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改革开放时期的反贫困实践及农产品市场制度改革

改革开放时期的反贫困实践及农产品市场制度改革

时间:2023-05-1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上,党中央正式宣布在全国开始全面推行改革开放战略,强调了发展生产力对扶贫和经济发展的重要性。为了从根本上解决广大农民的生存问题、解放农村经济发展的潜力,彻底的经济制度改革迫在眉睫,中国以体制改革为开端,展开了一系列新的反贫困实践。(二)农产品购销制度改革政府同时对市场制度进行了一系列改革与调整,除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施,还大力推进农贸市场的改革。

改革开放时期的反贫困实践及农产品市场制度改革

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上,党中央正式宣布在全国开始全面推行改革开放战略,强调了发展生产力对扶贫经济发展的重要性。为了从根本上解决广大农民的生存问题、解放农村经济发展的潜力,彻底的经济制度改革迫在眉睫,中国以体制改革为开端,展开了一系列新的反贫困实践。

(一)农村体制改革

1979年,在中共中央的领导下,我国政府开始逐步推动以家庭联产承包为主的责任制来代替以人民公社为主的集体经营体制的改革。在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有关规定中,集体仍享有土地的所有权,但“分田包产到户,自负盈亏”,即将土地的经营权按户均分给农民,交由各家各户自主经营。它的推行使农民享有了农业生产的自主权,激发了他们的劳动积极性,刺激了竞争意识,释放了农村生产力。与新中国成立初期的救济式扶贫政策不同,相较于救济式扶贫短期、小范围、暂时性的特点,改革开放后的扶贫政策是大规模的,它建立在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基础上,将扶贫工作从农村救济中分离出来,通过解放生产力,拉动经济发展,将每一户、每一人都拉进自主性生产的大潮里,从根本上扭转了农村的经济发展形势。

(二)农产品购销制度改革

政府同时对市场制度进行了一系列改革与调整,除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施,还大力推进农贸市场的改革。农产品的增产激发了市场的活力,在有序竞争的前提下,政府鼓励开发和解放市场的自由度,放宽和调整对农产品的价格约束。市场机制对农村经济的配置及推动产生了巨大的作用。自由、活跃的市场带来了更多的交易机会和收入,将众多农民拉出了贫困线,甚至脱贫致富。(www.xing528.com)

(三)开发式扶贫

在1978年到1985年这一阶段,我国主要采取的是以区域开发为特色的开发式扶贫方式,重点是农村经济改革和小规模的区域扶贫,在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基础上,改善贫困地区生活和生产条件,通过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公共服务、提高社会保障等手段来提高贫困地区的生产水平、以刺激经济发展来解决贫困问题。同时,政府设立了专项资金向贫困地区提供财政支持,如1980年设立的“支持经济不发达地区发展资金”,对部分极度贫穷地区进行重点帮扶等。

(四)其他改革政策的推广

在进入改革开放时期之后,我国推行了一系列的社会政策,这些政策都直接或间接地促进了我国反贫困事业的发展。(1)鼓励发展乡镇企业。改革开放后,乡镇企业的兴起与发展改变了农村的产业结构,使部分农村摆脱了以农业为主的单一生产方式,逐渐发展起工业、服务业等第二、第三产业,带动了当地经济的发展,提供了更多的就业岗位,减少了贫困人口的数量。(2)逐步开放对劳动力输出的限制。在各级政府的统一管理下,允许农民进城开店设坊,兴办服务业,提供各种劳务。对农村劳动力输出限制的放宽,是符合我国当时国民经济发展趋势的,对劳动力的分配进行了合理的控制与疏导,同时也扩大了农村贫困人口的就业途径和就业辐射范围,很大程度上减轻了农村的贫困问题。除了以上两大综合性扶贫政策的推广以外,党中央和各级政府还采取了其他一系列相对有针对性的政策来解决贫困问题。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