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老年人社会适应的现状与对策:解读老龄化问题

老年人社会适应的现状与对策:解读老龄化问题

时间:2024-01-19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这些财富一部分转移于抚育下一代,目的是将下一代培育成为后继劳动者。“经济人”的本质就是他们能够在投入和收益之间做出谨慎的比较与均衡,能够在经济投入之前对后果进行预测,根据利己的原则来决定是否采取行为。显然,老年人与经济学中“经济人”的要求相差甚远。

老年人社会适应的现状与对策:解读老龄化问题

一、基于经济学的理论探讨

老年人社会适应水平在一定程度上反映老年人口的生活质量。从经济学角度看,老年人口的生活质量涉及老年人口的需求与满足。这同社会经济发展、社会对老年事业的经济投入以及老年人经济状况紧密相关。

(一)老年人社会适应的经济学阐释

1.从生产与分配看老年人社会适应

经济学研究的目的在于如何创造更多的财富,通过研究组织生产、保障生产和促进生产等内容,实现调配和控制社会资源以形成最大的效益。老年人因为身体、心理以及能力日趋下降,逐渐退出生产者行列,以致他们曾掌控的社会资源、获得的社会地位不断瓦解消失,老年人与经济社会的对话机会和沟通机制也相应不断减少和萎缩。客观而言,在经济社会中,老年人脱离社会经济生产就容易引发与经济社会不相适应。

要解决老年人社会适应问题,关键在于社会财富创造与转移的分配,即代际公平分配的问题。每个人在生命周期中创造财富的过程都呈现这样的特点:总体看来,在幼年、少年期和老年期两端,不能直接创造社会财富;青壮年和中年时期创造的财富就成为他一生中全部的财富。这些财富一部分转移于抚育下一代,目的是将下一代培育成为后继劳动者。因此下一代人在他们创造的财富中,需将部分财富转移回归给上一代人,以实现代际之间的公平。然而,目前市场经济社会中,经济活动无不指向经济效益和利润,更多强调的是竞争机制,无疑社会合作、包括代际之间的合作体系容易被忽视,结果导致目前社会中代际之间财富流动的不公平。要重视和解决老年人的社会适应问题,经济学中不能采用市场经济一味追求经济效益的做法,而应该从道义经济学视角努力实现社会效益,要求家庭、社会重视财富代际之间公平分配的问题。根据上述分析,在道义经济学看来,社会对老年人保障投入既是可能的也是必需的,需要通过财政偏向的分配政策方式对老年人进行保障性投入。而保障性投入的多少、保障范围的宽窄,直接影响每一位老年人的社会适应水平。

2.从消费看老年人社会适应

传统经济学更多强调生产环节的地位和生产对经济增长的作用,认为生产的内容与数量决定了消费的内容与数量。生产是主动的,消费是被动的。在现代经济学中,则认为经济增长更多依赖消费的带动,生产需要消费给以刺激,消费环节因此越来越受到关注。正如唐中伟(1999)认为,消费在现代经济中作用很重要,其中包括:定向功能——决定生产什么、定量功能——决定生产多少和择优的功能——选择性生产。消费环节决定了生产环节,促进消费、鼓励消费乃至超前消费成为当前社会促进再生产的巨大牵引力量。因此,整个社会开始步入了消费社会的时代(吴芳,2007)。

有学者(吴芳,2007;夏莹,2009)对经济学中的消费行为进行了文化阐释。他们认为,从文化上看,消费还是人与人、人与社会交流和适应的一种机制。但是当前大部分老年人没有认识到消费促进生产的重要作用,仍秉持传统节俭观,老年人群重储蓄轻消费,甚至是“零消费”(张岭泉等,2008)。传统节俭观强调低水平的个人消费,在居民平均收入水平大幅度提高的情况下,客观上抑制了社会进一步扩大内需和生产发展,并导致包括老年人在内的社会生活质量改善缓慢,也使老年人难以适应和融入消费社会之中。

