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正确理念信仰和经济体制改革的成果

正确理念信仰和经济体制改革的成果

时间:2024-01-31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正确的理想信念与经济体制改革我国正在进行的经济体制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是经济领域一场深刻的革命性变革。在经济体制改革中,是否树立了正确的理想、信念,是能否提出和进行社会主义经济体制改革的基本前提和首要条件。经济体制改革应当是实现社会理想的当前目标和最终目标的有机统一。

正确理念信仰和经济体制改革的成果

正确的理想信念经济体制改革

我国正在进行的经济体制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是经济领域一场深刻的革命性变革。要取得这场革命性变革的伟大胜利,除了按照社会主义客观经济规律办事外,还有一个重要因素,就是应当在经济体制改革过程中,认真地进行理想信念教育。只有通过教育,使广大干部群众树立正确的理想、信念,才能使经济体制改革有正确目标、动力和道德规范,才能在建设社会主义物质文明的同时,实现社会主义的精神文明。从这个意义上说,坚持正确的理想、信念,是进行社会主义经济体制改革的精神支柱和根本原则,是搞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和经济体制改革的重要保证。

科学社会理想是经济体制改革的最终目标

任何经济体制改革,都同一定的社会理想紧密联系。经济体制改革就是调整和完善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的某些环节或方面,促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而调整完善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的某些环节或方面,促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又是为了推动人类社会历史前进,实现一定的社会理想。这是因为人们要想在世界上生存和发展,就必须从事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参加改造客观世界的社会活动。人们对自然界的征服将要达到什么程度,把社会历史可能改造成什么样子,就是人们所要实现的社会理想。在社会发展的每一个阶段,人们为了实现自己一定的社会理想,都必然要求尽快发展社会生产力,变革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生产关系的某些方面,进行重大的经济体制改革。而每一次重大的经济体制改革,又都将大大推动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为实现一定的社会理想奠定物质基础。一个国家、民族的人们,只有树立了科学的社会理想,才能顺应社会历史发展的趋势,提出发展社会生产力的要求,才能制定经济体制改革措施,自觉参加经济体制改革的实践活动。反之,一个国家和民族的人们,如果没有树立科学的社会理想、信念,就没有迅速发展生产力的要求,就不可能提出经济体制改革的设想和措施,就必然使经济发展和经济体制改革处于盲目的自发的状态。历史上封建阶级、资产阶级的改革家,他们所进行的各种改革都是为了实现本阶级特定的社会理想。封建阶级、资产阶级进行的各种改革尚且不能离开一定的社会理想、信念,当今我国所进行的经济体制改革,更不能离开实现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远大理想、信念。我国当前进行的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改革,根本目的就是要迅速发展社会生产力,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这种经济体制改革的本身就是对正确理想、信念的具体实践。在经济体制改革中,是否树立了正确的理想、信念,是能否提出和进行社会主义经济体制改革的基本前提和首要条件。

经济体制改革应当是实现社会理想的当前目标和最终目标的有机统一。人们进行经济体制改革,同征服自然、改造社会的一切活动一样,既同实现社会理想的当前目标相联系,也同实现社会理想的最终目标相联系。社会理想是人们在一定时间和空间内可能达到的改造世界的奋斗目标。社会理想的当前目标和长远目标的区别在于时间和空间的界限。社会理想的当前目标,一般说来包含的时间较短、空间较小。社会理想的长远目标,一般说来包含的时间较长、空间较大。比如,党中央领导同志指出,今后几十年,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要分三大步走:第一步是到本世纪末,实现工农业总产值翻两番,达到“小康水平”;第二步是到下世纪20年代初,即建党100周年时,达到中等国家水平;第三步是到下世纪中叶,即建国100周年的时候,把我国建设成为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高度发展的、世界第一流繁荣富强的、现代化的社会主义强国。这三大步的具体要求,就是我们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社会理想,也是全党全国人民进行经济建设和经济体制改革的当前目标。至于更远的将来,几百年甚至更长的时间内,要在中国和全世界实现共产主义的社会制度,那是无产阶级和共产党人的最高社会理想,也是我们进行经济建设和经济体制改革的最终奋斗目标。我们要实现这些宏伟的奋斗目标,是党和人民的根本利益所在。在现实的经济建设和经济体制改革中,既要坚持无产阶级社会理想的当前目标,又要牢记无产阶级社会理想的最终目标,只有把实现科学的社会理想同建国100年内的现实奋斗目标紧密联系起来,才是每个共产党员和革命人民应当具有的正确理想和信念。

