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老年人社会适应状况比较及对策

老年人社会适应状况比较及对策

时间:2024-01-19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在分析城乡老年人社会适应状况的特点时,本研究主要从各维度中抽取有代表性的题目进行解析,以了解城市、农村老年人社会适应的一般简况,但在综合比较时,则主要是以各维度上的总分为依据。由此可见,多数城市老年人偏向于感到与周围的人相处较容易。老年人的基本生活自理适应性与身体健康状况有显著的正相关。

老年人社会适应状况比较及对策

三、城乡老年人社会适应状况特点的比较

本研究主要从“生存性社会适应”和“发展性社会适应”两个维度考察老年人的社会适应性,具体操作化为人际交往适应性、角色转换适应性、生活自理适应性、社会整体评价适应性、社会变革适应性和行为方式适应性等指标,以下将从这些方面对城乡老年人社会适应状况的特点进行比较分析。在分析城乡老年人社会适应状况的特点时,本研究主要从各维度中抽取有代表性的题目进行解析,以了解城市、农村老年人社会适应的一般简况,但在综合比较时,则主要是以各维度上的总分为依据。为了便于与第五章相对应,本章也将社会变革适应性和行为方式适应性合并为行为变革适应性。

(一)城市老年人社会适应状况的特点

1.城市老年人人际交往适应性

在人际交往适应性方面,城市老年人对“感到与周围人难以相处”认为完全符合的有5.5%,认为比较符合的有13.6%,认为中等符合的有24.4%,认为比较不符合的有28.5%,认为完全不符合的有28.0%。由此可见,多数城市老年人偏向于感到与周围的人相处较容易。

2.城市老年人角色转换适应性

对从非老年人角色过渡到老年人角色的转换适应上,城市老年人对“至今不习惯别人把我当做老年人”,有14.2%认为完全不符合,23.1%认为比较不符合,28.2%认为中等符合,21.5%认为比较符合,13.0%认为完全符合。可见,偏符合与偏不符合的人数比例相差不大。城市老年人对“相比之下,我更愿意重新回到原来的工作(劳动)岗位上去”,有17.7%认为完全不符合,24.3%认为比较不符合,18.7%认为中等符合,23.9%认为比较符合,15.4%认为完全符合。这些数字显示,在角色转换的适应上,将自己当做老年人或退休者看待的与不习惯将自己当做老年人或退休者看待的人数比例接近。对“我现在喜欢学习”上,城市老年人认为完全符合或比较符合的占36.5%,中等符合的占27.8%,完全不符合或比较不符合的占35.7%,也就是说,喜欢学习和不喜欢学习的人数比例非常接近。对“我觉得,我还是个对社会有用的人”,城市老年人认为完全符合或比较符合的占45.7%,中等符合的占25.4%,完全不符合或比较符合的占28.9%,也就说,偏向于认为有用的多于偏向于认为没用的。

3.城市老年人生活自理适应性

老年人生活自理上的适应性属于生存性社会适应。吃饭、穿衣、洗脸、刷牙是最基本的生活自理行为,在城市老年人当中,只有0.2%的老年人认为自己在这方面完全不行,3.2%的老年人认为自己比较不行,而占压倒性多数(67.5%)的老年人认为自己没任何问题,认为自己中等或中等偏上程度行的老年人占28.0%。老年人的基本生活自理适应性与身体健康状况有显著的正相关(r=0.147,p<0.001)。年龄不与基本生活自理适应性有直接的相关。

问及城市老年人“家人不在身边,能独自照顾好自己”的程度,只有2.3%的老年人认为自己在这方面完全不行,4.0%的老年人认为自己比较不行,而大多数(56.5%)的老年人认为自己没任何问题,认为自己中等或中等偏上程度行的老年人占37.2%。老年人的这种生活自理适应性与身体健康状况有显著正相关(r=0.277,p<0.001)。年龄同样不与老年人的这种生活自理适应性有直接的相关。

4.城市老年人社会整体评价适应性

针对外在社会的变化,城市老年人对“社会变化太快,我很难适应这种变化”,有29.4%认为完全不符合或比较不符合,39.2%认为中等符合,31.4%认为比较符合或完全符合;对“现在越来越多的观点让我难以接受”,29.7%的城市老年人认为完全不符合或比较不符合,36.8%的认为中等符合,33.5%的认为比较符合或完全符合;对“现在的社会变化,对老年人来说是越来越不利的”,有44.5%的认为完全不符合或比较不符合,28.8%的认为中等符合,26.7%的认为比较符合或完全符合。可见,在此类问题上,城市老年人之间同样存在很大分歧,持各种观念的人均占一定的比例,只是相对而言,认为难以适应变化或能以接受新观点的人略多;但对社会变化是否会对老年人不利的问题上,持积极观念的人略多。