3.从“经济人”假设看老年人社会适应

在经济学的研究中,往往将社会个体假设为“经济人”(董长瑞和周宁,2009),将家庭看作是再生产劳动力的场所,将社会看作是组织经济人进行相互博弈领域。“经济人”的本质就是他们能够在投入和收益之间做出谨慎的比较与均衡,能够在经济投入之前对后果进行预测,根据利己的原则来决定是否采取行为。经济学中的“经济人”往往被假设为他们有足够的智力、精力和体力,并能够获取相应的社会经济信息,有了这些条件,他们之间才会进行一系列的经济博弈。显然,老年人与经济学中“经济人”的要求相差甚远。老年人不仅没有足够充沛的精力、体力,心智能力随着年龄增高也不断下降。老年人退出社会生产,能获得的相应的社会经济信息越来越不周全,所以,老年人是“以有限的理性,甚至是由其他人代替他们决策”的方式(李建华,2001)在社会中进行必不可少的经济行为。结果,老年人与社会的经济交往越来越深陷不能适应的地步。

欲从经济学角度看待老年人社会适应,必须摈弃“经济人”的思维方式,回归到社会人、自然人的视角。有研究者(刘宝强,2004)认为不论是老年人自身还是社会都应该从“个人资源生命周期合理配置”看待老年人在社会生活中的经济需求与行为。所谓个人资源的生命周期配置包括了个人时间资源、经济资源、家庭资源在生命周期的各个阶段的合理配置,以实现个人生命福利的最大化。其中,老年人的人力资源的规划和合理开发,对促进老年人社会适应是十分必要的。

(二)老年人社会适应的经济因素分析

老年人的社会适应状况是各种社会环境因素与老年人口相互作用的产物。通常来说,影响老年社会适应状况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包括经济、政治和文化等各种因素,其中经济是最基本的因素。根据宏观、中观和微观经济学的分类,对于老年人社会适应的经济学阐释可以分为三种分析范式宏观经济分析范式,中观经济分析范式和微观经济分析范式。

1.老年人社会适应的宏观经济因素分析

宏观经济学以经济发展规律和经济发展水平以及国家经济发展政策为主要研究内容。据此,老年人社会适应的宏观经济分析主要强调经济发展规律和经济发展水平以及国家经济发展政策与老年人社会适应的相关分析。

首先,经济发展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特别是生产力水平和生产关系决定着人们的生活内容和生活方式,影响了社会个体的观念及心理。老年人社会适应问题的产生是经济规律作用的结果。同样,对于老年人社会适应问题的解决,特别是指经济投入,也应该符合经济发展规律。

其次,社会生产力水平高低决定着老年人社会适应的形态和内容。在社会生产力水平比较低下的时候,老年人社会适应更多关注的是生存健康方面的问题。随着现代社会经济加速发展,人们生活水平进入小康和富裕阶段,老年人不仅关注生存健康的适应水平,还关注生活享受、精神文化追求、自我发展等层面的适应。

最后,社会生产关系制约和影响着老年人社会适应水平。一方面,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发展,老年人生活环境正在发生巨大的变化。这不仅体现在调节人与人之间关系的社会规范的急剧变化,而且还表现为越来越多的老年人面临家庭“空巢化”“留守化”问题,从而给其生存的适应、人际交往的适应、精神文化的适应、自我发展的适应带来新困难、产生新问题。

2.老年人社会适应的中观经济因素分析

对老年人社会适应的中观经济分析主要是考察国家对老年事业的经济投入状况及其对老年人社会适应的影响。国家和社会对老龄事业的经济投入量的大小,经济投入的内容与方式,本身就反映出社会与老年人相互了解的程度。

第一,老年福利保障的财政投入能够直接改善和促进老年人生存健康社会适应水平。针对社会适应的财政投入尤其是基本生活保障和基本医疗保障投入,具有巨大的经济、社会效益。随着经济发展,政府应当逐步给每一位老年人提供基本生活保障和基本医疗保障。基本生活保障投入对于满足全体老年人,特别是贫困老年人最迫切的需求,改善老年人生活,提升社会适应产生了巨大效用,较大地促进了社会福利总水平(王德文和张恺悌,2005)。加强医疗卫生保障的财政投入,增进医疗卫生水平,提高治愈率,将是保持和提升老年人社会适应能力的关键。而注重疾病预防,注重卫生保健投入,降低病发率,促进健康,更能全面提升老年人社会适应程度。

