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转型升级:促进各区域农业产业深化发展,建立农产品品牌标准化体系

转型升级:促进各区域农业产业深化发展,建立农产品品牌标准化体系

时间:2023-05-1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各区域要制订农产品加工品牌发展规划。大力发展无公害、绿色和有机农产品,建立和完善农业标准化体系、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体系和品牌农产品质量标准体系。以优质板块基地为重点,集中建设一批绿色、有机农产品生产基地,依靠品质打造品牌。总之,转型升级意味着长江经济带要积极发展现代农业,促进农业产业的深化发展,建成中国现代农业先行区。

转型升级:促进各区域农业产业深化发展,建立农产品品牌标准化体系

新时期,新特色,当前长江经济带农业发展在稳定粮食生产的基础上,确有必要积极推进农业结构调整和优化升级,加快发展农业产业化和现代化,促进一二三产业融合互动,提高农业发展的质量和效益。具体来说,农业产业结构转型升级主要包括如下四方面内容:

一是深入推进农业结构调整,切实稳定粮食生产。长江经济带内的长江中下游地区是中国重要的粮食主产区,粮食生产功能是该区域的主体功能之一,应建成中国粮食生产核心区,优化生产布局、稳定播种面积、提高投入效率,为保障区域和国家粮食安全作出应有贡献。“宜在成都平原、江汉平原、洞庭湖平原、鄱阳湖平原、太湖平原、宁绍平原、淮北平原等区域重点建设以稻谷为主的粮食产业带。”[7]同时,也应科学确定主要农产品自给水平,合理安排农业产业发展优先序,立足各地资源优势,大力培育特色农业。推进农业综合开发布局调整。支持粮食主产区发展畜牧业和粮食加工业,继续实施农产品产地初加工补助政策,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加大对生猪奶牛肉牛肉羊标准化规模养殖场(小区)建设支持力度,实施畜禽良种工程,加快推进规模化、集约化、标准化畜禽养殖,增强畜牧业竞争力。

二是以农产品加工园区和示范基地为主要抓手,加快农产品加工业集群集聚发展。要进一步加大政策扶持力度,鼓励各区域结合自身资源特点和传统优势,发展切合本地区实际的主导产业,推动农产品加工企业和优势、特色农产品向园区集中,并注重配套产业同步发展,形成产业集群。大力发展精深加工,建成中国农产品加工优势区。围绕大宗和特色农产品,提高农业龙头企业的辐射带动能力,重点培育一批中小型农产品加工企业,做大做强储运、加工环节,提高农业附加值。切实扭转当前农业生产能力强但加工能力弱、附加值不高的局面。在农产品加工园区建设过程中,强化上游产业链建设,着力规模化和标准化建设,提高农产品质量水平;特别重要的一点是农产品加工园区要取得长足发展,首先定位要明确,要以打造一流的农产品精深加工园区为目标,产品开发方面追求绿色、生态、专业、品牌、特色等理念。

三是加快科技创新,提升农产品科技含量和附加值。大力培育一批市场竞争力强的科技型龙头企业。鼓励龙头企业自身加大科研资金投入,建立新产品研发中心,将市场有效需求和精深加工紧密结合,严格落实鼓励农产品研发的财政、税收等优惠政策,鼓励企业加大自身研发投入或利用国家、省部级科技项目进行关键产品开发,支持企业引进并消化吸收发达国家农产品加工先进技术。同时,还要强化技术推广应用,为农产品加工企业及时搭建关键技术推广、转让平台并完善当前的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机制。尽快建立政府主导型体系和市场导向型体系相融合的多元化技术推广体系,为龙头企业提供技术服务。(www.xing528.com)

四是强化品牌建设,增强农产品营销能力和市场竞争力。各区域要制订农产品加工品牌发展规划。按照“集中力量、整合资源、强化培育、扶优扶强”的思路,统筹制订本地区农产品品牌培育发展规划。分年度、按计划、有步骤地培育发展农产品品牌,建立层级递进的品牌培育机制,把握层次,梯次推进,形成“培育一批、提升一批、推荐一批、储备一批”的品牌发展良好局面。积极推进农产品标准化生产。大力发展无公害、绿色和有机农产品,建立和完善农业标准化体系、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体系和品牌农产品质量标准体系。同时,还要推行品牌农产品标准化生产,实行全过程标准化管理。以优质板块基地为重点,集中建设一批绿色、有机农产品生产基地,依靠品质打造品牌。

总之,转型升级意味着长江经济带要积极发展现代农业,促进农业产业的深化发展,建成中国现代农业先行区。充分发挥长江经济带发展现代农业的资源优势、资本优势、技术优势、市场优势和区位优势,在稳定粮食生产的同时,大力发展现代化、生态型农业和都市农业,加快推进标准化生产和品牌化经营,着力打造现代农业发展先行区。农业产业的深化发展要充分考虑生态环境的承载能力,协调好城镇建设与生态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以良好的生态环境为城镇化建设提供支撑。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