马克思恩格斯指出:“共产党人为工人阶级最近目的和利益而斗争,但是他们在当前的运动中同时代表着未来。”(《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第284页)这就是要求坚持马克思主义的革命发展阶段论和不断革命论的统一。一方面,要看到现在进行社会主义经济体制改革,实现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的总任务、总要求,是为了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这个伟大事业;另一方面,又要看到在当前历史阶段进行的社会主义建设的具体实践,都是实现共产主义事业的必经阶段,都是为了一步一步向着未来共产主义最终目标迈进。因为共产主义作为一种运动,要经历一个很长的历史进程,其中必然呈现出许多阶段性。在运动的每一个阶段,都有自己的具体奋斗目标,但又必须同实现共产主义最终目标挂起钩来。我们今天正在进行的经济建设和经济体制改革,就是要达到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这个当前目标。这个目标既是我们当前所要完成的总任务、总要求,但就实现共产主义崇高理想的长过程来说,又是一个必不可少的重要步骤或发展阶段。进行正确的理想教育,就是要求把社会理想的当前目标和长远目标统一起来,只有这样才能保证经济建设和经济体制改革有正确的方向和目的。

在进行经济建设和经济体制改革的过程中,应当注意防止在社会理想方面存在的两种倾向。一种倾向是,只想到社会理想的当前目标,忽视最终目标。在集中力量进行经济建设和经济体制改革的时候,把广大群众在当前的具体实践和物质利益当作无产阶级最终目的和长远物质利益,忘记了为实现共产主义而奋斗的理想和信念。如果仅仅追求眼前物质利益,满足于当前具体实践,必然把经济体制改革引向“见利忘义”、“一切向钱看”,只顾眼前的“小惠”,导致把社会主义看成就是“实惠主义”,就要犯右的错误。另一种倾向是,只强调社会理想的最终目标,不讲当前目标,忽视人民群众当前的具体实践和物质利益,把将来才能实现的东西当成今天的奋斗目标和具体任务,就必然还是用过去的老眼光看待“对内搞活、对外开放”的政策,对实行有计划的商品经济不理解。产生对新生事物抱怀疑否定的态度,在新形势下跟不上改革的步伐,就容易犯“左”的错误。这两种倾向都会影响和干扰经济建设和经济体制改革的顺利进行,都是同党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方针、政策相违背的。只有树立正确的理想和信念,把最终奋斗目标同当前的具体实践结合起来,才能保证经济体制改革沿着正确的方向道路健康发展。

正确理想信念是经济体制改革的重要动力

人们的理想、信念,是属于社会意识形态的东西,它不能成为推动社会历史发展的决定力量。可是,一旦形成了符合历史发展方向和代表人民群众利益的科学的理想和信念,就不会只是消极地适应历史遗留下来的社会现实,人们必然要按照自己的理想、信念,积极地影响或改造社会现实。正确的理想、信念是人类历史上最进步最科学的社会意识,它必将对整个社会历史及经济生活产生巨大的能动作用,成为我们进行建设和经济体制改革的重要动力。

第一,正确的理想、信念对社会主义经济体制改革实践有积极的指导作用。我国正在进行经济体制改革,是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辩证唯物主义原理告诉我们,任何社会实践都是人们有意识有目的的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活动。既然经济体制改革是建设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就必然是人们有意识有目的的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活动。在这里应当看到,所谓有意识有目的就是指人们对经济体制改革的主观愿望、要求和目的。实际上,也就是人们的理想、信念作用于社会主义建设,产生出对经济体制改革的方针、政策、计划、步骤,从而转变成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活动,推动社会生产力迅速发展。在经济体制改革中,人们建设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理想、信念越牢固、越明确,对经济体制改革的要求和愿望就越迫切、越强烈,对经济体制改革的行动就越自觉、越积极。可见,正确的理想、信念直接影响着人们进行经济体制改革的要求、目的、计划、方法、步骤。正是在正确理想、信念的指导和鼓舞下,党中央才制定出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和关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七个五年计划的奋斗目标,我国的经济建设和经济体制改革才能成为有目的、有计划、有秩序的群众自觉活动。如果离开正确的理想、信念,我们的经济建设和经济体制改革就不能成为有意识有目的的自觉活动,就不能制定出经济体制改革的正确方针、政策、方法、步骤,我国的经济建设和经济体制改革就失去了指导原则,就丢掉了精神支柱和灵魂,就不可能沿着正确的道路顺利发展。(www.xing528.com)

