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老年人社会适应现状与对策:老龄化不是问题

老年人社会适应现状与对策:老龄化不是问题

时间:2024-01-19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二)农村老年人自述的适应现代社会主要遇到的问题及对策建议用开放式问卷的形式要求农村老年人罗列出他们自身所认为的适应现代社会生活主要会遇到的问题。

老年人社会适应现状与对策:老龄化不是问题

四、老年人自述的适应现代社会所遇问题及对策建议的城乡比较

(一)城市老年人自述的适应现代社会主要遇到的问题及对策建议

用开放式问卷要求老年人列出适应现代社会主要会遇到的问题,结果表明,被列举频次最高的前十类问题详见表6-3。有必要指出的是,此开放题只有188名被试作答。被试共列出了18类问题,除此10类外,其他类的列举人数均在10人以下。

表6-3 城市老年人适应现代社会遇到的主要问题

表6-4 城市老年人提出的适应现代社会的解决措施

用开放式问题要求老年人提出帮助其更好地适应现代社会的一些建议,被列举频次较高的建议详见表6-4。有必要指出的是,此开放题只有190名被试作答。被试共提出了17类建议,除上述12类外,其他类的提出人数均在5人以下。

(二)农村老年人自述的适应现代社会主要遇到的问题及对策建议

用开放式问卷的形式要求农村老年人罗列出他们自身所认为的适应现代社会生活主要会遇到的问题。被列举频率较高的前十类问题详见表6-5。此开放题只有216名被试作答,共列出了22类问题,除上面列举出的外,其他类的提及频率均少于10次。

表6-5 农村老年人适应现代社会遇到的主要问题

表6-6 农村老年人提出的适应现代社会的解决措施

用开放式问卷的形式要求被试提出他们自身所认为的帮助农村老年人更好地适应现代社会的一些解决措施。被试列举频次较高的建议详见表6-6。

(三)城乡老年人自述的适应现代社会主要遇到的问题及对策建议的比较分析

1.城乡老年人自述的适应现代社会遇到问题的比较

通过对比城乡老年人自述的适应现代社会遇到的问题(见表6-3和表6-5),我们可以总结出如下特点:

(1)较之城市老年人,经济需求是多数农村老年人在适应现代社会中最迫切的需求。对比表6-3和表6-5可看出,“自身对现代生活适应能力不强”是城市老年人在适应现代社会列举频率最高的问题,而农村老年人列举频率最高的问题是“自身经济收入少,生活贫困”。农村老年人中有相当部分不能在年轻时积累起养老费用,而只能靠子女资助。从城乡老年人收入来源的构成上看,城市老年人的收入主要以退休金为主(72.2%),其次是子女供给,自己劳动收入比例很低;农村老年人则以子女供给为主,自己劳动收入次之,享受退休金(5.8%)和社会养老保险金的比例很低(杜鹏和武超,1998)。这些都与农村经济条件差,人民生活水平不高是紧密联系的。根据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人只有在低层次的需要得到满足的条件下,才会激发更高层次的需要。农村老年人只有在物质条件得到充分满足的条件下才会有进一步的精神层面的需求。而城市老年人经济条件相对宽裕,在他们看来,经济条件的限制并不是他们在适应现代社会时遇到的首要问题,他们看到的更多是现代生活日新月异,自身对现代生活还难以适应,这是城乡老年人两个群体的差别,其实也是城市人与农村人差别的一个缩影。(www.xing528.com)

(2)医疗费用高或医疗需求不能得到满足是城乡老年人在适应现代社会当中遇到的共同问题。城市老年人中“医疗费用高或医疗需求不能满足”这一问题是列举频率当中第二高的,而这也是农村老年人列举频率从高到低排在第三位的问题。可见随着老年人年龄的增长,身体机能逐渐衰退,身体健康受到越来越多的威胁,医疗需求也就逐渐上升,医疗费用在个人支出中占的比例越来越大。但是,由于当前我国的医疗体系还欠发达,“看病难,看病贵”问题相当严峻,国家在短时间内给老年人提供的医疗保险还是有限的,同时不可能为所有的老年人都提供医疗保险,更多的农村老年人目前还是难以享受到医疗保险的。这样,医疗费用高、医疗需求得不到满足就变成所有老年人在适应现代社会过程中遇到的共同且突出的问题。