第二,指向改善老年人生活环境建设的经济投入,可以大范围地提升老年人社会适应程度。国家应努力增加社会环境和公共设施等公共物品的投入,有利于增进老年人精神文化、心理适应、自我实现方面的适应能力,满足老年人社会参与的需要,提升老年人口生活质量。老年人生活环境建设投入在客观上要和老年人口占总人口比例日益增加的事实相符合,同时要考虑到老年人口的切身需要,大力建设与老年人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文化、卫生、社区服务等公共设施和场所(陈友华,2004)。

第三,大力发展老年产业,提供更多老年产品和更优质的为老服务,对满足老年人口的差异性需求,充分调动和激发老年人自身适应社会的能动性将起到重要作用。

第四,财政投入要讲科学、有实效。从老年人社会适应的视角来看财政投入,要求既要注重老年个体的共性,又须注意到老年个体的个性,即必须强调普遍性,也不可忽视差异性。这样的投入在根据老年人年龄等级、老年人群体规模确定财政投入规模的同时,还要区分城市和农村老年人的地区差别,也要区分同一地区,不同经济程度的老人生活状态的差别。根据老年人的社会适应状况来投入,必须有一套老年人社会适应的科学评估机制和助长机制,使财政投入,特别是养老金和医疗福利的投入与老年人的生活需求等级相匹配,与老年人不同方面的适应水平相对应。另外要考虑养老金和医疗福利的发放或供给方式对老年人社会适应的影响。必须根据老年人社会适应的实际,确定是选择用货币或实物形式发放,还是两者之间作一定搭配进行发放,其目的是最大程度地增进老年人福利。

3.老年人社会适应的微观经济因素分析

微观经济学是以单个经济主体为研究对象,围绕资源配置问题,研究价格机制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作用(董长瑞和周宁,2009)。从老年人社会适应看,微观经济分析范式意味着通过老年人自身的经济行为,包括收入、消费和理财行为,满足老年人的生存健康、精神文化、人际交往与自我发展等方面的需求,从而有益于增进老年人的社会适应水平。

首先,收入水平对老年人社会适应影响最为明显。每位老年人必须有维持基本生存、健康的收入,否则他们生存健康得不到基本保障,社会适应就没有物质基础。具有更高收入的老年人,可以选择购买更有营养的食物、安排健康检查、获得为老服务、安排更丰富的精神文化生活、参加老年教育等。老年人选择上述方方面面的活动,需要相应的经济能力作为基础。因此,只有保障和努力增加老年人收入,才能最直接地提升他们的社会适应能力。

其次,老年人社会适应与老年人消费的内容和方式直接相关。文明的消费内容和健康的消费方式对培育老年人社会适应能力起到积极作用。相反,不健康、不文明的消费方式和内容则有害于老年人的社会适应能力。

最后,金融理财是老年人增强适应社会变化的重要手段。在现代社会,金融理财成为现代人们生活的一项重要内容。老年人在考虑自己的生活需求和承受风险能力的前提下,决定购买医疗保险,抑或购买银行债券,或是基金股票等以适应未来生活的变化,防御生活的风险,提高财富效能。选择合理的理财方式能给老年人带来更大的经济效益,并有利于增进适应社会变化和抵御自身未来风险的能力。

(三)老年人社会适应的相关经济学理论分析

在初步分析老年人社会适应与经济因素相互关系的基础上,本部分选择社会保障、人力资源开发、消费者行为三种理论深入探析维持和增进老年人社会适应性问题。

1.老年人社会适应的福利经济学分析

古今中外任何社会都关心包括老年人在内的弱势人群的福利问题。传统福利思想肇始于英国庇古(A.C.Pigou)的经济学理论,经过新福利经济学家帕累托(V.Pareto)等进一步深入研究,在19世纪英国经济学家贝弗里奇(W.Beveridge)将理论用于社会实践,设计出了“福利国家”政策。传统的福利思想是从关注社会效用入手,目的是通过调节分配来增加社会福利,提高穷人收入,消灭贫穷。到现代,罗尔斯(J.Rawls)、阿马蒂亚·森(A.Sen)等思想家和经济学家对传统社会福利思想囿于纯经济学的局限性进行了扬弃。他们从社会经济哲学的角度看待社会福利,不仅关注经济利益上的分配公平,还关注社会成员基本权益的平等。这些理论和实践可以帮助我们更深刻地理解老年人社会适应的概念,对当前社会福利应当如何立足于老年人社会适应进行投入及分配,有深刻的启示作用。

