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轩辕氏及其他神话人物的创新造船技术

轩辕氏及其他神话人物的创新造船技术

时间:2023-05-1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14]类似的记载还有:轩辕氏“变乘桴以造舟楫”,“共鼓、货狄作舟”“巧垂作舟”“伯益作舟”“虞姁作舟”“番禺作舟”“化狐见鱼尾划水而游,乃剡木为楫以行舟”。燧人氏时代“以匏济水”。古文献记载“燧人氏以匏济水”,而后“伏羲氏始乘桴”,正说明了从浮具到筏子一前一后的阶段性。“筏”,是这类新型水上工具的通称。

轩辕氏及其他神话人物的创新造船技术

在原始人群活动的地方只要有河、川、湖、海等水域,只要人类需要捞取水上动植物为食,人们都能够各自创造出借以在水面活动的工具。

中国的地理环境亦有利于水上工具的使用与发展。远古时期的自然条件远比后世优越。在中国的广袤大地上气候湿润,森林密布,河湖罗布,水域辽阔。虽然后世的气候条件发生了变化,多种原因使优良的环境受到不同程度的破坏,特别是北方地区相对干旱,但就全国而言,我国河川纵横,其中流域面积超过100平方公里的多达5万条,流域面积超过1500方公里的也有150条之多。全境湖泊众多,星罗棋布,仅面积在l平方公里以上者就多达2800个。此外,我国东临太平洋,渤、黄、东、南四海自北而南依次排列,海岸线长达18000公里。辽阔的河、川、湖、海水面正是水上工具大好的用武之地。

中国古代文献对水上工具的产生有多种不同的记载。《周易·系辞下》曰:“黄帝、尧、舜垂衣裳而天下治,盖取诸乾坤。刳木为舟,剡木为楫,舟楫之利以济不通,致远以利天下。”[14]类似的记载还有:轩辕氏“变乘桴以造舟楫”,“共鼓、货狄作舟”“巧垂作舟”“伯益作舟”“虞姁作舟”“番禺作舟”“化狐见鱼尾划水而游,乃剡木为楫以行舟”。当时毫无疑问已经使用了水上工具,但并非某一个人所创造。远在以他们为代表的不同阶段已分别制造和使用了不同质地、不同形状的水上工具。

水上工具产生于原始社会的渔猎时期。当时,捕鱼和狩猎是原始人群的主要生活来源。捕捞鱼类和其他水生动植物,必然要接触河川湖泊,甚至要征服水面。生活的需要促使人们去寻求有利于水上活动的工具。

水上工具的产生也遵循着师法自然这条规律。《淮南子·说山训》曰:“窾木浮而知为舟”。《世本》也说:“古者观落叶因以为舟。”两书所记都说明了自然现象对人类创造发明的启示作用。在河川湖泊等水面上,漂浮游移着无数的残木、败叶。开始,人们对之司空见惯,不以为意。但当人类萌发了寻找水上工具的愿望之后,再见到这些自然现象就从中受到了启发,于是制出和使用了漂浮器、筏子和独木舟

在水上工具中,浮具是最先出现的,其次是筏子,然后是独木舟。中国的独木舟人约产生于原始社会旧石器时代末期,距今约一万余年。中国水上工具的出现和发展也是多元的。长江以南地域毋庸多说,自远古至今就潮湿多雨,水面广阔。就以长江以北地区而言,远古时的气候也比后来温暖、湿润得多。由秦岭至燕山一带的山岭和高原上,都是茂密繁盛的森林,从山麓的丘陵地带以至南面的大平原上,布满了纵横交错的大小河流与成片的沼泽,在河流与湖泊间则形成灌木芦苇丛生的茫茫原野。繁衍生息在江南、江北的原始人群经常接触水面,都能见到空木、败叶在水面漂流的自然现象。他们为了捕捞食物,为了种族的生存,都有可能因地制宜地制造出水上工具。目前在我国东北、大西北、沿海地带、江南水网地区各自发现了属于原始社会时期的船型陶器、岩画船图和木桨,独木舟实物,就是有说服力的证明。

1.浮具

人类水上工具有三大类:其中筏子和舟船各属一类,筏子、舟船以外的各种可在水面上活动的漂浮器物归为另一类,称为浮具。浮具的出现早于筏子和独木舟,所以它是原始人群最先使用的水上工具。

