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资本的域界与约制的研究思路

资本的域界与约制的研究思路

时间:2023-05-1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研究思路主要有两个,一个是资本概念的历史演变。这将引发对资本生产进行约束和控制的必要性、可能性和现实性的探讨。不同的价值立场、研究视角和理论范式有不同的认知和回答。资本主义出现以来的历史表明,它与其他社会经济体系的共存、竞争、较量和冲突是资本主义生存和发展不可或缺的动力与条件。

资本的域界与约制的研究思路

研究思路主要有两个,一个是资本概念的历史演变。首先,从马克思对资本概念的界定、解读和剖析出发,考察资本从物质形态向非物质形态、从金融形态向非金融形态的演化过程,试图探索资本概念的演变规律、特点和趋势。上述两个演化过程孕育了虚拟资本、人力资本文化资本和社会资本等资本形式,展现了资本生产与再生产的强大逻辑向经济领域之外的拓殖能力。尽管从不同学科角度看,这些资本形式之间的共同点远远少于相异点,在它们形态各异的背后还是隐藏着一些隐秘而坚韧的主线和脉络。相对于那些显现为外在表象的差异,隐藏在表象之下的资本逻辑却是根本性的、起决定作用的。这里希望能够发掘和厘清那些隐晦不明但力量强大的主线、脉络和逻辑。具体来说,第一部分主要考察马克思的资本概念,重新梳理马克思对资本概念的深刻认知和论述;第二部分主要考察资本概念自20 世纪40 年代以来的历史演变,着重分析虚拟资本、人力资本、文化资本、社会资本等资本形式。

另一个是资本本性的当代展现。资本内在的基本矛盾决定了它不断扩张的本性一方面消除了前进途中的各种障碍和限制,为资本运动开辟了更大的生存空间,另一方面也为自身设置了新的更大障碍和限制,从而不断逼近自身的历史限度。在当代,虚拟资本仿佛无休止创新衍生,金融资本遭遇到民主困局,国际资本从未放弃帝国主义图谋,现代资本逐渐攫取和展露文化霸权,整个资本运动一如既往地上演着“危机→调整→新危机→新调整”的循环上升态势。第三部分主要考察资本运动的上述危机表现形式,进一步确证资本运动不可调和的内在危机倾向。

资本概念的历史演变、资本本性的当代展现都在表明资本生产运动一直并将继续无限制扩张。这将引发对资本生产进行约束和控制的必要性、可能性和现实性的探讨。不同的价值立场、研究视角和理论范式有不同的认知和回答。资产阶级思想家们通常认为,资本的生产和再生产可以实现自我调整和完善,无需外部甚至包括政府的干预和介入,资本及资本主义制度是永恒的。马克思和马克思主义者却强调,资本的无止境扩张最终导致资本生产的自我扬弃,从而创造出替代自身的新的社会生产形式及社会形态。介于未来理想的共产主义与资本主义之间的社会主义制度对资本生产则是批判性的合理利用,尽可能地以此提高社会生产力,早日实现对资本主义的胜利。第四部分主要考察上述资本生产的约束与被约束,并据此来探讨资本生产的历史命运和资本主义的生存空间。

资本主义出现以来的历史表明,它与其他社会经济体系的共存、竞争、较量和冲突是资本主义生存和发展不可或缺的动力与条件。资本生产亦复如此。社会主义是资本主义向共产主义社会转化的中间过渡形态,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斗争和对抗将是长期的、复杂的、曲折的。客观而言,当代中国的社会主义不过是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如何正确认识、充分利用资本生产的力量会是一直在场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最后是对资本、资本生产和社会主义、资本主义的一些结论、展望和设想。

【注释】

[1][德]马克思:《集权问题》,《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 卷,人民出版社,1995 年,第203 页。

[2][德]马克思:《1857—1858 年经济学手稿》,《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八卷,人民出版社,2009 年,第91 页。

[3][波兰]格泽高滋·W ·科勒德克:《真相、谬误与谎言:多变世界中的政治与经济》,张淑芳译,外文出版社,2012 年,第215 页。

[4][美]约瑟夫·E ·斯蒂格利茨:《全球化及其不满》,李杨、章添香译,机械工业出版社,2010 年,第16 页。

[5]同上书,第3 页。

[6][美]卡齐米耶日·Z ·波兹南斯基:《全球化的负面影响:东欧国家的民族资本被剥夺》,佟宪国译,经济管理出版社,2004 年,第268 页。

[7][美]丹尼·罗德里克:《全球化的悖论》,廖丽华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 年,第197 页。

[8]郎咸平:《郎咸平说:新帝国主义在中国》《郎咸平说:新帝国主义在中国2》,东方出版社,2010年。

[9][德]李博:《汉语中的马克思主义术语的起源与作用》,赵倩、王草、葛平竹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 年,第3 页。(www.xing528.com)

[10][美]林南:《社会资本:关于社会结构与行动的理论》,张磊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 年,第8页。

[11]周可:《当代中国社会资本概念的嬗变及其启示》,《江汉论坛》2011 年第12 期。

[12][法]布尔迪厄:《文化资本与社会资本》,载《文化资本与社会炼金术:布尔迪厄访谈录》,包亚明译,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 年,第190 页。

[13][德]马克思:《1857—1858 年经济学手稿》,《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0 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390—391 页。

[14]同上书,第396—397 页。

[15][美]米尔顿·弗里德曼、罗丝·弗里德曼:《自由选择》,张琦译,机械工业出版社,2008 年,第85 页。

[16][德]马克思:《资本论》第一卷,《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五卷,人民出版社,2009 年,第871 页。

[17][德]恩格斯:《恩格斯致弗洛伦斯·凯利-威士涅威考基(1887 年1 月27 日)》,《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十卷,人民出版社,2009 年,第562 页。

[18][德]恩格斯:《恩格斯致韦尔纳·桑巴特(1895 年3 月11 日)》,《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十卷,人民出版社,2009 年,第691 页。

[19]毛泽东:《改造我们的学习》,《毛泽东选集》第三卷,人民出版社,1991 年,第798 页。

[20][德]马克思:《马克思致阿尔诺德·卢格(1843 年9 月)》,《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十卷,人民出版社,2009 年,第7 页。

[21][德]马克思:《马克思致阿尔诺德·卢格(1843 年9 月)》,《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十卷,人民出版社,2009 年,第7 页。

[22][德]恩格斯:《恩格斯致保尔·恩斯特(1890 年6 月5 日)》,《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十卷,人民出版社,2009 年,第583 页。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