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中国跨国公司国际生产体系中地位的升级路径

中国跨国公司国际生产体系中地位的升级路径

时间:2023-05-2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世界上有一些国家和地区在参与跨国公司国际生产体系的过程中,顺利实现了产业升级和分工地位的提升,这些国家和地区的经验对中国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总的看来,参与跨国公司国际生产体系的发展中国家主要有以下一些可能的升级路径。对中国大陆而言,应当争取在这一全球生产体系中实现产品升级,由生产一般零部件提升到技术含量更高的零部件。

中国跨国公司国际生产体系中地位的升级路径

世界上有一些国家和地区在参与跨国公司国际生产体系的过程中,顺利实现了产业升级和分工地位的提升,这些国家和地区的经验对中国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总的看来,参与跨国公司国际生产体系的发展中国家主要有以下一些可能的升级路径。

(一)产业间升级

大部分发展中国家是从劳动密集型产业起步的,但随着越来越多的加工企业融入世界高新技术产业体系,该国产业结构能够逐渐向高新技术产业转移,从而实现产业间升级。这种产业升级意味着摒弃旧的低端产业,而代之以新的高端产业。例如,台湾地区的工业化是从劳动密集型的纺织工业开始的,但在具备熟练劳动力、基础设施以及中小企业等条件后,台湾开始通过合同制造活动参与跨国公司的生产体系,从代工中小型家电起步,逐渐在电子产品领域提升了生产能力,扩大了产品范围,并形成产业集聚,实现了电子行业的大发展,产业结构由原先的劳动密集型产业为主导升级到电子产业为主导。

中国目前的主导产业仍然集中在劳动密集型产业以及其他产业的劳动密集型环节,如果要实现产业间升级,意味着中国要真正转向资本和技术密集型产业为主导,这将是一个巨大的挑战,只能作为长期目标。因为中国人口众多,当前的比较优势主要仍在于低廉的劳动力成本,虽然目前生产和出口高技术产品的规模已相当大,并迅速增长,但这主要是靠参与跨国公司国际生产体系实现的,而且一般是参与其中的劳动密集环节。从台湾地区的经验来看,如果能够在参与跨国公司国际生产体系的同时,借助该体系提升我国在高技术产业领域的技术水平和创新能力,并形成产业集群,培育出相应产业的国际竞争力,则可以推动和加速我国主导产业向资本和技术密集型产业升级的进程。

(二)产品升级

升级也可能发生在产业内部,表现为加工企业所生产的产品逐渐从低层次的简单产品转向同一产业内更为复杂和精细的产品,这种升级可称之为产品升级。例如,从黑白显示器升级到彩色显示器,再升级到液晶显示器。

中国大陆地区已广泛参与到跨国公司国际生产体系当中,但目前的业务仍然大量集中在其中的简单加工和装配等低端环节,所承担的服装、鞋类等贴牌生产产品或者供应的零部件往往技术含量不高。张纪(2006)分析了中国参与笔记本电脑产品内国际分工的情况,其中CPU、计算机芯片、动态随机存储器等高技术含量的关键零部件主要由美国、日本韩国和中国台湾供应,主板显卡、键盘、鼠标、光驱、外壳等一般零部件主要由中国大陆和中国台湾供应。对中国大陆而言,应当争取在这一全球生产体系中实现产品升级,由生产一般零部件提升到技术含量更高的零部件。这种产品升级变化将是一种质变,意味着我国在国际生产体系中摆脱了简单加工的地位,当然,要实现这一目标,我国必须首先具备较高的技术水平。从微观角度看,参与跨国公司国际生产体系的中国企业不能满足于贴牌生产或供应简单部件的现状,而是应当努力加强研发,提高技术水平和创新能力,才有可能实现产品升级。

(三)价值链升级

在产品内国际分工条件下,产业的外延扩大化,成为“联结”各个民族国家产业的“国际”概念。在这一背景下,一国(地区)的产业调整与升级不仅是产业间的升级,比如劳动密集型产业向资本、技术密集型产业的转换,而且包含了产业内部由低端的低附加值环节向高端的高附加值环节转换的过程,也即沿价值链的攀升。

1985年波特提出价值链理论之后,基于价值链角度的分析逐渐引起人们的关注。全球价值链大致分为“生产者驱动”与“购买者驱动”两种类型(Gereffi,1994),前者指在进入壁垒高的行业,价值链由处在生产环节上的大制造商控制,多见于资本和技术密集型产业;后者指在进入壁垒较低的行业,价值链由销售渠道拥有者和品牌拥有者控制,多见于劳动密集型产业。跨国公司国际生产体系由于工序分割而具有明显的价值链分段特征,从价值链上附加值较低的位置向较高的位置升级可称之为价值链升级,比如从生产环节升级到设计或营销环节,或者生产环节内部从简单装配升级到贴牌生产或代工(OEM),再升级到自主设计生产(ODM)、自主品牌生产(OBM)。