在可作为浮具的物体中,最容易找到的是倒伏的树段、脱落的树枝和多处可见的竹竿与芦苇了。人们捞取一段漂流的树干,伏在上面,就可进行简单的水上活动。汉字中的“槎”字原意为连干带枝的树段,如树杈。古文献把搓作为舟船的同义词,多次出现“浮槎”“乘槎浮于海”等字句。由于年代久远,古人不明了原始人群曾以天然树杈做浮具使用,于是将“槎”神化,视为神仙所造,圣贤隐士之流所乘,又称之为“仙槎”。这种认识长期流传。

树段、竹竿、芦苇等有的浮力小,需成束使用,有的本身吸收水分,不免降低了浮力。人们进一步寻求浮力大、防水性强的材料来做浮具。燧人氏时代“以匏济水”。匏即葫芦,又称为瓠、壶等。葫芦家族具有自身体轻、不吸水、浮力大的优点被人类选用做浮具有其必然性。中国古代有种大型葫芦。“惠子庄子曰:‘魏王贻我大瓠之种,我树之成,而实五石。’”这样一个大葫芦就可乘载一人。即使小些的葫芦,如将数个连用,也能够安全渡人。一般来说,是将三四个葫芦串接起来缚在腰间,入水后人半沉半浮,用手脚划水前进。这种葫芦浮具还有一个雅号,叫作腰舟。

用葫芦做浮具沿用了很长时间。《周易·泰》曰:“包荒,用冯河,不遐遗。”[15]疏注解释为:“用冯河者,无舟渡水,冯凌于河。”[16]意思是:因无舟可乘,就用浮具渡河。其他文献也有以匏做浮具的记载,《诗经》云:“匏有苦叶,济有深涉。”认为葫芦的味道虽然苦涩,不便食用,但能作为浮具渡水。又如《庄子》记曰:“今子有五石之瓠,何不虑以为大樽,而浮乎江湖!” 同书注云:“樽如酒器,缚之于身,浮于江湖,可以自渡。虑,犹结缀也。案,所谓腰舟。”

2.筏子

筏子脱胎于浮具,是浮具发展的必然结果。古文献记载“燧人氏以匏济水”,而后“伏羲氏始乘桴”,正说明了从浮具到筏子一前一后的阶段性。

浮具有明显的缺点。人们寻求比浮具更好的水上工具,他们试验着把单体浮具组成为复合浮具,把若干根树干或竹子并排地捆扎起来,于是出现了筏子。

“筏”,是这类新型水上工具的通称。古代因其大小、地区、质地之差别而有泭、筏等不同称谓:“木曰,竹曰筏,小筏曰泭。”

图24 筏子

制造筏子的材料多选用树干、竹竿、芦苇等物体,将它们横向排列,然后用野藤、皮条拴扎起来。在北方地区,主要是木筏。孔子郁郁不得志时,曾感慨地说:“道不行,乘桴浮于海。”

上述事例均发生在春秋战国时期,距筏子的诞生时代已相差甚远。当时已广泛使用了木板船,为何还继续使用筏子?与舟船相比,筏类水上工具虽有其短也有其长。筏子的材料来源广泛而易得,结构简单,技术要求不高,其大小因人之需要而定所以制作起来比较方便,也比较省时。正是这些优势使它在舟船出现后能继续受到人们的青睐,并在选材加工、捆扎用料、编排方法、行驶技术等方面随之步步改进。

羊皮筏,是古代沿袭至今的摆渡工具。古代劳动人民“缝革为囊”,充入空气,泅渡用。唐代以前,这种工具被称为“革囊”,到了宋代,皮囊是宰杀牛、羊后掏空内脏的完整皮张,不再是缝合而成,故改名为“浑脱”。浑做“全”解,脱即剥皮。人们最初是用单个的革囊或浑脱泅渡,后来为了安全和增大载重量,将若干个浑脱相拼,上架木排,再绑以小绳,成为一个整体,即现在的“皮筏”。

