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老年人社会适应的现状与对策:摒弃老龄化是问题

老年人社会适应的现状与对策:摒弃老龄化是问题

时间:2024-01-19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同样,将实证主义方法和反实证主义方法应用于老年人社会适应的考察也将会呈现出两种风格不同的研究结果。反实证主义的这些方法论要求对研究老年人社会适应问题或现象也具有重要的方法论意义。

老年人社会适应的现状与对策:摒弃老龄化是问题

二、老年人社会适应的社会学研究风格与路径

在社会学发展的不同阶段,社会学方法论侧重点也有所不同,形成了社会学研究的不同风格和路径。不过值得注意的是,社会学研究方法的发展并非是一种单线进化式或替代式的变迁,而是一种累积式的过程,即社会学研究体系逐步完善的过程。这些历时性演进的社会学研究风格和路径,共同存在于当前的社会学研究之中,是我们进行老年人社会适应的社会学理论探讨不能绕开的方法论或研究技术。

(一)老年人社会适应的实证研究风格与反实证研究风格

早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社会学形成时期,关于社会学的研究方式形成了两种截然不同的研究风格:实证主义和反实证主义。同样,将实证主义方法和反实证主义方法应用于老年人社会适应的考察也将会呈现出两种风格不同的研究结果。

1.老年人社会适应的实证主义研究风格与路径

孔德在《实证哲学教程》一书中提出要建立一门实证社会科学到涂尔干系统界定“社会学方法的准则”帮助社会学实现学科化,这是社会学实证主义的早期发展路径。

社会学实证主义方法的确立,不仅意味着社会学从传统社会哲学分离出来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而且较为明晰地划清社会学与其他社会科学的学科界线。

在实证主义学者看来,科学的社会学不是探讨“应该如何”,而只是客观地阐明社会“究竟是如何”,它不关注独特的历史事件,而主要关注社会现象的原因和规律(《中国大百科全书·社会学》,1991,p.340)。实证主义者把自然科学方法论作为自己的基本原则,把自然科学当作科学的范例,建构出一套符合科学逻辑的社会学研究程序和方法。具体而言,他们将过去分离的经验归纳和理论演绎整合起来作为社会研究的逻辑方法,就是所谓的假设演绎法。根据假设演绎的研究逻辑,科学假说的陈述必须由经验事实来检验,理论仅当它得到经验证据的完备支持时才是可接受的,而获取经验证据需要采用实验、系统观察、调查、访问、文献考察等方法。因此,从科学的角度出发,无论是单纯的理论推断或理论演绎,还是单纯的经验归纳或经验概括,在实证主义看来都是不可靠的,也是十分危险的。

根据实证主义的研究风格,老年人社会适应的实证研究的核心问题就是如何进行科学的老年人社会适应研究。根据实证主义研究方法要求,对于老年人社会适应而言,无论是单纯理论演绎命题还是单纯的经验归纳都是不可靠的,即老年人社会适应是否已经成为一种社会问题,其问题的严重性如何,在没有经验数据作支撑说明的情况下,它们都只是一个待验证的命题。老年人社会适应的各种命题(包括理论演绎命题和经验归纳命题)将取决于实证调查的结果,也就是一个证实或证伪的过程。因此,老年人社会适应既是一个理论命题又是一个经验命题。

根据社会研究中的实证主义逻辑,老年人社会适应的实证主义研究道路也往往遵循理论→假设→观察→概括或检验→新的理论的科学循环研究过程。具体而言,老年人社会适应的实证研究程序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一是理论逻辑演绎过程,即主要通过对老年人社会适应研究理论梳理提出相关的研究假设;二是假设操作化及经验观察过程,也是老年人社会适应的调查问卷或访谈提纲制作及其实施的过程;三是经验概括及理论检验过程,即通过资料分析结论对有关老年人社会适应的理论假设进行理论检验,从而接受或拒绝其理论假设的过程。

对老年人社会适应的实证研究也不必完全遵循科学的假设检验研究程序,因为它既是一个经典实证范式,也是理想的实证研究范式。事实上,对老年人社会适应的实证研究往往会根据已有的研究状况和研究者的需要对实证研究程序作出一些相应的调整。一般来说,对老年人社会适应的探索性研究往往会侧重于经验观察与归纳研究;而对老年人社会适应的解释性研究则往往会侧重于理论解释等。

