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货币流通速度对经济的影响及其不稳定性

货币流通速度对经济的影响及其不稳定性

时间:2023-05-1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对于货币发行当局来说,有意义的是总量层面的货币数量,可是,却缺乏总量层面的关于货币流通速度的直观指标。这是不同学者关于货币流通速度的判断发生分歧的原因之一。最后,经验观察表明,货币流通速度是非常容易发生变化的,并且,由于通信技术与市场机制的进步,其平均速度也是历史性地加快的。由此我们可以知道,在经济危机期间,货币流通速度必定是在大幅度减缓的。货币流通速度的不稳定增加了货币议题的复杂性。

货币流通速度对经济的影响及其不稳定性

货币数量的讨论已经大体上包含了对于货币理论中其他元素的讨论,因此,本小节的任务只是再就这些其他元素作一些补充论述。

货币的运动速度与货币的数量是一枚硬币的两个侧面。一旦我们理解了货币的实体性质,这两个变量也就会同时出现。一定时期的商品交易总额,是由该期间的货币存量通过多次周转来完成的(这体现为交易方程式MV=PT。M:货币数量;V:运动速度;P:物价;T:商品交易量),这一点在逻辑上是没有疑义的。但是,我们首先需要区分总量与个量。对于货币发行当局来说,有意义的是总量层面的货币数量,可是,却缺乏总量层面的关于货币流通速度的直观指标。展现在我们眼前的通常都是具体的货币流动现象。资金都是一笔笔地分别把持在不同个人或机构的手中,他们出于不同的具体需要来持有和运用资金,因而,每笔具体资金的流通速度必然都是有所不同的,而宏观层面的“货币流通速度”必然也就只是一个抽象的和平均的概念。这是不同学者关于货币流通速度的判断发生分歧的原因之一。

其次,货币也可以用来作为价值储藏的手段。但是,需要强调的是,价值储藏功能与商品交易功能之间并不存在鸿沟。一笔用来储藏的资金可以理解为它会在比较遥远的将来用于商品交易,因此,它的流通速度只不过慢于普通的资金而已。在所观察的全部期间,该笔资金一直处于储藏状态,也即表明它的流通速度为零,不可能所有的资金都处于储藏状态。部分资金被储藏,通常正是以其他资金处于流通之中为条件的。这些道理,保证了基于现金余额的货币理论(剑桥方程式)与基于商品交易的货币理论(交易方程式)之间在本质上是等价的。对于货币存量的“充分利用”,如同对于商品存量的“充分利用”一样,总是在一定的流转速度上而言的。这是它们共同作为“客观实在”的一个后果。这个速度总是介于0~+∞之间,个别货币与个别商品的流转速度可以为零,但整个经济体的平均速度则一定大于零,但是,无论个量还是总量,其流转速度都不可能为无穷大——否则就又回到了新古典主义

最后,经验观察表明,货币流通速度是非常容易发生变化的,并且,由于通信技术与市场机制的进步,其平均速度也是历史性地加快的。这一点也可以大致上作为一个算法式的推论。设想一下微观当事人的行为。一个人去买卖商品,或者去银行,他的货币就会流动;要是不做这些事,货币流动也就会停止。一个人行事积极、乐观或者急躁,货币就流动得快;行事犹豫、悲观或者懒惰,货币就流动得慢。再扩大一点范围。一些或大或小的社会性事件,必然也都会影响人们行事的节奏,从而改变货币流通的速度。社会中每天发生无数的结构性变化与进步,也都可能影响货币流动速度。例如,手机支付如今愈益流行。持有手机的人随时可以远程调动他的银行账户中的资金,这种便利的资金调动也就替代了支票。与使用支票的情况相比,货币流通速度提高了,但货币数量却因为不必再保留诸如支票存款之类的备用金而下降了。由于异质性与异步性的存在,这种种变化固然大都可以相互对冲,但也不大可能恰好完全对冲掉,以致完全不反映在宏观层面上。由于货币发行者总是在货币增量的层面上进行工作的,因而,平均货币流通速度的任何幅度不大的变动,也就有可能对实际货币供应(MV)产生重要的影响,因而就可能需要引起货币管理当局的密切注意。

不仅如此,个体的行为并不只是相互对冲的,而且还会相互叠加和强化。在通常所称的“系统性的”变动中,大量的当事人可能会发生同步性的行为变化,以致货币的总流通速度大幅度变动。这一点并不是现场观察到的,而是我们推测出来的。例如,在美国联邦储备委员会治理美国次贷危机的这些年间,美联储资产负债表已经扩大了数倍,而美国经济依然未表现出通货膨胀的迹象。由此我们可以知道,在经济危机期间,货币流通速度必定是在大幅度减缓的。

