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以品牌为引擎,促进文化产业发展升级

以品牌为引擎,促进文化产业发展升级

时间:2023-05-3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文化产业是打造文化品牌的基础,文化品牌是文化产业的旗帜。双牌县在对本地文化准确定位的基础上,激活并利用好该县的文化资源,重点打造双牌“山水、‘和’文化、历史、民俗、宗教”五大文化品牌,以品牌吸引资本、开拓市场,促进文化产业提质增效,推动文化产业转型升级带动文化产业大发展,彰显双牌历史文化之魂和现代文化之韵,全面提高双牌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以品牌为引擎,促进文化产业发展升级

文化产业使得城市更具有竞争力与创造力,而品牌就是影响力,品牌就是软实力。文化产业是打造文化品牌的基础,文化品牌是文化产业的旗帜。文化的竞争力来源文化的品牌效应。强势的文化品牌既可以是人,也可以是产品。文化品牌既是无形的文化资产,也是一笔巨大的文化财富。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积极培育文化品牌,并相应地形成各自的品牌效应,是做大做强文化产业的必备条件。

双牌县在对本地文化准确定位的基础上,激活并利用好该县的文化资源,重点打造双牌“山水、‘和’文化、历史民俗宗教”五大文化品牌,以品牌吸引资本、开拓市场,促进文化产业提质增效,推动文化产业转型升级带动文化产业大发展,彰显双牌历史文化之魂和现代文化之韵,全面提高双牌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1.山水文化品牌

何为山水文化?首先,山水,在古代作为自然的代称,具有自然的总体特征,代表着天地万物的根本性质。从现代旅游学的角度看,“山水”是一个具有美学科学和文化价值的景观,是专供人们进行游览、审美、科研、文化教育等精神活动的重要场所。自古以来人们认为对山水文化的最高领悟是“看山是山,看水是水。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看山是山,看水是水”。今人将山水之美分为雄、奇、险、旷、幽、秀、奥。山水与文化息息相关,紧密相连。山水是文化的载体,文化是山水的灵魂。“知者乐水,仁者乐山”这种“比德”的山水观,反映了儒家的道德感悟,把山水比作一种精神,更是把山水文化推向了更高的境界。

双牌县的地形地貌大体呈“九山半水半分田”的格局,是一个山、水、湖交相辉映的宁静美丽的山水小城,更是人和自然和谐相处的具有生态美的生态系统,中部潇水湖于崇山峻岭间曲折奔涌,全县森林覆盖率高达82%,属全国绿化模范县,山区水质、空气负氧离子含量远远高出国家标准,环境整体质量在全省排名前列,名副其实的“山美水也美”,优美的山水生态文化成为双牌一张靓丽的名片。总体来说,双牌县有着“两山一水一城”的山水文化格局,可谓是“江作青罗带,山如碧玉簪”。各色山水美景坐拥东、中、西三个部位:

东部。坐落着素有“明山千古仰,活佛万家朝”盛况阳明山,展现了“古、奇、灵、秀”的自然风貌。

西部。拥有着“紫金山万年青”的紫金山,满山遍布了茂密的竹海与嫩绿的青草,如同一个天然氧吧。

中部。闪耀着“百里平湖美如画,两岸青山千层绿”的潇水湖,浸染着浓郁的民俗文化和独特的风格;而地处三面环山的双牌县城,拥有徐霞客誉为“予历选山栖佳胜,此为第一也”的青龙洞旅游区。河东片,该处地理位置独特,开发价值极高,坐落着极具风格的永和公园、赛子岭公园、后龙山七彩植物园等。

2.“和”文化品牌

“和”文化是中华民族的大智慧,“和”文化在中国历史上源远流长,先秦典籍中与“和”有关的论述大量存在,《论语》中“礼之用和为贵”,《老子》中“物以和为常”等已渗透百姓日常生活习俗中,成为日用而不知的道德伦理规范。发掘传统文化中的“和”文化内涵,将其提升为今日中国处理国与国之间、人与人之间、人与自然之间关系的指导准则,标志着我们对传统文化的认识提升了一个层次,2014年5月15日,习近平在中国国际友好大会暨中国人民对外友好协会成立60周年纪念活动上的讲话中指出,“中华文化崇尚和谐,中国‘和’文化源远流长,蕴涵着天人合一宇宙观协和万邦的国际观、和而不同的社会观、人心和善的道德观”。在5000多年的文明发展中,中华民族一直追求和传承着和平、和睦、和谐的坚定理念。双牌作为中国广袤大地上的一个小小的县城,在传承中华源远流长的“和”文化中也树立和打造了属于自己的“和”文化品牌。