(1)获得社会适应能力对于老年人来说是一种迫切的福利。庇古是福利经济学的创始人。他认为,福利是与货币量度相关的群组满意感与不满意感(庇古,2007)。他指出,当一个人对一件物品的欲望非常迫切的时候,则说明了该件物品将给予这个人较大的效用,获得该物品时能感受到满意。老年人欲提高生活质量,社会也欲尽量减少老年人口带来的问题,增进老年人社会适应是十分必要的。因此,社会适应能力对于老年人来说,是一种急切的效用。拥有它,老年人会感受到满意,失却它的全部或者其中某一部分,老年人会感受到不满意乃至很不幸福。当然,老年人社会适应是作为一种抽象的效用,它由多种具体的效用组合而成,包括生存健康、自我控制、精神愉悦、社会参与、环境舒适等方面的内容。(www.xing528.com)

在庇古(2007)看来,大多数效用是能够通过货币购买获得的,如果因为贫穷没有能够买得起物品获得该效用,则一个人的福利总量会减少,生活质量会下降。千千万万的人的福利损失加起来就是社会福利的巨大损失。庇古研究了社会收入分配对社会总福利的影响。他指出,适当增加穷人的收入,有利于社会福利的总量增加,等等(庇古,2007)。他关于增加社会福利的相关论述对后来乃至今天社会发展、政策制定都产生重大影响。我国在社会经济快速发展的时候进入了老龄化社会,老年人口数量庞大,并且患贫率较高(王德文和张恺悌,2005),社会和政府在进行经济分配时,应努力保障老年人的基本经济收入,增进社会总福利,进而起到维持和助长老年人社会适应的效果。

(2)面向老年人的资源配置和财政投入要追求社会适应最优化。新福利经济学代表人物是意大利经济学家帕累托。他视社会最大效用状态作为判断社会福利的条件,并探讨资源配置对社会福利的影响,提出了帕累托最优原则(董长瑞和周宁,2009)。帕累托避开了庇古关于收入分配的问题,强调资源配置对社会福利的积极作用。根据对帕累托最优原则的理解,指向老年人社会适应的财政投入,就不仅仅是增加老年人的货币收入问题,更重要的是社会要为老年人提供有效物品和服务,并使老年人在有充分购买力的前提下,能买到他们称心的产品和服务。除此之外,围绕老年人社会适应进行的公共物品投入,特别是针对老年人生活环境、设施和文化建设的投入,将对改善和促进老年人的生活适应和社会参与适应起到重要的作用。

(3)保障老年人生存和自理适应能力应是国家的责任。庇古、帕累托等经济学家为福利经济理论研究作出巨大贡献,而将这些理论转变为实际操作作出巨大贡献的是英国经济学家贝弗里奇。他是“福利国家”的设计者,被后人称为“福利国家之父”。他将社会福利视为公民的一种权利,以保障所有社会成员应该享受最低生活。为此,贝弗里奇设定了国家的责任和个人的责任。他认为国家至少应承担起保障国民最低生活水平的义务。个人的责任就是国家在实行全民最低生活保障后,应该不断努力提高生活保障水平(郭士征和钟仁耀,2004)。从老年人社会适应看,国家有义务帮助老年人在现实生活中实现自理、存活的目标。但这并不是说老年人自己负完全责任。老年人在经济条件允许的情况下,还应该尽最大努力发展人际关系适应、精神文化适应、个人发展适应等能力。

(4)老年人社会适应能力大致平等是正义社会的目标。当代美国学者罗尔斯(J.Rawls)首先将福利经济分配理论从纯经济学领域引向政治经济哲学领域进行探讨。罗尔斯(1988)提出了社会基本善平等的理论。社会基本善包括自由、机会、收入、财富、自尊五方面,每个人在这些方面应该大致的平等。罗尔斯的社会基本善对理解老年人社会适应有重要启示。罗尔斯提出的五种基本善既涉及经济,也涉及政治、伦理等方面。获得这五种善,或者说当这五种善的能力得到不断提升,老年人的生活质量必然得到提高,老年人的社会适应也必定获得了助长。在正义的社会,无论老年人贫富与否、健康与否,每个老年人的基本社会适应能力也应当得到大致平等,犹如他们作为一个社会个体获得基本善的权益应该是大致平等一样。由此可见,老年人社会适应的问题可以转化为老年人如何获得社会基本善的问题来理解。任何助长社会基本善的事物也必能助长老年人的社会适应,而老年人在社会生活中适应能力得到提高,也意味着他们获得了更高水平和更全面的社会基本善。

