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大学生弱势群体与高校校园和谐建设

大学生弱势群体与高校校园和谐建设

时间:2024-02-01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大学生“弱势”群体的存在,是高等教育改革、发展面临的现实问题。和谐校园建设是一个整体工程、系统工程,大学生“弱势”群体的问题与高校和谐校园建设是个体与整体、局部与全局的关系。大学生“弱势”群体数量大,占学生总数比重高,本身就是构建和谐校园的重要力量。和谐校园人人享有、人人建设,大学生“弱势”群体同样要主动承担自身在和谐校园建设中的义务和责任。

大学生弱势群体与高校校园和谐建设

大学生“弱势”群体与高校和谐校园建设

夏江敬 林 慧

一、大学生“弱势”群体问题是高校和谐校园建设面临的重大课题

1.高校和谐校园建设必须正视的问题。大学生“弱势”群体的存在,是高等教育改革、发展面临的现实问题。构建和谐校园,必须实现包括大学生“弱势”群体在内的全体学生的全面发展,“‘人的全面发展’,它是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平等、共同繁荣、进步”。“当前我国弱势群体的庞大规模和日益悬殊的贫富差距,表明弱势群体问题已经成为影响社会稳定与社会发展的重要风险因素之一。”同样,大学生“弱势”群体问题,不论是哪种类型的“弱势”群体,从所占学生的比例来看,都有相当的数量,是高校当前不容忽视的问题。

2.高校和谐校园建设成败的关键。和谐校园建设是一个整体工程、系统工程,大学生“弱势”群体的问题与高校和谐校园建设是个体与整体、局部与全局的关系。据有关报道,当前高校中大学生“弱势”群体约占学生总人数的25%~35%,如果这部分群体在思想上不能实现和谐建设,对社会主义和共产党缺乏信心、对学校老师和学生缺乏信任、对社会充满敌意,将引发学生的信仰信念危机,影响到学校和谐稳定。“如果一个规模庞大的弱势群体的基本生活得不到保障,基本权益得不到维护,就会构成对改革、发展与稳定的威胁,直接影响到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立。”高校中的大学生“弱势”群体虽然有些是竞争的受挫者,但不是必然被淘汰的对象。因为造成他们“弱势”的原因有很多,其中的客观原因有社会的,也有学校的。而且,“弱势”群体中的个体有很多好学生,他们希望成才,也是有希望成长为人才的。

二、加强和改进大学生“弱势”群体思想政治教育是高校和谐校园建设的内在要求

1.体现高等教育“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明确指出:“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发展观,促进经济和人的全面发展。”高校构建和谐校园,树立以人为本的现代教育观念的核心内容,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具体体现,是教育改革与创新的时代要求。“高等教育存在的根本意义和价值就是通过人才培养工作推动人类社会向着幸福美好的方向发展和进步。”在高等教育发展观上坚持“以人为本”,是克服教育发展瓶颈,破解教育发展难题,全面发展高等教育的必然选择,也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必由之路。“以人为本”的工作原则在大学生“弱势”群体思想政治教育中主要体现为:大学生“弱势”群体的全面发展是做好其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出发点,就是要把实现大学生“弱势”群体的基本利益放在第一位,一切工作都要从满足他们的全面需求、促进和实现他们的全面发展出发,按照不同类别的大学生“弱势”群体人才成长的规律和成才的需要,配置相应的教育资源,优化教学元素,为促进大学生“弱势”群体能像其他学生一样全面健康发展创造更为优良的教学环境和有效的教育平台。坚持思想政治教育引导大学生“弱势”群体,校园育人环境重视大学生“弱势”群体,资助保障体系帮扶大学生“弱势”群体。心系大学生“弱势”群体的身心健康,理解其内心的困惑和面临的困境,一心一意为其谋取正当利益,保障其教育、发展等方面的权益得以实现。(www.xing528.com)

2.体现高等教育“公平正义”的教育机会。从古至今,公平始终是人类社会的一个理想追求。“社会民主的典型特征是:一方面信奉社会正义和社会和谐的原则,另一方面信奉自由民主政治的核心原则:法制、政治平等和公民权利。”维护并实现“公平正义”,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也是和谐社会的重要特征。“教育公平不是科学问题而是价值问题,看待教育公平问题时重点是立场、方法、角度和现象判断。因此,我们的出发点、立足点应该是弱势群体。”高校构建和谐校园,应当使大学生“弱势”群体享有同等的人本关怀,在教育资源占有、教育权益共享等方面实现公平正义,真正做到“一切为了学生”、“为了一切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实现“公平正义”,还要建立和完善大学生“弱势”群体利益表达机制。“为了公正合理地调整利益,纠正和防止利益格局失衡,首先要建立正确、及时反映各方利益的法律机制,让不同社会利益阶层、群体都能有平等的机会和渠道充分表达自己的利益诉求。”大学生“弱势”群体在某些方面处于劣势和不利地位是客观存在,他们自身对于这种客观存在虽无可奈何却心有不甘,有改变现状或实现其他权益的迫切愿望和合理诉求。建设和谐校园,实现教育“公平正义”,必须充分尊重大学生“弱势”群体的内心感受和现实呼声,建立宽广而顺畅的利益表达机制,可以避免大学生“弱势”群体矛盾得不到解决且日积月累从而酝酿成更严重的危机。但是为大学生“弱势”群体建立合理利益表达机制,应仅限于实现其正当利益,不能一味迁就大学生“弱势”群体所提的非分要求,更不能为了一味保障大学生“弱势”群体的一己之私而损害到其他同学正当利益。