货币流通速度的不稳定增加了货币议题的复杂性。即使货币存量维持不变,货币流通速度本身也可以给经济加温或者降温。这就好比马戏团表演的“笼中飞车”节目:当金属笼中的自行车加速时,它就会脱离地面,在半空中逐级地向上盘旋;而当自行车减速时,它又会逐级地向下盘旋,回到地面。当然,货币不会平白无故地加速。货币运动的加速一定是因为当事人突然变得忙碌起来了,要做的事情变多了。这种加速通常意味着商品运动的加速。商品要想加速运动,就要通过提价的办法,诱使货主放弃对货物的占有,而进入流通状态。所以,倘若当事人同步地变得乐观而进取,这就足以引发物价的普遍上涨。这正是各前社会主义国家在改革初期普遍发生通货膨胀的原因。这与货币(基础货币)的供应数量之间没有直接的关系,尽管调节货币供应可以对通胀产生抑制作用。(www.xing528.com)

对于上面的论述,质疑者可能会说,货币流通速度的提高增加了经济中的债权债务量,同样也会增加银行的存款数额,因此,如果按照存款数额(尤其是M2及以上)来统计货币量的话,货币的数量同时也就会增长;所以,货币流通速度不可能单独变化,它总是会自动地引起货币数量的变化。这是概念的定义与统计问题,我们无意在此作进一步讨论。不过,借着这个机会,笔者可以来表达一点与传统论述有所不同的东西。

首先需要澄清的是,这里所关心的货币数量,是指可以直接用于中央银行进行操作的货币的数量,而不是在基础货币基础上所衍生出来的高阶的货币;后者对于央行的货币发行是没有直接意义的。自从进入信用货币时代以来,货币发行实际上已经成为一个不可回避的、核心的经济理论问题。央行发行给商业银行的货币,经由商业银行与客户之间的“贷款—存款—贷款”的反复循环,可以数倍地进行放大;这称为“存款创造原理”。这是任何一部货币银行学教科书都要讲授的内容。但是,这种讲授给人一种印象,即存款(或者货币)“真的”被创造出来了,新创造的存款似乎是独立的,它与原来作为基础的存款之间似乎不存在什么联系。这当然是不正确的。即使这不是主流学者的真正的意思,这种论述至少也是片面的和误导性的。笔者认为,这是新古典主义的方法在货币银行学中的一种反映,即重视静态而不是动态,重视状态而不是过程。新创造的存款绝不是完全独立的,它不像一笔基础货币与另一笔基础货币那样是彼此独立的,消灭其中的一笔不会影响到另一笔。恰恰相反,高阶存款与低阶存款之间是相互连带的;低阶的存款不存在了,高阶的存款在逻辑上也就没有理由存在。这个道理被异步性所掩盖了,如甲客户意欲抽走他在某银行的存款,按说,只有把根据他的存款所发放的贷款收回,才能满足甲的要求;但是,这通常是来不及的。那么,银行怎么解决这个问题呢?办法就是:银行要么动用储备金(其数量通常只是存款总额的一个零头),要么重新去向其他放款人进行融资,要么则把从其他储户那里新获得的存款交付于甲。由于甲抽走存款的同时其他人(甚至绝大部分)并不都这样做,而相关当事人的数目庞大,所以这种辗转腾挪通常是容易实现的。甲把存款转移到了另一家银行,而其他的存款却可能同时从别的银行转移进来。存款就是存款,它上面没有什么标记,因而可以自由地相互替换。

以上指的是“正常情况”。正是因为过于关注这种“正常情况”了,以致主流学者把它误会为“全部的情况”“非常的情况”就被忽视了。假如有一天,全体(或者相当比例的)储户突然同步地行动,向各个银行要求提取存款,又怎么办呢?答案就是:金融危机将会发生。这时,新增的存款再也不足以兑付要求提取的存款了,于是,银行将会加紧回收贷款,以及取消发放新增的贷款。债务人以存款归还贷款之后,存款总额将会下降,这将进一步限制银行发放贷款的能力。当初存款的扩张是如何发生的,此时反向的存款收缩过程也就同样会发生。[6]收缩过程具有一种自我强化的倾向。假如宏观经济管理当局处理不当,收缩过程就会持续下去,直至引起一场大型的危机。

这种已经为人们所熟悉的扩张与收缩、正向加速与反向加速的过程提醒我们,展现在我们面前的货币绝不是完全并列的和相互独立的;即使品种完全相同的存款,其实也不一定是同质的。假如银行用提取时间来标识每一笔存款,那么,由它所衍生的贷款与存款也就都要标识到期的时间。这些时间将是相互关联的。从这个意义上说,其实没有存款被创造出来。只是,由于不同笔货币之间可以相互替代,导致银行无法确切地做出这种标识,这才将各笔存款简单地混同在一起了。

这种把串行关系误解为并行关系的弊病与主流经济学把正常状态误解为“全部状态”是相类似的。这种误解导致经济学成为一门“要么就说废话、要么就没有用”的学问,即当经济处于正常状态时,经济学家们说经济是可以处于正常状态的;而当经济处于危机之中时,他们说这只是少数的例外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