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培育幸福的橄榄:人民日报摘要

培育幸福的橄榄:人民日报摘要

时间:2024-01-18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一系列调查显示,中间阶层的幸福感较弱,“孩奴”、“房奴”等种种讨论,应运而生。本期“时事观察”,继续聚焦这一新兴人群。中国目前的高房价和高物价,一方面造成中等收入群体的缩水;另一方面严重影响了中等收入者的生活质量。一般说来,房贷超过家庭月可支配收入的40%才能称之为“房奴”。现阶段只有多层次完善分好“蛋糕”的制度,才能进一步提高中等收入者做大“蛋糕”的积极性。

培育幸福的橄榄:人民日报摘要

  经济上受到高生活成本挤压,精神上缺少成熟的价值观,我们电子信箱的来信中,一位自称“中等收入者”的读者,诉说了自己物质、精神的状态,以及自我认同的种种困惑。

  实际上,这样的困惑,某种程度上也是我国中等收入者群体面临的普遍困惑。一系列调查显示,中间阶层的幸福感较弱,“孩奴”、“房奴”等种种讨论,应运而生。而物质生活上的不确定感,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他们的自我实现:向上流动的渠道不够通畅,未能形成属于自己的文化趣味,未能承担起对社会应尽的责任等。

  如何保证中等收入群体的生活,提升其幸福感?如何促成中等收入群体在文化、社会上找到自身的定位和价值?本期“时事观察”,继续聚焦这一新兴人群。

  让中等收入群体更稳定更轻松

  □ 杨宜勇

  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社会发展研究所所长、研究员

  “让中等收入群体更加稳定和轻松,政府有责任,中等收入者自身有责任,企业也有责任。现阶段需要多层次完善分好 “蛋糕”的制度。”

  在我国,现阶段社会对中等收入者的认同度不高,其中有收入分配结构不合理的问题,也有中等收入者的责任感和使命感问题。

  我们收入分配改革思路是“提低、扩中、调高”,从市场经济的理论和国际治理经验来看,政府最有效的作用领域在于“提低”,比如提高最低生活保障线、提高最低工资标准,这主要是政府的事情。政府次有效的作用领域在于“调高”,而“扩中”的效果最不直接,因为“扩中”不是靠政府直接发钱,而是要靠劳动者人力资本的提高。换句话说,农民工只有通过不断学习,成为中级以上的技术工人,才有可能成为中等收入者。所以,“扩中”的效果比较慢。目前政府特别重视发展教育,尤其是中等教育和高等教育,特别重视发展科学技术,特别鼓励自主创新和自主创业,其实都是“扩中”的有效措施。

  然而,在我国认同自己是中等收入者的群体中,怨言也逐渐增多。一方面与房子有关,房价的确上涨太快,许多中等收入者都宣称自己成了“房奴”;另一方面与轿车有关,油价和停车费也迅速上涨,许多中等收入者都宣称自己准备弃车乘公交上下班。近年来全球都出现类似的中间阶层的忧虑。金融危机前年收入在2.5万到7.5万美元的美国人当中,50%的人表示他们对个人财务状况感到“担忧”,10%的人表示“很担忧”。金融危机后,美国中间阶层房地产价值大幅度缩水。

  以往的经验是,中等收入者群体的规模与经济周期有关,经济上升期比例就高,经济下滑期比例就低。中国目前的高房价和高物价,一方面造成中等收入群体的缩水;另一方面严重影响了中等收入者的生活质量。所谓挤压中间阶层,就是客观上使得中等收入者在减少,主观上对中等收入者的认同率进一步下降,这种趋势我们必须给予高度的关注。

  中等收入群体的幸福有三个来源,一是干得好,二是挣得好,三是花得好。政府如何稳定和扩大我国中等收入群体?重点有四个:一是不断提高劳动者素质,形成越来越多的专业化人士,形成一个高效的职业社会;二是鼓励创业,打破垄断,减少巨富,让更多专业人士分享改革和发展的成果;三是着眼于低收入者的素质和能力建设,提高他们在个人工资谈判过程中用脚投票的能力;四是加快推进工资集体协商谈判,提高普通工人在工资谈判过程中用手投票的能力。除了这些重点以外,还可以考虑对中等收入群体适当减税。减税的焦点也不一定就是提高个税起征点,也可以在起征点不变的情况下考虑适度降低各档的税率。

  除了各级政府要进一步切实控制房价以外,中等收入者也是可以自我释压的。比如如何减少“房奴”?一般说来,房贷超过家庭月可支配收入的40%才能称之为“房奴”。拒绝“房奴”,可以选择租房。以北京市为例,目前租售比已经达到1∶600—1∶1000,租房肯定比买房合算。所谓租售比是指每个月的月租与房屋总价的比值,国际上用来衡量一个区域房产运行状况良好的租售比一般界定为1∶300。租售比1∶300以上,中等收入者买房合适。1∶300以下,中等收入者租房合适。不能把买房作为住有所居的唯一选项。

  让中等收入群体更加稳定和轻松,不仅政府有责任,中等收入者有责任,企业也有责任。政府有责任创造条件让更多群众拥有财产性收入,不能让财富成为群众的负担,不能让中等收入者成为“房奴”和“车奴”。中等收入者不能只等靠要,一方面要不断学习,另一方面要不断创造,未来创造比制造更加重要。企业也要让中等收入者更多分享发展的成果,适度共享企业的利润。上述三方不仅要把社会财富这个“蛋糕”做大,也要通过合理的收入分配制度把“蛋糕”分好。现阶段只有多层次完善分好 “蛋糕”的制度,才能进一步提高中等收入者做大“蛋糕”的积极性。

  培育有社会责任感的中间阶层

  □ 李春玲(www.xing528.com)