现在制作羊皮筏子,需要很高的宰剥技巧,从羊颈部开口,慢慢地将整张皮囫囵个儿褪下来,不能划破一点皮。将羊皮脱毛后,吹气使皮胎膨胀,再灌入少量清油、食盐和水,然后把皮胎的头尾和四肢扎紧,经过晾晒的皮胎颜色黄褐透明,看上去像个鼓鼓的圆筒。民间有“杀它一只羊,剥它一张皮,吹它一口气,晒它一个月,抹它一身油”即可的说法。用麻绳将坚硬的水曲柳木条捆一个方形的木框子,再横向绑上数根木条,把一只只皮胎顺次扎在木条下面,皮筏子就制成了。羊皮筏子体积小而轻,吃水浅,十分适宜在黄河中航行,而且所有的部件都能拆开之后携带,十分方便。

羊皮筏子是黄河上游的主要运输工具。《水经注·叶榆水篇》载:“汉建武二十三年(47年),王遣兵乘船(即皮筏)南下水。”《旧唐书·东女国传》:“以牛皮为船以渡。”《宋史·王延德传》:“以羊皮为囊,吹气实之浮于水。”兰州羊皮筏子,清康熙十四年(1675年)二月,据守兰州的陕西提督王辅臣叛乱,西宁总兵官王进宝奉命讨伐时,曾在张家河湾拆民房,以木料结革囊夜渡黄河,大破新城和皋兰龙尾山;六月,王辅臣兵也造筏百余,企图渡河以逃,王进宝率军沿河邀击,迫使王辅臣兵投降。可见,至少在300多年以前,兰州就大量使用皮筏以渡河了。

兰州羊皮筏子分大、小两种。最大的皮筏用600多个羊皮袋扎成,长12米,宽7米,6把桨,载重量在20至30吨之间。这种皮筏一般用于长途水运,从兰州至包头,每天顺流行进200多公里,12天可抵达包头。小皮筏系用10多个羊皮袋扎成,适于短途运输,主要用于由郊区往市区送运瓜果蔬菜,渡送两岸行人等。

图25 黄河上的羊皮筏子(一)

现在,羊皮筏子已经成为黄河边特色的旅游项目,黄河边供游客乘坐的羊皮筏子都是用13只皮胎采取前后4只、中间5只的排列方式绑扎成的小筏子,重20多斤,能坐6个人。

图26 黄河上的羊皮筏子(二)

3.独木舟

第一代独木舟是天然腐朽成凹槽的树段。这种树段有一定的排水体积,其浮力自然大于竹竿、芦苇及完整的树枝树干。原始人群开始可能只是把槽状朽木当作一般浮具使用,但久而久之在无数次使用过程中,也许偶尔将抱持浮水改为坐在凹槽里,从而将双手解脱出来,同时也发现了它比一般浮具有更大的承载力。这一发现激发了人类智慧,从偶然的动作变成有意识的试验,从利用自然形成的槽状朽木改进为模仿其形状由人工挖槽。独木舟正是这样一步步变化而来。

利用浮具在水上活动,人类必须手足兼施以四肢划水。使用筏类工具,因其面积与自重都比较大,单纯以手足划水已不能将其驱动。于是改用长条木杆或竹竿撑行,或用绳索牵拉,甚至用短树枝划水。独木舟出现后,专用的划水工具被普遍采用,这就是桨。最初的桨可能只是一根木棍或一段连枝带叶的小树杈,其推进力当然不大。之后在反复使用中不断改进,才形成了真正的桨。

图27 原始的独木舟

图28 独木舟及其剖面

4.木板船

独木舟在其自身发展中孕育了木板船,在夏、商时期便脱胎而出。早期的木板船应是比较简单的,而且存留着一些独木舟的痕迹。早期的木板船整体上仍然学习独木舟,船体由整段木料挖成,船内贴近左右舷各有一木板加固,这便是简易的木板船了。较复杂的木板船的底板是由三块木板前后相搭衔接而成,船舷则是两根长长的半圆木,这样又增加了木板船的体积。

至春秋战国时期,中国人开始掌握了冶铁技术和使用铁制工具,造船技术和造船能力提高得特别快。人们为了交通甚至是战争的需要,继续发展造船技术,重要的就是为木板船增加了动力。(www.xing528.com)

小船只需用篙撑之而行。在大船中更常见的动力工具是桨,亦称为楫。桨有长短两种,长者桨柄隐于舱内仅将桨片投入水中,便于保护划桨手。大翼船上配置划桨手五十人,若人手一桨,则有五十桨;若二人合力或轮换操桨,船上至少也有二十五桨,气势磅礴。

