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大学生基层就业状况及对策研究

大学生基层就业状况及对策研究

时间:2023-11-2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第一节引导大学生到基层就业的项目介绍鼓励和支持大学生面向基层就业是党中央的战略决策,也是大学生成长成才的必由之路。按照国家社会保险和统筹高校毕业生基层服务项目人员参加社会保险相关文件规定,推动西部计划养老保险工作。

大学生基层就业状况及对策研究

第一节 引导大学生到基层就业的项目介绍

鼓励和支持大学生面向基层就业是党中央的战略决策,也是大学生成长成才的必由之路。国家一直都很重视引导和鼓励高校毕业生面向基层就业,自从出台“西部大开发”的政策后,国家也同时出台了一系列的鼓励和引导毕业生去基层就业的政策,几项政策创办时间以及主办单位见下表5-1,下文中将对以下政策做以介绍。

表5-1 高校毕业生服务农村基层政策的创办时间及主办单位

img2

一、“西部计划”的实施

(一)西部计划的含义

“西部计划”的全称为“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它是由共青团中央牵头,联合教育部、财政部中组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于2003年根据国务院有关要求共同组织实施的。计划从2003年开始,按照公开招募、自愿报名、组织选拔、集中派遣的方式,每年招募一定数量的普通高等院校应届毕业生,以志愿服务的方式到西部贫困县的乡镇从事为期1~3年的教育、卫生、农技、扶贫以及青年中心建设和管理等方面的志愿服务工作。

志愿服务期满后,鼓励其扎根西部就业,也可以自主择业或流动就业。财政部、人事部志愿者给予必要的政策资金支持。服务期间享受一定的生活补贴(含交通补贴和人身意外伤害、住院医疗保险);服务期间计算工龄;服务期满考核合格,报考中央国家机关和东中部公务员优先录取,报考西部公务员加5分;期满考核合格颁发服务证书等。2012年西部计划实施方案志愿者基础生活补贴调至千元,团中央积极与财政部协商,在保持西部计划实施规模1.7万人左右不变的情况下,将志愿者基础生活补贴调至每月1 000元,同时继续享受国家艰苦边远地区津贴,综合保障险保费标准提高为350元,其中人身意外伤害、身故(含疾病身故)保险责任,保额30万元,住院医疗保险责任,保额30万元,疾病门诊责任,保额1万元。按照国家社会保险和统筹高校毕业生基层服务项目人员参加社会保险相关文件规定,推动西部计划养老保险工作。同时,与相关部委进一步加强政策统筹协调,强调出省服务的和在本省服务的志愿者优惠政策必须保持一致。特别是团中央、教育部、财政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联合印发《2011年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实施方案》(中青联发12号)中规定的基层青年工作专项实施范围中包括的河北、山西、吉林、黑龙江、安徽、江西、河南、湖北、湖南等中部9省。

(二)“西部计划”的实践

2007年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招募报名工作于5月15日结束,全国共有62 053名高校应届毕业生报名。2007计划的服务领域进一步拓宽,由11个专项行动组成,继续实施原有的支教、支医、支农、青年中心建设和管理、全国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工作、农村文化建设、西部基层检察院、西部基层法律援助、西部基层人民法院和开发性金融志愿服务专项行动,新增加西部农村平安建设志愿服务专项行动。

据统计,西部计划人数呈逐年上升趋势,2003年、2004年、2005年和2006年西部计划报名人数分别为43 763人、49 615人、51 994人和55 347人。河南、四川、江西、山东等省报名人数超过4 000人,内蒙古师范大学、四川师范大学、宁夏师范学院新疆农业大学等高校报名人数超过500人。报名的其他指标还显示,本科及以上学历占报名总数的53.2%;西部生源的报名比例居高不下,达到53%;党员12 976人,占报名总数的24.7%。从2003开始,西部计划已累计选派12万名高校应届毕业生,到中西部22个省(区、市)及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的2100多个县从事为期1到3年的志愿服务。其中2011年西部计划全国项目实施规模为1.76万人左右,比上年度增加2 600人,新增的志愿者全部派往新疆、西藏等边疆民族地区,其他1.5万名志愿者也重点向民族地区倾斜,从而使在民族地区服务的志愿者达到近万人。

