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租界拓展与房产业初兴的分析介绍

租界拓展与房产业初兴的分析介绍

时间:2023-05-2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毋庸置疑,租界的扩展与租界的设立一样,都是对中国主权的侵犯,严重损害了中华民族的利益与尊严。房地产业的崛起,条件具备,只待时机。工商业的发展,人口与财富的聚集,使房地产市场逐渐稳固,并在这一阶段逐步形成独立的行业。在扩大这一财源滚滚的产业方面,租界当局与房地产业双方的要求与利益是完全一致的。事实上,由于房地产业主成为最大纳税人,所以公共租界与法租界的董事会成员也大都是著名房地产商。

租界拓展与房产业初兴的分析介绍

城市化初期,城市的聚集作用,主要表现为人口的不断集中和城市土地面积的迅速扩展。这是城市化发展的必然过程,在19世纪中国沿海沿江的表现形态,是租界土地的急剧扩充。

租界从某种意义上讲,也是东方近代史上极特别的一种城市现象。它一旦出现,就必然遵循城市发展的自然规律,产生聚集效应。当人口的集聚达到一定程度时,就会产生对空间占有的强烈需求。租界界桩所到之地,农地变为市地,生地“炒”成熟地,统统标价出售,纳入现代商品交换的领地;也正是在这种扩张之中,形成了具有一定规模的新型房地产市场,完成了土地商品化的原始积累过程。

毋庸置疑,租界的扩展与租界的设立一样,都是对中国主权的侵犯,严重损害了中华民族的利益与尊严

回溯发端于租界的中国房地产业的“原始积累”过程,我们还能寻觅到第一号道契的持有者姓名。这纸道契发于1847年11月24日,是英国著名鸦片贩颠地(Lancelot Dent,1799—1853)向中国农民奚尚德等租定土地后领取的。该地面积13余亩,每亩押租99,880文,另付年租每亩3,574文,按后来的统一规定年租每亩1,500文,多余年租按一作十加入押租,所以该地实际押租应为每亩120,620文。[10]折合白银120余两。

在开埠最初的十多年里,租界内还在实行“华洋分居”,集居的外国人开始在这片土地上加紧建设一种完全西式的生活纳税人会议、警察署、市政工程管理、市民选举等制度已经建立或正积极筹建,社区已按新的规划图纸进行设计,一个“国中之国”初具雏形。刚刚萌发的房地产市场受到租界狭窄地域的局限。

房地产业的崛起,条件具备,只待时机。

就在这时,1853年上海小刀会起义,以及1851年爆发的太平天国革命,给期待崛起的房地产业提供了一个意想不到的机遇,成为土地大面积商品化的催化剂。

小刀会起义军占领上海县城长达17个月。在此期间,祈求庇护的大批城乡居民避入租界,冲破了“华洋分居”的规定,致使英租界的华人人口从1853年的500余人(买办、外商雇员和原地居民),一下子增至 2万余人。[11]形成对住房的迫切需求,给外商制造了一个出乎意料的赚钱机会。最初,租界领事极力反对华人涌入,造成“华洋杂居”,但洋商却联合起来,在利润的驱使下,冲破“华洋分居”的戒律,从贩卖鸦片、棉布的贸易活动转向房地产经营。在1853年9月到1854年7月不到一年的时间里,他们在广东路和福州路一带,建造了800多幢简易住房,用于出租。[12]这类房屋都是木板结构,成本低,建造速度快。因房租高,一般三五个月的租金,足够新建一所同样的木屋

1860年至1862年,太平军三次进军上海。江浙一带的地主、富商及官僚纷纷涌向上海租界避难,使上海租界人口又一次骤增,1860年达到30万,1862年一度曾达50万。[13]于是,又有数以千幢的木板房建成。在小刀会起义期间制定的租地章程,己取消了不能向华人转租界内土地的限制。此时随华界人口的大量涌入,房租地价开始上升,房租收益可获30%—40%的利润,比贩运贸易周转快而稳。[14]更多的贩卖鸦片老牌洋行,对投资房地产产生极大兴趣,大都设立地产部,兼营房地产。其中,最早最著名的洋行老沙逊、怡和、仁记等,都曾最大限度地向房地产投资。这一时期,租界建房区从最初的广东路、福州路,伸展到汉口路、九江路,直至南京路以北。有记载的房屋数字就达8,740幢,其中西式建筑269幢。[15]这是房地产业初兴的第一个阶段。