2.老年人社会适应的反实证主义研究风格与路径

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欧洲大陆的一些社会学家开始抛弃以整体观和进化观为内容的实证主义模式,试图以个人行动的主观根源说明人的活动、社会关系、社会结构和社会发展。他们反对实证主义社会学从自然科学中寻找可以运用于人文科学和社会科学的方法,提出了从个人的、主观的动机或体验的认识中寻找认识社会的方法,从而形成了反实证主义的主观主义社会学思潮(《中国大百科全书·社会学》,1991,p.56)。

反实证主义社会学的出现受到人文主义和历史哲学的深刻影响。在反实证主义者看来,实证主义的自然主义无法反映社会生活和社会精神的特殊性,因为人类生活具有一种时间的结构,而所谓的时间并非钟表所表示的时间,而是指人类生活的每一刻承负着对于过去的觉醒和对于未来的参与。……这样的时间结构组成了包括感觉经验、思想、情感、记忆和欲望的人类生活的内在结构,所有这些便形成了生活的意义(韦伯,2005)。在反实证主义者看来,这种有意义的人类生活构成了不同于自然科学的历史学和其他精神科学的基础。当人们认识社会生活和历史时,不能像认识自然界一样,把它们当作外部的东西,而必须把它们是当作内在的东西。因为人类生活的意义是内在的、相互关联的,所以我们不能随意对之进行切割、进行片段式自然科学研究,而投入理解才是把握具有内在意义的人类生活和历史的基本手段(韦伯,2005)。据此,注重人类生活的整体性,强调主体建构生活意义的能动性,以及以描述性说明的历史方法说明社会现象是反实证主义方法论的内在要求。

反实证主义的这些方法论要求对研究老年人社会适应问题或现象也具有重要的方法论意义。在实证主义研究风格中,研究者往往只是将老年人社会适应作为纯粹的社会现象来看待,而忽略老年人自身这一主体因素,这样对老年人社会适应研究就成为一种无主体的抽象经验命题,也就是忽视老年人这一主体的能动作用,而成为一种纯粹被动适应环境的主体。另外,在反实证主义研究风格看来,实证主义研究从相对静止的角度来研究老年人社会适应的问题或现象,这样对老年人生活进行片段式切割研究,显然忽略了老年人的生活经验和人生历程对老年人社会适应问题或现象的影响。

由此可见,如果说老年人社会适应的实证主义研究具有自然主义风格,即强调老年人社会适应的主观经验现象的客观事实方面的研究,那么老年人社会适应的反实证主义研究具有人文主义和历史主义风格,也就是强调构成老年人社会适应的主观经验现象的内在因素方面的研究。

从人文主义和历史主义的角度出发,许多社会学家认为,老年人社会适应的种种现象对老年行动者来说是有意义的,因此不能忽略了与老年人社会适应现象相关的各种行动的特殊性、自主性与互为主体性。如果忽略了这些历史、文化及意识形态的作用,那么就容易抹杀老年人社会适应作为社会现象与自然现象之间的本质区别。

总而言之,根据人文主义和历史主义的研究风格要求,老年人社会适应这一研究主题不能单纯成为一个抽象的经验命题,更不能成为一种无主体的抽象命题。不能单纯将老年人社会适应只作为一种社会现象来认识,而应该将老年人社会适应的外在表现同老年人自身的生理和心理需求以及社会环境联系起来,将老年人社会适应作为一个有机整体来看待。换句话说,对于老年人社会适应的探讨,反实证主义强调从老年人个体独特的生命历程和生活处境来进行完整地解读。

(二)老年人社会适应的定量研究与定性研究

定量研究和定性研究是分别从量的方面和质的方面对社会现象或社会问题进行探讨的两种基本社会学研究方法,它是实证主义和人文主义两种方法论取向的集中体现,也是不同类型的研究方式的基本技术要求,从而也是具体研究技术的基本特征的概括性表达(郑杭生,2003)。

