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民本茶:探寻古老饮品的历史渊源

民本茶:探寻古老饮品的历史渊源

时间:2023-05-1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儒家学说更是集中凸显了民为邦本的思想。在“民、食、丧、祭”这些世间的大事中,将“民”列为首位。我们要指出的是,古代的“民本位”是以“神本位”、“官本位”为依托的,“民为邦本”还不等于承认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主宰者。唯物史观主张人民群众是历史创造者,并不否认个人在历史上的作用。碧螺姑娘为了抢救阿祥便上山寻找草药。

民本茶:探寻古老饮品的历史渊源

第三节 民本位与茶的来历

话题还是回到开篇引用的《国际歌》上:“从来就没有什么救世主,也不靠神仙皇帝,要创造人类的幸福全靠我们自己。……”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主宰历史的一直是神仙和皇帝,广大人民群众往往忽视了自己的力量。当人民否定了“救世主”的存在,便是人的根本觉醒。

可以说,古往今来“民本位”一直未能成为政治文化的主流,直到人民当家做主的今天“官本位”的意识仍然在左右我们的社会

在中国古代,“民本位”的思想首先体现在“民为贵”的民本主义精神上。春秋时期我国著名政治家管仲最先提出了“以人为本”的概念。《尚书》中就有“重我民”、“唯民之承”、“施实德于民”的记述。《左传》、《国语》等典籍中,也多处显示了以民为本的观念。《左传·桓公六年》称:“夫民,神之主也。是以圣王先成民而后致力于神。”《庄公三十二年》载:“国将兴,听于民;将亡,听于神。”这些典籍将“民”放在首位,先“民”后“神”。儒家学说更是集中凸显了民为邦本的思想。孔子历来主张重民、富民、教民。在“民、食、丧、祭”这些世间的大事中,将“民”列为首位。孟子则提出了影响中国几千年的“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著名观点,成为历代开明统治者维护统治的座右铭。他认为得民心者得天下,失民心者失天下。孟子认为桀纣灭亡是因为“失其民”(《孟子·离娄上》)。孟子的为政之道是强调得民心、合民意。荀子以“君舟民水”说明民为邦本。儒家的人本思想,呈现出重现世、重人伦、重人事而敬宗教、远鬼神的整体趋向。道、墨、法诸家也都具有以民为贵的重民思想。在漫长的封建社会中,这一重民贵民的精神不断得到了丰富和强化。中国传统文化中“民为邦本”思想是中国式的人本主义传统的生动体现。

我们要指出的是,古代的“民本位”是以“神本位”、“官本位”为依托的,“民为邦本”还不等于承认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主宰者。真正的“民本位”思想在“唯物史观”那里得到最透彻的阐释。唯物史观认为:人民群众是指推动历史发展的绝大多数成员的总和。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是因为:人民群众是社会实践的主体,是生产力的体现者,是社会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创造者,是社会制度变革的决定力量。唯物史观主张人民群众是历史创造者,并不否认个人在历史上的作用。

考量中国古代关于茶的来历的种种传说,可以发现,不少传说闪现着民本思想的光辉。广大人民群众把自己看做历史的创造者,历史当然的主人,将诸多发明创造记在自己名下,而不屑于依托神仙和皇帝的名声。

乌龙茶最早出产于福建省安溪县。传说,很早以前,安溪的深山里,住着一位猎人,名叫胡良。有一天,他偶然发现一座山上长着一丛丛小树,枝叶墨绿葱茏,便随手摘下一枝,放在背篓中遮盖猎物。他翻山越岭,直到太阳快下山才回到家中,回家后点火烧水,山风吹过,忽闻得一阵清香,接着收拾猎物时,发现清香来自背篓中的那枝树叶。胡良试着摘下几片叶子,用开水冲泡,喝到嘴里,不仅香醇,而且顿觉口舌生津,烦躁尽消。胡良心想这定是仙树,立即起身重返深山摘了一大捆枝叶回家,但这回用此叶泡水,却变得又苦又涩。胡良想了半天,为什么从同样的树上采来的枝叶,味道不一样呢?细想过后,悟出了一个道理来:原先采的枝叶经过大半天晒萎,所以产生清香,因此他决定摸索加工制作香茶的方法。经过反复试制,终于找到了晾晒、搓擦、炒烘等一系列制作香茶的途径。香茶制作成功后,流传四方,胡良的名字也随之广为传诵。照安溪的方言,“胡良”与“乌龙”语音相近,后来人们就把这里出产的名茶称做“乌龙茶”,乌龙茶从此名扬海内外。

