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岑巩县:精准出击,“四场硬仗”攻坚脱贫

岑巩县:精准出击,“四场硬仗”攻坚脱贫

时间:2023-05-1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为深入贯彻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基本方略,岑巩县坚持对症下药,靶向治疗,找准穷根,精准施策,重点打好产业扶贫、基础设施建设、易地扶贫搬迁、教育医疗住房“三保障”“四场硬仗”,全面推进脱贫攻坚落地落细落实。全力打好教育医疗住房“三保障”硬仗。探索打造“电子信息+教育”扶贫新模式拔穷根。该模式被教育部连续三年评为“直属高校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十大典型项目”。

岑巩县:精准出击,“四场硬仗”攻坚脱贫

为深入贯彻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基本方略,岑巩县坚持对症下药,靶向治疗,找准穷根,精准施策,重点打好产业扶贫、基础设施建设、易地扶贫搬迁、教育医疗住房“三保障”“四场硬仗”,全面推进脱贫攻坚落地落细落实。

全力打好产业就业扶贫硬仗。聚焦产业发展“八要素”,以标准化、规模化、品牌化、组织化、市场化“五化联动”为抓手,大力推进坝区“两业”、山上“两茶”、林下“两林”、庭院“两养”主导产业发展,直接带动5.26万贫困群众增收。为全县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开发公益性岗位6739个,落实就业援助补贴1427人,累计开展贫困人口技能培训15663人次,每年平均实现贫困家庭劳动力转移就业1.74万余人,岑巩经济开发区可提供就业岗位6000余个,24个就业扶贫车间解决就业2541人,全县所有贫困人口实现产业就业全覆盖。面对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为降低疫情影响,积极采取免费输出就业、稳步复工复产、春耕生产、林下经济发展、产业项目建设、公益性岗位开发、秋冬种等系列有效措施,千方百计通过发展生产和稳岗就业助推贫困群众持续增收,为脱贫攻坚巩固提升提供有力支撑。

为重点解决部分村寨无产业发展基础、无能人引领带动、无致富门路的贫困群众增收问题,创新探索出产业扶贫“异地置业”模式,拓宽山区贫困群众“脱贫路”,即以村党支部为纽带、以坝区为载体、以企业为龙头、以能人为头雁,通过强村带弱村、坝区带山区、企业带农户、能人带穷人模式,推动贫困村的帮扶资金异地投入、扶贫产业异地发展、贫困群众异地增收。全县共建成产业扶贫异地置业示范点24个,利益联结贫困户2941户11403人,该模式2019年在全省推广。

全力打好基础设施建设硬仗。建成农村“组组通”公路716公里,30户以上村民小组100%通硬化路,实现农村公路“组组通”;建成228个农村饮水安全提质改造项目,全县农村饮水安全水量、水质、方便程度、供水保证率均达到标准,实现安全饮水“户户有”;实施3.86万户“广电云”户户用工程建设和农村电网改造工程,全县30户以上自然村寨通信网络全覆盖,农村用电得到全面保障,实现电力通信“处处联”;全面开展农村环境卫生综合治理,改造农村户用厕所7447个,实施串户路894条472公里,新安装太阳能路灯2.2万盏,实现人居环境“家家美”。

全力打好易地扶贫搬迁硬仗。坚持把易地扶贫搬迁作为脱贫攻坚的“当头炮”,累计投入资金11.6亿元,在最好的地段建成易地扶贫搬迁安置房37.6万平方米,“十三五”期间累计搬迁贫困群众18876人,实现群众“搬得出”;全力推进易地扶贫搬迁后续服务“五个体系”建设,同步抓好后续服务管理工作,专门成立4个社区服务中心,配套建设学校、卫生室、警务室等,全面落实搬迁群众与搬入地居民享受同等教育、医疗等公共服务,实现群众“稳得住”;通过园区就业、劳务输出、扶贫车间、公益性岗位等途径,采取劳动技能培训、提供就业岗位、安置点附近布局产业等方式着力带动就业,大力扶持搬迁群众自主创业,确保有劳动力的搬迁家庭至少一户一人就业,实现群众“逐步能致富”。(www.xing528.com)

全力打好教育医疗住房“三保障”硬仗。2014年至2020年,累计实施危房改造11837户,同步实施改厨、改厕、改圈5269户,实施住房透风漏雨整治2886户,全县农村住房安全问题已全部消除,实现住有所居。

全面落实教育扶贫资助政策,适龄残疾儿童少年入学率和送教送关爱上门服务率达100%,严格落实“七长”责任制,义务教育阶段无失学辍学学生,实现学有所教。探索打造“电子信息+教育”扶贫新模式拔穷根。依托杭州电子科技大学定点帮扶岑巩资源,围绕打造黔东教育高地目标,以实施教育培训千人计划、科技赋能跃升计划、教育发展均衡计划和教育扶贫聚力计划为抓手,打造“电子信息+教育”扶贫新模式,大力发展普惠式教育,让更多的寒门学子圆了大学梦。该模式被教育部连续三年评为“直属高校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十大典型项目”。

特困失能老人入住县福利中心(岑巩县民政局/供图)

岑巩县人民医院成功创建为二级甲等医院,建成11个标准化乡镇卫生院、110个村级卫生室;全县建档立卡贫困人口新农合参合、资助参合、大病救治、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均达100%,基本医疗、大病保险、医疗救助实现全覆盖,实现病有所医。农村低保与建档立卡贫困户衔接率达81.7%,特困补助、临时救助、慈善救助、残疾人“两补”等政策全面落实,完成468户1837人搬迁群众“农低保”转为“城市低保”。2014年至2020年,累计发放各项救助资金4.2亿元,救助对象16万人次,实现困有所济。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