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和谐校园文化建设的意义有哪些

和谐校园文化建设的意义有哪些

时间:2023-02-04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和谐校园文化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确立思想前提、精神支持和动力保障。高校是文化建设的制高点,是培养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重要场所。作为和谐文化的子系统,和谐校园文化可以发挥它强大的辐射力和特殊育人功能,成为先进文化的发源地、辐射源,从而服务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和谐校园文化建设的意义有哪些

一、和谐校园文化建设的意义

建设高水平的和谐校园文化是时代和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实现高等学校自身价值的根本需要。

(一)和谐校园文化建设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我们党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全局出发提出的重大战略任务,反映了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内在要求,体现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愿望。”[8]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当前我国社会发展的重大命题和伟大战略部署。和谐社会中,只有构成社会大系统的基本单位,即各个组织或子系统达到一种和谐状态,社会才可能整体和谐。高校,作为传承文明、培养人才、创造知识、服务社会、传播先进文化的重要社会组织,理应担负起构建和谐社会的重任。

和谐校园文化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确立思想前提、精神支持和动力保障。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灵魂。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明确指出:“建设和谐文化,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任务。”胡锦涛同志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指出:“和谐文化是全体人民团结进步的重要精神支撑。”可以说,文化建设就是一个民族灵魂的建设、精神家园的建设。高校是文化建设的制高点,是培养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重要场所。作为和谐文化的子系统,和谐校园文化可以发挥它强大的辐射力和特殊育人功能,成为先进文化的发源地、辐射源,从而服务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当前这主要表现在,高校可以发挥其研究优势和教育传播优势,服务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思想的理论研究、教育传播、学习领会,使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思想观念被人民群众所理解和接受,使受教育者对其所面对的思想观念的本质、来源、实践价值有一个更为深刻而全面的认识,进而使思想由外在要求、灌输,转化为受教育者主体自我的内在要求,从而激发人民群众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内在动力。

同时,和谐校园文化为和谐社会更好地输送各类高素质人才,更好地服务经济和社会发展。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依赖于全面和谐发展的大批高素质建设者。高校担负着为和谐社会培养和输送各类建设人才的重要任务。建设和谐校园文化,就是要发挥文化育人的独特作用,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培养和造就大批有健全的人格,有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能正确地处理个人与自然、个人与社会的关系,真正融入自然,融入社会,融入集体的各类高质量人才,从而为推动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作出更大的贡献。

最后,和谐校园文化建设服务社会安定团结的需要。和谐社会的一个重要特征是安定有序。高校的和谐稳定对于社会安定有着举足轻重的影响。据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副主任张茅介绍,2007年,我国普通高等教育在校生达1738.8万人,研究生110.5万人,在校人数位居世界第一,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22%,已跨入国际公认的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高校是社会安定的重镇,直接关乎全社会的稳定。可见,建设和谐校园文化,维护校园安定有序发展,是社会安定团结的重要基础。

(二)和谐校园文化建设是构建和谐校园的需要(www.xing528.com)

建设和谐校园文化是促进学校事业全面协调发展,增强校园创造活力,实现校园安定有序的重要保障,也是教育事业协调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基础条件。正如和谐文化是支撑全体人民团结进步建设社会主义社会和谐的精神纽带一样,高水平的和谐校园文化是支撑全体校园人建设和谐校园的精神纽带和支柱,对于促进和谐校园的形成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构建和谐校园,和谐校园文化建设先行。和谐校园文化建设是物质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协调发展,并且相互渗透、相互影响的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这三个层面分别与构建和谐校园中人与自然、人与学校、人与人的和谐相对应。“我们要充分认识和谐校园文化建设对和谐学校建设的重大意义,要把和谐校园文化建设作为维系和谐学校建设的精神支柱和纽带,通过和谐校园文化建设,为学校发展建设提供精神动力、思想保证、舆论支持和文化条件;通过和谐校园文化建设,使广大师生树立共同的理想信念、共同的价值观和精神追求,从而凝聚全体师生员工的力量,把学校发展好、建设好。”[9]

首先,物质文化作为和谐校园文化建设的基础,体现人与自然的和谐。校园物质文化作为一种物质的客观存在,具有直观形象的特点,能为人们的感官所直接触及。和谐的校园物质文化以环境优美、功能齐全、文化氛围浓厚为特征,对身居其间的师生有潜移默化的“教化作用”,可以达到陶冶情操、净化心灵、升华品格的目的,使广大学生树立热爱、尊重自然,保护环境、节约资源意识,激发学生的爱校热情和立志成才、报效祖国的激情。

