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谁主沉浮:海战与海上争霸

谁主沉浮:海战与海上争霸

时间:2024-01-26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郑和七下“西洋”传友谊距今500多年前,明朝派出了当时世界上最为宏大的舰队,扬帆南海,驰骋“西洋”,促进了我国和亚、非各国的经济和文化交流,进一步密切了中国人民和亚、非各国人民的友谊,在我国和世界航海史上写下了不朽的篇章,在中外关系史上谱写了一曲伟大的颂歌。郑和舰队到达后,陈祖义一面采取假投降的手法欺骗郑和,一面密谋策划,妄图偷袭舰队,劫掠“宝船”。

谁主沉浮:海战与海上争霸

郑和七下“西洋”传友谊

距今500多年前,明朝派出了当时世界上最为宏大的舰队,扬帆南海,驰骋“西洋”,促进了我国和亚、非各国的经济文化交流,进一步密切了中国人民和亚、非各国人民的友谊,在我国和世界航海史上写下了不朽的篇章,在中外关系史上谱写了一曲伟大的颂歌。

郑和的生平

当年率领这支宏大舰队的,就是我国历史上伟大的航海家、卓越的外交家和杰出的舰队组织领导者郑和。郑和是云南昆阳人,回族。他幼年被掳入宫,成为阉人,侍奉燕王朱棣(朱元璋第四子)。在朱棣夺取帝位的战争中立有战功,被提升为内官监太监,并赐姓郑,名叫郑和。

15世纪初,从明成祖朱棣称帝后的年代开始,社会经济已经得到恢复和发展,手工业,特别是造船业达到了空前水平,火器和罗盘也日益完善和进步,航海知识和海上斗争经验在宋元大规模远航的基础上更加丰富。在这样的社会条件下建立起来的舰队,无论从舰船建造、武器装备航海技术,还是组织编制、指挥艺术和作战战法上,都达到了我国古代海军的最高水平。

郑和统领的舰队,舰船极其先进,规模相当宏大,组织非常严密。舰船中大的称为“宝船”,最大的长147米,宽60米;中等的长123米,宽50米。这种“宝船”航行时可张12帆,一个锚就重达数千千克,舵杆长11.07米,操纵这些篷、帆、锚、舵,就要二三百人,加上战斗人员等整个战舰人员可达1000人。在当时来说,这种船堪称举世无双。整个舰队,多则由62艘,少则近50艘这样的巨舰和其他辅助船只组成。如此宏大的舰队,航行在万顷碧波之上,真是浩浩荡荡,威武雄壮。

这支远洋舰队全部成员共2.7万余人,由郑和和他的副手王景弘等统率。这支舰队组织严密,分工细致,其人员大致可分为五部分:领导人员,有正使太监、副使太监等,他们掌握外交、贸易、航行、作战的决策权;属于财经贸易方面的人员,计有“户部郎中”、“买办”、“书算手”等;保证航行的,有掌管航海罗盘的“火长”(即领航员)、观察天象的“阴阳官”、操舵的“舵工”、起落锚的“班碇手”,及“水手”、“民梢”,还有“钱锚木艌搭材等匠”,可以及时修理舰船及其舣装;用于警卫的水兵和海军陆战队人员,有都指挥、指挥、千户、百户和旗军、勇士等;其他保障人员有医官医士、“通事”(翻译)等。整个舰队指挥人员多达638人,医官医士有180人。由此亦足见郑和舰队规模之宏大和组织之严密。

从永乐三年到宣德八年(1405~1433年),郑和率领舰队七次远航,所历“凡三十余国”,到达今中印半岛、南洋群岛、印度、斯里兰卡、伊朗和阿拉伯等许多地区,最远曾抵非洲东岸的索马里和肯尼亚。

郑和远航极其频繁,备航时间极为短促。第一次出航是永乐三年六月十五日,返航归国在永乐五年九月初二日(1405年7月11日~1407年10月2日),同年冬季又第二次出航;第二次返航在永乐七年(公元1409年)夏,第三次出航为同年12月(1409年12月~1410年1月)。这可以说明,当时我国造船和航海保证等所具有的水平和组织效能。这些执行和平使命的远航将士,不畏飓风暴雨,不惧惊涛骇浪,连续航行,纵横海洋,充分显示了我国人民征服海洋的聪明智慧和顽强斗志。

这些舰船是以风为动力的木质帆船。其航海人员具有丰富的海洋气象知识。他们根据我国沿海冬春多西北季风,夏秋多东南季风,所以舰队出航多在冬季,而返航则多在夏秋。罗盘已成为当时主要的航海仪器,他们把它和天文航海、地文航海有机地结合起来。驰名中外的《郑和航海图》记录了从南京下关宝船厂出航到“外国诸番”的航道,包括航向、航程、碇泊点及沿途暗礁、浅滩、水深、底质……,已是相当详明的航海图。它已成为研究15世纪中外交通史和航海技术史的重要依据,在世界航海史上占有光辉的地位。郑和和他的部下在胜利完成远航任务的同时,还给我们留下了一些宝贵的航海和地理方面的著作,表明了他们广博的知识和卓越的才能。(www.xing528.com)

