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印象派绘画与后印象派绘画的色彩演变过程

印象派绘画与后印象派绘画的色彩演变过程

时间:2023-05-1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第一节印象派绘画与后印象派绘画的色彩演变过程18世纪下半叶,法国大革命席卷欧洲,资产阶级革命和无产阶级起义此起彼伏,欧洲社会发生巨大的变化。这样看来,“现象论”把后印象派绘画看作是“一种接近现象论的绘画”有一定的道理。但是,后印象派绘画与现象学的关系并没有因为“现象论”变为不存在。

印象派绘画与后印象派绘画的色彩演变过程

第一节 印象派绘画与后印象派绘画的色彩演变过程

18世纪下半叶,法国大革命席卷欧洲,资产阶级革命和无产阶级起义此起彼伏,欧洲社会发生巨大的变化。这个时期的艺术思潮起伏更替,现出十分绚烂的景象。艺术流派或者主义的出现、是特定文化思潮的反映,并且联系到一定历史时期科学的发展,艺术家常常依据自己接受的某种思潮的影响,创作出风格各异的作品。在这个前所未有的开拓、创新和实验的新时代里,人们的艺术观念也随着改变。人们的思想获得解放,个性得到尊重,从而促进社会的进步,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物质文明进步了,精神文明也会有所进展。由新技术引起的一系列变化,导致社会结构和人类思想意识、文化观念发生相应的转变。在美术领域,新型科技的出现、摄影技术的发明,严重地动摇一向以模仿为目的的绘画观念。交通的便利,东方艺术和非洲艺术的传入,使西方美术界发生巨大的震荡,新的审美观念逐渐崛起。哲学康德尼采叔本华以及弗洛伊德的精神引领,在思想上活跃了新一代的美术家。一大批思维敏捷和富有创新精神的画家,冲破理性的重压、传统的束缚,寻求思想上的新突破。

自然科学的发展,一些自然科学家对光和色的深入研究,带来一大批色彩理论专著的相继问世,为印象派的发展提供科学理论依据:1810年,龙格关于球体表示对应的色彩系统的理论发表;同年,歌德发表论述色彩的著作;1816年,朔彭豪尔发表论文《论视觉与色彩》;1839年,化学家谢弗勒尔发表著名的论述《论色彩的同时对比规律与物体固有色的相互配合》。这些色彩理论引起当时法国美术界的好奇,他们不再满足于学院派的新古典主义,开始对绘画语言——尤其是色彩语言进行思考。这之前,英国两位伟大的风景画家威廉·透纳和约翰·康斯太勃尔对色彩语言进行大胆探索,取得前所未有的突破。透纳追求表现大自然的崇高、壮丽和无比的威力,喜爱表现天光水色浑然一体,云、雾、水融汇其中的景象,画面光线耀眼,色彩灿烂,用笔奔放、大胆,有着强烈的戏剧性气氛和律动,充满力量。康斯太勃尔恰恰相反,喜爱表现纯朴的田园风光。他经常到野外写生,在写生中发现光的颤动和空气对景物的影响,用色一扫古典派的棕褐色调,明丽鲜亮。康斯太勃尔的风景画《干草车》在法国巴黎的国际博览会上获得金奖,震动当时的法国画坛,令画家们惊叹不已。透纳和康斯太勃尔的探索成果直接影响法国风景画派巴比松派的出现、浪漫主义画派的色彩语言的变化以及印象主义画派。

从严格意义上来说,印象派沿袭的依然是西方长达数百年的具象写实传统,印象派画家在绘画中孜孜以求的是表达眼见的真实,是对真实物象色彩、光感的追求。他们与文艺复兴以来的传统目标一致,不同处在于他们敢于抛弃学院派历时已久的灰色调的古典历史题材的文学性再现;画家把视觉放入当下,把视角投向现实的人和事物,还有他们色彩语言的技巧。在对色彩理论的探讨上,叔本华的《论视觉与色彩》和谢弗勒尔的《论色彩的同时对比规律与物体固有色的相互配合》等,对印象派和后期印象派的产生奠定科学理论基础。