福建省武夷山有一良种茶树,名叫水仙种。这种茶树只开花不结果,需靠插条繁殖。说起水仙茶的发现和插条繁殖还有一段传说呢。相传有一年武夷山热得出奇,有个建瓯的穷汉子靠砍柴为生,大热天没砍几刀就热得头昏脑涨、唇焦口燥、胸闷疲累,于是到附近的祝仙洞找了个阴凉的地方歇息。刚坐下,只觉一阵凉风带着清香扑面吹来,远远望去原来是一棵小树上开满了小白花,绿叶又厚又大。他走过去摘了几片含在嘴里,凉丝丝的,嚼着嚼着,头也不昏胸也不闷了,精神顿时爽快起来,于是从树上折了一根小枝,挑起柴下山回家。这天夜里突然风雨交加,在雷雨打击下,他家一堵墙倒塌了。第二天清早,一看那根树枝正压在墙土下,枝头却伸了出来,很快爆了芽,发了叶,长成了小树,那新发芽叶泡水喝了同样清香甘甜,解渴提神,小伙子因此长得更加壮实。这事很快在村里传开了,问他吃了什么仙丹妙药,他把事情缘由说了一遍。大家都纷纷来采叶子泡水治病,并向他打听那棵树的来历,小伙子说是从祝仙洞折来的。因为建瓯人说“祝”和崇安话的“水”字发音一样,崇安人都以为是“水仙”,也就把这棵树叫做水仙茶了。大家仿效建瓯人插枝种树的办法,水仙茶很快就繁殖开来,长得满山遍野都是,从此水仙茶成为名品而传播四方。

上面两则传说很生活化、很质朴,明明白白地道出两种名茶的发现者——一个是猎人,一个是樵夫,与神鬼无关,与皇帝官吏无关。

江苏省苏州太湖东、西洞庭山出产“碧螺春”茶,碧绿的嫩叶卷曲似螺,绿油油、毛茸茸。这种名茶的由来有着一段动人的故事。传说在很早以前,西洞庭山上住着一位美丽、勤劳、善良的姑娘,名叫碧螺;东洞庭山上住着一位小伙子,名叫阿祥,打鱼为生。两人相爱着,但不久灾难来临,太湖中出现了一条恶龙,作恶多端,扬言要碧螺姑娘做它的妻子,如不答应,便兴风作浪,让人民不得安宁。阿祥得知此事后,便决心为民除害,他手持渔叉潜入湖底,与恶龙搏斗,最后终将恶龙杀死,但阿祥也因流血过多而昏迷过去。碧螺姑娘将阿祥抬到家中,亲自照料,但不见好转。碧螺姑娘为了抢救阿祥便上山寻找草药。在山顶见有一株小茶树,虽是早春,已发新芽,她用嘴逐一含每片新芽,以体温促其生长,芽叶很快长大了,她采下几片嫩叶泡水后给阿祥喝下,阿祥顿觉精神一振,病情逐渐好转。于是碧螺姑娘把小茶树上的芽叶全部采下,用薄纸包好紧贴胸前,使茶叶慢慢暖干,然后搓揉,每天泡茶给阿祥喝。阿祥喝了这种茶水后,身体很快康复,两人陶醉在爱情的幸福之中。然而碧螺姑娘却一天天憔悴下去,原因是姑娘的元气全凝聚在茶叶上了,最后姑娘带着甜蜜幸福的微笑,倒在阿祥怀里,再也没有醒过来。阿祥悲痛欲绝,他把姑娘埋在洞庭山上,从此山上的茶树越长越旺,品质格外优良。为了纪念这位美丽善良的姑娘,乡亲们便把这种名贵的茶叶,取名为“碧螺春”。

“碧螺春”茶的来历本身就是一个浪漫动人的爱情故事,穿插了正义与邪恶的斗争。碧螺姑娘不仅发现了茶,还将自己的“元气全凝聚在茶叶上”。碧螺姑娘的无私奉献和对爱情的忠贞体现了劳动者对真善美的追求。(www.xing528.com)

