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加强创新国防生思政教育:探索实践成果

加强创新国防生思政教育:探索实践成果

时间:2024-02-01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新形势下如何进一步提高思想认识,创新国防生思想政治教育,铸牢国防生军魂是值得我们研究的重大课题。普通高校是国防生培养教育的组织者和实施者。只有国防生这个思想政治教育主体的思想观念有了这样的转变,普通高校和军队的外在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才能切实落到实处,收到实效。

加强创新国防生思政教育:探索实践成果

加强与创新国防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研究与实践

王威孚 朱梅梵

为迎接世界军事技术革命挑战,为我国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提供强大的人才和智力支持,2000年5月,国务院和中央军委颁发《关于建立依托普通高等教育培养军队干部制度的决定》,这标志着依托普通高等教育培养军队干部走上制度化、规范化轨道。2001年1月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现役军官法》,把“接受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列为军官来源的主要渠道之一,进一步从法律上将这一制度确定下来。目前,承担国防生培养任务的一百余所普通高校经过近8年的探索与实践,一批批毕业国防生陆续走出普通高校进入军营,成为我军干部队伍建设的重要生力军。当前,国防生的培养和使用,无论对于普通高校还是对于军队,都还是一个处于重大改革初期的新生事物。新形势下如何进一步提高思想认识,创新国防生思想政治教育,铸牢国防生军魂是值得我们研究的重大课题。

一、着眼四层视角,推进三个转变

建立依托普通高等教育培养军队干部制度,是国务院和中央军委从适应世界军事变革和加速我军高素质干部队伍建设的战略高度做出的科学决策。承担这一任务的普通高校要进一步明确指导思想,充分认识国防生培养工作的重要性、紧迫性和艰巨性。第一,国防生培养工作是党和国家交给普通高校的一项光荣的政治任务。十七大报告提出,要贯彻新时期军事战略方针,加快中国特色军事变革,加紧培养大批高素质新型军事人才,切实转变战斗力生成模式。普通高校党委要从讲政治的视角看待国防生培养工作,要以“创造一切条件,务必认真完成”的态度,落实这一任务。第二,国防生培养工作是法律赋予普通高校的一项神圣职责。普通高校要以《国防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现役军官法》和《高等教育法》等法律为依据,以培养高素质军事人才为根本目的,使国防生培养工作成为国家意志和政府行为。第三,国防生培养工作是一项全新的开创性工作。国防生培养工作是我军干部培训制度的重大改革,是进一步落实十七大报告关于“开创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新局面”的一项重大举措。第四,国防生培养工作是一项探索性工作。尤其是国防生军魂意识的培养,更是普通高校必须高度重视的一个重大课题。这项工作不仅涉及教育规律、军事人才成长规律,面临现代战争规律与市场经济规律的碰撞,而且涉及校园文化与军营文化的链接,军事院校与普通高校人才培养模式以及中外国防生培养模式的比较研究。

综上所述,国防生培养工作涉及普通高校组织者、军队以及国防生群体三个相关主体。在这一开创性工作的初期,三个相关主体思想认识和角色意识的转变尤为重要。

对普通高等学校而言,其人才培养模式要完成从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到适应现代战争战场的转变。普通高校是国防生培养教育的组织者和实施者。普通高校培养的国防生是面向国防建设、面向未来战场需要的特殊人才。这种人才的特殊性,在于他们必须具备人民军队具有的特殊品质,尤其是绝对服从党的领导,祖国和人民的利益高于一切的军魂意识。这对于以往一直以面向国民经济建设市场培养人才的普通高校来说,这无疑是一个重大挑战。因此,军魂意识的培养是新时期国防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点和难点。我们不能简单套用以往培养普通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和机制来实施国防生教育,必须探索适应国防生军政素质要求的思想政治教育新思路、新模式和新机制。

对军队而言,其干部队伍来源要完成从以往习惯接受和使用本系统培养的军事人才,到广泛吸纳和培养使用国民教育系统培养的军事人才的转变。军队是国防生思想政治教育成效的承载者和评价者。与军事院校学员相比较,目前尚处于培养模式探索期的国防生必然存在许多不足,尤其是军魂意识的养成和军队文化的适应。军队各级干部管理部门应从战略的高度,用辩证的思维,以发展的眼光看待他们的优缺点。在培养和使用毕业国防生时,热情引导他们充分发挥在普通高校文化环境下所形成的优秀素质,耐心帮助他们进一步提升军政素质,尽快适应军队文化。同时,要积极反馈毕业国防生使用情况,配合普通高校不断改进培养工作,提高培养质量。