1.老年人社会适应的定量研究风格与路径

对老年人社会适应进行定量研究(又称“量的研究”或“量化研究”),就是要将老年人社会适应可以量化的部分进行测量和分析,以检验研究者自己关于老年人社会适应的某些理论假设。作为一种研究方式的基本技术要求,老年人社会适应的定量研究主要是以实证主义方法论为理论基础或指导思想,更多地采用科学主义的研究范式。(www.xing528.com)

从研究的思路来讲,老年人社会适应的定量研究常常是对已有老年人社会适应理论的检验,研究从一开始就强调应有明确的理论指导。以理论为基础决定了老年人社会适应的定量研究的逻辑具有演绎性特征,其研究过程往往按从理论到命题、到概念、到操作变量直至具体测量的顺序进行。据此,对老年人社会适应进行量的研究也往往遵循定量研究的基本步骤:研究者事先建立假设并确定具有因果关系的各种变量,通过概率抽样的方式选择样本,使用经过检测的标准化工具和程序采集数据,对数据进行分析,建立不同变量之间的相关关系,必要时使用实验干预的手段对控制组或实验组进行对比,进而检验研究者自己的理论假设(陈向明,2000)。

从具体的研究特征来讲,老年人社会适应的定量研究将侧重于对与老年人社会适应相关的变量的精确测量和计算,强调从统计数据来分析其变量之间的因果关联。因此,“在研究过程中常常采用标准化、系统化和操作化的手段,资料收集多采用结构式访谈、问卷调查表、量表测量以及准确的实验等,由此获得量化的数据,便于用统计学方法进行分析”(风笑天,2001)。为了提高测量和计算的精确性,对老年人社会适应的定量研究将尽可能地利用统计技术和计算机技术等辅助调查研究。

由此可见,老年人社会适应的定量研究就是要依靠对老年人社会适应“可以量化的部分及其相关关系进行测量、计算和分析,以达到对老年人社会适应这一问题或现象‘本质’的一定把握”(杨晓萍,2006)。现有有关老年人社会适应状况的定量研究框架大体采取如下:

首先,研究者对有关“社会适应”概念的界定及其解释构成对老年人社会适应调查研究的基本假设。

其次,研究者在综述国内外文献以及对老年人进行走访的基础上,编制老年社会适应调查问卷,问卷的主要内容包括老年人基本背景资料(包括性别、年龄、文化程度、健康状况、工作状况、经济状况等),老年人社会适应的具体表现(包括生活自理、角色转化、思想观念及行为方式等),老年人对于他们自身在适应现代社会过程中遇到的主要问题以及提高老年人社会适应的主观建议。从研究逻辑的角度来看,这个过程就是对老年人社会适应状况调查研究的假设操作化过程。通过这种假设操作化,使原来关于老年人社会适应调查研究的基本假设转化为可经验观察的指标。

最后,研究者在对老年人社会适应的调查分析的基础上提出提高老年人社会适应水平以及解决相关问题的对策等。

2.老年人社会适应的定性研究风格

定性研究更多源于反实证主义传统,是人文主义取向在研究方法中的表达,它力图对社会生活的自然情境加以整体的理解和解释。因此,对于老年人社会适应进行定性研究就是强调对老年人社会适应进行“质”的研究。研究者应尽量保持研究的自然情境,通过多种资料收集方法对老年人社会适应现象进行整体性探究,使用归纳法分析资料和形成理论,通过与老年人互动对其行为和意义建构获得解释性理解。

从研究的思路来讲,对老年人社会适应进行定性研究主要是出于建构理论的目的,因此在研究一开始并不强调要有明确的理论指导,而是注重在研究过程中逐渐发现和形成相应的经验归纳与理论总结。在老年人社会适应的定性研究中,其逻辑推理方式常常是归纳式的,也就是“从实地研究中所获得的经验材料中归纳出具有理论特征的命题和阐释框架”(郑杭生,2003)。

从具体的研究特征来讲,老年人社会适应的定性研究将十分注重对老年人这一行为主体的意义以及行为过程的描述和阐释,强调其行为背景因素对社会生活的影响,尤其是个人经验与生活经历、社会制度背景、历史条件和环境等因素。为此,对老年人社会适应的定性研究应采取灵活的研究手段,即应针对不同情境采用不同的研究手段;应尽量通过实地观察、深入访谈等实地研究方法来获得第一手资料,而且这些资料常常是文字性的描述。