安徽省大别山区的齐云山出产小兰花茶,亦名“齐山云雾”,茶叶品质极佳。关于它的来历,也有一个动人的故事。传说,很久以前,大别山区的齐云山脚下有一座大庄园,园主叫李占山。李占山想强占使女兰花,兰花宁死不从,在姐妹们的帮助下逃了出来,翻山越岭,来到蝙蝠洞旁。蝙蝠洞外的绝壁石缝中长着一棵茶树,常年以蝙蝠粪为肥,长得格外枝繁叶茂,清明时节就抽出了新芽。小兰花摘下嫩芽叶,带到山下一个孤老太太家里,借锅子炒干后拎到街上去卖。一个穷汉看见茶好,给了兰花500钱买下茶叶,来到茶馆,将茶泡来喝后,觉得果然是好茶,茶客们都纷纷要买,穷汉把茶叶分给了大家。消息传出,有人说,齐云山的蝙蝠仙姑显灵了,卖茶姑娘就是蝙蝠仙姑。李占山得知这个消息后,派家丁四出探察。过了几天,兰花又炒了一袋茶上街去卖,不料被李占山的管家看见,报告李占山说卖茶人就是兰花。蝙蝠洞的茶树终于被发现了,兰花姑娘也被家丁推下了悬崖。李占山霸占了茶树,采下茶叶炒制后献给县官,县官献给知府,知府敬献皇上,皇上品茶后,龙颜大悦,御笔亲书“齐山云雾”四字。李占山献茶有功,封为齐云山七品制茶监官。可是第二年春,那棵茶树枯死了,李占山无茶进贡,只得以假冒真,结果犯了欺君之罪,被杀了头。后来在兰花坠岩的石缝中,长出了一片茶林,当地百姓采下茶叶,精制加工后品质依然如故,大家为纪念兰花姑娘,便将此名茶取名为“小兰花”。

小兰花茶的来历不仅说明了茶的发现者是一个普普通通的农家女子,还表现了发现者的悲惨命运,她受到了地主恶霸、贪官污吏和皇帝的多重欺凌。这个传说是对“官本位”的否定、对“民本位”的肯定。

清代光绪年间修的《城步乡土志》卷五记载:“茶有八峒茶……亦有茶虽粗恶,置之旧笼一二年或数年,茶悉化为虫,故名之虫茶,茶收贮经久,大能消痰顺气。”关于虫茶的来历,说是相传在清朝雍正年间,长年被赶进深山岩洞的老百姓,把山果野菜吃完了,只好采食满身荆棘灌木苦茶枝(今叫三叶海棠)的鲜叶。这种叶子放在口里咀嚼,开始感到又涩又苦,过一会儿便觉得又凉又甜,若再喝点冷水咽下,又感甘美神爽。从此,当地老百姓每年暮春时节,便大量采摘苦茶枝鲜叶,用箩筐、木桶储存起来。可是过了几个月,叶子都被一种小虫子吃光了,所剩的只是一些渣滓和虫粪。人们在惋惜之余,试探性地将残渣、虫粪放进水里。顷刻间,发现渣滓颗粒的四周泡浸出一丝丝黄红色的茶汁,香气扑鼻。有人试着一喝,分外舒适可口,于是,消息迅速传开,当地老百姓便有意制作虫茶了。后来长安营总府的官员们知道了,为了向皇上献媚取宠,便下令当地百姓大制虫茶,用树皮做成精致漂亮的包装盒,外裱红纸,半斤一盒,作为珍品每年向朝廷进贡,所以虫茶又称为“贡茶”。

