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儒学治国,或成衰国之源

儒学治国,或成衰国之源

时间:2023-05-1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摘自班固《汉书》卷九《元帝纪》[毛泽东读书的笔记和谈话]汉高祖刘邦比西楚霸王项羽强,他得天下一因决策对头,二因用人得当……前汉自元帝始即每况愈下。从这两次谈话可以看出,毛泽东读班固的《汉书》,对汉高祖刘邦、汉武帝刘彻的评价很高,对汉元帝则不以为然。汉元帝刘奭,在位16年。统治期间,赋役繁重,西汉开始由盛而衰。以儒术治国,似乎就是西汉走向衰败的重要原因之一。

儒学治国,或成衰国之源

[原文]

孝元皇帝,宣帝太子也……壮大,柔仁好儒。见宣帝所用多文法吏,以刑名绳下,大臣杨恽、宽饶等坐刺讥辞语为罪而诛,常待燕从容言:“陛下持刑太深,宜用儒生。”宣帝作色曰:“汉家自有制度,本以霸王道杂之,奈何纯任德教,用周政乎?且俗儒不达时宜,好是古非今,使人眩于名实,不知所守,何足委任!”乃叹曰:“乱我家者,太子也!”

——摘自班固汉书》卷九《元帝纪》

毛泽东读书的笔记和谈话]

汉高祖刘邦比西楚霸王项羽强,他得天下一因决策对头,二因用人得当……高祖之后,史家誉为文景之治,其实,文、景二帝乃守旧之君,无能之辈,所谓“萧规曹随”,没有什么可称道的。倒是武帝雄才大略,开拓刘邦的业绩,晚年自知奢侈、黩武、方士之弊,下了罪己诏,不失为鼎盛之世。前汉自元帝始即每况愈下。元帝好儒学,摒斥名、法,抛弃他父亲的一套统治方法,但优柔寡断,是非不分,贤佞并进,君权旁落。他父亲骂他:“乱我者太子也”。

——摘自毛泽东1957年6月13日同吴冷西等人的谈话(见吴冷西《新闻的阶级性及其他——毛主席几次谈话的回回忆》,《缅怀毛泽东》上册,第206页,中央文献出版社1993年版)(www.xing528.com)

[解析]

上面引的吴冷西的一段话,说的是1957年6月13日晚上,毛泽东召胡乔木和他到自己的卧室的谈话。毛泽东在这次谈话中,对吴冷西西说,中央正式决定调他到《人民日报》做总编辑,并仍然兼任新华社社长。由于涉及到吴冷西去《人民日报》的工作,故毛泽东重提他4月10日同原《人民日报》负责人的谈话内容。4月10日的谈话,毛泽东批评了《人民日报》的工作,说不是政治家办报,是书生办报,进而对汉代的几个皇帝作了一些评价,大体同6月13日对胡乔木、吴冷西说的差不多,并且还背出了我们在前面引用的《汉书》卷九“元帝纪”中的一些原话。从这两次谈话可以看出,毛泽东读班固的《汉书》,对汉高祖刘邦、汉武帝刘彻的评价很高,对汉元帝则不以为然。

汉元帝刘奭(前76一前33),在位16年。爱好儒术,任用宦官。统治期间,赋役繁重,西汉开始由盛而衰。毛泽东读《汉书》,对汉元帝很不感兴趣,这除了西汉是从他手上衰败的原因外,对他改变“霸王道杂之”的治国之策,任用儒生很不以为然。因此,他很同意《汉书》作者班固在《元帝纪》的“赞”里说的话:“少而好儒,及即位,征用儒生,委之以政……而上牵制文义,优游不断,孝宣之业衰焉。”以儒术治国,似乎就是西汉走向衰败的重要原因之一。10年后,毛泽东还曾谈起他这个观点。1966年3月,在杭州的一次谈话中,他说,汉元帝用《诗经》治国,“儒学”治国,汉元帝的老子是汉宣帝,对他说汉朝要亡在你的手啊!班固说他优柔寡断。

1959年5月,毛泽东为鼓励他的英文秘书林克学历史,便把《后汉书》推荐给他读,还说:西汉高、文、景、武、昭等读起来较有兴味,东汉两头均无意思,只有光武可以读。这个评论,当是从《后汉书》所记的内容而言,固西汉从高祖到武帝这段时期,建国立基,开疆拓土,文治武功,景象不凡。东汉光武刘秀,乃为“中兴之帝”,经历一番征杀,遂承续汉家基业。这从一个侧面反映毛泽东不喜式微败落而好蓬勃进取的读史兴趣。

欣赏雄才大略,胸中有丘壑之君,固惺惺惜惺惺之意也。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