(三)实施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的意义

在新的形势下,站在执政兴国和人才强国的战略高度,实施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是学习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要求,是服务大局、服务青年的具体体现。实施这项计划的意义是多方面的,具体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看。

第一,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是服务西部大开发战略的重要举措。西部大开发,人才是关键。目前西部人才的现状,一是人才总量不足,总体素质不高。西部地区各类专业人才仅占全国人才总量的15.5%,高级专业人才仅占全国人才总量的10%,西部每万名劳动者中拥有中专以上学历和初级职称者不到东部的10%。二是人才结构不合理。人才主要集中在大城市的老工业基地、传统产业,广大的农村地区人才较少,中青年人才普遍短缺。三是人才队伍不稳定,流失现象严重。我国东西部地区发展的不平衡,导致西部地区留不住人才,在人才竞争中处于劣势。如何为西部地区输送人才,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可以说是找到了一种灵活的方式,为全社会开辟了一个动员人才为西部服务的新的途径。从实践上来看,组织的志愿者扶贫接力计划、志愿者博士服务团,证明这种方式是行之有效的。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为西部输送人才资源的效应是明显的。一大批高校毕业生深入广大的西部农村,开展教育、卫生、农技、扶贫服务,传播现代文明科学知识,将直接推动西部地区各项事业的发展,推动西部农村教育、科技、文化、卫生的进步。同时,大学生志愿者可以带动他们的家庭、学校及朋友,从而吸引更多的青年人才和社会资源支援西部的发展,形成东西互动、城乡互动。志愿服务后,一大批大学生留在西部,可以优化西部的干部、人才结构,更加合理地配置西部人力资源,为西部大开发注入新的力量。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可以说是一种在新的形势下西部人才引进机制的积极探索,是为西部大开发提供智力支持的一条新途径。

第二,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为培养优秀青年人才提供了有效途径。鼓励青年知识分子到实践中去、到基层和艰苦地区去,走与群众相结合、与实践相结合的健康成长之路,是我们党和政府的一贯方针。实施这项计划,动员大学生志愿为西部服务,和过去组织的大学生“三下乡”活动一样,都是这一方针的体现,它适应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青年学生自主意识、参与意识明显增强的特点,高扬理想主义旗帜,唱响“到西部去”的时代强音,引导那些富有社会责任感的优秀大学生志愿到西部去、到基层去、到祖国和人民最需要的地方去,知国情、受锻炼、增阅历、长才干,同人民紧密结合、为祖国奉献青春,是具有时代特点的举措。我们的广大青年生活在改革开放的时期,受到的磨炼,经受的艰苦并不多,让他们以志愿服务的方式到西部去,了解国情、磨炼意志,增进同人民群众的感情、提高自身的素质,既为祖国建设作出了贡献,对他们来讲,也是一种十分需要的锻炼,可以为他们一生的成长打下一个坚实的基础。过去参加扶贫接力计划的青年志愿者,他们的感受十分强烈,通过志愿服务,他们在各方面经受了锻炼,许多人完成志愿服务任务后,回到原来工作岗位后成为业务骨干。完全可以预期,这项计划的持续实施,将培养造就一大批既有现代科学文化知识、又有基层工作经验和强烈社会责任感的优秀青年人才,在开发西部、建设祖国的进程中发挥应有作用。

第三,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是教育青年的有效载体。他们的行动体现着把个人前途命运与祖国强盛、人民幸福紧密相连,把个人奋斗融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伟大实践,体现着一种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爱国奉献精神,体现着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服务精神。我们就是要通过实施这项活动,在青年中大力倡导胸怀祖国、服务人民的志向,弘扬志愿服务精神,增强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坚定理想、信念,让青年在参与中受到教育,受到感召。

