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财务会计的基本假设简析

财务会计的基本假设简析

时间:2023-05-2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财务会计的基本假设是对会计核算所处时间、空间环境等所作的合理假定,是企业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的基本前提条件。我国的《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明确了四个基本假设,即会计主体假设、持续经营假设、会计分期假设和货币计量假设。会计期间按公历起讫日期确定,从1月1日起至12月31日,称为一个会计年度。上述会计核算的四项基本假设,具有相互依存、相互补充的关系。

财务会计的基本假设简析

财务会计的基本假设是对会计核算所处时间、空间环境等所作的合理假定,是企业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的基本前提条件。它是对会计核算的合理设定,是人们对财务会计实践进行长期认识和分析后所做出的合乎事理的判断和推论。我国的《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明确了四个基本假设,即会计主体假设、持续经营假设、会计分期假设和货币计量假设。

1.会计主体假设

会计主体假设是指假设会计所核算的是一个特定的企业或单位的经济活动,而不是漫无边际的空间范围。会计主体是指财务会计为之服务的特定单位,是企业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的空间范围。明确会计主体,才能划定会计所要处理的各项交易或事项的范围,才能将会计主体的交易或者事项与会计主体所有者的交易或者事项、其他会计主体的交易或者事项区分开来。在会计主体假设下,企业应当对其本身发生的交易或事项进行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反映企业本身所从事的各项生产经营活动和其他相关活动。企业的经济活动独立于企业的投资者。明确会计主体假设是开展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工作的重要前提。

会计主体可以是一个特定的企业,也可以是一个企业的某一特定部分(如分厂、分公司、门市部等),还可以是由若干家企业通过控股关系组织起来的集团公司,甚至可以是一个具有经济业务的特定非营利组织。会计主体不同于法律主体。一般来说,法律主体必然是一个会计主体。例如,一个企业作为一个法律主体,应当建立财务会计系统,独立反映其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但是,会计主体不一定是法律主体。例如,在企业集团的情况下,一个母公司拥有若干子公司,母子公司虽然是不同的法律主体,但是母公司对于子公司拥有控制权,为了全面反映企业集团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就有必要将企业集团作为一个会计主体,编制合并财务报表。

2.持续经营假设

持续经营假设是指会计主体在可预见的未来时期将按照它既定的目标持续不断地经营下去,企业不会面临破产、清算。会计核算应当以企业持续、正常的生产经营活动为前提。从企业经营的存续时间来看,存在两种可能:一种是企业未来可能面临破产清算;另一种是在可预见的将来,企业会持续经营下去。不同的可能性决定了企业采用不同的方法进行核算。为了使会计核算中使用的会计处理方法保持稳定,保证企业会计记录和会计报表真实可靠,《企业会计准则》规定:“会计核算应当以企业持续、正常的生产经营活动为前提。”也就是说,企业可以在持续经营的基础上,使用它所拥有的各种资源,依照原来的偿还条件来偿还它所负担的各种债务

持续经营假设为企业会计方法的选择奠定了基础,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第一,企业对资产以其取得时的历史成本计价,而不是按其破产、清算的现行市价计价;第二,企业对固定资产折旧、无形资产摊销,均按预计的折旧年限或者摊销年限合理地处理;第三,企业偿债能力的评价与分析也是基于企业在会计报告期后能够持续经营为前提;第四,由于考虑了持续经营假设,企业会计核算才选择了权责发生制为基础进行会计确认、计量、记录和报告。如果说会计主体假设为会计活动规定了空间范围,那么持续经营假设则为会计的正常活动做出了时间上的规定。

3.会计分期假设

会计分期假设是指在会计主体和持续经营的基础上,人为地将一个会计主体持续经营的生产经营活动划分为若干个相等的期间。目的是为结算账目和编制会计报表及时地提供有关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的会计信息。会计期间分为年度和中期。中期是指短于一个完整的会计年度的报告期间,包括半年度、季度和月度。会计期间按公历起讫日期确定,从1月1日起至12月31日,称为一个会计年度。(www.xing528.com)

会计分期假设的目的是为分期结算账目和编制会计报表及时地提供有关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的会计信息。会计期间的划分对于确定会计核算程序和方法具有极为重要的作用。由于有了会计期间,所以产生了本期与非本期的区别;由于有了本期与非本期的区别,所以产生了权责发生制和收付实现制,使不同类型的会计主体有了记账的基准。会计核算是建立在权责发生制基础上,因此,会计上需要运用“应计”“递延”“分配”“预计”“计提”“摊销”等特殊程序来处理一些应付费用、预收收入、预付费用和折旧、摊销等事项。

4.货币计量假设

货币计量假设是指对所有会计核算的对象都采用同一种货币作为共同的计量尺度,把企业的经营活动和财务成果的数据转化为按统一货币单位反映的信息。

企业在日常的经营活动中,有大量、错综复杂的经济业务,采用的计量方式有货币计量、劳动计量和实物计量。企业为了全面反映生产经营活动,客观上需要一种统一的计量单位作为会计核算的计量尺度。因此,会计核算就必然选择货币作为会计核算的计量单位,以货币形式来反映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的全过程。会计确认、计量、记录和报告选择货币为主要计量尺度,是由货币本身属性决定的。只有选择货币尺度进行计量,才能充分反映企业的生产经营情况。

货币计量假设包含了四层含义:第一,会计所计量和反映的经济活动,主要是企业能够用货币计量的方面。第二,不同形态的资产都需要用货币作为统一的计量单位。第三,在存在多种货币间的交易或者存在境内外会计报表间的合并时,应当确定某一种货币作为记账本位币。记账本位币是指企业经营所处的主要经济环境中的货币,并在会计核算中所采用的基本货币单位。第四,货币计量单位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是借助于价格来完成的,在会计处理中使用的价格,可以是市场交易中的市价,也可以是评估价、协商价以及内部价格。

货币计量假设有一定的局限性,因为货币本身的“量度”是受货币购买力影响的,而货币的购买力是随时变化的。因此,货币计量假设必须附带币值稳定假设。只有假设货币本身是稳定的,才能保证货币计量在会计核算中的应用性。当出现持续的通货膨胀情况时,这一假设也就失去了真实性和可比性。

上述会计核算的四项基本假设,具有相互依存、相互补充的关系。会计主体确定了会计核算的空间范围。持续经营与会计分期确定了会计核算的时间范围。持续经营解决了资产的计价和费用的分配;会计分期把会计记录定期总结为会计报表。货币计量则为会计核算提供了必要的手段,以人民币作为统一的计量尺度,确定了记账本位币。没有会计主体,就不会有持续经营;没有持续经营,就不会有会计分期;没有货币计量,就不会有现代会计。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