对国防生而言,其人生定位要完成从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到高素质军事人才的转变。国防生既是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的受教育者,同时也是自我教育的主体,要引导他们尽早从思想上意识到自身特殊的角色和光荣的使命,不仅要和普通大学生一起在普通高校接受专业教育,还应为未来进入部队工作锤炼过硬的军政素养。只有国防生这个思想政治教育主体的思想观念有了这样的转变,普通高校和军队的外在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才能切实落到实处,收到实效。

二、研究文化差异,重视军魂培育

思想政治教育是政治社会化的重要形式,是在一定的文化环境中,将占主导地位的价值观通过一定形式内化为社会主体的行为和价值规范的教育过程。要清醒地认识到,文化环境在这种内化过程中的潜移默化作用。国防生生活校园文化环境,毕业后投身于军营文化环境,对这两种既有区别又有联系的环境文化差异进行研究,把握其特征,并致力于其有效链接,将十分有利于普通高校系统地、有针对性地改进和创新国防生思想政治教育,提高国防生培养质量。(www.xing528.com)

大学作为一个进行文化传承和科学创新的现代专业组织,每所大学所特有的校园文化在各自学校的发展中对大学生起着重要的熏陶和教化作用,是学校个性与魅力之所在。大学校园文化具有以下基本特征:一是追求真理。学术研究的目的是追求真理。大学中人际关系的平等,与其说源于法律上的,还不如说在真理面前的人人平等。追求真理,服从真理,体现着大学在社会知识和文化系统中的权威地位,体现了大学对现实的超越和对理想的追求。二是开放包容。现代大学在现代社会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其基点在于秉承学术自由、兼容并包的大学理念,形成海纳百川的大学多元文化氛围,为各种学术思想的对话与碰撞提供必要的条件。开放包容、学术自由作为高等学校的特权,自然应该与学校主体承担的学术和社会责任相称。它不仅要求学校以严谨科学的态度对待学术,而且还必须对其学术的应用承担社会责任。三是自主创新。大学作为科学技术和文化发展的重要阵地,必须具有自主创新、追求卓越的精神。一方面,大学必须在尊重传统的基础上,大胆建构新的理论,探索新的技术,并将这种不断创新的理念在教育科研过程中传递给大学生,培养具有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的一代新人。另一方面,通过科技推广应用和文化影响渗透,促进社会在变革创新中不断前进。四是引领社会。大学是文化传承与文化创新的组织,我国的高等学校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居于校园精神文化的核心,成为凝聚广大师生员工的精神支柱,社会主义文化成为校园主流文化。大学的校园文化成为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示范区,大学精神成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窗口。

军营文化是指从军队特点出发,在军营内部形成的要求军人共同遵循的政治信念、价值准则、道德规范和奋斗目标,以及反映这些文化特质的规章制度、组织结构和物质实体。从文化角度看,军营文化与大学校园文化同属于亚文化,但这两种文化有着明显的差异。现代军队是建立在严格纪律之上、执行特殊政治使命的武装组织,以维护国家主权和社会安宁为主要目的。与其他类型的亚文化相比,军营文化具有显著的特殊性。在长期的革命战争年代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历史进程中,中国人民解放军积淀了深厚的光荣革命传统,练就成举世公认的“正义之师,威武之师,文明之师”,形成了独树一帜的军营文化。其一是坚定的政治信仰。中国人民解放军从创立之日起,就将中国共产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作为其最基本的政治原则确立起来,并以此和其他旧时军队根本区别开来。坚持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祖国和人民的利益高于一切,成为我军的军魂之所在,坚定的政治信仰成为中国军队军营文化的精神内核。其二是严格的组织纪律。现代军队作为专业化的武装组织,其战斗力很大程度上靠建立在科学基础上的组织纪律来保障。“三大纪律,八项注意”等条例,鲜明地体现了我军崇尚纪律的军队文化传统。其三是浓厚的战争氛围。人民解放军长期以来着眼于随时可能到来的敌对势力挑战,着眼于打赢现代战争。在军营内始终都保持着浓厚的备战氛围。只有这样,才能保证随时拉得出,拖不垮,打得赢。其四,高昂的战斗精神。战斗精神在旧时称谓为血性精神。血性是军人特有的气质,也是军营文化的精髓。这种精神要求军人必须意志坚强,勇于牺牲,不惧怕任何敌人,具有必胜信念。当代中国军人的血性集中体现在一切为了祖国和人民的利益,除了胜利一无所求,为了胜利一无所惜。只有具备这种追求和精神风貌,才能平时不怕苦、战时不怕死,枕戈待旦以时刻听从祖国和人民的召唤,才能使我军成为一支能够战胜任何困难的威武之师。

