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东干族的认知特点和社会心理特征研究成果

东干族的认知特点和社会心理特征研究成果

时间:2023-05-2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研究结果表明,东干族认知特点与社会心理具有显著的族群特异性,其深层的社会文化原因有待于后续研究深入关注。关键词:东干族 认知特点 社会心理东干族是中国回族穆斯林后裔,目前主要居住于中亚吉尔吉斯斯坦、哈萨克斯坦和乌兹别克斯坦三国,总人口大概有 13万人[2]。从这两个方面来看,虽然东干族整体人口数量只有 13万人左右,但却是非常值得研究的案例。

东干族的认知特点和社会心理特征研究成果

雍琳 艾宏明 武和平 周爱保[1]

摘 要:东干族是于清末迁移到中亚的中国陕甘回族后裔,其在中亚各国大分散、小聚居,与中亚其他民族融合的过程中保留了鲜明的民族特点,本研究从认知与社会心理两个方面考察东干族民族心理特点。研究一通过标准化测验测量东干族与回族大学生在选择反应时、瑞文推理测验、三维心理旋转、数字数量大小比较、词语辨析、简单数字计算、物体数量认知、空间工作记忆、快速呈现下的视知觉、数字序列推理、数轴任务和估算等认知任务中的表现,数据分析的结果表明东干族被试在简单数字计算、数字序列推理、数轴任务、估算任务和词语辨析任务的得分方面显著低于回族大学生。研究二使用具有较好信效度指标的问卷测量东干族和汉族大学生对他人的信赖、人际信任、应对方式、状态/特质焦虑、自尊和情绪表达,结果发现东干族被试较汉族被试对他人的信赖更低,情绪表达更少,状态/特质焦虑水平更低,并且更少使用消极应对方式。研究结果表明,东干族认知特点与社会心理具有显著的族群特异性,其深层的社会文化原因有待于后续研究深入关注。

关键词:东干族 认知特点 社会心理

东干族是中国回族穆斯林后裔,目前主要居住于中亚吉尔吉斯斯坦、哈萨克斯坦和乌兹别克斯坦三国,总人口大概有 13万人[2]。这些回族后裔的祖先大多来自陕甘,清末迁徙到中亚,开始在当地繁衍生息。他们在与中亚居住地其他民族相互融合沟通的过程中保留了非常鲜明的民族特点,于 1924年被苏联正式确认为一个少数民族,并命名“东干族”。其文化源于中国西北陕甘地区,在中亚呈大分散、小聚居的分布格局[3],虽然人口并不多,却是中国海外穆斯林中比较特殊的一个群体。(www.xing528.com)

东干族这种因迁徙而进入其他国家,迁入后远离民族文化核心地区,处于完全不同的文化环境中的跨国民族,又被称作“迁徙型”跨国民族。其所面临的现实问题与所谓“原生型”跨国民族(即:该民族分布地区本为原有民族群体的聚居地,由于国家疆域分割而导致同一民族跨居不同国家)面临的问题有很大不同。通常认为,原生型跨国民族由于居住区域相连,主要面对的问题是是否建立单一的本民族国家,体现为政治需求,而迁徙型跨国民族则需要处理主流文化适应与民族文化传承之间的矛盾,体现为文化需求[4]。

东干族作为跨国民族的特殊性,同时还体现为其在中亚分布成大分散、小聚居的格局。东干族以群体聚居的方式长久定居于中亚国家,后代出生于异国,却保留了与原民族共同的民族认同感和文化习俗等,与如东南亚华侨等个人分散侨居且民族认同感和文化习俗等受迁入地文化影响较大的跨国民族相比,东干人小聚居的生态格局,更加有利于民族文化的保持。

一方面,东干族至今仍然保留了很多晚清中国回族的文化传统,其语言以陕甘方言为基础,虽然在文化融合过程中吸收了突厥民族和俄罗斯族的一些语言表达,但东干人与陕甘地区中国人完全可以流畅地做口语沟通,几乎可以称为文化意义上的“活化石”。东干族特殊的迁徙历史形成了文化心理研究中天然的实验组,该实验组在生理、宗教信仰和文化生态等多方面都与留在本土的陕甘回族具有高度的一致性,唯一的区别在于其被整体迁移到一个完全不同的文化环境中,经历了不同的文化适应和融合历程,是文化心理学研究可遇而不可求的珍贵样本。另一方面,从文化适应的角度看,东干族在完整保存母文化的同时,在苏联大力推动教育水平提高的过程中,培养出一批有影响的东干族学者,其研究与著述得到主流文化的认可,说明东干族在中亚各国的文化适应是较为成功的。在当前国际局势下,很多国家都面临穆斯林移民人口的文化适应和融入的问题,研究东干族民族心理,了解促成其文化适应得以成功的因素和条件,能够为面临穆斯林移民人口文化适应问题的国家和地区提供宝贵的资料。从这两个方面来看,虽然东干族整体人口数量只有 13万人左右,但却是非常值得研究的案例。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