第二,正确的理想、信念对经济体制改革的内在矛盾运动有极大的促进作用。我们进行经济体制改革的根本动力,在于它自身的内在矛盾。社会主义社会经济体制改革的内在矛盾,同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和主要矛盾紧密联系。我们知道,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仍然是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一方面,由于我国实行了人民当家做主的政治制度,建立了生产资料的社会主义公有制,我们的社会主义生产关系与生产力之间,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之间基本上是相适应的。另一方面,也要看到由于我们的社会主义制度还不完善,在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方面还有许多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环节或方面。特别是旧的经济体制有许多弊端,严重影响和妨碍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由于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存在和发展,规定了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力之间的矛盾,就成为我国社会当前的主要矛盾。而要解决我国社会当前的主要矛盾,就应当教育广大干部群众树立正确的理想和信念。只有树立了正确的理想和信念,才能把解决满足人民群众物质文化生活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力的矛盾看作是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才能认识社会主义阶段的主要任务是发展生产力,贫穷不是社会主义,社会主义就是让人民幸福富裕。这样,人们的正确理想、信念同社会主义社会的现实生活之间就存在着矛盾。积极妥善地解决人们的正确理想、信念同社会主义的现实生活之间的矛盾,必然调动人们进行经济建设和经济体制改革的积极性,推动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而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人民群众物质文化生活的不断提高,又必将进一步对人们的理想、信念提出更高一步的要求和目标,从而使人们的理想、信念又反作用于经济建设和经济体制改革,给社会生产力发展创造新的更好的条件。如此循环往复,以至无穷,这就是社会主义经济向前发展的必然规律。可见,进行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和经济体制改革不能离开人们的正确理想、信念,人们的正确理想、信念是推动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和经济体制改革发展的思想动因,是推动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强大精神力量。

第三,正确的理想、信念对经济体制改革的发展方向有重要的影响作用。经济体制改革和社会历史的发展,不是任意的无目的的进行的,而是受着自己固有的客观规律的制约和支配。在经济体制改革和社会历史发展中,人们的要求、目的、行为虽然各不相同,甚至完全相反,但是每一个人的作用都不等于零。无数个别人的要求、目的和行为相互作用,形成了一个平行四边形对角线,使社会历史发展成为一种合力。在经济体制改革和创造历史的过程中,从每个人来说,他们的目的、要求和行为是预期的,但是实际产生的结果往往不是预期的,这里有一个不以人们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力量,就是反映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目的、要求和愿望。只有符合千百万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的目的、要求和愿望,才能代表经济体制改革及其社会历史发展的根本方向,才能成为经济体制改革的必然趋势。而怎样才能很好地体现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和目的、要求、愿望呢?作为历史上最科学最进步的共产主义理想、信念,是依据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建立起来的,它最能反映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和要求,揭示社会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所以对动员人民群众参加经济体制改革和改造客观世界的斗争具有强大感召力。一旦正确的理想、信念真正武装了广大人民群众,就会成为人民群众争取社会进步,改革经济体制,发展社会生产力的行动指南,就对经济体制改革及改造客观世界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也就使经济体制改革尽量减少阻力,增强合力。比如,我国当前在改革中实行“对内搞活、对外开放”的政策,曾经引起了有些人对改革抱怀疑态度,他们担心改革的结果会导致两极分化和走资本主义道路。所有这些在改革中出现的思想障碍,都会影响人们对改革的心理和意志,动摇人们的行动,从而给经济体制改革增加阻力。对于经济体制改革中产生的各种思想障碍,只有加强正确理想、信念的教育,才能提高人民对改革的认识。通过理想教育使人民群众充分认识我们实行“对内搞活、对外开放”的政策,目的是要尽快发展社会生产力,使国家和人民富裕。实行“对内搞活、对外开放”的政策,尽管不可避免地产生一些消极因素,但是比较起来最大益处是迅速发展了社会生产力。在经济体制改革中,只要我们坚持社会主义公有制为主体,坚持共同富裕,就决不会导致资本主义,而必然要走向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我们的政策允许一部分人优先富裕起来,也正是为了带动越来越多的人富裕起来,实现共产党员的崇高理想。只要经常进行理想教育,使广大干部群众树立起正确的理想、信念,我们的经济体制改革就会沿着正确的方向胜利发展。