位于永州中腹的阳明山,是一座和谐美丽的千古名山,被称为“神奇的阳明山”和“灵山福地”,“和”文化的积淀十分深厚。阳明山的“阳”为“阝”(山丘)与“日”之组合,象征了天地之“和”;阳明山之“明”为“日”与“月”之组合,象征了阳刚与阴柔之“和”。自2005年双牌县举办首届阳明山“和”文化旅游节以来,到目前为止,已举办十一届,2018年4月26日在双牌县阳明山隆重举行的第十一届湖南·阳明山“和”文化旅游节暨“健康中国 魅力河山”2017国际越野跑挑战赛(和美阳明山站)更是把“和”文化品牌推向了全世界。为了更好地展示与弘扬“和”文化精神,在阳明山境内建造了一座“和”字展览馆,2010年开始起建,2011年4月21日,中国国民党副主席林丰正和海峡两岸关系协会会长陈云林共同为位于湖南永州的阳明山“和”字展览馆揭幕,“和”字展览馆以“和”字展为主题,同时通过书、画、文、摄影对阳明山进行了全景式介绍,并特别设置了两岸阳明山文化旅游交流情况展区,目前已集得连战、吴伯雄、宋楚瑜、郁慕明、蒋孝严等台湾地区政要名流及前联合国秘书长安南等题赠的一万余幅“和”字。这些风格各异的“和”字,带着浓厚的中国文化气息,饱含着和谐、和平、和美、和善、和睦的美好祈愿,成为中华“和”文化宝库的一枝奇葩和阳明山旅游文化的宝贵财富,使双牌“和”文化形成了一定的品牌效应。

3.历史文化品牌(www.xing528.com)

历史文化是城市文化形成的基础,其中包含着城市的精神、观念、信息、知识等,承载着城市的过去、现在和未来。我国历史悠久,每座城市都有其深厚的历史底蕴,如建筑古迹,提到天坛、故宫、天安门,人们就会想到北京;提到钟鼓楼大雁塔兵马俑,人们就会想到西安等。每一种文化都代表着一个地方的特色风情,历史文化俨然已成为一座城市的文化名片,与城市的发展息息相关,纵使高楼林立、车水马龙,也淹没不了历史的痕迹。历史文化在城市发展中发扬着自身独特的魅力,融入其中,早已成为城市文化的一个品牌,发展自身的同时支持了城市的发展,丰富了城市文化。永州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而双牌紫金山北部的永山、永水是永州历史的正源,所谓“永山永水出永州”,双牌是永州的发源地,也是永州文化的发祥地。双牌历史文化古迹甚多,现有1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岁圆楼古建筑群”。同时理家坪乡坦田村又获“国家历史文化名村”和“国家首批传统村落名录”称号,县江村镇访尧村被列入第四批中国传统村落名录。有3处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7处市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馆藏文物100余件(其中珍贵文物12件)。双牌深厚的历史文化品牌体现在以下各个方面:

在古建筑方面,双牌县有始建于宋、重修于明的阳明山佛殿——阳明山寺(万寿寺),该寺坐北朝南,重脊飞檐,油漆彩绘,雕梁画栋,金碧辉煌;有岁圆楼、访尧古村、吴家大院、邓家大院、塘基上村,这些村落的建筑构思巧妙、雕工精细、气势宏伟,令人叫绝,属典型的湘南古民居建筑的代表;有永山庙,该庙在双牌县城南5千米处,始建于明成化五年(1469),重建于万历七年(1579),清雍正元年(1723)扩建,明隆庆五年(1571)《永州府志》记载:“西南一百里为永山。永水出焉,永(永州)之得名以此。”这就是前文所说的“永山永水出永州”的佐证;有象庳寺,该寺位于县南34千米江村访尧。清光绪三年(1877)《道州志》载:“舜葬九嶷,象来至此,后人立庙,名曰鼻亭神,唐薛伯高曾毁之,后乡人复建。”永州司马柳宗元著有《毁鼻亭记》。

在古石刻方面,秦代,高士周贞实遁居淡岩,始皇三召不赴,却常游承平洞,留有“贞实来游”摩崖石刻和上梧江《赎田小碑》、《阳明山古井古塔古石刻》等。

在古文学方面,有关于双牌县的名家名作不少。唐大历二年(767),元结沿潇水还州,逢春水舟行不进,逐作五首欸乃曲。唐柳宗元撰写的《毁鼻亭记》、《游黄溪》流芳青史。明崇祯十年(1637)三月十五日,徐霞客游览泷泊“出水崖”(古称“黑风洞”,亦名“黑岩”,1998年易名“青龙洞”),留下世代传诵的著名游记。明陈三绩《游永山永水》,董廷恩《泷泊早发》,清桑日昇《阳明山》和《拟游阳明山之作》,清徐旭日《吹潇水》,民国时期周世澍的《江村八景》及民间传唱的《瑶族情歌》、《山歌》、《水陆歌》等,脍炙人口。