第四,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拓展了高校毕业生就业渠道。由于高校毕业生总量的增加,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形势一年比一年严峻。从总体上讲,对我们这个发展中国家而言,大学生不是多了,而是少了,高校毕业生远远不能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需求。之所以出现就业难,不能忽视的是大学生就业要求与市场需求结构的矛盾,这就需要对大学生的就业现象进行引导。我国广大的农村和基层的人才十分需要,那里也是大学生发挥作用、建功立业的广阔天地。实施这项计划,引导大学生到西部去,到基层去,把西部地区的需求与大学生成长进步的要求结合起来,把祖国和社会的需要与大学生建功立业的愿望结合起来,这就为大学生架起了一个就业的新平台,拓宽了大学生就业、创业的渠道。

这个平台为大学生就业、创业提供了多种选择。通过在西部贫困地区志愿服务的实践,将使大学生们进一步了解国情,增加他们的工作经历和人生阅历,提高他们就业和创业的技能,增强他们就业和创业能力,也能帮助大学生形成务实、自主、上进的观念。经过一到两年的志愿服务,他们对自己职业的选择会更加切合实际,在市场选择和竞争中更具实力。随着大学生志愿服务计划的长期实施,实际形成了一个大学生培养的延伸和大学生就业的缓冲,这对于配置好大学生的人力资源,促进大学生的成长,服务大学生就业创业具有重要的作用。

二、“三支一扶”计划的实施

(一)“三支一扶”的含义

“三支一扶”,它是由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牵头,中组部、财政部、农业部、卫生部、扶贫办、共青团中央共同组织实施。“三支一扶”,是指大学生在毕业后到农村基层从事支农、支教、支医和扶贫工作。计划的政策依据是国家人事部2006年颁布的第16号文件《关于组织开展高校毕业生到农村基层从事支教、支农、支医和扶贫工作的通知》,其目的在于为高校毕业生向基层单位落实就业问题提供具体的指导和保障。

从实施过程上讲,主要包括组织招募和对大学毕业生工作期间的管理服务两方面内容。即每年4月底前,各地收集、汇总、上报乡镇一级教育、农业、卫生等基层岗位需求信息;每年5月底前,各地根据下达的招募计划,采取考核或考试的方式进行公开招募;每年7月底前,派遣“三支一扶”大学生到服务单位报到;实行“三支一扶”大学生工作期间的户档管理、日常管理、考核管理和经费保障,对服务期满考核合格的大学生,颁发由人事部统一印制的《高校毕业生到农村基层服务证书》,作为服务期满后享受相关就业优惠政策的依据。

对其鼓励政策包括服务期间给予一定的生活、交通补贴,统一办理人身意外伤害保险和住院医疗保险;原服务单位有空岗时聘用服务期满考核合格的“三支一扶”大学生;县乡各类事业单位有职位空缺需补充人员时,拿出一定职位专门吸纳“三支一扶”大学生;服务期满且考核合格的“三支一扶”毕业生可以享受一定的政策加分或同等条件优先录用;到西部地区和艰苦边远地区服务2年以上,服务期满后3年内报考硕士研究生初试总分加10分,同等条件下优先录取(自2010年起,不再享受加分政策)等。

(二)“三支一扶”的实践

由中央组织部、人事部、教育部等部门联合组织开展的高校毕业生到农村基层从事支教、支农、支医和扶贫工作,仅在一年多的时间里有23 520名高校毕业生参加该计划,其中支教10 381人、支农8 077人、支医2 811人,扶贫2 251人。从2006年起按照公开招募、自愿报名、组织选拔、统一派遣的方式,连续5年,每年招募2万名左右高校毕业生,主要安排到乡镇从事支教、支农、支医和扶贫工作。时间一般为2到3年,工作期间给予一定的生活补贴。工作期满后自主择业,择业期间享受一定的政策优惠。2006年以来,各地各部门认真组织实施“三支一扶”计划,在政策制度、组织体系、管理服务、经费保障、服务期满人员就业服务等方面进行了积极探索。到2010年,31个省区市及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共选派14.3万名高校毕业生参加“三支一扶”,圆满完成了第一阶段的目标任务。从2011年起,我国将在未来5年内再选派10万名大学生从事支教、支农、支医和扶贫服务的“三支一扶”工作,每年选拔2万名。