郑和舰队满载丝绸、瓷器茶叶、铜铁器、金银等珍贵物品。每到一国,首先拜会国王,赠送礼品,表明发展友好关系的诚意,同时以中国的手工业品(丝织品、漆器、瓷器、金属器皿)换取当地的土特产品,扩大了中国和东南亚及印度洋沿岸各国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交流,与这一地区30多个国家建立了友好邦交,友好使者不断往还,“西洋”各国争相来中国进行贸易。中国人民随着交通和贸易的发达,相继来到这些地区,特别是东南亚一带,利用带去的较为先进的生产工具和生产技术,同当地人民一起,以辛勤的劳动为开发和建设这些地区,做出了重大的贡献。尽管在前后近30年的七次远航中,由于自卫或应当地人民请求平息正在进行的战乱,也有过几次规模不大的军事行动,但这和半个世纪以后,所谓“发现新大陆”之类,为殖民掠夺开路的那些被西方大吹大擂的远航,有着迥然不同的性质。正因为如此,东南亚人民十分怀念三宝太监郑和,不少地方采用三宝来命名,诸如泰国的三宝港、马来西亚的三宝城、印尼的三宝垅等。

这支执行和平使命的舰队,也有过几次战斗。

永乐三年(1405年)6月15日早晨,雄伟的舰队第一次远航,从刘家港(今江苏太仓浏河)起锚出海南下,穿过马六甲海峡进入印度洋,又西行到锡兰山(今斯里兰卡),沿印度洋西岸到达古里(今印度科泽科德)。归途中,在旧港(今苏门答腊岛上),同海盗陈祖义相遇。陈祖义原为广东人,流落到南洋后,聚集一帮人,横行海上,劫掠商旅。郑和舰队到达后,陈祖义一面采取假投降的手法欺骗郑和,一面密谋策划,妄图偷袭舰队,劫掠“宝船”。郑和获得可靠情报后,作了严密部署,决定采取后发制人,诱敌深入,伏击破敌的战法。漆黑的夜晚,海盗舰船向郑和舰队发动了偷袭。郑和下令还击,指挥战舰迅速包围了敌船,猛烈的炮石射向敌舰。经过激烈的海战,毙贼5000余人,烧毁海盗船10艘,俘获7艘,活捉其首领陈祖义等3人。这一仗,为当地和南海诸岛人民铲除一大祸害,保证了南海航行和贸易的安全。

郑和如何俘获锡兰国国王?

锡兰即现在的斯里兰卡,该国国王亚烈诺耐儿傲慢无礼,欺侮邻国,不断劫持来往使节,在该地区横行霸道。郑和在第三次下“西洋”的途中访问锡兰国,宣读明成祖朱棣敕谕海外诸国的诏书,劝告亚烈诺耐儿改弦更张,同明朝和各邻国修好。亚烈诺耐儿不仅置若罔闻,而且引诱郑和进入国中,暗中发兵5万抢劫郑和的“宝船”,同时切断了郑和的归路。郑和临危不惧,一面派人改道至海上,通知舟师坚决抵抗来犯的锡兰军,一面派部队3000人,乘着夜色由小道攻入王城并加以固守。前往劫掠郑和“宝船”的锡兰军闻讯后,即回师会同国内其他部队,对王城进行围攻。战斗持续了6天。第7天凌晨,郑和出城突围,且战且行,黄昏时抵达舟师。这次战斗,郑和出其不意地攻占锡兰王城,俘获了国王全家,又以此调动锡兰劫船部队回援,保障了舟师的安全,真可谓一举两得。

第二次远航中,途经锡兰山,其国王亚烈苦奈尔企图伤害郑和。郑和发觉后,即离开锡兰去别国。又得知这个锡兰国王还欺侮邻国,不断劫掠往来使节,在该地区称王称霸,邻近各国均受其害。郑和舰队返航时,亚烈苦奈尔诱使郑和进入国中,勒索金银宝物。被拒绝后,就暗中发兵5万去抢劫宝船,同时切断了郑和的归路。郑和一面派人由小道回船,组织自卫抗击,一面亲率精兵2000,乘敌空虚,出其不意地攻破了都城,俘获了亚烈苦奈尔全家。这件事发生在永乐八年(1410年)。第二年,明王朝释放了亚烈苦奈尔及其妻子,并把他们送回本国。

以上事例表明,以经济、文化友好交往为目的的舰队,在遭到进攻时,应当后发制人,坚决反击,速战速决,夺取胜利。郑和正是这样做的。他的舰队不论是海战或登陆作战,都攻无不克,战无不胜,充分展现了他的军事组织和指挥的才能。

郑和舰队在下“西洋”途中,扬帆南海,穿越我国南海诸岛之间,并在《郑和航海图》上标绘出了这些岛屿的位置,记录了航道的详细情况,给当地人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后来人们以与郑和下“西洋”有关的年号和人名作为一些岛屿命名。如西沙群岛中的“永乐群岛”、“宣德群岛”,就是以郑和下西洋的两个年号命名的;而南沙群岛的郑和群礁、景弘岛、费信岛、马欢岛则是以郑和及其随行人员的名字命名的。这进一步说明南海诸岛自古就和中国紧密相连,鱼水难分。

郑和率领的强大舰队,抱着和平友好的目的,纵横于波涛汹涌、浩瀚无涯的南中国海和印度洋上,往返七次,历时近30年,这是世界航海史上罕见的壮举。它是我国宋元以来发达的海上航行的进一步发展,也是世界性航海活动的先驱。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