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与清朝覆亡

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与清朝覆亡

时间:2024-01-26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第三章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和清朝的覆亡第一节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兴起教材地位分析:《辛丑条约》签订以后,帝国主义更加紧了对中国的侵略。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兴起,标志着中国人民反帝反封建斗争进入到一个新阶段。帝国主义侵略的深入不断加深了民族危机,这是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运动兴起的外部原因。这是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运动兴起的内部原因。这成为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运动兴起的强大动力和群众基础。

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与清朝覆亡

第三章 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清朝的覆亡

第一节 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兴起

【教学建议】

教材地位分析:

《辛丑条约》签订以后,帝国主义更加紧了对中国的侵略。与此同时,中国的民族资本主义也在一定程度上有所发展。但是,它的发展受到了外国帝国主义和本国封建势力的严重阻碍。中国的民族资产阶级为开辟资本主义独立发展的道路,提出了推翻清朝政府、建立民主共和国的政治主张。19世纪末20世纪初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兴起,标志着中国人民反帝反封建斗争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重点分析:

1.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兴起的历史背景是重点。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华民族陷入了严重的民族危机,如何挽救民族于危难,建立强大的中国,是社会各阶层共同面临的严峻问题。在严重的民族危机面前,社会各阶层先后做出了自己的回答。地主阶级农民阶级、资产阶级维新派先后提出了自己的主张,但是,相继以失败而告终。资产阶级革命派是社会阶层的重要部分,也要提出自己的革命设想并付诸于实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兴起,标志着中国人民反帝反封建斗争进入到一个新阶段。它的到来是中国近代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认清这一点,有助于学生认识和理解革命的发生、发展,特别是革命的性质有重要的意义。

2.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想的传播是重点。伴随着资产阶级知识分子队伍的壮大,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想得到广泛传播,它为辛亥革命奠定了思想基础。掌握这一内容,能使学生对于革命爆发后形势的迅猛发展有更深刻的认识。

重点突破方案:

1.关于“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兴起的历史背景”

建议教师讲清楚以下四点:

(1)《辛丑条约》签订以后,帝国主义对中国的侵略进入了一个新阶段,民族危机不断加深。帝国主义对中国的侵略进入新阶段,包括两点:其一,凭借不平等条约,直接干涉中国内政。其二,在经济上加紧掠夺航运铁路和扩大投资设厂。帝国主义侵略的深入不断加深了民族危机,这是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运动兴起的外部原因。

(2)清政府的统治更加黑暗。《辛丑条约》签订之后,清政府已成为帝国主义侵华的工具。“新政”未能使清政府摆脱内外困境,反而加重了对人民的剥削,国内矛盾也日益尖锐。这是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运动兴起的内部原因。

(3)民族资本主义进一步发展。进一步发展的原因有三点:首先,“新政”中奖励实业的政策刺激了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其次,中国人民收回权利的反帝爱国运动一定程度上遏制了帝国主义的侵略势头,鼓舞了民族资产阶级的士气,为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第三,更多的人投资实业,增强了民族工业的实力。这样,民族资本主义的迅速发展就为民主革命运动准备了物质和阶级基础。

(4)人民群众的反帝反封建斗争风起云涌。反帝斗争和反封建斗争相互交织,斗争的焦点指向清朝统治。这成为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运动兴起的强大动力和群众基础。

2.关于“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想的传播”

建议教师首先让学生看教材相关内容,然后提问学生以下三个问题:

(1)这一时期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想传播的条件是什么?

(2)这一时期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想传播的表现有哪些?

(3)章炳麟、邹容陈天华三位思想家的革命主张的异同点有哪些?

难点分析:

清政府“新政”的实质是难点。限于学生的理解能力,他们可能会把“新政”的内容与戊戌变法的内容等同看待,进而对“新政”的实质产生错误的认识。教师要引导学生分析“新政”出笼的背景、目的以及实施的内容,使学生认清“新政”的实质。

难点突破方案:

关于“清政府‘新政’的实质”:建议教师从以下两个方面分析:

1.从背景角度看:1901—1904年间所实行的“新政”,是在《辛丑条约》之后,中外反动势力完全勾结起来的情况下实行的。伴随着民族危机的空前加剧,以资产阶级为领导的革命斗争风起云涌,清朝统治岌岌可危。这种形势使得以慈禧太后为首的封建统治者乔装改扮,以挽救灭亡的命运。

