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区域合作:内涵与目标分析

区域合作:内涵与目标分析

时间:2023-05-2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一)区域合作的内涵区域合作概念较多,不同学者给出了不同的观点。(二)区域合作的目标区域合作目标是区域内的所有成员要达到的一系列目标的集合,是成员建立合作关系的动因和最终的结果。在我国经济发展中,区域合作的目标为合理配置经济资源、化解区域发展不平衡、解除行政区划障碍,提升区域整体竞争力,进而促进区域协调发展。

区域合作:内涵与目标分析

(一)区域合作的内涵

区域合作概念较多,不同学者给出了不同的观点。孙海燕(2007)认为区域合作是指不同区域间形成相互依存、相互促进、取长补短、优势互补的社会经济发展合作关系,促使区域经济结构得以合理调整,各区域的比较优势得到最大程度发挥,促进各区域经济的共同繁荣。曹阳、王亮(2007)指出区域合作不仅仅是指经济主体的合作行为,还应该包括参与合作的各要素以及对合作行为构成支撑的载体和纽带所形成的支持网络系统。保建云(2008)认为国际区域合作是指不同主权国家或者地区之间的跨国界的区域经济合作,是两个或者两个以上的主权国家或者地区在跨国界的经济地域或者特定经济地域进行经济分工与经济交易活动的总称。

由此可见,区域合作是指在一定区域范围内、区域之间或跨区域的国家、地区、个人或群体等行为主体之间基于相似的认知,为达到彼此的目标,通过协调或配合等方式而采取的共同行动。区域合作由地区的资源禀赋、经济基础、基础设施、合作主体等要素构成,在区域合作中发挥着各自不同的作用,成为不可替代的基本因素,对区域合作的内容、模式产生很大影响。

①资源禀赋要素,主要包括自然资源蕴藏、地理区位条件、气象气候条件等,是区域经济发展的自然基础,也是区域产业结构与布局形成的重要因素。资源禀赋附着于区域空间内,流动性较差,是经济活动可利用的基础要素。资源禀赋的差异性成为各地区之间合作的基础,资源要素的互补有利于促进区域之间合理分工和区域合作。②经济基础要素,主要指地区经济的累积性成果,包括劳动力、资本、技术、管理等。经济基础要素空间流动性较大,并随社会经济活动的进行而不断改变其数量和分布格局。从总体上说,无论在发展速度还是在总量规模上,任意区域的经济发展都受制于其原有的经济基础,区域合作的范围、广度和深度都与其密切相关。[6]③基础设施要素,主要指地区经济借以发展的基本条件,主要包括交通设施通信设施和能源供应等。可以说,区域合作的质量、水平以及要素和信息流动的速度等都离不开这些基本条件。④合作主体要素,主要指经济活动的行为主体。所有的经济活动都是由人来实施和完成的,而区域人力资源的数量和质量对区域经济发展起着决定性作用,也影响着区域合作的方向、内容和模式。

(二)区域合作的目标(www.xing528.com)

区域合作目标是区域内的所有成员要达到的一系列目标的集合,是成员建立合作关系的动因和最终的结果。在我国经济发展中,区域合作的目标为合理配置经济资源、化解区域发展不平衡、解除行政区划障碍,提升区域整体竞争力,进而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归结起来,区域合作的目标主要体现在以下三方面:

合理配置经济资源。区域合作是现代区域经济发展的普遍现象,它的目标在于,区域之间通过优势互补、优势共享或优势叠加,把分散的经济活动有机地组织起来,把潜在的经济活力激发出来,通过合理的经济资源配置,形成一种合作生产力。

跨越现有行政区划的体制性障碍。合作为分工提供了保障,使区域经济专业化能够存在和发展。通过区域合作可以冲破要素区际流动的种种障碍,促进要素向最优区位流动,加强区际经济联系,形成区内和区际复杂的经济网络,提高区域经济的整体性和协调能力。[7]

提高区域经济整体竞争力。迫于市场竞争压力,相关区域通过合作,实现优势互补或扩大同种优势,形成竞争力的合力,追求各自经济发展更加稳定、规模更大。通过区域合作使产品、技术、服务等方面形成互补关系和相互依赖,因而需要通过相互合作才能满足各自的多方面需求,使经济发展获得一定的稳定性。[8]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