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驰骋文思,开启创新之路

驰骋文思,开启创新之路

时间:2023-05-1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联想和想象是使文思驰骋的常有思维形式,拟题时考生要善于联想,展开想象,拓展思维。留白是另一种驰骋文思的方法,就是在拟题时留出一些艺术空白让读者去思考、填补。司马迁在危难面前,毅然选择了坚持,而正是这场危难,给了他对生命的珍惜和面对权力威胁的大无畏。危,是李白虽有昭昭若日月之德才,却遭人诬陷,被流放边关。

驰骋文思,开启创新之路

驰骋文思法

技巧点拨

话题作文大多是确定了一个话题范围,而要求考生自己确定主题,那么,在拟题时,考生就应该考虑到自己围绕着所给话题所想表达的观点是什么,用怎样的写作形式来表达会更有效果……只有考虑得比较全面,才能够使文章的题目更好地涵盖文章内容,凸显文章的优势和亮点。一篇文章的题目,如果能够给人文思飞扬、浮想联翩的感觉,那么,就能够更好地激发读者阅读的兴趣,甚至帮助读者深入理解文意。

联想和想象是使文思驰骋的常有思维形式,拟题时考生要善于联想,展开想象,拓展思维。如关于“假如记忆可以移植”这个话题,以下这些高考高分作文的拟题从不同角度展现了作者的思想:《伤心儿女》、《记忆移植——人类的杀手》这两篇文章联想到“记忆移植”的后果,《生命的痕迹》联想到“移植记忆”之后丧失生命痕迹的可怕,这三篇文章采用的思维方式都是因果联想;《日本听我对你说》、《梦回楼兰》,这两篇文章看似和话题没有关系,却与话题材料有着千丝万缕的关联,表现出考生对题材的选择有自己独到的见解;《我如果移植了曹雪芹的记忆》、《他移植了爱因斯坦的记忆》采用了相关联想的思维方式,又如北京市考生汪岚所写的《我,不要别人的记忆》也采用了相关联想的思维方式,谈到作者很羡慕季羡林名人,并且要学习他们“耿介不阿的人格操守”,但不要移植他们的记忆,因为作者要做一个“诚实的人”、“问心无愧的人”,阅卷者一致认为,这篇文章有独到的见解。

当我们遇到一个十分宽泛的话题时,在话题前面或后面作适当的增补,对写作范围加以限制,能使话题由大变小,由虚变实,由抽象变具体。如2009年上海市一位高考考生的高分作文《和而不同的中国智慧》,在郑板桥“不可无一、不可有二”的文化现象中提炼出“中国智慧”这一话题中心,接着又以“和而不同”来修饰“中国智慧”,揭示出文章的内涵在于体现中国文化中继承、创新、融合的发展轨迹,这样一种增补拟题的过程从某种意义上说就是作者谋篇布局的过程,所以,一个好的题目很大程度上能够提亮一篇好的文章。

在具体拟定题目的时候,我们可以采用并比、留白等各种不同的形式,使文题显得文思开阔。

并比是一种将两项或多项概念并列对举的形式,这类题目中各个概念之间往往有着一定的内在逻辑关系,或并列、或顺承、或转折,但目的是多元归一。如2002年高考高分作文《因为热爱,所以选择》、《走好了,不回头!》、《选择追求,选择无悔人生》,2003年高考高分作文《爸眼中的我,我眼中的爸》、《红花与绿叶》、《“敝帚自珍”和“大义灭亲”》,2009年上海市高考高分作文《非常艺术与非常眼光》等的题目,这些题目在形式上借助一组概念营造了一个语义空间,在对举、比较中使题意更为立体、开阔、饱满,使作者和读者的文思在其间徜徉奔腾,又不会旁逸斜出、横生枝节。

并比在另一种形式上表现为以不相关的一组并列词语做标题,并且借助间隔号或连接号将几个概念沟通起来,如2001年北京市一位高考考生所拟的“诚信·人生”,2000年江苏省一位高考考生所拟的“月·人”,又如“母亲·黑土地·小石磨”、“神鞭——母爱”等题目,这些题目看似天马行空,令人感觉不着边际,却营造了一种神秘而引人遐想的氛围,不能不说是拟题中的神来之笔。