1864年,太平天国革命失败后,上海租界人口曾回降到10万人以内,出现大批房屋空关。但这只是暂时现象。随着1869年苏伊士运河开通和上海—伦敦之间的海底电缆接通,日趋开放的上海与世界结为一体,进出口贸易逐年增加。1865年上海进出口贸易总额不过3,000多万两白银,1894年增至8,000多万两,1899年升至1.2亿两。同一时期,上海工业也开始发展,[16]租界人口有了稳步增长,地价持续上升。工商业的发展,人口与财富的聚集,使房地产市场逐渐稳固,并在这一阶段逐步形成独立的行业。因此可以说,自1870年以后,上海租界房地产业进入稳定发展时期。此时的发展是以这座城市经济发育的一定水平为基础的,而不再依赖于突发事件的刺激与特殊机遇的赐予。

这个阶段的标志之一是专业性的房地产公司出现。其中业务范围最大的是英商业广地产公司,开设于1888年,其产业主要在苏州河以北虹口一带。老沙逊洋行的产业在广东路、福州路一带,新沙逊洋行在南京东路一带,雷士德洋行的在宁波路、浙江路一带。法租界的法国天主教会,也成为大房地产主,在徐家汇一带有大量产业。他们各自划分地域,竟谋发展。这一阶段,新建楼群街道大片大片地出现,奠定了黄浦江外滩一带最初的街区轮廓。

这个时期进入上海租界的人口,大都属于永久居住,而且众多外商房地产公司拥有雄厚资本,新建住房式样也由木板房改为砖木结构的二层石库门楼房,并形成了具有上海特色的里弄住宅。这种建筑用地少,造价低,经常开支少,租金高,一般不到10年就可收回成本。这期间建的里弄式房屋,每年达数以万幢计。新沙逊洋行从1880年到1890年的10年间,建造了青云里、永定里、广福里、宝康里等里弄住宅不下20多处。业广地产公司亦属经营里弄房屋的大户,拥有的里弄房屋数以千幢计。[17]

房地产业的发展,为租界当局带来了巨大财源,地税与房捐,成为租界的主要财政收入。据上海公共租界工部局统计,房捐与地税之和,每年都其占财政收入的半数以上。而租界当局也从财政收入中支出很大一部分,进行界内道路、水电、交通工具等基础设施和公共事业的建设。在扩大这一财源滚滚的产业方面,租界当局与房地产业双方的要求与利益是完全一致的。事实上,由于房地产业主成为最大纳税人,所以公共租界与法租界的董事会成员也大都是著名房地产商。

经济利益的巨大驱动,使租界具有扩大空间的内在张力。在沿海沿江的开埠城市上海、天津、汉口等地,各国租界当局不断寻找理由,一次又一次地迫使中国官方同意扩大界内土地。在中国租界史上,大规模扩展界域的时机有两次。第一次是在甲午战争后,清政府蒙受重大军事失败的耻辱,对外态度十分软弱。而上海、天津、汉口租界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内部已孕育着对外扩充的极大能量。因此 1895—1899年,形成了租界扩展的第一个高潮。第二次是在八国联军侵华后,乘清政府内外危机加重,在1900—1906年间,又掀起第二个扩界狂潮

在上海,首先扩展的是英租界。1846年,最初的界域面积为1,080亩,到1899年,加上美租界的并入,界域面积已达33,503亩,改称公共租界。[18]

其次是法租界。1850年初,全上海的法国人总共只有10人,就是法国驻沪首任领事、法租界的开辟者敏体尼(Louis Charles Nicolas Maximilien Montigny,1805—1868)和他的母亲、妻子、两个女儿及翻译,商人亚杭来,还有钟表商人多米尼克·雷米(Dominique Remi)和他的两个职员。当时法租界的界域面积仅为986亩。1860年以后,法租界开始向东西两个方向扩展,1914年已达15,150亩。[19]

经过一番扩展,公共租界成为全国最大的租界,法租界位居第二,成为全国最大的专管租界,上海成为全国租界面积最大的城市,如图1-1所示。

图1-1 上海租界示意图

资料来源:上海、天津、辽宁、广东、青岛、厦门、广州、武汉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列强在中国的租界[M].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1992:2.

天津于1860年对外开埠,比上海晚20年。第一个外商房地产公司——英商先农公司的出现是在1901年。除了英、法、美租界的950亩土地外,其余各国租界的始辟时间均在1900年前后。种种迹象表明,天津房地产业的状况较上海略显逊色。

1860年,天津英租界确定的范围是:东至海河,西至今大沽路,北至今营口道,南至今彰德道,面积约为460亩。当时是由英国皇家工兵队上尉戈登(Gordon)初步设计的界内道路、街区、河坝以及将租界区分段、分界出租的计划,奠定了英租界建设的基础。

1897年,英方借口“洋行日多,侨民日众,租界不敷应用”,要求将西界向今大沽路西面扩展到今南京路北侧,计地1,630亩,称为“扩充界”。1903年,又将西界从今南京路推至今营口西道、西康路和马场道,划进3,928亩土地,因这块地在墙子河外,称为墙外推广界。[20]

