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铜资源稀缺的现状及原因分析

铜资源稀缺的现状及原因分析

时间:2023-05-1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中国铜产业结构呈典型“枣核形结构”,铜冶炼因资源缺乏制约其发展规模,附加值高的精深加工还没有做精和得到大力发展。[2]中国的铜资源严重短缺,是中国有色金属资源中最为严重的。

铜资源稀缺的现状及原因分析

7.2.1 铜资源短缺背景

近30年来,中国铜冶炼能力在这些年迅速扩张,而上游的采选能力却没有得到相应速度的提升,以2011年采选速度计算,中国铜资源在20年内将进入枯竭状态,其供给形势十分严峻。中国铜产业结构呈典型“枣核形结构”,铜冶炼因资源缺乏制约其发展规模,附加值高的精深加工还没有做精和得到大力发展。亚洲最大的色金属冶炼企业——江西铜业也因为原料紧缺,发展受到约束,虽然该企业在国内外不断地发现和控制原料,但需求的增长使企业产能大增。目前进口铜资源以铜精矿为主,只有少数铜企业拥有国外矿山(合作)开发权,更鲜有直接购买和经营国外铜矿个例。国内铜企业对进口原料的依赖性更密切,一些出口国的不确定因素会直接影响国内铜行业的发展,国内很多铜企业的国际信用体系并没有建立起来,大部分签订的合同都是短期,无法规避价格大幅波动带来的风险,造成产品价格大幅波动。[2]

中国的铜资源严重短缺,是中国有色金属资源中最为严重的。原料自给率非常低,约为40%,大量铜精矿都需要进口才能满足生产的发展。而且,中国铜矿品位低、大型铜矿少,可供利用的资源严重不足,难以满足铜工业发展需要。中国有色金属工业协会处长段绍甫表示,中国矿产资源储量保证程度明显不足,2008 年铜矿储量为1457 万吨,2010年铜精矿自给率降至23%左右;原料供应矛盾日益突出,对于中国的铜企业来说,自己手中的矿山资源少,精铜矿原料60%以上需要进口,对外依存度很高。目前,铜金属短缺仍达20多万吨,主要由于需求高速增长。

国家“十二五”针对新能源投资,包括风电、电网建设等,使得国家对铜的需求依然十分庞大。但全球铜产量远远不及其庞大的需求,智利和秘鲁作为全球最大两个产铜国,不时发生罢工及人民示威等事件,令铜的供应近年来持续紧张。

全球铜资源供给充足,但短期矿产增产受限。铜的供给来自于原生铜和再生铜两个方面,其中原生铜是主要来源。铜矿资源尽管年年在开采,但是由于新铜矿的不断发现,世界铜矿储量并不因开发而急剧下降。从2003年市场铜价上涨以来,全球铜矿勘查投资逐年增加。根据ICGS预测到2015年全球铜矿产能将以4.4%的年均增长率增长,而再生铜产量则在全球范围内保持小幅增长。(www.xing528.com)

中国铜粗炼和精炼产能保持快速扩张态势。2000年—2010年中国铜粗炼产能从118万吨提高到479万吨,年均增长11%;同期铜精炼产能从169万吨上升到529万吨,年均增长13.5%。产能快速扩张带动了粗铜和精铜产量的同步增长。中国铜粗炼、精炼产能在未来五年仍将快速增长。预计到2015年,中国铜粗炼和精炼产能将分别达到587万吨和891万吨,相应的产量将依次达到481万吨和713万吨。

2010年中国铜材产量高达888.42万吨,同比增长18.68%,产量已占世界产量的50%以上,产量已经是连续七年居世界第一。三大主导产品铜板带、铜管、铜线在2000年—2010年间分别实现年均增速18.0%、18.8%和25.7%,这表明中国铜加工已经走上了复兴和发展的道路。

铜的传统终端市场需求旺盛。铜的传统消费领域包括电子电力、家电、运输、建筑等。其中,电力行业一直是中国铜的消费主力,平均电网每投资1亿元就消耗精炼铜880吨,预计在“十二五”规划中电力行业用铜450万~500万吨;家电是中国铜消费大户,家电协会预测未来五年家电行业对铜材需求的年增长率将维持在5%以内;汽车是精铜的重要消费领域,普通中型汽车含铜22.5公斤,随着中国汽车产量的逐渐增加,对铜的消费将稳步增长;中国建筑用铜刚刚起步,需求潜力巨大。

新兴产业为铜创造了大量的新增需求。节能环保、新能源、高端设备制造等战略新兴产业为铜创造了大量新增需求。根据相关部门预测,到2015年增长方式上改变带来的铜需求增长大约在10%以上。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