类似的故事还有大红袍的传说。说的是武夷山北慧苑村里有一位年过半百的老婆婆,大家见她人勤心好,都亲热地管她叫“勤婆婆”。有一天,勤婆婆见一个衣服破烂不堪、拄着龙头拐杖的白发老头坐在门口的石墩上,他披头散发,双眼深陷,脸色蜡黄,勤婆婆顿生怜悯之心,急忙把老头让进屋里,端起一碗热腾腾的树叶汤,送到老头面前说:“大旱年头,没什么好吃的,这碗树叶汤,你趁热喝吧!”老头感激地接过汤碗,咕噜咕噜几口就喝完了树叶汤,顿时满面红光,精神抖擞。他笑呵呵地举起手中的龙头拐杖,对勤婆婆说:“好心的人呀,感谢你救了我,老汉没有什么报答的,就把这龙头拐杖送给你吧!”老头说着,就把拐杖递给了勤婆婆。勤婆婆照老人的叮嘱,在院子当中挖了个坑,插上龙头拐杖,又浇上清水。第二天早上,她起来一看,立刻被眼前奇异的景象惊呆了!只见黑溜溜的拐杖已变成一棵绿葱葱的大茶树。勤婆婆高兴极了,连忙烧开水,熬了一大锅浓浓的茶叶汤,分给乡亲们喝。大家喝下茶叶汤,直觉清心沁脾,回肠荡气。肚疼的不疼了,腹胀的不胀了,乐得勤婆婆笑呵呵的。俗话说:“天下没有不透风的墙。”不久,武夷山有株神奇茶树的消息就传到了京城,传到皇上的耳里。皇上立即派去大臣、兵将,连挖带抢把勤婆婆的茶树移进了皇宫。皇上在鼓乐声中亲自采茶啦!他刚伸出那双苍白枯瘦的手,那茶树却像有意捉弄他似的,忽地向上长了一大截。皇上踮起脚来,伸手去采还是采不到,只好叫人搬来龙虎凳。皇上刚上凳子,茶树又忽地往上蹿高了几丈。皇上气得吹胡子瞪眼睛,忙差侍卫抬来一架长梯,颤悠悠地爬上竹梯。皇上爬上一级阶梯,茶树长高一截;皇上再爬上一阶,茶树又往上长一截……就这样,皇上爬呀爬呀,茶树长呀长呀,一直伸入云天。皇上采不到神茶,怒发冲冠,下令砍茶树。谁知巨斧落下,寒光一闪,顶天茶树哗啦啦倾倒下来,压塌了皇宫,砸死了皇上,惊得文武百官抱头鼠窜。这时,天空忽地飘来一朵红灿灿的云彩,悠悠荡荡地降落在茶树墩上,茶树立时长出粗壮的枝干,绽出了紫红紫红的嫩叶。勤婆婆忙叫来后生搀扶着她爬上岩壁,仔细一瞧:哟,这哪是红云呀!分明是仙人穿的大红锦袍呢!她掀开红锦袍一看,只见原来青翠的茶树已变得满树红艳艳的,还熠熠发光呢!从此,人们就把这株茶树叫做“大红袍”了。

福建省武夷山有一种品质极为优异的名种茶树叫“不知春”。为什么叫不知春呢?传说有个叫寒秀堂的书生,平生爱茶如命,读《茶经》、吟茶诗、作茶赋、喝山茶。一天,他听人说武夷山山美、水甜、茶香,便要亲临其境,尝试一番。但来到武夷山后,不巧清明、谷雨已过,春茶采摘已毕,甚为扫兴。但他被武夷的山光水色吸引,顺得山路来到九曲边,看到了“水仙”茶,在九龙窠看到了“大红袍”,在慧苑坑看到了“白鸡冠”,在凤林丹岩看到了“吊金龟”等等茶树名种,只是茶树上的嫩梢芽叶已不多见。当他走到天游峰下的一块大石旁,忽闻到一股奇异的香味,似兰又似桂,清甜浓郁。顺着香味走去,来到一个阴暗冰凉的岩洞,发现在石头堆里长着一株大茶树,树叶又大又厚,满树郁郁葱葱,随风摇曳。寒秀堂忍不住感叹地说:“春过始发芽,真是不知春哪!”话音刚落,洞外传来一阵笑声,回头一看,原来是个红衣姑娘提着茶篮站在洞口,笑吟吟地说:“哎呀,‘不知春’这茶名起得真好,谢谢先生。”红衣姑娘是武夷山的茶姑,年年到此采摘香茶,但始终不知其名,刚才听到先生给茶树起了个美名,忙施礼道谢。寒秀堂却不好意思地说:“小生不过随口说说而已,既然姑娘喜欢这个名字,就管它叫‘不知春’吧!”从此“不知春”茶树名扬四方,所制香茶远销海内外。