2.从“新政”内容角度看,“新政”的实行对外是为了取悦于列强,以表明清政府能适应列强的需要;对内则为了恢复包括民族资产阶级在内的社会上层对其统治的支持,以寻求同资产阶级的某种妥协,从而遏制革命,摆脱危机。但“新政”无法挽救满清政权灭亡的历史命运。

课内探究活动的设计:

关于“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想的传播”:首先,教师让学生看教材相关内容后提问学生以下三个问题,a这一时期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想传播的条件是什么?b这一时期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想传播的表现有哪些?c章炳麟、邹容、陈天华三位思想家的革命主张的异同点有哪些?其次,教师在新授课结束后给学生布置作业如下:列表整理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想传播的情况。

【教学设计方案】

重点:

1.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兴起的历史背景;

2.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想的传播”。

难点:清政府“新政”的实质。

教学手段:

①教学方法:讲解法;

②电教手段应用:视频资料。

【教学过程】

教师首先向学生展示视频资料,引入本课主题。

一、历史背景

关于“中国民族危机的加深”,教师需要向学生说明,原因是由于《辛丑条约》签订以后,帝国主义对中国进一步加深侵略。表现有两点,一是凭借不平等条约,直接干涉中国内政。二是在经济上加紧掠夺航运、铁路和扩大投资设厂。其影响是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运动兴起的外部原因。

关于“清政府的‘新政’”,教师需要向学生说明,其实施的背景是《辛丑条约》签订之后,中外反动势力完全勾结起来,伴随着民族危机的空前加剧,以资产阶级为领导的革命斗争风起云涌,清朝统治岌岌可危的情况下实施的。其内容并没有超出1898年“戊戌变法”的范畴。其结果不但未能使清政府摆脱内外困境,反而加重了对人民的剥削,国内矛盾也日益尖锐,而这正是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运动兴起的内部原因。

关于“抗捐抗税斗争和收回权利的斗争”,教师重点指出其特点是反帝斗争和反封建斗争相互交织,其影响是这为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运动兴起的强大动力和群众基础即可。

关于“民族资本主义进一步发展”,首先引导学生分析迅速发展的三点原因,然后分析其影响(为民主革命运动准备了物质和阶级基础)即可。

二、兴中会的成立和广州起义

关于“兴中会的成立”,教师首先需要补充关于孙中山的一些资料,然后重点带领学生分析兴中会的纲领(是一个暴力推翻清朝封建统治,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的方案),由此得出结论(孙中山是中国民主革命的先行者)。

关于“广州起义”,重点强调它的影响即可。

三、革命思想的传播和革命团体的建立

关于“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想的广泛传播”,让学生看教材后要求学生回答下列三个问题:

1.这一时期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想传播的条件是什么?

2.这一时期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想传播的表现有哪些?

3.章炳麟、邹容、陈天华三位思想家的革命主张的异同点有哪些?教师做出补充说明。

关于“资产阶级革命团体的建立”,参照教材中的表格简单讲解即可。

小结时,重点强调三点:一是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兴起的四点历史背景,二是孙中山早期的革命活动是从建立兴中会开始的,三是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想传播的情况列表整理。

【教学设计思想】

1.通过学生看书分析民族资本主义进一步发展的三点原因、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想的广泛传播的具体情况,列表整理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想传播的情况,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2.通过教师分析相关问题,补充相关材料,设计相应表格,实现教师的主导作用。

板书设计

第三章 第一节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兴起

一、历史背景

1.中国民族危机的加深

2.清政府的“新政”

3.抗捐抗税斗争和收回利权的斗争

4.民族资本主义经济有了较迅速的发展(www.xing528.com)

二、兴中会的成立和广州起义

1.孙中山建立兴中会

2.广州起义

三、革命思想的传播和革命团体的建立

1.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想的广泛传播

2.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思想家、宣传家章炳麟、邹容、陈天华

3.资产阶级革命团体的建立

第二节 同盟会的建立和革命形势的发展

【教学建议】

教材地位分析:

19世纪末,中华民族面临着严重的民族危机。如何挽救民族命运,将中国建设成为富强的国家。中国社会各阶层先后对此做出了自己的回答。洋务运动、戊戌变法、义和团运动先后失败,革命任务落在了资产阶级革命派的肩上。在这种情况下,资产阶级革命派建立了中国第一个全国性的统一的资产阶级革命政党——中国同盟会。它的成立,标志着中国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进入了一个新阶段。同盟会成立以后,发动和领导了一系列武装起义,虽相继失败,但沉重打击了清政府统治,动摇了清朝的统治基础,鼓舞了全国人民,加速了革命发展的进程。