综上所述,大学校园文化和军营文化的熏陶育化对象虽然都是青年人,两种文化都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导青年立志与成才,但是,两种文化特质之间的明显差异必然成为影响大学生和军人之间迥然不同的气质以及思想行为的重要因素。目前毕业于普通高校的国防生进入军队时所经受的文化震荡,正是大学与军队两种文化链接还不和谐的必然反映。

军事院校以其长期的探索及实践,集院校与军队于一体,集军校学员与军人于一身,较好地解决了两种文化链接的问题。当前,普通高校在培养大学生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方面,具有传统的和现实的优势,迫在眉睫的是对国防生战斗精神特别是军魂意识的培养。我们应清醒地看到,这正是当前普通高校国防生教育工作的软肋。普通高校应该重视环境文化差异研究,借鉴军事院校的培育模式及有效的思想政治教育经验,针对国防生未来必须适应的军营文化环境,创新国防生管理模式和思想政治教育模式,强化战斗精神和军魂意识锤炼,切实提高国防生军政素质。

三、探索管理模式,创新支撑体系,形成教育合力

1.探索国防生管理模式。承担国防生培养任务的普通高校根据各自校情,大体上实行三种管理类型:一是集中式管理模式。即在普通高校内划定特定区域用于国防生的集体生活和军政训练。这一模式其实就是在大学里面办军事分校(或称国防生学院),它基本移植了军校文化。二是相对集中式管理模式。即将国防生的专业学习下到相关院系普通学生班,生活住宿和军政训练则以院系为单位相对集中管理。三是基本分散式管理模式。即国防生日常学习生活以普通大学生班为主,同时辅之以一定的集中军政训练活动。笔者认为,除第三种模式明显缺乏军队文化氛围,不利于国防生军政素质养成外,前两种模式各有优劣,均值得深入探讨。无论采取何种教育管理模式,都必须意识到国防生思想政治教育要求的特殊性,都需要努力营造一个相对系统的军队文化小氛围。

2.创新国防生思想政治教育支撑体系。其一,国防生党组织建设创新。支部建在连上,是我军军魂意识的根本组织保证。国防生除参加普通学生党组织活动外,可以试行双重党组织生活制度,建立国防生模拟连党支部,在军队驻校选培办的直接领导下,按照军队基层党建模式,按军人党员的要求开展党的活动,以此加强国防生党性锻炼和军魂意识培养。其二,国防生思想政治教育课程体系创新。思想政治教育课程是国防生军魂意识提升的主渠道。应该针对国防生思想实际,着眼于未来战场对国防生的素质要求,以全新的视角整合优化国防生思想政治教育课程体系,尤其要精选有关我军建军史及光荣传统、我军英模人物、现代军营文化等方面的内容,以全面提升国防生军政素质,增强国防生从军卫国的光荣感、使命感以及战斗精神。其三,国防生日常管理模式创新。国防生良好军政素养的培育,离不开一套完整而有效的国防生日常行为管理模式。创新国防生的日常管理模式,必须兼容普通高校管理和军队管理两种元素,探索使国防生既能充分利用普通高校的各种资源优势和文化背景来完善自己的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同时又能以军队文化小环境和准军人的标准来严格要求和规范自己的思想言行,铸造军魂意识。从这个意义上讲,前面所论及的三种管理模式中,前两种管理模式是值得认真探索总结的。

3.形成普通院校、军队一线和军事院校三位一体的教育合力。8年来的国防生教育实践证明,有机整合普通高校、军事院校和军队一线的思想政治教育优势资源,合理搭建国防生军政素质提升平台,是保障国防生军魂意识培养的有效途径。普通高校具有理论教育资源和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融合的优势,军队一线具有我军优良传统和军营文化积淀的优势,而军事院校在长期的军事人才培养教育过程中,不仅在塑造军校学员的思想政治品质和意志品质方面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而且形成了符合我军军事人才队伍建设需要的成熟而系统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高校的国防生培养教育的经验证明,组织国防生适当参加军事院校培训,安排他们去军队一线实践锻炼,将三股教育力量联合起来开展国防生思想政治教育,十分有利于国防生教育过程中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缩短毕业国防生的军队文化的适应期,加快他们适应第一任职期的过程。因此,普通院校应积极主动争取军队领导机关的支持与协调,共建国防生培养有效模式,充分利用普通高校、部队一线和军事院校各自在思想政治教育领域中积累的经验和长处,在实践中探索切合实际的国防生思想政治教育新模式、新途径和新机制,以达到铸牢国防生军魂的最终目的。

(原载于《中国高教研究》2008年第5期,是全国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2006年度军队专项课题“新形势下国防生思想政治教育创新研究”[课题编号:PLA064004]的研究成果之一)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