5.城市老年人行为变革适应性

在对社会变革的适应上,城市老年人对“我对年轻人新的穿衣打扮看不顺眼”,有40.6%认为完全符合或比较符合,33.9%认为中等符合,25.5%认为比较不符合或完全不符合;偏符合的多于偏不符合的,可见城市老年人多数对年轻人新的穿衣打扮看不顺眼。对“和同龄人相比,我经常会穿一些时兴的衣服”,有41.2%认为完全不符合或比较不符合,29.7%认为中等符合,29.1%认为比较符合或完全符合,更多的城市老年人不会经常穿一些时兴的衣服,但也有近三成的城市老年人与同龄人相比,会经常穿一些时兴的衣服。对“我认为只要双方同意,离婚或丧偶的老年人可以再婚,不应受束缚”,有16.1%认为完全不符合或比较不符合,21.9%认为中等符合,62%认为比较符合或完全符合;偏符合的多于偏不符合的,可见城市老年人对老年人再婚多数持积极赞成态度。对“现在我善于主动地获取新的信息”,有29.1%的城市老年人认为完全不符合或比较不符合,35.3%认为中等符合,35.6%认为比较符合或完全符合;偏符合的稍多于偏不符合的,城市老年人中有相当比例的老年人还是能主动获取新的信息。

城市老年人中对“我有固定的做事方式,也不想改变它”,有16.3%认为完全不符合或比较不符合,34.5%认为中等符合,49.2%认为比较符合或完全符合;对“当别人的意见和我不一样时,无论谁对谁错,我都会坚持自己的观点”,有27.1%认为完全不符合或比较不符合,33.6%认为中等符合,39.3%认为比较符合或完全符合。对“我有困难时,总是等待政府或他人给予帮助”,认为完全符合或比较符合的有23.8%,认为中等符合的有21.4%,认为比较不符合或完全不符合的有54.7%,可见在城市中持消极等待观念的人占少数。同样,对“当权益受到损害,我会主动采取行动向政府或有关部门争取权益”,认为完全不符合或比较不符合的有24.2%,认为中等符合的有34.0%,认为比较符合或完全符合的有41.9%。也就是,会主动去争取自己的权益的占较大比例。

(二)农村老年人社会适应状况的特点

1.农村老年人人际交往适应性

在人际交往适应性上,农村老年人对“感到与周围人难以相处”,认为完全符合的有4.3%,认为比较符合的有11.3%,认为中等符合的有15.9%,认为比较不符合的有39.7%,认为完全不符合的有28.9%。相对而言,农村老年人认为人际相处偏容易的占多数。

2.农村老年人角色转换适应性

农村老年人在角色转化的适应性方面,对“我至今不习惯别人把我当做老年人”,认为完全符合或比较符合的有21.3%,认为中等符合的有17.5%,认为比较不符合或完全不符合的有61.2%。可见,少数农村老年人仍不习惯别人把自己当做老年人。对“相比之下,我更愿意重新回到原来的工作(劳动)岗位上”,认为完全符合或比较符合的农村老年人有24.7%,认为中等符合的有23.3%,认为比较不符合或完全不符合的有52.0%。可以看出,多数农村老年人偏向于接受自己是老年人的事实。对“我现在喜欢学习”,农村老年人认为完全符合或比较符合的占17.9%,中等符合的占19.3%,完全不符合或比较不符合的占62.8%,也就是说,不喜欢学习的农村老年人比例占大多数。对“我觉得,我还是个对社会有用的人”,农村老年人认为完全符合或比较符合的占28.3%,中等符合的占26.8%,完全不符合或比较符合的占44.9%,也就说,偏向于认为自己没用的多于偏向于认为自己有用的。

3.农村老年人生活自理适应性(www.xing528.com)

老年人的生活自理适应性是最基本的社会适应。认为在最基本的生活自理行为(如,吃饭、穿衣服、洗脸、刷牙)方面完全不行的农村老年人有1.4%。认为比较不行的有2.1%,认为比较行的有14.2%,认为中等程度行的有8.3%,认为没有什么问题的有74.0%。说明多数农村老年人最基本的生活自理能力还是没有什么问题的。生活自理适应性与身体健康状况存在显著正相关(r=0.364,p<0.001),但是年龄与基本生活自理适应没有显著的相关。