重点分析:

1.同盟会的建立是重点。中国同盟会是中国近代第一个全国性的统一的资产阶级革命政党。它在宣传、组织和具体筹划革命方面发挥了极为重要的作用。它的成立使“革命风潮一日千丈,其进步之速,有出人意表者矣”。中国的民主革命从此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理解和认识这一点,有助于学生从宏观上把握辛亥革命的发展过程。

2.同盟会的政治纲领是重点。中国同盟会以“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为政治纲领。孙中山将其阐发为民族、民权、民生三大主义,即三民主义。三民主义是中国资产阶级第一次公开提出摆脱民族危机、建立符合本阶级要求的国家的设想,是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比较完备的资产阶级革命纲领。学习和掌握这一内容,有助于学生对辛亥革命的性质、功绩及失败原因的理解。

重点突破方案:

1.关于“同盟会的建立”

建议教师首先让学生分析背景:a资产阶级革命思想的传播;b革命团体的相继建立;c各地革命活动的蓬勃发展;d革命形势的迫切需要(各革命团体分散的起义先后失败)。然后教师分析政纲。最后师生共同分析其意义(学生分析,教师补充):从同盟会的规模、领导机构、组织形式、政治纲领、人员构成可以看出,它已成为中国第一个全国性的统一的资产阶级革命政党。它的成立,标志着中国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进入了一个新阶段。

2.关于“同盟会的政治纲领”

建议教师首先要求学生掌握16字政纲,然后教师重点讲清其涵义。第一,“驱除鞑虏,恢复中华”有两层意思:一是推翻清朝的统治,废除清朝推行的民族歧视和压迫政策;二是独立,即推翻作为帝国主义走狗的清朝,暗寓了反帝意愿。需强调:“反满”是指反对清朝统治者及其特权,非所有满族人;“反帝”旗帜不鲜明,只把对帝国主义的仇视集于其代理人满族统治者身上,反映了民族资产阶级的软弱性。第二,“创立民国”,有三层意思:一是进行政治革命,推翻帝制;二是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三是防止封建君主制复辟。需强调:这一主张不仅批判了保皇派君主立宪的谬论,也打破了推翻清王朝后,重建汉人君主政体的观念,反映了人民反封建的强烈愿望。第三,“平均地权”,孙中山想通过“核定地价”,改变封建土地所有制,实现资产阶级的“土地国有”。教师需强调:这种通过“核定地价”在不触动封建土地所有制条件下,实现土地国有来解决土地问题,实际上是做不到的,但它表明资产阶级已开始注意解决农民的土地问题,是符合历史要求的。这16字政纲后来被阐发为“三民主义”(详见“难点突破方案”)。

难点分析:

如何评价三民主义是难点。限于学生的知识水平和理解能力,他们难于理解对三民主义的评价。教师应联系同盟会的16字政纲讲清三民主义。使学生明确三民主义的概念、内涵及其与同盟会政纲的关系。认识到三民主义的进步性和局限性。

难点突破方案:

关于“如何评价三民主义”

教师首先要使学生掌握“三民主义”概念及涵义。“驱除鞑虏,恢复中华”——推翻满清政府的统治,光复汉族的主权国家。“创立民国”——推翻封建帝制,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平均地权”——土地国有制的土地纲领。核定地价,涨价归公,国民共享。

其次要使学生明确三民主义与同盟会政纲的关系。教师突出说明:从字面上看,它与兴中会的纲领没有两样,但是在革命实践的基础上却有着很大的不同。其一,孙中山把反对清朝统治同反对帝国主义瓜分的斗争结合起来,指出清政府已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欲免瓜分,非先倒满清政府,则无挽救之法也”。其二,孙中山把“驱除鞑虏”的民族斗争同反对封建君主专制统治的政治斗争进一步结合起来,民族主义反对的不是整个满族,而是以皇帝为中心的满族统治者。“创立民国”即民权主义,这是政治纲领和三民主义的核心问题,是“政治革命的根本”,它从理论上解决了夺取政权和建立政权的问题。“平均地权”即民生主义,是孙中山政治思想最重要的发展,也是其经济思想的核心和社会革命的主张。“核定地价”的办法及后来提出的“土地国有”政策,反映了他对农民的同情,包含着逐步取消封建土地所有制,代之以资产阶级国家土地所有制,发展资本主义农业经济的要求。在三民主义中,民族主义是前提,民权主义是核心,民生主义是补充和发展。

