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向读者揭示司汤达的困惑和现实主义文学

向读者揭示司汤达的困惑和现实主义文学

时间:2024-01-19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司汤达的困惑跟他对人类本性的见解有关。这种文化人格以及关于人的观念其实是司汤达所处时代精神现实的折射。矛盾和迷惘,充斥着整个精神现实,既折磨着司汤达的心灵,又通过他投射在了于连身上。“为达目的,不择手段”是其行为准则。司汤达通过于连之死揭示的“自由困惑”,就其文化内涵而言,是对理性原则指导下的近代人文主义、启蒙主义文化价值体系的质疑。

向读者揭示司汤达的困惑和现实主义文学

司汤达(Marie-Henri Beyle, who wrote under the pen name Stendhal,1783-1842)的格言“不自由,毋宁死!”也是《红与黑》(Le Rouge et le Noir, 1830)主人公于连的格言。然而,什么是真正的自由与解放?这是深深困扰着司汤达的问题。他的困惑由于连这一人物形象的问世而得到了昭示。

司汤达的困惑跟他对人类本性的见解有关。他与同时代的作家有一个突出的不同点,即注重人的内部世界的研究。然而,他对人的心灵的研究导致他得出了一个错误的结论:“自爱”(自私)是人类唯一的情感,是人的永恒的天性,这种自私本能决定人的行为和动机。因此,他认为人与人之间是不可信任的。这种文化人格以及关于人的观念其实是司汤达所处时代精神现实的折射。矛盾和迷惘,充斥着整个精神现实,既折磨着司汤达的心灵,又通过他投射在了于连身上。

于连是一个矛盾的人物:一方面,他对自私伪善、金钱至上的人及其社会深恶痛绝;另一方面,他又经受不起金钱、权力和荣誉的诱惑。“为达目的,不择手段”是其行为准则。于连一生都在追求人身自由和心灵自由,同时又为物欲所囿,而这种矛盾的心态最终导致他陷入对自由的困惑与迷惘之中而不能自拔。既要心灵自由,又心有所系;既不愿意被“物化”,又不得不依靠财富来维护人身自由;既不愿意伪善,又不得不使用伪善。这种两难境地是当时许多法国人面临的困境,也是现代化进程中许多国家面临的重大现实问题。启蒙运动资产阶级革命激发了对“自由”这一命题的深层次思考。伯克(Edmund Burke, 1729-1797)在对法国大革命进行反思之后,写下了《法国革命感想录》(Reflections on the Revolution in France, 1790)一书,以及许多相关的书信和文章,其中阐述了他关于自由的思想。下面这一句堪称他的格言:“没有智慧和德行的自由是什么呢?它是万恶之首。没有了指引和约束,自由就是愚蠢、邪恶和疯狂。”于连起初追逐的自由就是没有智慧和德行的自由。他曾得逞一时,但是这并没有给他带来幸福。相反,他逐渐看清了周围人的自私,看到了整个世界的伪善,因而对没有指引和约束的自由产生了困惑与失望。正因为如此,他才万念俱灰,选择了死亡。书中于连有一句格言,即“不自由,毋宁死”。他的确实现了这句格言,只是实现的方式耐人寻味:他的死是一种无奈的选择,是极度困惑的结果。(www.xing528.com)

司汤达通过于连之死揭示的“自由困惑”,就其文化内涵而言,是对理性原则指导下的近代人文主义、启蒙主义文化价值体系的质疑。它跟我们如今所说的“现代性”反思不无关系。一言以蔽之,《红与黑》中表现的对自由的困惑预示了20世纪和21世纪的文化危机——现代人始终未能提供一个有关自由的圆满答案,这不能不算是人类的重大现实问题。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