三、维护和实现大学生“弱势”群体的根本利益对高校和谐校园建设具有重大意义

1.可以提供高校和谐校园建设的力量源泉。大学生“弱势”群体数量大,占学生总数比重高,本身就是构建和谐校园的重要力量。和谐校园人人享有、人人建设,大学生“弱势”群体同样要主动承担自身在和谐校园建设中的义务和责任。发挥大学生“弱势”群体在构建和谐校园中的作用,一是要通过思想政治教育,让其明白和谐校园建设的重要意义,认清自身在构建和谐校园中的义务和责任,使其摆脱被动等待别人帮助的困境,积极主动地发挥主人翁的精神参与和谐校园的建设;二是要发挥大学生“弱势”群体自我教育功能,不同“弱势”群体之间可以优势互补,相互学习,相互帮助,共同进步;三是要发挥大学生“弱势”群体对非“弱势”群体的教育功能,大学生“弱势”群体并非一无是处,可以扬长避短,用自己感恩的心回馈那些曾经帮助过他们的人,进而为和谐校园的建设添砖加瓦。大学生“弱势”群体中的大多数只是在某些方面处于“弱势”,而其他方而有可能是“强势”,加强大学生“弱势”群体思想政治教育,有助于他们认清自身的优缺点,进而扬长避短,变综合“弱势”为单项“弱势”,变单项“弱势”为不再“弱势”,甚至有可能成为“强势”。大学生“弱势”群体由于经受过挫折,体验过处于“弱势”的困难境地,经教育和帮助后,一旦脱离了“弱势”,则有可能对“弱势”产生“免疫力”,能够以自身的亲身经历来帮助仍然处于“弱势”的其他学生。发动已经摆脱“弱势”境地的学生对仍然处于“弱势”的学生进行帮助,可以起到榜样力量和典范作用。

2.可以提升高校和谐校园建设的内涵品质。首先,加强大学生“弱势”群体思想政治教育,可以巩固高校社会主义的办学方向。我国的高等教育,是社会主义的高等教育,和谐校园建设的前提是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加强大学生“弱势”群体思想政治教育,让他们同样感受到社会主义大家庭的关心和温暖,有助于他们在和谐的校园氛围中找到归属感,加强他们对社会主义的认同感,进而转化成在思想上和行动上自觉拥护中国共产党领导、拥护社会主义道路。其次,加强大学生“弱势”群体思想政治教育,可以使和谐校园建设充满创造活力。和谐校园应当是充满创造活力的校园,要最广泛最充分地调动一切积极因素,把一切积极的校园力量凝聚起来,形成一种推动和谐校园建设的合力。关注“弱势”群体,解决“弱势”群体问题,可以激发充分发挥他们的才能和创造力,使这一庞大群体的智力资源和人力资源得到充分且合理的使用,使他们有机地融入到建设和谐校园的事业中。这样,有利于激发校园各个群体的创造活力,不断为和谐校园建设增添新力量。再次,加强大学生“弱势”群体思想政治教育,可以促进和谐校园建设安定有序。“认识和谐,首先要认识矛盾,构建和谐社会,前提是协调矛盾。所谓和谐社会,不是否定矛盾,而是强调社会在解决矛盾的过程中求得统一和谐。”建设和谐校园同样不能否定大学生“弱势”群体的存在与“安定有序”的和谐校园之间的矛盾。加强大学生“弱势”群体的思想政治教育,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满足大学生“弱势”群体的权益需求,帮助他们实现个人正当利益和个人的发展,同时可以及时排解大学生“弱势”群体的不满情绪,发现可能出现的不良倾向,把可能诱发各种严重后果的态势扼制在萌芽当中,创造安定有序的校园环境,实现真正的和谐。

(原载于《理论月刊》2009年第3期,是湖北省教育厅社科研究重点项目“在构建和谐校园进程中加强高校弱势学生群体思想政治教育的对策研究”[项目编号:20062026]的研究成果之一)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