任何画派的发生以及画家创作的思想,都与外部的文化环境、社会语境、内部的哲学原理有关联。试图将一门视觉艺术在更深的语境中分析破解,哲学是最好的工具。美国艺术史家威廉·弗莱明认为“用柏格森关于时间的理论来解释19世纪晚期的西方艺术是富有启发性的”。因为柏格森认为,分离的、静止的画面会在人们的意识中交汇为持续的时间之流。同样的情况也发生在印象派绘画中。因而,一切艺术形式中,永不停止的时间之流造成的即兴感,有意识的未完成感,使得艺术家们极力使自己的作品成为灵感的产物,而不是精心雕琢的作品。在印象派画家的作品中,出现的雾状的混杂色彩、飞逝的投影和瞬时的情调来源于此。达盖尔和涅普斯共同对在预制的金属板上成像的研究成果公之于世后,直接导致银板照相技术的形成。主要依靠光线强度的细微变化,形成视觉形象这一现象的发现,对印象派画家的创作产生影响。科学发现的进程对于艺术发展的影响是毋庸置疑的,关键是影响的方式、时间、效果等。面对这个时期的科学与艺术,直接对因果关系或光物理学与绘画形式之间的某种联系作出具体的论证显得非常艰难。我们同样也没有充分的理由否认或者肯定。画家对于照相机的发明,有关光的特性的科学发现,以及关于视觉生理学方面的新的知识讳莫如深。换句话说,画家们的创作,包括色彩的演变之旅得益于这些科技成果,但他们自己并没有深刻意识到。

我们希望更深刻地理解印象主义绘画可能受到过的哲学思潮的影响,哪怕是间接或者较微弱的,以及它折射出来的哲学观念,这必须进入哲学领域讨论。

众所周知,“现象论”与“现象学”完全不同。前者把客观存在的物质对象归结为实际的和可能的感觉。“现象学”指20世纪初产生于德国、其创始人为胡塞尔的哲学流派,主要特点是在方法论方面以“回到事物本身”为出发点,通过原始的意识现象,描述和分析观念的构成过程,以此获得有关观念的实在性的明证。这样看来,“现象论”把后印象派绘画看作是“一种接近现象论的绘画”有一定的道理。但是,后印象派绘画与现象学的关系并没有因为“现象论”变为不存在。法国著名的现象学及存在主义哲学代表人物梅洛·庞蒂的现象学美学研究使这两者之间建立起一种内在的精神联系。梅洛·庞蒂认为,印象主义想在绘画中产生让对象打动我们视觉、冲击我们感官的印象。印象主义让物体再现于这样一种氛围当中,使我们随之产生瞬时的感受,没有绝对的轮廓,物体相互之间由光线与空间来连接。为了表现这种光的笼罩,就必须舍弃传统绘画意义上大块的赭石色及棕色,而只使用三棱分光镜分解出来的那七种颜色。(www.xing528.com)

印象派按照自然本身的观察和呈现,只是通过色彩震颤的方式来完成色彩写生。无论是绘画,还是光线、造型、透视或者明暗,所有的这些分类都消失在色彩的震颤中,而且只能通过色彩的震动才能在画布上获得。在印象派的画作中,观者体会到的是他们实际代表了都市人对于自然的户外生活的向往,也代表一种对于变化、流动、无常的气象新的审美敏感。他们到乡户的田野也好,在都市的水泥建筑物里也好,总是带着一副对光线、水汽和树叶投下的光影的欣赏目光,而不会有对社会观察的忧思,因而他们的作品主题总是轻松的,而这正是19世纪法国主流艺术不能容忍的事情。主流艺术中的自然风景必须由某种圣经中的审美理想来塑造,并受其限制,单纯的光影被认为不具备这种审美理想的缔造条件。从19世纪法国社会中逐步弥漫的自然思潮来看,卢梭早在18世纪下半叶就竭力鼓吹的以自然为最高审美境界的思想仍然在发挥作用。但是,此时人们向往的不一定是卢梭式的回归,更不是康德对卢梭回归原始思想的睿智分析生发出来的人文理想,而是某种逃避现实、向往逸乐的田园生活。因而,人们把巴比松画派的风景画和英国风景画视为装饰室内的最佳艺术品。难怪他们在看到后印象派的绘画时,突然感到无所适从乃至愤怒。