当问及农村老年人“家人不在身边,能独自照顾好自己”的程度时,有3.8%的农村老年人认为自己在这方面完全不行,5.5%的老年人认为自己比较不行,13.9%的老年人认为自己中等行,27.4%的农村老年人认为自己比较行,大多数(49.4%)的老年人认为自己没任何问题。老年人的这种生活自理适应性与身体健康状况有显著的正相关(r=0.275,p<0.001)。年龄同样不与老年人的这种生活自理适应性有直接的相关。

4.农村老年人社会整体评价适应性

从对社会变化的态度看农村老年人的社会适应性,对“社会变化太快,我很难适应这种变化”,有33.2%的农村老年人认为完全符合或比较符合,33.6%认为中等符合,33.2%认为比较不符合或完全不符合;对“现在,越来越多的观点让我难以接受”,认为完全符合的有16.2%,认为比较符合的有20.6%,认为中等符合的有32.6%,认为比较不符合的有25.7%,认为完全不符合的有4.9%。对“现在的社会变化,对老年人来说,是越来越不利的”,认为完全符合的有10.1%,认为比较符合的有17.1%,认为中等符合的有27.3%,认为比较不符合的有31.4%,认为完全不符合的有14.1%;以上数据显示,在此类问题上,农村老年人之间存在很大分歧,持各种观念的人均占一定的比例。

5.农村老年人行为变革适应性

在对社会变革的适应上,农村老年人对“我对年轻人新的穿衣打扮看不顺眼”,有31.5%认为完全符合或比较符合,24.4%认为中等符合,44.1%认为比较不符合或完全不符合;偏不符合的多于偏符合的,较多农村老年人对年轻人新的穿衣打扮能看顺眼。对“和同龄人相比,我经常会穿一些时兴的衣服”,有69.9%认为完全不符合或比较不符合,17.7%认为中等符合,12.4%认为比较符合或完全符合,多数农村老年人不会经常穿一些时兴的衣服。对“我认为只要双方同意,离婚或丧偶的老年人可以再婚,不应受束缚”,有39.9%认为完全不符合或比较不符合,20.6%认为中等符合,39.5%认为比较符合或完全符合;可见农村老年人对老年人再婚的态度存在较大差异,持积极态度和消极态度的各占一半。对“现在我善于主动地获取新的信息”,有50.5%的农村老年人认为完全不符合或比较不符合,25.7%认为中等符合,23.8%认为比较符合或完全符合;可见过半数的农村老年人不善于主动地获取新的信息。

农村老年人中对“我有固定的做事方式,也不想改变它”,有21.5%认为完全不符合或比较不符合,35.1%认为中等符合,43.4%认为比较符合或完全符合;对“当别人的意见和我不一样时,不论谁对谁错,我都会坚持自己的观点”,认为完全符合或比较符合的有33.2%,认为中等符合的有30.4%,认为比较不符合或完全不符合的有36.4%。对“我有困难时,总是等待政府或他人给予帮助”,认为完全符合或比较符合的有22.1%,认为中等符合的有19.1%,认为比较不符合或完全不符合的有58.8%。对“当权益受到损害,我会主动采取行动向政府或有关部门争取权益”,认为完全不符合或比较不符合的有48.6%,认为中等符合的有24.0%,认为比较符合或完全符合的有27.4%,也就是不会主动争取自己的权益的也占很大比例。从以上数据可以看出,农村老年人在此类问题上的态度,同样存在一些差异,持各种观念的人均占一定比例,且在处事方式和思想观念上偏向不变或保守的人数比例与偏向变动或与时俱进的比例接近,同时在各种行动上表现的主动性还不够。

(三)城乡老年人社会适应状况特点的比较

1.城乡老年人人际交往适应性比较

城乡老年人人际交往适应性较好,在与他人相处上都表现出偏容易的倾向。以被试人际交往适应性的总分为因变量,以城乡为自变量,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结果表明,二者之间没有显著的城乡差异(t=1.132,p>0.05)。从前述的在“感到与周围人难以相处”的比例上,也可看出,彼此间非常接近。换句话说,城乡老年人在人际交往中各有各的优势,也各有各的难处,但是彼此在心理感受上并无程度上的差别。比如,城市老年人可以有丰富多样的群体性的打发时间的方式,但是城市里相对来说人情味较淡薄一些;农村老年人虽然群体性的活动条件和活动丰富性差些,但相对来说农村里人际关系单纯,彼此间也能更好相处。