罗尔斯关于社会正义的“差异原则”认为,只有社会境遇最差者的生活得以优先改善,这种社会分配才是公平的(罗尔斯,1988)。境遇最差者当然包括经济境遇,但也不单指经济方面,而是指生活的总体方面,源于社会基本善的缺乏的境遇最差者,也是社会适应能力的最差者。老年人是社会的弱势群体,自然他们是社会境遇最差者的主要组成部分。按照罗尔斯正义原则,社会应该优先改善老年人的生活,并提升和助长老年人的社会适应能力。因此,重视老年人的社会适应问题,应是文明、正义社会的迫切任务之一。

(5)社会适应还是社会赋予老年人的一种基本权益。阿马蒂亚·森的能力平等理论赋予了理解老年人社会适应性更深层的含义。他的能力平等理论认为,平等问题是极为广泛的问题,而衡量平等实质上是一个选择问题,亦即从各种变量(收入、财富、效用、资源、福利、自由、权利等)中进行选择和比较(孙浩进,2008)。所以,平等与否的争论,在一定程度上说,争论不在平等本身,而是由于选择不同变量所引发的。能力平等理论完全打破了传统功利主义福利经济思想和只注重经济分配平等层面的做法。在森看来,能力平等即人的各种功能组合的结果平等,这才是个人实质上的平等(孙浩进,2008)。老年人社会适应是社会群体之间、老年人个体之间能力平等中的最为基本的一项复杂功能,绝不是可有可无的功能。老年人如果社会适应能力低下,就意味着他缺乏了与社会及其他社会个体对话的功能,那么社会赋予老年人更多的权益将成为一种摆设,无法获得真正实现。老年人社会适应对老年人能力平等以及他们在社会生活中获得大致平等具有实质性的影响。

老年人社会适应在社会基本善的理论中被看作为一个社会个体追求幸福生活的必备品质;在能力平等理论中,它是老年人最为基本层次的能力。所以探讨老年人的社会适应关乎现代社会最基本的正义,政府和社会必须要作为的一种义务。而社会适应能力对老年人来说,又是一种最为基本的权益,它包括老年人社会福利的经济收入保障,还包括老年人教育、健康、社会权益、自尊等权益的保障问题。

2.基于人力资源开发的老年人社会适应分析

人力资源开发在亚当·斯密(A.Smith)的《国富论》中有系统的阐述。他认为,劳动力是经济进步的主要力量,全国国民“后天取得的有用能力应视为资本的一部分”(朱舟,1999)。舒尔茨(T.Schultz)被认为是“现代人力资本之父”。他指出,人的知识、能力、健康等人力资本的提高对经济增长的贡献远比物质资本、劳动力数量的增加重要得多。他还认为,人力是社会进步的决定性因素(董之鹰,1998)。贝克尔在现代人力资本研究中发现,发达国家经济快速发展的原因是人力资本的改善。人口质量的提高还是改善贫困人口的决定性因素。身心健康正日益作为决定收入的重要因素,保健投资和在职培训有同等重要的影响(刘宝强,2003)。这些理论对探析老年人社会适应的人力资源开发有重要指导作用。

赵秋成(2001)区别了人力资源的广义和狭义两个层面的含义。广义的人力资源,是指在一定时间、空间范围内,某一人口群体所具有的现实和潜在体力、智力、知识和技能的总和。狭义的人力资源则是针对劳动人口而言,它是一定时空范围内劳动力人口所具有的现实和潜在体力、智力、知识和技能的总和。狭义的人力资源将人力资源等同于人力资本。

从人力资源的视角看,老年人社会适应是老年人力资源在社会生活环境中所发挥的功能状况,体现为生活自理能力、身心保健能力、精神文化智力、人际交往能力和自我实现能力,是老年人内在素质和外在环境协调作用的综合状态。也就是说,老年社会适应就是老年人口在社会环境中所表现出来的素质,即人力资源的质量,包含健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思想素质三方面(刘峥,1986)。