印象派画家的推崇者左拉认为:“绘画给予人们的是感觉,而不是思想。”这很好的说明印象派色彩的特点。后印象派画家恰恰相反,他们强调的是思想,而不是感觉。比如,印象派画家德加被人们称为描写舞女的画家,实际上,舞女对于德加,只是描绘美丽的纺织品和表现动作的媒介物,并不具有实体意义。印象派画家认为只要有灿烂的色彩,能激起画家视觉的快感,就是同等的描绘对象。雷诺阿认为:在自然界中,没有贫乏;在阳光底下,破败的茅屋,也可以看作神话中的宫殿一样。而后印象派画家塞尚则将思维看作创作的灵魂。色块与色块之间联系成一张逻辑的网络。

把印象派放在历史发展的轨迹中看,它是按照历史前进方向行进的。印象派画家从生活中观察并发现符合客观规律的色彩技法和其他形式新的技巧。在色彩方面,印象派比较之前的现实主义,充满革新意味。画家把光学色彩学进一步应用于绘画,对于物体在不同光线照射下的色彩效果进行长期顽强的探索和研究,创造符合科学的新的外光画法,极大丰富了绘画的色彩领域。画家把自然界物体在光的不同照射下表现出来的色彩,分解成多种颜色的组合,还原为各种色光本身的颜色,用鲜艳响亮的色块构成画面,再通过人的视觉作用,造成色彩的自然调和,使色彩缤纷的画面仍然处于统一的色调之中。这种在画面上交织融合的色点和色块,使物体的轮廓线不那么明确,并显示出在户外阳光的照射下、枝叶上、水面上和人物的衣裙上都有带色的光在跳跃和闪烁。印象派画家强调画面不是静止不动的景物本身,而是不断变化中的活的自然所给予画家的瞬间印象。从他们的理论中,我们可以发现印象派追求的是科学的真实再现,是传统写实派的再现体系的延续。但他们的色彩理论和表现方式不同,强调形式,忽视内容,动摇了传统写实绘画的根基——可见的、理想美的形体、结构。摒弃说明性、文学性的社会内容,使绘画从情节性、描绘性中解放出来,从而具有无比广阔的前景,同时使绘画迈入新的视觉领域。正如《印象画派史》的作者约翰·雷华德认为的,这种点画代替斤斤计较的细部,以它的色彩和生命的丰富性保持画面的概括印象,这样使画面产生非常活泼明媚和辉煌灿烂的效果。印象派画家强调环境色或称条件色对物体固有色的影响,使画面上物体的色彩无论是亮处,还是阴影部分都富于色彩感,而不是沉闷不堪的。他们这样安排画面的好处在于:具有不同色块的物体和构图,可以帮助布局画面,能够服从单纯的形式美的效果。印象派画家就是采用这样一些色彩方法和艺术技巧,向人们揭示出大自然瞬息万变的奇异色彩和艺术化的美丽风景。

印象派画家的革命从古典绘画的美学原则入手,他们追求真实再现自然,在色彩方面追求形色并重、互补结合,擅长经营原色;印象派画家强调色彩的性质和综合时,画中的自然就不仅仅是自然本身能提供的了。而后印象派则成功完成这个任务,把艺术推向一个全新的高度。后印象派相当于当时法国的现代主义,引领西方绘画进入一个全新的时代。毫无疑问,如同许多研究者认同的,后印象派作为现代主义的先驱,具有重要意义,因为它孕育了画家的主观精神与自我意识。

后印象派画家们迫切抓住感性、偶然、瞬间的心态,正是19世纪末“上帝死了”的理性失落,同时也是自我失落,从而疯狂紧抓自然的动荡心态的表征。后印象派画家撼动了包括印象派在内、以模仿自然色彩为目的的传统绘画信念,完成西方现代艺术范畴内、条件色体系的色彩探索。促使之后的画家认识到,画家并不需要再现肉眼所见的物质世界,而是要把内心的感受通过造型和色彩表现出来。同时,画家的绘画动因由模仿冲动转向创作冲动。在这一艰苦的探索中,后印象派的出现是一个重要的转折点。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