又如2006年山东省一位高考考生的高分作文《遥望晶莹·近观纤瑕》,“遥望”与“近观”形成对照,“晶莹”和“纤瑕”分别照应材料中月色的皎洁明亮和登上月球之后发现的起伏山丘,“纤瑕”二字更是写出了作者内心的感情倾向,这样一种两两对举,将残酷的现实和各种人物(包括作者在内)对人生、对社会仍留存的理想两相对照,褒扬了坚守理想的可贵精神。

留白是另一种驰骋文思的方法,就是在拟题时留出一些艺术空白让读者去思考、填补。例如,《用你的温柔马屁和背景……——写给阿Q同志的信》,其中的空白,以虚映实,藏而不露,但读者又可以根据文意在会意的一笑之中把握主旨。

范例导引

危中寻机

茧,束缚了蛹,而蛹破茧而出,化作了最美丽的蝶;

夜,遮住了光,而星星努力闪烁,成就了美丽的星空;

危,迎面而来,挡住了前进的路,而我们,危中寻机,要创造更美好的未来!(www.xing528.com)

危,是司马迁深陷牢狱,受宫刑之苦,该继续坚持写下真实的历史,还是屈服于封建皇权而放弃?司马迁在危难面前,毅然选择了坚持,而正是这场危难,给了他对生命的珍惜和面对权力威胁的大无畏。如果没有危,恐怕难以成就“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危,是李白虽有昭昭若日月之德才,却遭人诬陷,被流放边关。“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李白危中寻机,将流放视为散心的良机,在流放中写下了《蜀道难》等千古经典。如果没有危,哪有“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的骨气与不羁?

危,有时小得像一滴灯油滴到了衣服上,而法国年轻的家务杂工乔利却不得不白干一年来赔偿。而他危中寻机,发现被煤油滴染的地方,不仅没脏反而把陈年的污渍也清除了。这个发现,促使他研制出了干洗剂。没有危,怎么会有对传统洗衣技术的巨大改革呢?

危,有时又很大,比如汶川大地震。2008年5月12日下午14点28分,请记住这个时刻,地震震倒了校舍,震倒了家园,震倒了许多大工程。可是,危难,却给了我们见证母爱的机会,见证师德的机会,见证团结的机会,见证国家关怀的机会!大灾有大爱,恩格斯曾说:一个民族经历一场巨大的灾难总是由民族的进步来补偿。而我们中华民族,将以灾难作为凝聚人心的契机,崛起!

人生如山,危中寻机好比寻径入山,方知山之高!

人生如海,危中寻机好比扬帆入海,方知海之大!

我们都不喜欢黑夜,但我们喜欢星空;

我们都不喜欢危难,但我们可以转为危机。

无论是面对个人命运的危机,还是国家命运的危机,就让我们危中寻机,创造辉煌!

(佚 名)

秘诀解读

本文是一篇既平常又特别的考场佳作。文中所用材料,从司马迁到李白,再到汶川大地震中的种种动人事迹,并没有超出普通高中学生的认知能力和阅读范围,但是,作者却找到了一个适当的角度加以剖析,为我们司空见惯的材料赋予了新的内涵,能够激起读者的阅读兴趣,令读者为考生的考场机智赞叹不已。作者对材料的分析,又始终紧扣“危”无论大小、“机”从何而来,不断地引起读者的思考,毫无旁逸斜出之笔,可谓内容集中。

说其特别是因为本文最大的优点在于作者巧妙地将“危机”一词一拆为二,加上一个动词“寻”,顿时将“危机”转化为“机会”,这对所给材料是一种极好的阐释和丰富。同时,本文更以“危中寻机”为题,观点鲜明而独特,强烈地激发起读者的阅读兴趣。这样一种对所给材料(即题意)内容的拓展法,在拓展中明确作者的观点,丰富题目的内涵,是一种开拓思路的好方法,更是引人联想、丰富题旨的绝佳途径。从这两点来看,这篇考场作文可称是平中见奇,将平常无奇的写作材料,烹制成了一道令人回味无穷的美味佳肴。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