指向社会适应的老年人力资源开发研究,属于广义的人力资源开发,它将老年人的社会适应作为人力资源开发的目标。和过去的老年人力资源研究只重视劳动力资源开发不同,指向社会适应的老年人力资源开发既包含劳动力资源开发,也强调非劳动力资源开发,甚至认为非劳动力资源的开发更为重要。因为,我国大量的老年人口,以及老年人口的大量时间处在非劳动状态,只有一并重视非劳动力资源和劳动力资源的开发,才能全面和完整地提高老年人的生活、生产素质,产生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欲进行老年人力资源开发,有必要先了解老年人力资源的特征。朱必祥(2005)认为人力资源具有七项特征:可再生、时效性、能动性、生物性、社会性、群体性、资本性。老年人的人力资源具有以上的共性特征,同时还有自身的特殊性,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首先,老年人力资源可再生性的能力趋于衰减,特别是生物性资源(如,体力、精力等)衰退较快。所以,健康素质的开发理应成为老年人力资源开发的重要内容。

其次,老年人力资源中资本性特征明显弱化。随着年龄增高,老年人渐次退出劳动领域,大部分老年人口在大部分时间应对的是老年生活,而不是生产劳动。所以,老年人的非劳动力方面的人力资源(如,享受生活、娱乐休闲、人际交往等)开发,应是老年人提高整体素质、促进社会适应的主要内容。

最后,一些老年品质是老年人力资源的优势。主要表现在老年人的思想、精神、经验、传统技艺、见识、意志品质和价值取向等,这些都是老年人提升社会适应能力的宝贵财富。

根据老年人社会适应的内容和老年人人力资源的现状,老年人力资源开发目标可以分为四个层次:第一,指向老年人生活自理的人力资源开发。保持老年人口人力资源的量和质,保持健康,减少疾病,减缓生物性人力资源的流失。第二,努力开发和社会经济发展相应的劳动力资源。在社会环境支持、个人自愿的基础上,充分利用老年人口劳动力资源,特别是人才资源,为社会经济作贡献。第三,从提高老年人社会生活质量入手,着力开发老年人享受生活、扩大人际交往等精神文化资源;第四,积极开发自我发展、自我实现的人力资源。

关于老年人社会适应的人力资源开发带来巨大的经济意义,可以概括为以下几方面。首先可以增进老年人的健康,抵御疾病风险,减小疾病带来的经济消耗。其次,老年人可以帮助家庭承担家务和抚养后代,减轻子女的生活负担,增加了他们投入劳动生产的时间和精力。最后,老年人人力资源开发有利于形成老年人有效的需求,促进为老产业、为老服务,促进社会经济协调发展。

3.老年人社会适应的消费者行为分析

消费行为是老年人在社会生活中满足自身需求、提高生活质量的重要手段之一。老年人在具体消费活动中,不仅显示老年群体的需求,也反映出社会在多大程度上可以满足老年群体的需求,展示了老年人与社会相互适应的关系。目前在我国市场经济日趋发达的背景下,老年人消费行为也渐趋活跃,故从消费者行为理论角度探讨老年人社会适应,对加深如何促进老年人社会适应水平有所裨益。

(1)消费者欲望、需求与老年人社会适应性

马歇尔(A.Marshall)认为经济学是一门研究财富和人的学问,人的欲望应当属于经济学研究的范围。他还指出人类的欲望在数量上是无穷无尽的,在种类上也是多种多样的。马歇尔认为就某一具体欲望来说,它又是有限的,故欲望是能得到满足的(马歇尔,2005)。

生活中人们通常用清心寡欲来描述老年人平静淡泊的生活,但这并不是说,老年人欲望越少越好。欲望包括对身心有益的欲望,比如对健康生存的强烈欲望,可以帮助老年人持之以恒地锻炼身体;也包括对身心无益甚或有害的欲望,如吸烟的欲望。老年人应该坚持和培育有益身心健康、有益自我发展、有益融入社会的欲望,努力克制和戒除有害身心健康的欲望。

欲望和需求既有联系,又有区别。欲望是我们通常所说的需要。需求是经济学的术语,指人的各种需要中既有购买欲望又有购买能力的那部分需要。如果说需要是主观的,那么需求则是人的愿望和社会环境相互作用的产物。需求同一个人的需要、收入状况、商品价格及消费偏好等因素有紧密关系。