除此之外,每年还有大量的应届高校毕业生通过参加地方的选调生招考等方式,到基层去,为新农村建设注入了新的活力。

(三)实施“三支一扶”计划的意义(www.xing528.com)

首先,实施“三支一扶”计划,对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具有现实意义。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关键是在人才。但是,从当前实际情况看,农村基层人才匮乏,素质需要提高,特别是在农村急需的教育、医疗卫生农业技术等方面表现更为突出,在有的地方已成为农村发展的瓶颈。实施高校毕业生“三支一扶”计划,选派高校毕业生支教、支医、支农和扶贫,将为农村输送一大批高素质人才,有利于改善农村人才队伍结构,促进农村经济社会事业的发展。

第二,实施“三支一扶”计划,对于拓宽毕业生就业渠道具有长远意义。高校毕业生是国家宝贵的人才资源,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直接关系到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关系到人才作用的发挥,党和国家高度重视。从实际情况看,对于相当一部分高校毕业生来讲,并不是无业可就,农村基层和艰苦边远地区需要大量各类人才,但由于这些地区待遇、条件、政策、工作环境和少数领导观念等因素,影响了毕业生到基层工作的积极性。组织实施高校毕业生“三支一扶”计划,采取优惠的政策,吸引毕业生到基层服务,并且坚持下去,将会大大拓宽毕业生就业的渠道。同时,有助于帮助大学生进一步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念,形成毕业生面向基层就业的良好氛围。

第三,实施“三支一扶”计划,对人才培养具有战略意义。人才的健康成长是国家和民族未来的希望。实践出真知,实践出人才。实施高校毕业生“三支一扶”计划,有利于让高校毕业生熟悉国情,了解民情,不断增强热爱农村、扎根基层、服务人民、报效祖国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使其在艰苦的基层经风雨、见世面,丰富阅历,磨炼意志,提高能力,全面发展。

三、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教师特设岗位计划

从2006年开始到2010年已经有19万特岗教师工作在中西部的农村学校第一线,初步统计一下,到2009年大概有900个县、8 000多所学校有特岗教师,他们在绝大部分国家级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也是财政很薄弱的县战斗者。

(一)启动实施“特岗计划”的背景

“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教师特设岗位计划”简称“特岗计划”,是为加强农村义务教育教师队伍建设,促进农村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创新教师补充机制,提高教师队伍整体素质,逐步解决教师总量不足和结构不合理等问题,对西部地区“两基”攻坚县农村中小学,在不改变教师管理事权的前提下,在现有教师编制内设立特别岗位,由国家公开招募高校毕业生担任特别岗位教师。

为贯彻落实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精神,进一步加强农村教师队伍建设,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根据《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和《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引导和鼓励高校毕业生面向基层就业的意见〉的通知》精神,由教育部牵头,财政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中央编办共同组织实施。从2006年开始组织实施的“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教师特设岗位计划”。公开招聘高校毕业生到西部地区“两基”(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和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攻坚县农村学校任教,聘用期为三年。2009年将实施范围扩大到中西部地区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从2006~2008年,共招聘特岗教师5.9万多人,覆盖400多个县、6 000多所农村学校。“特岗计划”的实施有力地缓解了农村地区教师紧缺和结构性矛盾,促进了农村学校面貌的变化。

特设岗位教师聘任期间,执行国家统一的工资制度和标准。中央财政按人均每年1.896万元的标准拨付。特设岗位教师工资性年收入水平高于标准的,高出部分由地方政府承担工资支出;各地根据当地同等条件公办教师收入和中央补助水平统合确定相应津贴,并提供必要的交通补助、体检费,按规定纳入当地社会保障体系,享受相应社会保障待遇,政府不安排商业保险;聘任期满后,对自愿留在当地任教的,落实工作岗位,将其工资发放纳入当地财政统发范围,享受当地教师同等待遇;重新择业的,为其选择工作岗位提供方便条件和必要帮助;推荐免试攻读教育硕士等。