3.老年人社会适应研究的定量研究风格和定性研究风格的比较

首先,老年人社会适应研究的定量研究特征往往是从宏观层面对老年人社会适应的问题或现象进行大规模的调查和预测;而老年人社会适应研究的定性研究特征通常是从微观层面对个别老年人社会适应的问题或现象进行细致、动态的描述和分析。

其次,老年人社会适应研究的定量研究通常是为了了解老年人社会适应的一般情况或平均状况,因而要求抽样总体有代表性;老年人社会适应研究的定性研究则倾向于对特殊老年人社会适应的问题或现象进行探讨,以求发现问题或提出新的看问题的视角。

再次,为了便于测量和计算,老年人社会适应研究的定量研究往往侧重对某一时刻老年人社会适应的问题或现象作横断研究;老年人社会适应研究的定性研究则应尽量使用语言和图像作为表述的手段,在时间的流动中追踪老年人社会适应的变化过程。

最后,老年人社会适应研究的定量研究往往是从研究者事先设定的假设出发,收集数据对其进行验证;而老年人社会适应研究的定性研究则强调从老年人自身的角度了解他们的看法,注重他们的心理状态和意义建构。

(三)老年人社会适应的社会指标研究

对于老年人社会适应的研究,其重点和难点不在于如何界定老年人社会适应的内涵与外延,而在于如何衡量老年人社会适应状况,即如何区分社会适应不良和社会适应良好以及如何比较社会适应不良或良好的程度,这就涉及老年人社会适应的社会指标研究问题。一般来说,老年人社会适应的社会指标研究既不属于方法论层面,也不属于研究方式的基本技术要求,它是对老年人社会适应概念的诠释,主要用于衡量老年人社会适应水平。它既是老年人社会适应的实证研究和反实证研究的基础,也是开展老年人社会适应定量研究和定性研究的前提。

由于老年人社会适应研究长期以来受实证研究和定量研究的影响,老年人社会适应的社会指标常常被看作是统计数据,是一种数量或数字化的评价。然而,在实际生活中,我们会发现反映老年人生活状况的那些数字与老年人的主观感受常常是不一致的。从本质上讲,老年人社会适应问题是一个老年人对于自身生活质量的感受的问题。因此,对老年人社会适应的考察,就不能不关注老年人对他们所感觉到的生活质量的态度或反应。从生活感受而言,老年人社会适应不仅包括物质层面的感受,也包括精神层面的感受。据此,老年人社会适应的社会指标应该综合老年人社会生活的质量和数量特征,即不仅包括数量、数字的衡量,也包括质量、非数字的评价。

参照郑杭生(2003)提出的“可感生活质量”与社会态度的指标,老年人社会适应的指标主要可以划分为五大类:第一,老年人的满意程度,特别是有关衣、食、住、行等基本生活需要的满意程度;第二,老年人的意愿、意向指标,例如对与老年人生活质量相关的社会政策、社会措施的赞成或反对,对某个社会问题严重性的看法等;第三,老年人的主观期望指标,这是人们对未来的设想和对社会决策的希望;第四,老年人对社会现象、社会状况、社会生活所做的评价、估价,例如对社会公平程度、机会均等的看法,自我估计的对社会、公共事物、决策等的影响力等;第五,老年人的价值观念指标,如人的生活目标、道德观等。

一般来说,老年人社会适应的指标研究很少单独成项目,它往往是作为老年人社会适应的某一主题项目的子项目或辅助项目出现的。具体而言,老年人社会适应的指标研究是开展老年人社会适应的某一主题项目研究时,将概念、假设操作化转化经验指标,特别是制作调查问卷和访谈提纲时,必不可少的步骤。例如,陈勃和桂瑶瑶(2008)在《农村老年人社会适应状况调查》中,在制作问卷时就将农村老年人社会适应的指标操分为三个方面的问题:一是老年人背景方面的指标,包括年龄、性别、文化程度、工作状况、健康状况、经济状况等;二是老年人社会适应的具体表现指标,包括生活自理、角色转化、思想观念及行为方式等子维度;三是关于老年人认为自己在适应现代社会过程中遇到的主要问题以及提高老年人社会适应的主观建议方面的问题。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