对三民主义的评价,教师要引导学生,结合其内容明确:①进步性。三民主义明确提出了反对封建统治,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的主张,表达了资产阶级政治上和经济上的利益和要求,是比较完整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纲领;三民主义也反映了中国人民要求民族独立和民主权利的共同愿望,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和号召力,因而推动了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深入发展。②局限性:三民主义没有明确提出反帝要求,也没有提出彻底的土地革命纲领,因此也就不能彻底完成反帝反封的民主革命任务。

【教学设计方案】

重点:①同盟会的建立;②同盟会的政纲。

难点:如何评价三民主义。

教学手段:①教学方法:讲解法;②电教手段应用:相关图片。

【教学过程】

教师引导学生回忆:“资产阶级革命思想的传播”和“革命团体的建立”等内容并思考、回答有关问题。引入本课主题。

一、同盟会的建立及其政治纲领

关于“同盟会的建立”,教师首先介绍背景,然后要求学生从规模、领导机构、组织形式、政治纲领、人员构成几个方面分析中国同盟会与兴中会的区别。最后得出结论:中国同盟会是中国第一个全国性的统一的资产阶级革命政党。它的成立,标志着中国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进入了一个新阶段。

关于“同盟会的政纲”,教师首先提示学生记住这16字政纲,然后由教师分析16字政纲的涵义。这16字政纲后来被阐发为“三民主义”(详见“重点突破方案”)。

关于“三民主义及其评价”,教师首先要使学生掌握“三民主义”概念及涵义。其次要使学生明确三民主义与同盟会政纲的关系。最后,明确三民主义的进步性和局限性。(详见“难突破方案”)

二、革命派与保皇派的论战

关于“论战的起因”,教师讲明背景(20世纪初,民主革命运动的兴起,已成当时中国历史之主流,流亡海外的康有为梁启超等改良派却站到维护清朝专制统治的立场上,成为保皇派,对革命进行攻击,阻碍了革命的发展,这必然引起革命派的反击)之后,对康、梁在历史上曾起过的进步作用略加概述,培养学生从历史唯物主义的角度看问题。

关于“论战的内容”,引导学生归纳论战的三个焦点,明确双方观点之差别。

关于“论战的作用”,在明确论战的结果后,提醒学生要一分为二地分析革命派在这次论战中的功过(革命派要求民族民主革命的政治主张,是顺应历史潮流,符合民族利益的;论战中,革命派也暴露了自身的局限性。如:在“民族革命”问题上,回避了帝国主义必然干涉、破坏被压迫民族革命运动的反动本性,不利于人们对帝国主义的认识和警惕。

三、革命党人发动的武装起义

关于“萍浏醴起义”,教师重点强调它是在同盟会影响下爆发的第一次大规模武装起义。这次起义是由同盟会会员刘道一联合当地的会党发动的,参加者达3万余人。范围波及湘赣两省,它扩大了同盟会的政治影响。

关于“浙皖起义和镇南关起义”,不做要求只了解概貌。

关于“黄花岗起义”,教师重点强调:第一,这次起义是同盟会领导的诸次起义中有充分准备的一次,孙中山吸取以往起义失败的教训,起义前,领导做了三项准备工作:首先他到欧美华侨中募款,支援起义;其次,在香港成立起义领导机关—统筹会;另外组织了“敢死队”作为中坚力量。第二,起义失败的根本原因是同盟会领导上的软弱,始终没深入群众做思想发动,对各地分散的群众斗争,也没联系、组织和配合,使起义陷于孤立而失败。第三,起义的影响,补充说明它扩大了民主革命的影响,使推翻清朝专制统治成为人心所向,为辛亥革命的胜利奠定了基础。

新课结束后,让学生整理中国同盟会1905—1911年的活动。

【教学设计思想】

1.通过学生比较中国同盟会与兴中会的区别,整理中国同盟会1905—1911年的活动,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2.通过教师分析相关问题,补充相关材料,实现教师的主导作用。

【板书设计】

第二节同盟会的建立和革命形势的发展

一、同盟会的建立及其政治纲领

1.同盟会的建立

2.同盟会的政纲

3.三民主义及其评价

二、革命派与保皇派的论战

1.论战的起因

2.论战的内容

3.论战的作用

三、革命党人发动的武装起义

1.萍浏醴起义

2.浙皖起义和镇南关起义

3.黄花岗起义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