其次,制度文化是大学精神和办学理念的外化,对于整合师生员工的行为具有重要意义,指向人与学校的和谐,是构建和谐校园的保障。“一所大学必须有明确的培养目标和办学方针,有严格完整的规章制度和组织纪律,才能培养和锻炼师生严谨求实的治学精神和实事求是的工作态度,才有可能培养出高质量的人才。”[10]邓小平同志曾深刻地指出:“我们过去发生的各种错误,固然与某些领导人的思想、作风有关,但是组织制度、工作制度方面的问题更重要。这些方面的制度好可以使坏人无法任意横行,制度不好可以使好人无法充分做好事,甚至会走向反面。”[11]这段话对于高校建立以人为本的和谐制度文化具有重要理论指导意义。和谐的高校校园制度文化建设按照科学治校、民主治校、依法治校的要求,依据国家法律法规,结合本校发展实际,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巩固马克思主义在高校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反映民情,体现民意,集中民智,与校园和谐发展融为一体。

最后,精神文化建设是和谐校园建设的灵魂,主导并制约着校园文化建设的发展方向。精神文化对内体现在创建一个积极健康,团结向上,影响校内成员价值取向、思维方式、精神面貌、道德情感等关系校风、学风优劣的教育环境和组织氛围;对外则体现了学校的价值观念和目标追求以及学校的精神风貌、个性特色和社会魅力。校园精神文化是校园的核心文化,有利于提升学校的软实力,是校园文化建设所要营造的最高目标。和谐的精神文化体现学校发展的价值取向,协调多文化系统发展,对于校园人起着积极的熏陶作用,为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提供良好的环境,可以把外在的要求内化为校园文化主体的自我要求,激发师生员工的向心力、凝聚力、战斗力以及创新活力,从而有效增强学校的核心竞争力,引导学校各项事业持续、协调、稳定、和谐发展。

(三)和谐校园文化建设是实现高校人才培养目标的保障

首先,和谐校园文化建设是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载体。大学生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主力军,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高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对于全面实施科教兴国和人才强国战略,确保我国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始终立于不败之地,确保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确保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兴旺发达具有重大和深远的战略意义。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既要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主渠道作用,又要开展大学和谐校园文化建设,这样才能形成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合力。“当前,我们正处在一个思想大活跃、观念大碰撞、文化大交融的时代,先进文化、有益文化和落后文化、腐朽文化并存,正确思想和错误思想、主流意识形态和非主流意识形态相互交织。”[12]高校历来是各种社会文化思潮的交会点,西方敌对势力更是把高校校园作为西化、分化的重点。和谐校园文化建设始终坚持社会主义文化在意识形态领域中的主导地位,用先进文化占领思想文化阵地,引领社会文化发展方向,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构筑大学生的精神支柱,提高学生的思想认识水平及明辨是非的能力,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养成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对于培养符合“四个新一代”要求的社会主义事业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意义重大。

其次,和谐校园文化建设是实现培养全面和谐发展人才目标的重要保障。当代大学们有着强烈的上进心,对外界事物有高度的敏感性,有获取知识的强烈欲望,有追求自由、民主、平等的责任心,社会的价值观、道德观、民族心理等无时无刻不影响着大学生。同时,随着现代生活节奏加快、就业等竞争加剧,大学生精神压力也随之加大,特别是当个人遇到某种挫折时,容易诱发青年学生心理不健康因素甚至极端行为的产生,影响校园的和谐稳定。和谐校园文化建设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内在要求,关心人、尊重人,强调人的自身修养、自我完善,塑造健全的人格和良好的意志品质,体现以人为本,以德为先,全面育人,和谐发展,是实现人身心健康发展的文化源泉。“通过和谐文化的熏陶和哺育,必将提高人的道德境界、情趣品位,培育乐观、豁达、宽容的精神,促进人的素质提高、精神解放和全面发展;必将有效调节人们的情感和心理,塑造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积极向上的校园心态,以开阔的心胸和积极的心境看待一切,用理性合法的方式表达利益诉求。”[13]和谐校园文化构建的主要价值就是使大学生形成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具有崇高的理想和信念,有强烈的道德责任感和自律能力。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在我们所教育的人的身上,高尚的道德品质,丰富的精神世界和体质的健全发展应当合而为一。教育者的本领和艺术,在于他每时每刻都能够清醒地把握住这种和谐发展的实质。一个共产主义新人,并非所有良好特点和品质的机械堆积,而是他们和谐结合的统一体。”[14]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