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以小流域综合治理为依托的水土保持是治理石漠化的根本措施

以小流域综合治理为依托的水土保持是治理石漠化的根本措施

时间:2023-05-1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开展以小流域综合治理为依托的水土保持,可以把经济发展与石漠化治理有机结合起来,是治理水土流失,防治石漠化扩张的根本性措施。小流域综合治理是衔接大范围面上整治与江河治理二者之间的重要环节,不可缺少。通过一条一条小流域的综合治理,可以在治理经费数额有限的情况下,逐步由点到面,遏制石漠化扩张的趋势。目前,该地区大部分县(市)在开展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工作的同时,还开展了水土保持预防监督执法工作。

以小流域综合治理为依托的水土保持是治理石漠化的根本措施

多年的实践与探索表明,只有紧紧围绕岩溶石山区的“三农”问题的解决,通过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加快脱贫致富的步伐,保障人民生活的基本需要,才能从根本上为石漠化的治理创造条件。

开展以小流域综合治理为依托的水土保持,可以把经济发展与石漠化治理有机结合起来,是治理水土流失,防治石漠化扩张的根本性措施。小流域综合治理模式,紧紧围绕着水土流失区群众迫切需要解决的粮食、燃料、发展经济、改善生活水平四大问题,以水为主线,以抢救土地资源为目标,系统、合理配置水土资源,寓经济发展于水土流失治理和生态环境建设之中,对山、水、田、林、草、路、电进行综合治理、综合开发,在控制水土流失的同时,因地制宜发展经济,实现生态环境建设与富民增收并重,是遏制石漠化扩张的有效途径。

小流域综合治理是以小流域为单元,统一规划,工程措施、生物措施和农业耕作措施结合,坚持先治坡后治沟,先上游后下游、先坡上后坡下的原则,进行集中、连续和综合性的水土流失治理。把治理工程与农田基本建设结合起来,可以有效改善农业生产条件,保护了耕地,提高了土地产出率,特别是“坡改梯”工程不仅有利于水土保持,还大大提高了当地的粮食产量。把治理措施与调整土地利用结构和农村产业结构结合起来,发展特色产业,促进了农民收入的增长。小流域综合治理是衔接大范围面上整治与江河治理二者之间的重要环节,不可缺少。通过一条一条小流域的综合治理,可以在治理经费数额有限的情况下,逐步由点到面,遏制石漠化扩张的趋势。

近年来,喀斯特地区从当地资源环境特点出发,采取小流域综合治理模式,在治理水土流失的同时,大力发展特色产业,改善了当地的生态环境,促进了当地经济的发展,防治石漠化取得了不少成功经验。国家和地方也逐步加大了水土保持的投入,先后实施了小流域综合治理试点工程、珠江流域南北盘江中上游水土流失重点防治工程重点小流域以及中央财政预算内专项资金水土保持项目,2002年又启动了珠江上游南北盘江石灰岩地区水土保持综合治理试点工程,加快了该地区的水土流失治理进程。使该地区的水土保持工作由探索、试点、示范推广进入全面发展的新阶段。目前,该地区大部分县(市)在开展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工作的同时,还开展了水土保持预防监督执法工作。(www.xing528.com)

同时,涌现了许多治理典型。如贵州省普定县马官镇,通过开发治理地下河搞好农田基本建设,实现粮食稳产高产和解决人畜饮水。普定县蒙铺河、贵州省毕节市何官屯、纳雍县以支塘开展小流域的山、水、田、土、路、林、电综合治理,把粮食、生态、经济林结合起来,取得了很好的成效。贵州省关岭布依族自治县大搞农业科技培训,发展早熟蔬菜,建立蔬菜市场,帮助当地群众脱贫。云南省西畴县从计划生育、发展教育做起,1993年全县人口自然增长率为7.05%,适龄儿童入学率98%,同时抓好炸石造山、山坡改梯地和中低产田改造,利用当地矿产资源发展乡镇企业。九三学社在云南省广南县珠林镇进行科技扶贫,从恢复生态、农业种植科技、储粮防鼠、建沼气池、人畜饮水及希望工程入手,已取得初步成果。这些都为南方石漠化治理、科技扶贫探索了有效的路子、树立了榜样。

但从治理的实际情况看,在小流域综合治理中,还需要充分发挥生态的自我修复能力,把保护和恢复生态系统作为石漠化治理的一项紧迫性工作来抓。由于该地区石漠化和水土流失量大面广,完全依靠人工治理已很难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事实上仅仅依靠人工治理,要在短期内改变石漠化和水土流失不断加剧的状况已经不可能。国土资源部桂林岩溶研究所的广西壮族自治区马山县弄拉科研试验点,就是人工治理和生态自我修复有机结合的一个成功典型。因此,必须调整工作思路,依靠大自然的力量,发挥生态的自我修复能力,通过大面积的封育保护,加强管理,才有可能尽快改善生态环境。通过采取生态自我修复的方法,依靠大自然的力量恢复生态,投入少,见效快,形成的生态系统更符合自然选择,结构、功能稳定可靠。要抓住退耕还林、生态移民、农村产业结构调整以及经济快速发展等一切有利于石漠化治理和生态建设与保护的机遇,大力转变传统的农牧业生产方式,为生态的自我修复创造条件。

实践证明,珠江上游喀斯特地区以小流域为单元,以坡改梯、坡面水系、沟道治理和小水窑等小型水利水保工程为重点,建设基本农田,改善农业生产条件,提高土地生产能力。同时,利用当地资源优势,发展薪炭林,建设沼气池,适当营造适生经济林果,解决该地区群众的吃粮、收入和燃料等生计问题,通过小范围的人工治理,充分利用大自然力量,促进大面积的封育保护和生态修复,达到治理水土流失,抢救土地资源,防治土地石漠化,改善生态环境的目的,是一条符合当地实际情况、事半功倍的成功之路。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