正确理想信念是经济体制改革的道德规范

共产主义理想既是无产阶级的最终社会理想,也是无产阶级的最高道德理想。共产主义作为最终社会理想,主要指无产阶级对未来社会的科学预见和奋斗目标,是要在中国和全世界实现共产主义的社会制度,这是无产阶级改造客观世界的最终目的。共产主义理想作为最高道德理想,主要指无产阶级所要求的理想人格,即应该做一个什么样的人或做人的标准,这是无产阶级改造自己主观世界的最高道德规范。人们在经济体制改革中,坚持正确的理想、信念,必须要求做到无产阶级最高社会理想和最高道德理想的统一。我们不但要把实现共产主义的社会理想看作是经济体制改革的最终奋斗目标,也应该把实现共产主义的道德理想看作是经济体制改革的最高行为规范。只要把科学的社会理想和道德理想统一起来,才能保证使经济体制改革达到预期的目的,实现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

首先,道德理想同任何人生观和社会理想一样,都只能是一定社会经济基础的产物,它随着社会经济基础变化而变化。道德理想作为观念的上层建筑,是社会意识形态的重要形式之一,它必然受社会经济基础的制约和决定。道德理想从来不是脱离一定社会经济基础的凭空臆想,更不是什么抽象的理想的人格。在历史上,任何一个阶级的理想人格,总是代表一定阶级切身利益,体现着该阶级做人的基本原则和人格标准。资本主义社会是商品经济充分发展的社会,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完全变成了商品交换关系,反映在道德理想上,金钱第一和唯利是图就成为人们道德规范。在社会主义社会实行了生产资料公有制,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变成同志式的互助合作关系,反映在道德理想上,集体主义原则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精神就成为人们的最高道德规范。这是社会主义社会在人们道德理想方面的一个根本飞跃。可是,在当前经济体制改革中,由于我们实行了有计划的商品经济,使一些人在道德规范方面也出现了一些不正常的变化。主要表现在商品交换关系也渗透到政治、思想领域,有的人把等价交换,金钱关系当作处理人与人之间关系的行为准则,甚至产生“一切向钱看”的倾向。这些在经济体制改革中发生的现象,主要是由于人们没有把资本主义商品经济同社会主义有计划的商品经济严格区分开来。应该看到,资本主义社会是建立在私有制基础上的商品经济,它的目的是榨取剩余价值,所以资本主义社会里人与人的关系也商品化了,完全变成了商品交换关系。而社会主义社会是建立在公有制基础上的有计划的商品经济,它的目的是为了最大限度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所以人与人之间是同志式的互助合作关系。我们在社会主义社会实行有计划的商品经济时,必须加强正确的理想教育,要使人们自觉认识除了经济领域实行商品交换原则外,在人们的政治、思想领域中,决不允许使人与人的关系商品化,更不能把商品交换关系浸入到党的政治生活,不能用等价交换原则代替党的各项原则和政策。只有这样才能保证在经济体制改革中,人们具有正确的道德理想。否则,丢掉了正确的道德理想,各种不正之风就要大肆泛滥和漫延起来,社会上就要出现各种贪婪、腐败和不公正的现象,就不能实现社会主义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经济体制改革就会走到错误的方向道路上去。

