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果敢选择与胤礽无关的皇太子

果敢选择与胤礽无关的皇太子

时间:2023-05-1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当时在园内的皇子、后妃以及很多重要大臣都被封锁在了康熙的寝宫之外,康熙几乎是在与外界隔绝的情况下突然死去,而又未宣布继承人。众臣在明知康熙意旨的情况下,坚决摒弃暴戾变态的胤礽,一致推举胤禩为皇太子。事情发生后,胤禩奏称冤枉。康熙五十六年,大学士李光地仍然认为诸王之中唯八王最贤。

果敢选择与胤礽无关的皇太子

二、果敢眼光

康熙六十一年(1722)十一月,康熙在畅春园病重,隆科多奉命于御榻前侍疾。十三日,康熙驾崩。历史将步军统领隆科多推向了政治舞台中心。当时在园内的皇子、后妃以及很多重要大臣都被封锁在了康熙的寝宫之外,康熙几乎是在与外界隔绝的情况下突然死去,而又未宣布继承人。在畅春园内,布满了隆科多的警卫部队。首先接到侍候康熙的太监密报之人,显然是康熙晚年亲信、在附近驻守保卫的步军统领隆科多。想必没有一个太监敢有胆量闯过隆科多的士兵去通知园内的皇子。隆科多在仔细思考,决定如何把握这天赐良机:他将康熙猝死的消息首先通知哪位皇子,哪位皇子就可以抓住这一瞬即逝的机会,假造传位遗旨,登上皇位,而他以重兵拥戴之功必将得宠于新朝。

该选择谁呢?隆科多必然早已有了答案,但在康熙生前他是不可能有所表露的。在他未解开答案之前,他可能有三个选择。

第一个选择就是皇十四子胤?这可能也是康熙能够首肯的选择。众所周知,清朝秘密建储制度始于雍正时期。不过,有学者研究指出:早在康熙,就因为两次立储失败,在其晚年已经开始反思嫡长子立储制度的负面影响,并着手实施秘密建储计划。康熙晚年着意加以培养的秘密皇储就是胤祯,这是很可能的。康熙五十六年(1717),准噶尔军入侵西藏,次年杀西藏首领拉藏汗,控制全藏,有可能造成分裂的危险。康熙派胤祯以抚远大将军的身份西征,意图是很明显的:不仅是要维护边疆,也是借机考察胤祯,让他亲历军务,锻炼才干。康熙还特别选派一批皇孙以及亲王子弟,跟随胤祯出征,令胤祯时时加以调教。这个做法跟明太祖有点类似。明太祖在洪武二十四年(1391)皇太子朱标抚军陕西时,让各处公侯跟随太子身边,其意图正在锻炼,培养太子威信。

由于准噶尔气焰嚣张,到康熙五十八年(1719),清廷上下,包括宗室王公,都有畏敌情绪。这年十二月,康熙召开全体大臣会议讨论进藏事宜,竟得出“藏地遥远,路途险恶”而缓进的看法。值得注意的是,四年前主张用兵扑灭准噶尔的胤祯等人这次有什么意见,在《清圣祖实录》中竟然无录,想必自然也是同意大臣们的意见。

这时,远在千里之外的胤祯从驻地西宁上奏,请求“亲自率兵安藏”,深得康熙之心。胤祯在康熙心目中的分量逐渐加重。但他显然不是以媚语求宠,而是实实在在地指挥西征之役,最终取得了驱准保藏的胜利。胤祯即位后,竭力抹杀胤祯西征的功绩,贬低胤祯的威信,如毁去宗人府中胤祯平藏功德碑,销毁胤祯西征档案中不利于己部分,等等。但从销毁后残存的档案中,仍可以看到康熙与胤祯的关系极其融洽,父子感情笃厚。康熙曾将自己身上旧腰带解下送给远隔千山万水的胤祯。这个举动是意味深长的,此前康熙就曾经在亲征途中让皇太子送来几件旧衣,以便自己思念太子时穿在身上。康熙告诉胤祯自己身体的变化,并要他保密:“朕的白头发、白胡子有些变青了!你不要将此告诉别人。”他还在胤祯出征期间,亲自为胤祯的子女举办婚事,并将胤祯的儿子带到热河,在自己身边加以教育。值得注意的是,自从康熙五十九年(1720)西征大获全胜之后到康熙猝死前这段时间内,胤祯的奏折仅存留数件,并且上面的朱批都只是“知道了”一句,而朱谕竟然没有一件留存下来。可以推测,在胤祯立下大功后,他与康熙之间的往来书信中有对雍正即位不利的地方,所以被销毁殆尽。

正是由于康熙晚年对胤祯超乎寻常的爱护和关心,使得胤祯在朝内外的威信大大增加,在诸皇子中首屈一指。当时,朝内外纷纷盛传康熙将传位于胤祯。在储位未定的情况下,这种传言一般是禁止的。但康熙似乎并没有采取什么措施制止。隆科多身为康熙近臣,不会看不出胤祯在康熙心目中的分量。拥戴胤祯即位,可以算是体贴康熙心愿之举。(www.xing528.com)