5.舫船

战国时期有舫船,也就是两船并连在一起的双体船,不仅能提高稳定性,更便于装货载人。

图29 木板船及其剖面

图30 舫船

6.战船

船最初只用来运送部队和物资,至春秋末期出现了专事战斗的船只。春秋时期吴国楚国齐国、越国之间经常进行水战,这样就出现了战船和舟师。舟师,是中国最早的水军。随着南方诸国建立水军,战船才步入历史。兵非杂不利,先秦战船也有大、中、小的区别,虽然各国船型名目有所差异,但总体来说大者用于正攻和指挥、中者用于游击、小者用于侦察。战船中以“大翼”最巨。

王冠倬编著的《中国古船图谱》中为我们介绍了几个例子。

伍子胥为吴国国王阖闾委任训练水军时建议建立一支像陆军一样军纪严明、战斗力强的水军:“船名大翼、小翼、突冒、楼船、桥船。令船军之教比陵(陆)军之法,乃可用之。大翼者,当陵军之重车。小翼者,当陵军之轻车。突冒者,当陵军之冲车。楼船者,当陵军之行楼车也。桥船者,当陵军之轻足骠定骑也。”

战船的规格皆以陆军的战车相比附,大翼船像陆军中的重车,小翼船像陆军中的轻车,突冒船像陆军中的冲车,楼船像陆军中的行楼车(类似于高架的岗哨),桥船相当于一种担当巡游的小船。

其中大翼船“广一丈五尺二寸,长十丈。容战士二十六人、棹五十人、舳舻三人、操长钩矛斧者四人、吏仆射长各一人,凡九十一人。当用长钩、矛、长斧各四,弩三十二、矢三千三百、兜鍪各三十二”。折算约长20米,宽3米。船载91人,操桨手多达50人(棹五十人),而且又有3人专司航行方向(舳舻三人)。从操作的复杂程度可想见其壮观规模。

中冀船“长九丈六尺,宽一丈三尺五寸,载员八十六名”。小翼船“长九丈,宽一丈二尺,载员八十”。突冒船,其名“取其触冒而唐突也”,专用作冲锋,攻击敌人舰队[17]

不同船型具备不同功能,互相配合构成舰队,颇具威力。

【注释】

[1]参见史怀素:《尸乡沟商城遗址》,载《中原文物》1988年第4期。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河南第二工作队:《1983年秋季河南偃师商城发掘简报》,载《考古》1984年第10期。

[2]〔清〕孙诒让撰,王文锦、陈玉霞点校:《周礼正义》,北京:中华书局,1987年版,第3423页。

[3]参见袁行霈、严文明、张传玺、楼宇烈主编:《中华文明史》(第一卷),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264页。

[4]参见袁行霈、严文明、张传玺、楼宇烈主编:《中华文明史》(第一卷),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265页。

[5]参见袁行霈、严文明、张传玺、楼宇烈主编:《中华文明史》(第一卷),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265页。

[6]参见袁行霈、严文明、张传玺、楼宇烈主编:《中华文明史》(第一卷),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265页。

[7]〔清〕孙诒让撰,王文锦、陈玉霞点校:《周礼正义》,北京:中华书局,1987年版,第2408页。

[8]〔清〕孙诒让撰,王文锦、陈玉霞点校:《周礼正义》,北京:中华书局,1987年版,第2697页。

[9]〔清〕孙诒让撰,王文锦、陈玉霞点校:《周礼正义》,北京:中华书局,1987年版,第2894页。

[10]〔清〕孙诒让撰,王文锦、陈玉霞点校:《周礼正义》,北京:中华书局,1987年版,第1105页。

[11]〔清〕孙诒让撰,王文锦、陈玉霞点校:《周礼正义》,北京:中华书局,1987年版,第888页。

[12]〔清〕孙诒让撰,王文锦、陈玉霞点校:《周礼正义》,北京:中华书局,1987年版,第1112页。

[13]〔清〕孙诒让撰,王文锦、陈玉霞点校:《周礼正义》,北京:中华书局,1987年版,第990页。

[14]〔清〕李道平撰,潘雨廷点校:《周易集解纂疏》,北京:中华书局,1994年版,第628页。

[15]〔清〕李道平撰,潘雨廷点校:《周易集解纂疏》,中华书局1994年版,第167页。

[16]同上。

[17]参见王冠倬编著:《中国古船图谱》,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1年版,第48页。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