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媒介融合及特征:形态、功能和传播手段的融合

媒介融合及特征:形态、功能和传播手段的融合

时间:2024-02-29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关于“媒介融合”概念的界定,学界至今尚未达成共识。综合各个概念,笔者认为,“媒介融合”应该包括媒介形态、媒介功能、传播手段等要素的融合,它是各个方面融合的结果,涵盖了各方融合的过程。

媒介融合及特征:形态、功能和传播手段的融合

一、媒介融合及其特征

1.媒介融合

1998年5月,联合国新闻委员会正式提出:互联网已经成为继报纸、广播、电视之后的第四大媒体。如今,日新月异的互联网以惊人的速度和规模席卷全球,在空间上营造了“地球村”,在时间上创造了“实时通”,以空前的广度和深度渗透人心。同时它又像一股强劲的冲击波,冲击了报刊、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体的发展,形成了既碰撞摩擦又相安共存的传播阵营。

伴随着各种数字传播技术的迅猛发展,传统媒介受到了空前的冲击,并产生了剧烈的应对性变革。在经历了生存危机和技术挑战之后,传统媒体开始尝试走与网络交叉传播、整合互助和协调共生的发展之路,力求在最大程度上弥补自身的局限,期望在同一平台下以独立的形式在强大的冲击波中涅槃——这就标志着印刷媒介、电子媒介、网络媒介的融合跨越理论走向实践,传统媒体已经开始了与互联网并存互补、同舟共济的“媒介融合”。

关于“媒介融合”概念的界定,学界至今尚未达成共识。“媒介融合”这一概念,最早由美国马萨诸塞州理工大学的伊契尔·索勒·普尔(Ithiel De Sola Pool)提出。1983年他在其《自由的科技》(The Technologies of Freedom)一书中提出了“传播形态融合”。他认为,数码电子科技的发展是导致历来泾渭分明的传播形态聚合的原因。其本意是指各种媒介呈现出多功能一体化的趋势。之后,科隆(Colon,2000)、道尔(Doyle,2002)、詹金斯(Jenkins,2001)、李奇·高登(Rich Gordon)、戴默(Lori Demo),以及我国的蔡雯教授等都曾经对“媒介融合”的内涵进行过界定。综合各个概念,笔者认为,“媒介融合”应该包括媒介形态、媒介功能、传播手段等要素的融合,它是各个方面融合的结果,涵盖了各方融合的过程。总而言之,报纸、广播、电视、期刊、互联网以及手机,原本泾渭分明的几种媒介之间已经悄然兴起了一场大融合,即“媒介融合”。

媒介融合,从宏观上看,主要集中体现在“移动化”,即媒介的移动化变革。这种变革,一方面源于技术进步的推动,另一方面源于人们生活方式的变化和信息需求方式的变化。在这样的变革过程中,便利性决定有效性、可读性支配可能性、耐读性体现有用性,这些要求不仅预示着媒介终端走向便携化,也将改变媒介的传播理念、产品形态和生产流程。媒介融合“包括技术融合、网络融合、业务融合、终端融合等多渠道融合”,乃至内容融合、品牌和广告资源的分享。

2.媒介融合的特征[1](www.xing528.com)

1)传播工具的泛媒体化。在互联网时代,执行媒体功能的不再仅仅是媒体机构,许多人、组织和机构都可以发布消息,阐述观点。利用网站,利用论坛,利用微博,利用手机……凡能与互联网接通的工具,都能进行消息发布,这样就形成了人人都是媒体的可能性,这就是泛媒体化。总体来看,泛媒体化给社会带来了更为丰富的信息来源,也给传统媒体带来了更多的竞争者。实际上,信息传输工具的泛媒体化,才是最集中的融合选择。

2)传媒形态的全媒体化。在媒介融合的过程中,尽管融合进程充满变化和陷阱,一些强势传媒仍通过购买、创办等形式介入各种媒介工具以维持强势,或是通过介入以往未曾进入的领域来获取更多价值。新闻集团的并购就印证了这一点。

3)媒介业态的多媒体化。传统媒体不再仅仅满足于依靠报纸、广播、电视、期刊等某一个单一业态保持市场占有率和竞争力,转而希望建立多种媒体业态以适应传媒的变革,增强生存能力和竞争能力。在媒介融合的进程中,经过产业结构的调整,媒体的运营模式发生了变化,改变了单一经营模式,更加趋于综合运用多种媒体业态,构建平面媒体、网络媒体、移动媒体全覆盖的多媒体传播格局。

4)媒介取向的新媒体化。即平面媒体纷纷以介入新媒体领域并与之融合,采用新媒体的表现形态,运用新媒体的载体,融入新媒体运作理念作为媒介融合的基本取向。传统媒体也更加趋向于网上互动、跟进报道、评点网上热点,愿意以多种方式使用公众制作的内容。

5)运作模式的跨平台化。在媒介融合的推动下,媒介的运作模式更趋于跨平台运作,传媒集团内部和新老传媒之间更趋于内容资源、技术资源、品牌资源和渠道资源等的整合和共享,这种资源分享和共享的结果,体现为提高利用资源的效率和信息共享的水平。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