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基层民主监督机制优化,促进善治与社会管理创新

基层民主监督机制优化,促进善治与社会管理创新

时间:2023-05-1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走向善治的趋势,在基层就是要强调公民与公民社会组织的参与与自治,实现政府行政管理与基层群众自治的良性互动。农村反腐倡廉工作面临的严峻形势对完善基层民主监督机制提出了紧迫要求。

基层民主监督机制优化,促进善治与社会管理创新

一、完善基层民主监督机制之于基层社会管理创新的价值

(一)完善基层民主监督机制是顺应基层社会管理走向善治趋势的必由之路

对“治理”的强调是现代公共管理领域的一个具有革命性意义的变化。从治理概念引申出的“善治”理论认为良好的治理就是在协商、合作基础上的“善治”。走向善治的趋势,在基层就是要强调公民与公民社会组织的参与与自治,实现政府行政管理与基层群众自治的良性互动。这一点在城市社区表现得尤为明显。计划经济时代,城乡居民被纳入一定的单位中,单位包揽了基层社会管理的全部事务。但随着单位体制的消解,社区居民从“单位人”转变为“社会人”,基层社会管理主体缺位的问题日益显现。居民在日常生活中遇到形形色色的问题,解决的主体应是单位抑或街道并不清晰,基层社会管理由此出现了“真空地带”。完善城市社区民主监督机制,就在于充分调动居民参与公共事务的积极性与主动性,以“公民”身份参与社区公共事务的治理,对社区公共事务的决策与管理进行监督,实现基层治理主体的多元化及治理民主化水平的提升。

(二)完善基层民主监督机制是融洽党群干群关系,调处社会矛盾与问题,做好群众工作,推动和谐农村(社区)建设的现实需要(www.xing528.com)

基层社会管理的目标是关系的和谐,核心是党群干群关系的和谐。完善基层民主监督机制,让基层民众参与到基层社会管理实践中,监督村干部、社区干部在基层民主决策民主管理中方方面面的工作,对基层管理展开全程、全方位、全员的监督,有助于及时化解和处理矛盾与问题,有助于沟通民情民意、赢得民众信任,有助于农村(社区)的稳定和谐。近年来,由于经济社会的发展,制度的不健全和监督的不到位,村级民主管理问题凸显,对村官的监督乏力,村级财务管理混乱,村干部滥用权力,农村基层干部违纪违法现象不断上升,坑农害农事件时有发生,涉农信访问题严重,等等,极大地损害着农村集体和农民的利益,完善民主监督机制已经成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的一大掣肘。基层民主监督机制的完善对于融洽基层党群干群关系的作用已经显现出来。随着村务监督委员会在我省农村广泛推行,2009年浙江省纪检监察机构受理反映农村党员干部信访举报17647件(次),较上年同比下降6.71%,2010年再下降15.5%。在该项制度的先行地区,制度创新的成效更加明显,后陈村自2004年6月成立村务监督委员会以来,通过实施有效的监督,共为全村节支480多万元,村集体收入从2004年的20万元提高到现在的260万元,同时呈现出干部“零违纪”、村民“零上访”、工程“零投诉”、不合规支出“零入账”的“四零”现象,党群干群关系得到明显改善。

(三)完善基层民主监督机制是推进农村反腐倡廉工作的紧迫要求

与西方国家实行土地私有制,村镇官员几乎无权无利,基层民主监督的重点不在农村基层恰恰相反,我国民主监督的重点和难点都在农村基层。我国农村土地为集体所有,农民拥有宅基地的使用权而没有所有权;不少村有相当比例的集体经济;村干部手中掌握着大到财务审批、土地流转、村级“三资”管理,小到农村低保金办理、计生救助公益金发放、征地拆迁款发放等各项权力。而且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加快,直接牵涉当事人经济利益的土地征用拆迁、基础设施建设、林业矿冶资源开发等事务日益增多,村干部经手的资金越来越多,权力越来越大,农村反腐倡廉工作的压力日益增大。据《2009年度全国民政事业发展统计报告》显示,近年来“村官”作为农村基层事务的管理者,在履职过程中涉及的经济利益越来越多。据最高人民检察院的数据,在2008年全国立案侦查的涉农职务犯罪案件犯罪嫌疑人中,农村基层组织人员有4968人,占总数的42.4%。农村反腐倡廉工作面临的严峻形势对完善基层民主监督机制提出了紧迫要求。浙江武义县后陈村创建的村务监督委员会是农村基层民主监督机制的重大创新,该项制度创新已经在农村反腐倡廉方面取得成效。村务监督委员会实现了村务管理与村务监督的有效分离,强化了对村级公共权力的监督,变革了村两委主要领导既是“裁判员”又是“运动员”的状况,使村级民主监督落到实处,提高了村民的自治能力,有助于预防村干部腐败。后陈村村干部自2006年村务监督委员会后“零违纪”的事实表明,完善的监督机制在防治腐败方面是可以有所作为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