其次,人们的道德理想和经济关系是相互作用的,既要肯定经济关系对道德理想的决定作用,又要充分认识道德理想对经济关系的相对独立性,并且在一定条件下具有重要的能动作用。我们在经济体制改革中,针对过去长期搞平均主义的弊端,在生活消费品方面坚持了按劳分配的原则,改革了劳动工资制度,这无疑是增强企业活力、调动人们劳动积极性的重要措施。但是,实行按劳分配原则决不意味着可以排斥和否定树立科学的劳动态度。相反,我们承认在任何情况下,都不能放松思想政治工作,不能忘记发扬共产主义精神。必须十分强调发扬共产主义精神,艰苦创业,忘我劳动,对增强企业活力,搞好四化建设,具有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邓小平同志指出:“不加强精神文明建设,物质文明的建设也要受破坏,走弯路。光靠物质条件,我们的革命和建设都不可能胜利。过去我们党无能怎样弱小,无论遇到什么困难,一直有强大的战斗力,因为我们有马克思主义和共产主义的信念。有了共同的理想,也就有了铁的纪律。无论过去、现在和将来,这都是我们的真正优势。”(《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144页)如果我们在经济工作中,只承认按劳分配的作用,否认提倡科学的劳动态度,就会把按劳分配原则理解为挣多少钱干多少活,从而就否定了正确的道德理想的能动作用,就导致人们陷入斤斤计较,按酬付劳的境地,这同建立在社会主义公有制基础上的主人翁地位是格格不入的。应该看到,共产主义道德理想是最高尚的道德规范,集体主义原则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精神是共产主义道德理想的核心和实质。在经济建设和经济体制改革中,离开了共产主义道德理想教育,离开了坚持集体主义原则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共产主义精神,就离开了无产阶级所要求的道德规范,就不知道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应该做一个什么样的人或什么是做人的标准,就不懂得人生的目的和价值是什么。那样,尽管在个人物质生活条件上能够得到暂时的满足,但在精神生活上却是极度空虚和贫乏的。因此,在坚持实行按劳分配原则的同时,必须强调提倡科学的劳动态度,发扬共产主义风格。只有坚持经济关系和道德理想的辩证统一,在承认经济关系决定作用的前提下,充分肯定道德理想的相对独立性,才能发挥正确理想信念的能动作用,才能用共产主义道德哺育一代新人,才能在建设社会主义物质文明的同时,实现社会主义的精神文明。

再者,依据自由是对必然的认识的原理,建立在对现实世界科学认识上的正确人生观和道德理想,正是这种自由的具体表现,是使人类社会从必然王国向自由王国飞跃的具体表现。在马克思主义者看来,人们的理想、信念、道德都是从属于社会历史发展的客观必然性的。在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和经济体制改革中也是如此。人们的行为和追求凡是符合社会历史发展客观必然性的,就是自由的和道德的,否则就是不自由和不道德的。在经济体制改革中,衡量人们行为是否符合历史发展客观必然性的标志,就是坚持社会主义公有制为主体,坚持共同富裕,这是两条最基本原则。在社会主义条件下离开了社会主义公有制为主体,离开了共同富裕,就从根本上违背了社会主义的经济基础,违背了科学的道德理想原则,就丧失了社会历史发展的客观必然性。这是因为人们的人生观和道德理想是有阶级性的。在无产阶级人生观和道德理想看来,人们的行为和追求只有符合社会主义公有制为主体,符合让绝大多数人共同富裕,才是符合科学的人生观和道德理想。否则,只顾一部分人富裕,忘记了大多数人共同富裕,把极少数人富裕同大多数人共同富裕对立起来,就从根本上违背了共产党人和无产阶级的道德理想原则,就是违背了社会历史发展的客观必然性。我们衡量与判断经济体制改革正确与否的标准,就看是否有利于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是否有利于国家的兴旺发达,是否有利于人民群众的富裕幸福。按照党中央领导同志提出的这个改革的标准,我们进行正确的理想信念教育,必须时刻想到坚持走社会主义道路,坚持共同富裕,这才是无产阶级和共产党人应当具有的道德理想和行为准则。而只要坚持正确的道德理想,就能保证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和经济体制改革取得伟大胜利。

(原载《江汉论坛》1986年第1期,编入文集略有修改)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