(3)“自身文化素质低下”是农村老年人在适应现代社会中遇到的有别于城市老年人的问题。在农村老年人所列举的适应现代社会所遇到的问题中,有部分农村老年人提及“自身文化素质低下”,而同样的问题在城市老年人所列举的重要问题中是没有的。这与农村的教育水平落后于城市是息息相关的,有学者指出,我国城市老年人口受教育年限比农村老年人口受教育年限平均高出三年。各个年龄段的城乡差别都比较明显,而且有一种值得注意的趋势:随着时间的推延,或者说越是到低年龄组,城乡人口受教育的差别越大(穆光宗等,2005)。可见,当前我国的教育现状依然是农村的教育条件远不及城市,更不用说在几十年前城乡教育水平的差距了。农村老年人文化素质明显低于城市老年人。城市里的老年人,绝大部分在年轻时接受过一定教育,且由于城市生活和工作的需要他们多掌握一两项专门技术,有的还被送到相关机构进行过培训深造,已有的知识得到了巩固和更新。而农村老年人本来受的教育就有限,又由于农村纯体力劳动的缘故,他们多没有机会吸收更多的文化知识,反而将原有的一点知识都慢慢地荒疏了。城乡老年人的这种差别,很大程度上还是因我国城乡二元体制,城乡二元体制导致城乡老年人受到不同的教育,使得其自身文化素质产生很大的差距。

(4)身体状况不佳是农村老年人在适应现代社会中比城市老年人摆在更重要位置的问题。“自身身体状况不佳”是农村老年人在适应现代社会所遇问题中列举频率从高到低排在第二位的问题,而这一问题在城市老年人的列举频率中排在了第五位,由此可知身体状况不佳是农村老年人适应现代社会中比城市老年人更加突出的问题。由于生活水平有限,很多农村老年人营养需求难以得到满足;此外,城乡医疗条件差距很大,农村医疗水平低、医疗设施差,很多农村老年人的医疗需求也得不到满足;加之经济条件有限,很多农村老年人都是“大病小医,小病不医”,身体素质自然会差。前面我们提及,无论是农村老年人还是城市老年人,适应老年生活的难易程度与个体的身体状况有显著相关,由于这一原因,农村老年人在适应老年生活时会感到更加困难。同时,身体健康状况还与老年人的生理适应性显著相关,身体健康状况越差,生活自理适应性就越弱。因此,农村老年人为了能让自己更好地适应老年生活、适应现代社会就应该在提高身体素质上多下工夫。

(5)娱乐设施少,娱乐需求得不到满足是城市老年人在适应现代社会过程中遇到的有别于农村老年人的问题。“娱乐设施少,娱乐需求得不到满足”是城市老年人在适应现代社会时所遇问题中列举频率排在第六位的问题,而这一问题不在农村老年人列举频率最高的前十类问题中。能加以解释的原因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城市老年人相对于农村老年人更注重精神层面的需求,除了吃饭、睡觉等人的正常生理需求以外,多数城市老年人还有娱乐等精神需求。当然,这并不是说农村老年人没有这方面的需求,只是农村老年人更多的还是物质方面的需求。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只能看到城市老年人举行多种多样的文体活动,而却几乎看不到农村老年人也在做这样的事情,更多的农村老年人还是在忙着做农活、做家务。有学者调查显示,农村老年人休闲生活比较单调,主要集中在有限的几个项目上,如聊天、看电视和走访亲友等;相反,城区老年人休闲活动多样化程度高。此外,他们的调查结果还显示城区老年人的休闲生活比较丰富多样,但所拥有的老年人活动场所却比农村社区少(叶文振和张友琴,2001)。因此,城市老年人较之农村老年人对娱乐设施的要求更高、更迫切。

(6)在适应现代社会的过程中,相对于城市老年人更多的农村老年人会遇到与晚辈意见有差异而沟通困难的问题。对比表6-3和表6-5我们可以看出,“与晚辈意见有差异而沟通困难”是农村老年人列举频率排在第五位的问题,而城市老年人的这一问题则排在了第十位,可见相对于城市老年人更多农村老年人会遇到与晚辈意见有差异而沟通困难的问题。我们会发现,农村中很少子女会主动与父母进行沟通,很少会把自己心里所想的告知父母,当然父母也很少主动与孩子平心静气地谈心;而在城市中,亲子之间的沟通意识相对于农村中会更强。当遇到意见不一致时,很多农村人会放在心里或是去掩盖,久而久之矛盾会越积越多。由于所受的教育不同,在城市中,大家的沟通意识更强,尽管不是所有的亲子遇到问题都会及时进行交流,但是不排除还是有较多人会进行亲子沟通。因此,相对于城市老年人更多的农村老年人会遇到与晚辈意见有差异而沟通困难的问题。