(二)实施“特岗计划”的重要意义

第一,实施“特岗计划”,是创新教师补充机制,吸引高学历人才从事农村义务教育的重要改革。农村教育的关键在教师。但是,从当前实际情况看,一方面是一些农村学校特别是西部边远贫困地区农村学校教师匮乏,另一方面是大学生去不了,合格教师补充不上。实施“特岗计划”,招聘高校毕业生去西部农村学校任教,对于解决西部地区农村学校教师紧缺、结构矛盾突出、素质急需提高等问题具有现实意义。同时通过中央财政的引导,促进改革,逐步探索建立农村教师补充的新机制。

第二,实施“特岗计划”,是扩大高校毕业生就业渠道,促进青年人才健康成长的有效途径。实施“特岗计划”,有利于拓宽高校毕业生就业渠道。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关系重大。从当前实际情况看,对于相当一部分高校毕业生来说,并不是无岗可寻,农村边远贫困地区学校急需合格教师,但由于这些地区经济状况、生活条件待遇等因素影响了毕业生去任教的积极性。实施“特岗计划”,由中央财政直接支持,采取优惠的政策,吸引高校毕业生去农村义务教育学校任教,并坚持下去,将进一步拓宽高校毕业生就业渠道。

第三,实施“特岗计划”,是巩固“两基”成果,完善农村义务教育保障机制的必然要求。“特岗计划”的实施,是配合实施西部“两基”攻坚计划的重要举措,是完善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新机制的有效补充,也是中央财政引导各级地方政府加强农村教师队伍建设的重要示范。这项改革,将使我国西部农村教师队伍面貌发生重大改变,将极大提高义务教育的整体水平,使亿万农民子女终身受益。

第四,实施“特岗计划”,是提高农村教育质量,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有效措施。

实施“特岗计划”有利于缓解经济薄弱的西部农村地区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教师紧缺状况,优化教师队伍结构,提高教师队伍质量和水平,逐步改变农村教师队伍面貌,进而提高农村教育质量。这一重大举措对于落实科学发展观,促进“两基”攻坚和教育均衡发展,对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要意义。希望通过扎实有效的工作,能够使这一计划成为加强农村教师队伍建设的示范工程;成为引导高校毕业生树立正确就业观,吸引优秀人才从事农村义务教育的导向工程;成为造就德才兼备教师队伍的人才工程;成为办好让人民群众满意的教育的民心工程

四、“大学生村官”计划

所谓“大学生村官”就是在政府的一系列组织和相关的管理、培训、考核等制度的指导下,坚持公开、平等、择优和德才兼备的原则,选择专科以上学历(包括专科、本科、研究生)应、往届高校毕业生到基层担任农村党支部书记助理、村委员会主任助理等职务,以解决新农村建设中人才匮乏问题及储备市、县、乡镇等后备干部。“大学生村官”这一群体是在解决“三农”问题,构建新的农村发展理念和发展平台的形势下应运而生,这些选调到农村基层的高校的人才资源,为农村增强了基层组织的活力、带来了先进的科技知识,同时,也为日益严峻的大学生就业问题开辟了新的思路。它是由中组部牵头,教育部、财政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共同组织实施。从2008年起组织实施的“选聘高校毕业生到村任职工作”计划。从2008年开始,连续5年,在全国范围内选聘10万名高校毕业生到村任职,每年选聘2万名,工作期限为2至3年。一般安排村党组织书记助理、村委会主任助理、村团组织书记、副书记、村党组织书记副书记等职务。在中央组织部印发的《关于下达2010年到村任职高校毕业生选聘名额的通知》中,明确规定2008年至2012年中央财政补助的到村任职高校毕业生选聘名额由10万名增至20万名。到2009年,每100个村民委员会中拥有20名“大学生村官”的共有12个省,拥有30名以上的有10个省,拥有50名以上的有7个省。西、东、中部地区不同省份的“大学生村官”的数量也有所不同。西部13省“大学生村官”的平均拥有量最高,为30名,东部为25名,中部为16名。目前达到万名以上“大学生村官”的省级单位有河南省、山西省、四川省。