在历史事件方面,双牌县也在历史的车轮上留下了自己的痕迹。清顺治十一年(1654),清兵进驻永州,境域始属于清。康熙十八年(1679)三月,吴三桂称帝后兵溃败至境内(今茶林)。咸丰九年(1859)太平天国北征,翼王石达开部攻永州未克,退驻辛乐洞(今茶林)休整。民国15年(1926)七月,欧阳立点燃双牌农民运动革命烈火。民国23年(1934)8月,由中共中央党代表任弼时、军团长萧克、政委王震、参谋长李达、政治部主任张子意率领的中国工农红军第六军团长征突围过境双牌。1938年1月,成铁侠在阳明山区组建4000余人的“中国抗日义勇军第九路军”。抗日战争时期,著名的“黑神岭战斗”、“唐家岭战斗”、“麻滩战斗”、“辛乐洞战斗”、“寒鱼塘战斗”、“带湾洞战斗”、“张家冲战斗”、“青山里战斗”。这些战斗歼敌43人,俘虏2人,为后人留下爱国主义凯歌。1944年8月,中国共产党创始人之一李达为避日本侵略军追杀,与妻子石曼华携儿带眷22人,隐居紫金山桃木螺张大元家70天。1963年11月,中共中央中南局第一书记陶铸等视察双牌水库。陶铸即兴挥毫,写下“双牌水库”四个遒劲大字。1975年10月,泷泊林场在县城西山绿化时,用梓树苗栽种“绿化祖国”四个大字,每字占地1.53公顷,创下吉尼斯纪录。

在历史人物方面,双牌这方古老而年轻的神奇土地,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孕育出无数名臣武将,哲人才子,赤子精英。宋初以来,境内考取秀才82名,举人14名,进士3名。清时,邓名利扶危济困,修路架桥,行善好施,名扬州府。国民政府军魏翱、袁大统、唐铁城等高级将领从这里踏上从戎之路。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欧阳立、卿三定为共产主义事业英勇献身。

4.民俗文化品牌

民俗文化是一个民族或一个社会群体在长期的共同生产实践和社会生活中逐渐形成并且世代传承的一种较为稳定的生活文化现象。中国古代的民俗就是百姓的习尚、民间习俗。“民俗”一词在我国很早就出现了。《管子·正世》有“料事务,察民俗”。《汉书·董仲舒传》中写道“变民风,化民俗”。民俗文化作为民众习得、传承和积累文化创造成果的一种重要方式,具体反映在民族的生产、岁时节日、婚姻丧葬、文娱活动、道德礼仪等方面。

双牌山清水秀,风光如画,虽建县时间不长,但民俗文化悠久,质朴醇厚。原始社会末期,双牌属于“三苗国”领地。后“三苗西徙”,舜赦封亲弟象于有庳(今双牌江村一带),始有部落人群入境。明天顺年间(1457—1467),部分瑶族进山游居,为泷泊土著人始祖。明初,“朝廷下徙民之令,以定湖湘”。大量客籍人口从江西等地迁徙而来,插标占地,开荒农耕,繁衍后代,生存发展。同全国各地一样,双牌民俗内容涉及农耕劳动、日常生活、岁时节日、人生礼仪、婚丧嫁娶等各方面,但其也有自己的“个性”,例如麻江、茶林一带的半年节,泷泊镇、五里牌镇等地中秋节粽子,江村、理家坪等地的行酒令,双牌县理家坪乡的彩调,上梧江瑶族婚庆礼仪,泷泊奇人绝技表演都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色。双牌县对该县的民俗进行挖掘、整理并用文字的形式记录下来,先后组织出版了《双牌·民俗考》、《泷水民俗实录》(双牌县第一本有关“非遗”方面的书籍)一书,该书对流传在双牌境内的主要民俗进行了较为完整的记录,这为整合民俗文化资源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同时,双牌县组织开展民俗体验游,并利用双牌县2016年将县级非遗项目“江村剁椒河鱼”成功申报为市级非遗代表性项目的有利契机,构建具有县域特色的民俗饮食文化品牌,由此带动整个县域经济的发展。

5.宗教文化品牌

千百年来,宗教文化作为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在教徒的精神生活中发挥着作用,而且对社会的精神文化生活也产生了影响。浩如烟海的宗教典籍,丰富了传统历史文化宝库。宗教在漫长的发展历程中,形成了浩繁的书籍、绘画、建筑等宝贵财产。它们跨越历史的时空,传承着深厚的宗教文化传统。双牌阳明山自古就是湘南著名的佛教圣地,自东汉起,这里就是周边地区的朝拜圣地,明朝嘉靖年间,高僧郑秀峰潜心修禅,在此坐化成佛,其肉身不朽,被民间奉为“七祖”,嘉靖皇帝赐楹联“明山千古仰,活佛万家朝”,改阳明山寺为万寿寺,万寿寺因此声名鹊起,千百年来香火鼎盛不衰。特别是每逢农历十月初二“七祖”庆诞,善男信女聚集达数万之众。双牌县广泛搜集整理有关“七祖佛爷”传说的故事和史料,深度挖掘“佛教文化”的底蕴内涵和人文价值,编撰了《七祖佛爷的传说》的有关文字、视频资料,并在网络上进行传播,借“活佛效应”提升双牌佛教文化的影响力。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