老年人消费需求的分类多种多样,如何纪周(2004)将其划分为四类:物质消费需求、精神文化消费需求、医疗保健消费需求和服务性消费需求;马庆堃(2002)将其分为基本生活需求和发展性、享受型需求两类。

参考以上分类结果,从老年人社会适应视角并结合老年人口的生活现状,本书将老年人口的消费需求分为两类:一类是生存性的需求,亦称作刚性需求,包括基本生活需求和疾病防御与医疗、生活护理服务等需求,主要满足老年人的社会生存适应方面的需要;另一类是发展性的需求,亦可称为弹性需求,包括教育、文化、保健、旅游、娱乐需求及社会参与的需求,满足老年人的精神文化、人际交往和自我发展适应方面的需求。

因为需求是多种多样的,所以人们满足消费需求必然有孰先孰后的安排和取舍过程。人们总是先满足最重要的欲望,然后再满足较重要的欲望,最后才满足最不重要的欲望(刘家强,2004)。这里蕴藏着人们消费物品时获得高低程度不同效用的比较。

(2)消费效用与老年人社会适应

效用指消费者在消费物品中的满足程度,满足程度高就是效用大,满足程度低就是效用小。效用同消费者主观感受,特别是人的欲望密切联系(庇古,2007)。

从老年人社会适应看,我们认为老年人消费物品获得的效用更应该指向社会适应的效用,换句话说老年人应选择有助于增进其社会适应的物品来消费。它包括,①社会生存适应方面的消费,②人际交往适应方面的消费,③精神文化适应方面的消费,④自我发展适应方面的消费。吴芳(2005)在老年人消费心理研究中发现,当前不少老年人开始追求商品蕴藏的健康、闲暇、年轻、舒适、方便、文化品位的效用。这些研究也证实了老年人有自发提升社会适应能力的内驱力。

在老年人的收入不变的前提下,如何根据自己的社会适应需求去选择消费的内容,获得最大的效益,最大限度地维持和增进老年人社会适应。这里涉及边际效用递减规律和“等边际准则”(law of diminishing marginal utility)理论。

边际效用递减规律即“在一定时间里,在其他商品的消费数量保持不变的条件下,随着消费者对某种商品消费量的增加,消费者从该商品连续增加的每一消费单位中所得的效用增量即边际效用是递减的”(邓光君和徐传波,2008)。边际效用递减规律对老年人的消费行为有重要指导作用。日常生活中,老年人购买物品时,往往拣便宜的买,而且往往会因为便宜而多买,忽略这类物品在促进老年人社会适应的效用程度。也有不少老年人在选择消费品时,注意到了物品具有的社会适应品质,但往往不注意数量的问题,不知道随着消费数量地不断增加,它的边际效用会逐渐降低的道理。以老年人消费保健品为例,老年人在一段时间内消费保健品达到身体刚好完全摄取的量,此时消费的保健品的效用较大;如果再增加更多的消费,那么新增加消费的保健品边际效用会下降,对促进社会适应品质的作用会减小。此时,老年人就应考虑将后来增加的购买保健品的支出,改为选择在锻炼身体、坚持定期体检、改善不良生活习惯、保持良好的精神状态等方面进行适当消费。可见老年人欲获得社会适应的最大效用,要综合考虑营养、卫生、健康、精神文化、休闲等因素进行消费,这比老年人习惯性消费某一种效用(如,营养品的消费)的总效用大。

如何在购买力相同的情况下获得物品效用最大化,这涉及经济学中“等边际准则”(equimarginal principle),即“我们应该如此安排我们的消费,即在每一种商品上花费的最后一元钱的支出,都给我们带来相同的边际效用。在这种情况下,我们才能从我们的购买中得到最大的满足或效用”(邓光君和徐传波,2008)。从老年人社会适应的视角看,随着老年人收入水平不断增高,消费能力不断增强,老年人消费应该在身体生存、人际交往、精神文化、自我发展方面尽可能的追求大致相等的边际效用。尽管等边际准则有相当大的主观性,难以精确测量,但是对于总体把握老年人消费行为以及改善老年人的消费结构是有帮助的。可见,通过各种方式(如,传播消费理念、讲授消费知识)帮助老年人提高消费活动的效能也是维持与增进其社会适应水平的途径之一。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