(7)较之农村老年人,城市老年人在适应现代社会中更加感到生活单调及孤单。“生活单调或感到孤独”是城市老年人列举频率排第四位的问题,而这一问题在农村老年人所列举的问题中从高到低排在第八位。这与叶文振和张友琴的调查结果不同,他们在厦门市进行调查的结果是感到孤独的农村老年人的比重为20%,而城市老年人只占10.5%(叶文振、张友琴,2001)。我们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去寻找原因,首先,城市老年人由于有养老保险作保障,加之子女的收入水平也比较高,他们的需求更多地集中在心理及精神方面;而农村很多老年人由于自身劳动能力有限,没有基本的收入,相对于城市老年人,在物质上比较匮乏,因此,心理上的需求在很大程度上被忽略了。其次,生活环境的不同,城市中的人员流动较为频繁,居民家庭的单元式居住方式更减少了人与人的亲密交往,人们的归属感和地位感往往来源于工作单位,退休的老人更容易产生失落感和孤独感;而农村较少变迁的性质决定个体始终生活在一个熟悉的环境中,只要还有劳动能力,老人就可以从事农业生产或辅助性劳动。而且,农村老人一般与子女住一起或相隔不远,因而老人较少感觉寂寞和孤独。

2.城乡老年人自述的适应现代社会遇到问题时解决对策的比较

从城乡老年人自述的解决适应现代社会所遇问题的措施看(见表6-4和表6-6),可以发现如下结果:

(1)农村老年人较之城市老年人在适应现代社会遇到问题时更多地希望政府或相关机构在政策上对老年人给予支持。“政府或相关机构在政策上对老年人支持”是农村老年人解决在适应现代社会所遇问题的措施当中列举频率最高的,而同一措施在城市老年人的列举频率中是排在第三位的。从这一数据结果我们可以发现两个问题:首先,无论是城市老年人还是农村老年人,当他们遇到问题或困难时,第一想到的是借助外在资源的帮助,而非从自身方面去改善。这在一定程度上说明,老年人的观念契合了社会的主流观念,即老年人是被动的且会给社会或他人带来负担的群体,老年人口增加意味着社会给予老年人外在支持的份额也要增加。其实,认为老年人是会给社会或他人带来负担的群体本身就是一种无形的“老年歧视”,而对这种无形歧视的传播也会使老年人产生“自我实现的预言”(self-fulfilling prophecy)(Vasil & Wass,1993),即社会普遍认为老年人是消极被动的且会带来压力的群体,久而久之老年人在思想行动上也就将自己变成消极被动的,需要社会大力支持与帮助的人。其次,农村老年人相对于城市老年人自我改变的主动性更差,遇到问题时寻求外界帮助的程度更深。作为农村老年人,他们觉得靠自身很难或无力去改变当前的生存现状,于是他们只有寄期望于外界的帮助。去农村做调查时,我们很容易被村民误以为是被政府派下来给他们送去某种资源的,他们期望最多的也还是政府能帮他们改变生活现状。农村老年人在观念和行为上趋于保持固定或不变的人居多。这种状态是不利于老年人社会适应水平的维持与增进的。社会适应需要的是适应主体(老年人)与所处环境(社会)之间动态的协调。社会是不断变化的,而且经济、文化与科技的变化进程越来越快,变化的幅度在许多方面越来越大。适应主体倘若在观念和行为上总是保持固定不变的态势,自然而然会逐渐与变化着的外在世界越加疏离,社会适应问题也必将变得越加明显。

