圆珠笔等类出现后,那就连上述的那么一点弹力也无,全归到“挺硬僵死”上去了。这就连“笔意”也不可能产生。比如你沿着尺子画铅笔“道道儿”,或用圆规画一个圆圈,如此等等,你可以画出非常精细的建筑与机器的“设计图样”,以及各种的“几何图案”之类,但是没有人称这种笔画为“书法”——因为其中没有“笔法”。由这里,就可以悟到,说“夫书,第一用笔”,“学书法就是学笔法”的这个命题,不是信口开河的。而笔的取材、制法及由此产生的弹力问题,所关于书法者为如何重要,也就连带明白了。

(八)这样看来,笔是否应以硬毫为好?因为弹力强——但为什么又有人主张:初学宜用软毫呢?

你的推论不差:笔以硬毫为上品。至于初学(甚至终身)宜用软毫的理论,我弄不太清。这种说法在旧时倒是很流行的,教人写字的,要学生用软毫(大概就是羊毫吧),说能“练笔力”;软毫写好了,使硬毫不成问题;如果本使硬毫,一换软毫就不行了,云云——大意如此吧?

(九)正是这样。您对此又怎么看呢?

这种明确的软毫论,大约来自明清封建科考时代,当时的皇帝和官僚喜欢“黑大圆亮”,把这种字标为考卷、书法的准则,所以用羊毫最合适。我看是很害人的。我曾尽可能地遍看已经发现的古代墨笔书(原件、影印),根本找不见软毫书法特点的痕迹。这说明并非是那时候有软毫而没有人使,而是没有所谓软毫笔这种东西。这情况一直到唐代,字体改,笔性基本一样。软毫这种东西,晚到宋代才盛行起来——我国书法艺术史,以唐宋之际为一大分水岭,其前其后,笔致大不相同了,其间原因很多,而由硬毫到出现软毫,是一个根本性的原因。

(十) 您是不赞成用软毫了?

对,我是不大赞成。除非你决心取法乎“宋以后”的软毫字,——我认为那是学不到真正的(汉晋隋唐一脉承传而来的)好笔法的。如果你喜欢的是一种没有锋棱芒角肥软的笔画,或者是“圆熟”一路的书风,那就使软毫最合宜。如果你喜欢的是遒健骏爽、英风俊骨、神采焕发的字,你用软毫写是不易见功的。在雕刻艺术上,刀法不高,花纹不明快骏爽,使人感不到它所表现的精气神采,那么有一句术语叫太“肉”了,这不好。书法的线条笔触,也正是同一道理。而软毫写出来的笔画是偏“肉”的。所以我不取它。其次,“软毫论”的所谓“练笔力”之说,又牵涉到对“笔力”正确理解的一大重要问题。这些,待讲到笔法本身时,自然就都能明白。此处只打一个比方:“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用软毫练字,犹如钝刀子割肉。庄子比喻的“庖丁解牛”,其技如神,也必然是会用一把极为得心应手的好刀(首先是挺劲锋利),他绝不会去选一把钝的刀,说是此乃为了“练刀力”,等练出“刀力”来,我再换快刀。倘是那样,就该有另一句格言“工欲善其事,必先钝其器”了。

如上文所言,书法本由笔的弹力而生,却抛开弹力强的笔不使,而说弹力最弱甚至毫无弹力的笔才是上品(例如羊毫的笔锋,按卧、歪倒下去,按多少,歪多少,一点“反劲儿”也无有),试想,这岂不是从根本道理上自相矛盾了?

回到主题:由上面的这种种分析来看,学书法必先讲求笔法,即学用笔——学会运用这个富有弹力的中国特有的毛笔,确是第一重要。这是源本于科学道理,而不是“随心所欲”的玄谈臆说。

注释:

[1] penmanship本是指抄写手的态度、品质而言,里面当然包含着字迹的工拙,但还涉及抄写手对原文“走失”与否,即他是否妄自羼入自己的“主观成分”的问题。至于calligraphy,语源来自希腊文calli,本义是“美”,英国人对此字的理解就是“美的或装饰性的书写”。“美”的意义很泛、很一般,“装饰性”则指“花体”之类(如写开头第一个大字母增饰成大花圈、古代僧侣抄写宗教经典用彩色把字母增饰成各种图案花纹),精美度很高,但是与中国的特殊意义的书法,完全是两种性质。

[2] 这是历史事实,即由西洋文字也可获得证明:如法文的“笔”字是plume,本义就是羽毛;英文的“笔”字是pen,这则是由拉丁文penna而来,本义恰好也是羽毛,意文的“笔”还用penna这个词。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