福建省安溪县所产的乌龙茶中,数“铁观音”最为出名,这种名茶美如观音重如铁,味醇香浓,深受国内外茶客的喜爱。对这种茶树的由来,安溪民间流传着这样一个故事:相传,清乾隆年间,安溪西坪上尧乡松林头村,有一位老茶农叫魏饮,制得一手好茶,他每日晨昏泡茶三杯供奉观音菩萨,十多年来,从不间断,可见礼佛之诚。一夜,魏饮梦见在山崖上有一株透发兰花香味的茶树,正想采摘时,一阵狗吠把好梦惊醒。第二天起床后,他立即去屋后山崖,寻找那株茶树,果然在崖石上发现了一株与梦中一模一样的茶树。于是采下一些芽叶,带回家中,精心制作,然后烧水泡茶,顿觉浓郁的花香扑鼻,茶味甘醇鲜爽,精神为之一振。魏饮认为这是茶中之王,决心用压条方法进行繁殖。他先把茶苗种在家中的几个铁锅里,经过三年之后,茶树长得枝叶茂密,采下茶叶精工制作,果然品质依旧,香味浓郁。他把这些茶叶密藏于罐中,每逢贵客临门,便泡茶待客,品尝过的人个个称赞不已。一天,有位塾师尝过此茶后,觉得香味特殊,问是哪里来的,魏饮就将梦中见宝茶的事说了一遍,塾师认定这茶一定是观音托梦所赐,用铁锅栽种,茶叶重实如铁,于是对魏饮说:“这茶美如观音重如铁,又是观音托梦所获,就叫它‘铁观音’吧!”魏饮连声叫好。一传十,十传百,“铁观音”从此就名扬天下了。

“不知春”、“铁观音”是两种名茶,给这两种茶取名的一个是穷书生,一个是乡间塾师,都是出身寒微的读书人。他们是有文化的普通群众,正因为他们的参与为劳动者的创造和发现赋予一定的文化内涵。

而茉莉花茶的由来,传说是在很早以前北京茶商陈古秋所创。在中国古代商乃末流,茶商参与茶的发现与创造应当是顺理成章的事情。北京茶商陈古秋为什么想把茉莉花加到茶叶中去呢?其中还有个小故事:有一年冬天,陈古秋邀来一位品茶大师,研究北方人喜欢喝什么茶,正在品茶评论之时,陈古秋忽然想起有位南方姑娘曾送给他一包茶叶未品尝过,便寻出那包茶,请大师品尝。冲泡时,碗盖一打开,先是异香扑鼻,接着在冉冉升起的热气中,看见有一位美貌姑娘,两手捧着一束茉莉花,一会儿工夫又变成了一团热气。陈古秋不解地问大师,大师笑着说:“陈老弟,你做下好事啦,这乃茶中绝品‘报恩仙’,过去只听说过,今日才亲眼所见。——这茶是谁送你的?”陈古秋就讲述了三年前去南方购茶住客店遇见一位孤苦伶仃少女的经历,那少女诉说家中停放着父亲尸身,无钱殡葬,陈古秋深为同情,便取了一些银子给她,并请邻居帮助她搬到亲戚家去。三年过去,今春又去南方时,客店老板转交给他这一小包茶叶,说是三年前那位少女交送的。当时未冲泡,谁料是珍品。大师于是说:“这茶是珍品,是绝品,制这种茶要耗尽人的精力,这姑娘可能你再也见不到了。”陈古秋说当时问过客店老板,老板说那姑娘已死去一年多了。两人感叹一会儿,大师忽然说:“为什么她独独捧着茉莉花呢?”两人又重复冲泡了一遍,那手捧茉莉花的姑娘又再次出现。陈古秋一边品茶一边悟道:“依我之见,这是茶仙提示,茉莉花可以入茶。”次年便将茉莉花加到茶中,果然制出了芬芳诱人的茉莉花茶,深受北方人喜爱,从此便有了一种新茶类——茉莉花茶。

商榻阿婆茶的故事情节是这样的:传说很早很早以前,闻名中外的淀山湖中有九座美丽的山,山上的风景可迷人了!看了不禁让人心旷神怡,一位叫阿蒲的老婆婆就住在这多姿多彩的山上。她在山上种了许多心爱的朋友——茶树。阿蒲诚实、善良、心肠好,到了每年春季采茶的时候,总会带上她的茶叶四处走一走。路经商榻时她看见一群穷苦的乡亲们,就顺手送了一些茶叶给他们。以后每年都这样。从那以后,商榻就有了茶叶,乡亲们也开始养成用茶解渴的习惯。后来,人们为了纪念这位好心肠的阿蒲婆婆,就把喝的茶叫做阿蒲茶。后又把“蒲”改成了“婆”。从此商榻人喝的茶又有了一个更响亮的名字——阿婆茶,就这样阿婆茶就叫开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