  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研究员

  “当前中国人的地位认同有一种向下认同的倾向,这导致中间阶层自我认同比例低于其他国家。问卷调查显示,仅约40%的人承认自己是中间阶层。”

  一般认为,中间阶层的发展壮大有助于社会稳定,因为中间阶层的成员拥有稳定的收入、体面的工作和相对富足安逸的生活,他们应该对社会及个人的生存状态较为满意,不希望发生社会动荡和剧烈的社会政治变动。这意味着,中间阶层这一群体的界定不仅包含收入、职业等客观指标,同时也涉及个人的主观认同和社会心态。

  因此,在计算某一社会的中间阶层的数量规模,或者确定某一个人是否是中间阶层成员时,人们可以采用两种不同的方式,一种方式是依据收入或职业等客观指标,另一种方式是依据个人的主观认同,即由个人自己判断本人是否属于中间阶层。一个社会中,不论其客观指标定义的中间阶层人数有多少,如果绝大多数人都承认自己是中间阶层,那么这个社会是较为稳定的,人们的社会满意度会比较高。

  然而,中国中间阶层的自我认同出现了一个奇怪现象:一些达到了中等收入并从事“白领”职业的人——即客观指标定义的中间阶层——并不承认自己是中间阶层,反而认为自己是“被中间”了。按客观指标归类为中间阶层的人中,仅有约1/10的人承认自己是中间阶层。

  全国性的抽样调查数据显示,当前中国人的地位认同有一种向下认同的倾向,这导致了中间阶层的自我认同比例远低于其他国家。在一些发达国家发展中国家,认为自己是中间阶层的比例一般在50%—70%之间,而我们的问卷调查显示,中国仅约40%的人承认自己是中间阶层,而约30%的人认为自己是中下层,约20%的人称自己是下层阶层。

  进入本世纪以来,中国经济持续高速增长,中间阶层的人数也随之增加,不论以何种客观指标来划分,我们都可以看到中间阶层的队伍在发展壮大,但承认自己是中间阶层的人的比例却并未明显提高。这反映出中国中间阶层对于自身地位状况处于一种不满足、不满意和不安全的状态,这样一种心态在互联网的各种论坛、博客和跟帖中有充分体现,即许多人表现出对自己的收入水平、生存境遇、工作状态不满意,对时政问题和社会现象经常性地发表批评言论。

  中间阶层会有不满足和不满意的情绪,一个重要原因是,许多中间阶层成员在评价其自身地位状况时总是与上层及中上阶层的生活境遇相比较,而当前收入差距的不断扩大导致上层与中间层之间的差距也在拉大,前者中的少数人通过不正当手段牟取巨额财富,这使中间阶层成员产生了强烈的不公平感。

  导致中间阶层不安情绪的另一重要原因是,近年来中间阶层成员感受到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压力和日益上升的生活成本压力,其中最突出的两个压力是就业购房。中间阶层的中青年成员尤其感受这方面的沉重压力。以往的大学毕业生奋斗5至8年应该可以达到一种稳定的中间阶层生活水平,而现在他们可能需要奋斗10年甚至20年才有可能过上他们所希望的生活。另外,缺乏社会保障也是导致中间阶层不安情绪的一个重要因素。一些有房有车、有稳定职业和收入的中间阶层成员仍然担忧他们的地位稳定性和未来的保障,生一场病或者发生意外事故,都有可能导致他们生活水平下降。

  实际上,我们的调查显示,中间阶层对个人生活现状的满意度还是较高的,70.9%的新中产阶级声称过去5年他们的生活水平上升了。毫无疑问,高速经济增长使中间阶层极大受益,他们的收入和生活水平稳步提高,而且他们也预期未来几年的收入和生活水平还将继续提高。在这种情况下,他们对于政府的政策和制度持基本肯定的态度,对于政府的治理能力有较高的信任度。他们在公众舆论和网络媒体上表现出对政府的诸多批评和不满,目的只是希望影响政府决策者去调整、修改或强化相关政策。

  我们的社会不仅需要扩大中等收入者群体,更需要培育一个心态稳定、对个人生活具有较高满意度、对社会具有责任感的中间阶层。控制收入差距进一步扩大,缓解中间阶层的生活成本压力和就业压力,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将有助于社会中间阶层的稳定发展。

  【一封读者的来信】

  我是一名普通的读者,阅读了贵版上周刊登的《逐步形成“橄榄型”分配格局》中的两篇文章,算了一下自己的收入,发现自己也是中等收入者,属于社会的中间阶层,甚至还超过了些。但我却怎么也找不到“中间”和“中坚”的感觉,只感觉生活很累,找不到自己的位置和价值。

  我和妻子都是所谓“白领”,年收入加起来大约有15万元,应该说也不算太低。但在北京这样的城市,15万元算什么?我们毕业后工作了五六年,还是在双方父母的“赞助”下,才付起了一套不到80平方米的房子的首付,现在每月供房得花掉一个人的收入。再加上日用开销,所剩无几。我们一直想要一个小孩,却也畏难:孩子的吃穿用能勉力维持,但要父母来照顾,就要升级房子,再加上孩子长大后的上学开销等,真不知道怎么应付!

  很多时候觉得自己只是在为自己而活着,已经谈不上理想、无所谓抱负。这段时间西南干旱、玉树地震,我们也很想做点什么,但却无从下手:去灾区做志愿者吧,没有时间,也没有途径;捐款吧,捐不上多少,也不知道捐到哪里合适。不知道自己能为他人、为社会做点什么,只能安慰自己:可能过好自己的生活,就是对社会的一种贡献吧。因为这些,我很难将自己归属于某一个群体,甚至也看不清自己的未来,难道这一辈子就要这样庸庸碌碌地过下去吗?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