其鼓励政策包括服务期间,比照乡镇从高校毕业生中新录用公务员试用期满后的工资水平确定工作、生活补贴。在艰苦边远地区的,按规定发放地区津贴。中央按照东、中、西部地区人均每年0.5万元、1万元、1.5万元的标准给予补贴,不足的由地方财政补贴;按人均2000元的标准发放一次性安置费;参加养老保险;任职期间,办理医疗、人身意外伤害商业保险;工作期满,经考核合格,本人自愿可继续聘任;不再续聘的,引导和鼓励其就业创业等。

(一)“大学生村官”计划的实践

1995年,为解决“三农”问题,江苏省率先开始招聘大学生担任农村基层干部。1999年,海南省推出“大学生村官”计划,定安、临高、东方等市县先后组织招聘“大学生村官”。同年,浙江省宁波市采用公开招考方式,成为全国第一个推行“一村一名大学生”计划的地区。这一时期,“大学生村官”人数较少,但形式多样,逐步打开了改革开放以来知识分子回流到农村的正式渠道,为后来发展积累了重要的实践基础。

2000年3月,广州市天河区公开招聘52名“大学生村官”,全国各地3 000多名大学生前往求职。2002年河南省鹤壁市招聘205名“大学生村官”,拉开了河南省“大学生村官”工程序幕。2004年,河北省邢台市在试点工作的基础上,决定每年选派1 000名大学生到农村工作,5年内实现全市5 200个行政村都有“大学生村官”的目标。到2004年底,全国启动“大学生村官”计划的省市区发展到10个,主要分布在东、中部地区。“大学生村官”工作逐步进入到多省联动、以地区为单位的整体推进与探索阶段。

从2005年起,北京、四川、江西、福建、青海、辽宁、贵州、陕西、山西、安徽、上海、吉林、湖南、甘肃、宁夏、内蒙古、云南等省市区先后启动“大学生村官”计划。截至2008年2月底,全国共有28个省市区启动“大学生村官”计划,其中17个省市区启动了“村村有大学生村官”计划。2008年3月,中央组织部会同教育部、财政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召开选聘高校毕业生到村任职工作座谈会,部署选聘高校毕业生到村任职工作,“大学生村官”工作进入一个全面的发展时期。

(二)实施大学生村官计划的意义

“大学生村官”制度,从操作层面上讲,就是在高校毕业生中选拔人才,并派驻到农村党支部和村委会任职的一项制度安排。高校毕业生是党和国家宝贵的人才资源,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生力军。选聘高校毕业生到村任职,是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一项重要举措,对于加快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培养造就经过基层实践锻炼、对人民群众怀有深厚感情的党政干部后备人才,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战略意义。因而,组织部门之所以设计“大学生村官”计划,不单纯是为解决大学生就业难问题,更重要的是为了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解决长期以来农村人才匾乏的问题。建立“大学生村官”制度对于提高农村干部队伍整体素质,促进城乡人才的合理流动,扩大大学生就业渠道,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与农村的和谐社会建设,都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和实践价值。

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化和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实施“大学生村官”政策一方面解决了高校毕业生就业困难的问题,另一方面解决基层特别是艰苦的边远地区和广大农村人才缺乏的情况。选聘大批高校毕业生到基层去,有力地保障了农村的人才资源和智力资源。农村的管理急需注入更多的科学元素,大学生作为眼界开阔、思维活跃的知识型人才,一定会突破传统的管理方式,使基层民主政治体现得更加充分,能够更好地为百姓谋求福利,据有关数据显示“大学生村官”为农村带来的技术和智力支持,有力地推动了当地的经济社会发展,河南省鹤壁市自2003年实施该政策到2006年上半年,“大学生村官”项目年畜牧养殖类项目销售收入近两亿元,年利润4 800多万元,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3 700多人。因此说,选拔大学生到基层任职,是加快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务实举措,开辟了一条在基层培养人才的新道路,找到了化解大学生就业难问题的新平台,对促进我国经济社会全面发展、促进社会和谐意义深远。另外大批经受了农村艰苦环境锻炼、并与人民群众有深厚感情的大学生后备干部,保证了党和人民的事业薪火相传、后继有人。所以,大学生到基层任职,是时代的潮流,是广大农民的渴望,也是社会各界对当代大学生的一种殷切期望。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