2.城乡老年人角色转换适应性比较

在角色转变适应上,农村老年人总体上比城市老年人更难适应角色的转变。以被试角色转换适应性的总分为因变量,以城乡为自变量,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结果表明,二者之间有显著的城乡差异(t=-4.081,p<0.001),总体上农村老年人在此项上的适应性要低于城市老年人。进一步数据分析发现,此维度并非所有题项上均是城市老年人适应得好。在采取办法控制身体状况下降、想再为社会做点事、乐意参加社区(或村里)活动、喜欢学习、觉得自己对社会还有用等方面,城市老年人表现得更积极、更主动;然而,在对进入老年期的事实接受方面,农村老年人显得更习惯。换言之,城市老年人大体上对进入老年(或离退休)感到反差更大,对这一事实接受较农村老年人难;但是城市老年人比农村老年人能更积极地看待自己已有的价值,还想更多地学习、做事,发挥自己的余热。

3.城乡老年人生活自理适应性比较

以被试生活自理适应性的总分为因变量,以城乡为自变量,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结果表明,二者之间有显著的城乡差异(t=-6.297,p<0.001),总体上农村老年人在此项上的适应性要低于城市老年人。进一步数据分析表明,城市老年人在使用电话、上街购物、到银行存钱或取钱以及辨认方向上要明显强于农村老年人,而在其他方面彼此间无显著差异。在生活自理适应性上,多数城乡老年人都认为自己没有问题,且年龄不与基本生活自理适应性有直接的相关。相关分析显示,城乡老年人的生活自理适应性与身体健康状况有显著正相关,而年龄不与基本生活自理适应性有直接的相关。这说明,无论是城市老年人还是农村老年人,生活自理能力并不是和年龄有着绝对的正相关,不是说人一到了60岁生活自理能力就变得不行了,而是与老年人自身的身体健康状况有紧密联系,他们的生活自理适应性同样也存在个体差异,身体好的老年人在基本的生活自理上还是没有问题的。

4.城乡老年人社会整体评价适应性比较

以被试社会整体评价适应性的总分为因变量,以城乡为自变量,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结果表明,二者之间没有显著的城乡差异(t=-1.012,p>0.05)。从作答的比例上分析,城乡老年人在此维度各项目上均分歧较大,持正向观点的人与持反向观点的人均占有相当大的比例;但城乡老年人之间在各项上作答的比例之差都不是很大。可以说,因为本研究要求老年人回答的重点在于对社会整体或社会变化能否接受或对老年人是否有利的程度,并没有考虑其评价的具体内容。这种单纯的程度上的判断,可能难以区分出城乡老年人对社会整体或社会变化的细致的体验,这尚待今后的研究进一步探讨。

5.城乡老年人行为变革适应性比较

以被试行为变革适应性的总分为因变量,以城乡为自变量,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结果表明,二者之间有显著的城乡差异(t=-4.890,p<0.001),总体上农村老年人在此项上的适应性要低于城市老年人。进一步的数据分析发现,该维度上,城市老年人在对再婚的接受、主动获取新的信息、会穿时兴的衣服以及争取自己的权益上要显著地比农村老年人持有更加现代的、积极的态度。对于个人来说,不同的生活环境也是社会变革的一种表现,城市老年人相对阅历广泛,平常与不同的人交往,故在应对社会变革上,其能力自然也比较强;相比之下,农村老年人的生活环境和交际范围都比较保守落后,接触的新鲜事物也比较少,再加上传统文化的影响比较大,因此其社会变革适应性自然低于城市老年人。城市老年人受教育水平更高,同时受城市这样一个大环境的影响使他们有更高的维权意识;相比之下,农村老年人更多是被动地适应环境,其主体意识并不是很强。

不过,在此维度有一题项上的作答情况耐人寻味。即对年轻人新的穿衣打扮,城市老年人觉得看不顺眼的反而要多于农村老年人。既然在行动上城市老年人比农村老年人会更常穿时兴的衣服,那么为什么在观念上城市老年人比农村老年人对此却更看不顺眼了。一个可能的原因是,本研究在问题设计上存在欠缺,因为“新的穿衣打扮”不等于“时兴的衣服”;另一个可能的原因是,农村老年人所能接触到的新的穿衣打扮的“时兴度”或“标新立异度”不如城市老年人大,因此对这方面的新异感也就不像城市老年人那样体会深刻。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