这样,从1860年的460亩到1903年的6,149亩,天津英租界的面积迅速扩大。

天津法租界是与英租界同时划定的,范围是:南临英租界,东北为海河,西至今大沽路,面积1860年为360亩,到1914年,已扩至2,836亩。[21]

开辟较迟的日租界,1898年划定界址时面积1,600亩,1903年扩大为2,150亩。位于英租界以南的德租界,1895年初辟时为1,034亩,1901年扩展至4,200亩。[22]

从1897年至1903年,短短7年,天津英、法、德、日四国租界总面积扩充速度相当迅猛,从3,500亩到15,000亩,增长了3倍多。这些土地在租界强占之前,多为芦苇丛生、坟茔遍地的荒地,很少有人居住。经过租界当局的修整填垫等基础设施建设,逐渐变为建筑用地,成为城市土地的组成部分,如图1-2所示。

图1-2 天津租界示意图

资料来源:上海市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列强在中国的租界[M].上海:中国文史出版社,1992:114.

除津沪之外,其他扩展较大的还有汉口租界。甲午战争以前,汉口只有一个英租界,辟于1861年,面积458亩。汉口租界面对长江,向背后扩展,1898年西推至距汉口城垣5丈处。加上后来设立的法租界、日租界、俄租界均不断扩展,汉口租界总面积接近3,000亩,超过面积2,000亩的厦门租界,在有租界的城市中名列第3位,如图1-3、图1-4所示。[23]

图1-3 汉口租界示意图(www.xing528.com)

资料来源:上海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列强在中国的租界[M].上海:中国文史出版社,1992:189.

图1-4 厦门租界示意图

资料来源:上海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列强在中国的租界[M].上海:中国文史出版社,1992:308.

回看历史,租界扩展之快令人吃惊:上海公共租界和法租界的总面积达48,653亩,为最初面积的24倍,是上海县城面积的10倍;天津9国租界扩充后的总面积是23,481亩,相当于天津旧城厢面积的9.3倍。租界的这种扩展本身就说明,一个城市的面积是由该城市的经济发展决定的。进入租界范围的土地,也进入了全新的商品流通领域,这既是空间的扩展,也是一种历史时代的跨越。

1840—1900年这半个多世纪,是中国房地产业的初兴阶段。虽然它仅仅出现在上海、厦门、天津、汉口、广州等几个开埠较早的城市,却为后来的发展积累了实力与经验。既然租界是半殖民地社会的一种特殊城市现象,那么,从一定意义上讲,租界土地面积扩大的过程,也就是房地产业的原始积累过程。进入20世纪后,这个新兴的产业渐入佳境。

[1]王铁崖.中外旧约章汇编:第1册[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57:35.

[2]王铁崖.中外旧约章汇编:第1册[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57:65.

[3]王铁崖.中外旧约章汇编:第1册[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57:219.

[4]上海市房地产管理局档案:英册道册第3号,英地册第1份;英册道册第1号,英地册第8份。转引自费成康.中国租界史[M].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1:87.

[5]兰宁等《上海史》(Lanning and Conling,A History of Shanghai),1912—1923年上海,第1卷,第279页。转引自费成康.中国租界史[M].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1:89.

[6]王铁崖.中外旧约章汇编:第1册[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57:797.王铁崖.中外旧约章汇编:第2册[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59:34,36,150.

[7]《驻津英国工部局所辖地亩章程》(1918年),第1条。转引自费成康.中国租界史[M].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1:93.

[8]梅光复.汉口市地价之研究.∥萧铮.民国二十年代中国大陆土地问题资料.台北:成文出版有限公司,(美国)中国资料中心,1977:44722.本书引用资料出处凡页数为5位者,均引自此丛刊,不另注明。

[9]章乃器.中国货币金融问题[M].上海:生活书店,1936:369.

[10]上海市政协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旧上海的房地产经营[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0:141.

[11]蒯世勋.上海公共租界史稿[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4:347.

[12]蒯世勋.上海公共租界史稿[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4:347.

[13]上海通社.上海研究资料[M].上海:上海书店,1984:138.

[14]上海市政协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旧上海的房地产经营[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0:11.

[15]上海市政协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旧上海的房地产经营[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0:11.

[16]上海市政协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旧上海的房地产经营[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0:11.

[17]上海市政协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旧上海的房地产经营[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0:13.

[18]朱梦华.上海租界的形成及扩充[A].上海地方史资料:(二)[M].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83:38-48.

[19]朱梦华.上海租界的形成及扩充[A].上海地方史资料:(二)[M].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83:38-48.

[20]天津市政协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天津租界[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86:4-6.

[21]天津市政协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天津租界[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86:38-41

[22]费成康.中国租界史[M].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1:67-68.

[23]费成康.中国租界史[M].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1:70-73.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