隆科多的第二个选择是皇八子胤禩。胤禩聪明能干,在大臣中声誉甚佳。康熙在第一次废太子后不久就生悔意,以推举为名考察众臣。众臣在明知康熙意旨的情况下,坚决摒弃暴戾变态的胤礽,一致推举胤禩为皇太子。这极大地触怒了康熙。康熙不能容忍一个威信几乎与己相等的皇太子存在,而且也不能容忍众臣无视自己的意思来立皇太子,所以他宁可否定此次推举,而将人心尽失的胤礽复位。胤禩在康熙心中的地位急剧下落。在康熙五十一年太子二次被废后,胤禩一时被喜悦冲昏了头脑,竟然愚蠢地密奏康熙,询问自己现在应担任什么职务,并表示为了避免众臣再次推举,情愿卧床在家。康熙十分敏感,认为他是在试探自己,但隐忍不发。最彻底的转变出现在两年后。康熙五十三年(1714)十一月,康熙率部分皇子出巡塞外,胤禩由于未随行,便派人去给康熙请安,并称将于中途与皇父会合,扈驾回京。最令人吃惊的是,太监带来的礼物居然是两架奄奄一息的海东青。其喻意很容易被理解成讥刺康熙老弱多病,即将离世。康熙恼怒到极点,几乎气晕了过去。他痛骂胤禩,公开胤禩两年前的妄奏,斥责他是大奸大恶之徒,并说出父子恩断义绝的话来。照理来说,胤禩进物是邀宠,绝不敢故意如此捉弄皇帝。这应该是有人故意陷害。事情发生后,胤禩奏称冤枉。但盛怒中的康熙已经对胤禩完全失望,严厉谴责。胤禩因此受到极大刺激,一度病危。胤禩病好后,康熙与他的关系有所缓和。胤禩虽几遭打击,但在朝臣中仍有较高威信。康熙五十六年,大学士李光地仍然认为诸王之中唯八王最贤。不过,此时胤声望日著,胤禩转而将自己无法实现的希冀寄托在胤身上,支持胤西征,并与胤保持密切的联系。胤禩身边的人甚至说:“十四爷若得立为皇太子,必然听我几分。”康熙也有意扶植胤禩作为胤的支持力量,重新交付他办理政务。

第三个选择是一直不起眼的皇四子胤禛。胤禛为人极具心计,在储位之争中保持独行客身份,表面上对皇位继承问题毫不关心,同政坛上敏感之人刻意保持距离,与文友谈诗论文,给人以喜欢清闲的印象(自诩“天下第一闲人”),但暗地里却听取心腹戴铎的夺位策略,打好父亲、兄弟、朝臣等各个关节,一步一步朝皇位接近。在二月河小说雍正皇帝》里,有一个邬思道,是胤禛的家塾教师,但其实是给胤禛出谋划策的军师,被胤禛尊称为“邬先生”。这个邬先生在野史里也是实有其人。胤禛在谋臣的建议下,对康熙伪装诚孝,适当展露才华,这样既不让人觉得无能,又不会锋芒毕露引起康熙嫉恨;对兄弟表示友爱,容忍为上,这样就使有才的人不嫉妒,无才的人把自己当靠山。最关键的步骤是拉拢对他争夺储位具有举足轻重作用的人,比如川陕总督年羹尧和步军统领隆科多。通过如此策略,胤禛在当时表面上不显山不露水,连康熙也觉得他诚实可用,不结党,根本没有料到他可能已经把自己的墙脚挖走了。

至于其他的皇子,都不成势力,所以隆科多不会考虑。康熙临死前正在静养斋戒之中,王公大臣一律不准接见,而宫眷也被阻止入内。谁料皇帝就在这种情况下无声无息地死去。在他身边的只有近侍太监。康熙晚年经常在其身边传旨的总管太监魏珠可能是陪伴康熙临终的少数目击者之一。也许正是魏珠将康熙猝死的讯息在第一时间告诉了隆科多。在这种千钧一发之际,按照常理,隆科多应该告知当朝大臣,然后共同遵照康熙遗诏(如果康熙生前没有旨意,那么应该遵照康熙的心意共同拟定)拥立新君。历史上多有这种情况,如明成祖病逝行军途中,就是太监马云与大学士杨荣、金幼孜商议,以锡棺收殓成祖,照常进膳,同时封锁消息,派人密报太子,使得朱高炽能够在第一时间防止突发事件,顺利即位。康熙重臣有领侍卫内大臣6人和大学士5人,但隆科多显然没有跟他们通气。隆科多此刻显出大胆包天,撇开了宗室王公,撇开了当朝大臣,一个人拥立了新君胤禛,这就是雍正。隆科多虽然是康熙宠臣,但如果以一人之力操纵新君嗣位,自然是不合制度,要冒极大的风险。后来隆科多自比诸葛亮,有“白帝城受命之日,即是死期已至之时”一语,反映了当时隆科多的压力

但是,隆科多不愧有果敢眼光,隆科多成功了,一跃而成为新朝宠臣。雍正对他极为尊崇,亲口称呼他为“舅舅隆科多”,赞誉为“当代第一超群拔类之希有大臣”。雍正并非隆科多姐姐所生,仅仅有甥舅名分而已,皇帝承认不承认又是一回事。但雍正如此公开称呼隆科多,自然是一种极大的优待。雍正还给隆科多及其儿子加官晋爵。

然而,隆科多选择的新主子雍正是中国历史上最为猜忌多疑的皇帝之一。史家公认,雍正善于耍两面派,性格强硬,心胸狭隘,喜怒不定。在这样的主子下过活,廉洁慎重,自守尚且不易,何况居功自傲的步军统领隆科多?果然,不到两年时间,隆科多与胤禛的蜜月期就到头了。那时,胤禛的皇位已经坐得稳当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