(2)加强服务机构与社会工作人员对老年人的帮助是城市老年人提出的有别于农村老年人在适应现代社会遇到的问题时的解决措施。对比表6-4和表6-6可以发现,城市老年人提出的在适应现代社会遇到的问题时的解决措施中有一条“加强服务机构与社会工作人员对老年人的帮助”,虽然提的人只有5个,但这是有别于农村老年人的,因为在农村老年人提出的解决措施当中没有这一点。当前社会工作在我国还处于试点阶段,并且绝大部分的试点工作都是在城市中开展的,因此城市老年人有机会了解和接触到社会工作人员,而农村老年人对社会工作者还没有任何概念。城市老年人提及加强服务机构与社会工作人员对老年人的帮助可以使他们更好地适应现代社会,在很大程度上反映的是他们对社会工作人员的一种接纳和认可。老年社会工作旨在协助老年人解决其生活困难或问题,满足其需求,并促进其进一步发展,它包括老年社会救助、老年生活服务、老年家庭关系处理、老年心理辅导、老年社会参与和社会融合,此外老年社会工作还包括老年医疗健康服务、老年教育服务、老年就业服务等内容。可以说,老年社会工作的内容将会随着老年人对生活质量要求的日益提高而不断扩展,是帮助老年人解决社会适应过程中所遇问题,使他们更好地适应现代社会的一条可行性途径。因此,加强老年社会适应的社会工作介入,对增强老年人应对生活变故与压力的能力,扩展老年人的社会支持网络,完善老年社会福利制度,从而进一步提升老年人自身的社会适应水平将会有很大的帮助。

(3)在解决老年人社会适应遇到的问题的措施中,城市老年人“建立健全老年人娱乐设施和丰富老年人娱乐活动”的愿望较之农村老年人更加迫切。前面我们提及,娱乐设施少、娱乐需求得不到满足是城市老年人在适应现代社会过程中遇到的有别于农村老年人的问题,因此在解决社会适应所遇问题中,城市老年人列举“建立健全老年人娱乐设施和丰富老年人娱乐活动”这一措施的频率最高,足以见得他们这一需求想得到满足的迫切性。虽然这一解决措施在农村老年人的列举频率中由高到低也排在了第二位,但是列举的人数远不如城市老年人多。这一方面说明农村老年人也有娱乐这一需求,只是物质需求较之精神需求暂时还是他们更加迫切的需求;另一方面也说明城市老年人较之农村老年人更加注重精神生活,这与物质需求已得到一定程度的满足是分不开的。

(4)较之城市老年人,更多的农村老年人把“政府加强对医药部门的监督及医疗费用的控制”作为解决他们在适应现代社会中所遇问题的对策,而这项措施城市老年人并没有提及。原因可以分为几个方面。首先,城市老年人较之农村老年人享受更高的医疗保险;我国第二次国家卫生服务调查显示,我国城乡医疗保障制度差别巨大,城市老年人享受公费医疗的占16.01%,虽然保障范围并不是很大,但与农村的公费医疗覆盖率相比要优越得多。城市老年人中,除了44.13%的人采取自费医疗外,其他各种医疗形式合计占到了55.87%,这表示城市的医疗保障覆盖了半数以上的老年人,已经做到了基本的保障。而农村老年人享受公费医疗的仅占1.16%,87.32%的老年人只能采取自费医疗的形式(刘新民、刘益清,2002)。城市老年人在遇到医疗问题时候,有社会保险的保障,尽管他们也认为政府对医药行业也应加强监管,对医疗费用进行控制,但是这很难解决他们现实中存在的亟待解决的医疗问题,故而他们不会投入太多的精力关注政府在这个问题上的作为;而绝大多数农村老年人并没有医疗保险作为保障,加之他们对政府部门的依赖性更强,因此他们把解决看病难的希望寄托在政府对医疗行业的干涉上。另外,相对于城市来讲,农村医疗条件差,很多地区并没有医疗条件好的医院,而这是需要政府花费时间和精力来完成的。因此在医疗这方面,政府在农村比在城市应当更有所作为,故而农村老年人对此项的关注程度要高。

(5)较之农村老年人,更多城市老年人把“健全社会保障制度”作为解决他们在适应现代社会中所遇问题的措施。在老年人提出的解决他们适应现代社会所遇问题的对策中,“健全社会保障制度”是城市老年人所列举的对策中频率从高到低排在第五位的,而同一措施在农村老年人的列举频率却是从高到低排在第九位的。相对于农村,我国的城市更加具有现代社会的形态,社会保障体系也更加健全,居民对社会保障体系的关注和依赖程度也更高,因此城市老年人对社会保障制度的要求也更高。相比之下,我国农村传统社会的印记更加明显,社会保障制度在很多地方根本没有铺开,农村老年人更多是以依赖子女赡养的方式养老,很多农村老年人对社会保障制度的目的、内容等根本不知道,也就不可能给予其太多的关注。农村老年人对社会保障制度的关注少,自然对“健全社会保障制度”的要求也比较低。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