实现价值链升级对参与跨国公司国际生产体系的发展中国家来说非常重要,因为价值链上的地位直接关系到收益分配的多少。当前,中国主要是凭借劳动力成本的比较优势,以参与劳动密集型环节的形式融入跨国公司全球价值链,将进口的中间产品组装为制成品再出口,或者从事贴牌生产,处于增值幅度小的价值链低端,相应的,在利益分配格局中也处于劣势地位,仅能收获少量经济利益,不利于长远发展,所以尽快实现价值链升级是当务之急。价值链包含生产加工、中间投入品进口、研发设计、品牌与营销等不同阶段,因此价值链升级的涵义也比较广。许南和李建军(2010)在加工贸易转型升级的分析中将价值链升级概括为企业在价值链上从低附加值环节向高附加值环节转移的过程,例如,按“简单组装→复杂组装→零部件制造→零部件研发→最终产品研发→自有品牌的研发、设计、生产或营销”这种形式呈阶梯状演进,比较全面和准确地说明了价值链升级的概念。目前,在服装等“购买者驱动”型价值链的产业中,中国多处于简单加工地位,在汽车、电脑等“生产者驱动”型价值链的产业中,多数中国企业还停留在成品组装阶段,少数企业已进入零部件生产阶段,个别企业实现了向ODM、OBM等高附加值的生产链条升级,在有些高技术产业如办公设备、IT产品、电信产品和半导体产品制造行业,中国已从简单组装进口投入品发展到直接生产高科技中间产品,但尚无企业升级到研发、设计、营销等价值链高端环节。今后,在跨国公司生产体系中处于不同层次的中国企业可以根据自身实力分别向价值链上不同的环节攀升,改善收益分配地位,并在此过程中实现国家特定产业的整体升级。

(四)企业能力升级

企业是一国产业的微观基础,国际生产体系内的地位升级必须依靠有强大实力的企业来实现和拉动,因此企业能力升级也是跨国公司国际生产体系内产业升级的一个重要方面。企业能力升级是指加工企业逐渐转向采用更高效率的生产方法,不断提高技术与管理能力,如从传统制造到计算机辅助制造的转变。

目前,中国企业普遍具备比较强的制造能力,但技术水平总体偏低,管理手段相对落后,自主创新能力较弱。很多国内外学者的研究结果表明,中国的出口价值中进口含量非常高,意味着中国对进口零部件和中间品的高度依赖。[4]并且这种形势长期得不到扭转和改变,反映出国内厂商整体学习动力和学习能力不足的问题,这样显然不利于我国企业能力的升级,也就难以实现价值链升级和企业角色升级,从而企业只能长期停留在低端环节。所以,我国企业应考虑长远发展,把参与跨国公司国际生产体系作为提升自身能力的手段而非目的。虽然我国企业往往只能从次要生产环节切入跨国公司国际生产体系,但由于委托企业会向加工企业提出一定的加工标准和要求,并提供一定的技术指导和援助,所以加工企业可以利用接触国际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的渠道与条件积极学习,提高自身能力。黄春媛(2008)的实证研究表明,中国制造业企业参与加工贸易能够获得接近全球先进生产和管理技术的机会。只有企业具备了更高的技术能力和管理水平,才有可能攀升到价值链的更高层次。台湾地区的电子产业是通过合同制造发展起来的,由代工中小型家电起步,逐渐为国外PC厂商代工,而且还建立了自己的有关厂商,在此过程中本地企业不断学习,能力得到提升,发展到以创新为主的阶段,出现了宏碁、广达、华硕等本土跨国公司,这为中国大陆企业提供了可参考的发展路径。(www.xing528.com)

(五)企业角色升级

在国际生产体系中分工地位的提升还包括企业角色的升级,即加工企业在国际生产体系中的角色改变,由低位向高位攀升,提高在国际生产体系中的地位和控制力,例如,从价值链上的低层级供应商(一般供应商)升级到高层级供应商(主要供应商)。

在跨国公司国际生产体系当中,品牌领导者居于核心地位,以自身为主导形成全球生产网络。合同制造商的地位仅次于品牌领导者,是根据供货合同,为客户提供商品和服务的企业,一般拥有规模经济优势,而且具备技术创新能力,必要时可为客户开发新产品,并承担物流和订购、售后服务等相关业务。主要供应商直接与领导厂商接触,拥有自主性技术,能够承担除核心研发设计和营销战略制定环节以外的价值链环节。一般供应商与主要供应商联系,处于附属地位。大部分发展中国家的企业是从代工或一般供应商起步的,如果企业的技术水平、产品质量和管理能力有了明显提升,那么企业角色就可能上升到主要供应商。如果不仅制造技术水平高,还具备较强的自主创新能力,就有可能升级为合同制造商。当企业建立起自主知名品牌,或者掌握了最先进的生产技术,则有望达到国际生产体系核心的品牌领导者地位。从亚洲服装商品链的发展来看,日本、中国香港、韩国等地的服装企业都经历了从一般供应商到主要供应商,再到合同制造商,最后到品牌领导者的发展路径。目前,中国大陆企业由于普遍技术水平低,缺乏自主品牌及营销渠道,所以大部分仍处于跨国公司国际生产体系的外围,以一般供应商或者代工企业的角色参与,只有通过提高技术水平才能改变自身的角色定位,尽快实现企业角色升级。

(六)关联与溢出效应升级

关联与溢出效应升级是一种发生在配套产业之间的效应,是指一个产业内的加工企业通过国内生产网络的建立与延伸,向配套企业提供技术援助、员工流动等途径,从而推动当地的经济发展。

关联与溢出效应是利用上下游企业之间的联系实现的,显然,形成产业集群是促进关联与溢出效应升级的有效途径。目前中国已形成了很多的产业集群,其中一些代表性产业集群的分布情况如表6.1所示。这些产业集群当中有一些是借助沿海地区的地理优势,吸引外资,在“三来一补”的基础上形成的外向型出口加工产业集群,是跨国公司国际生产体系的一部分,如珠三角地区的电子信息产业集群和苏南地区、胶东半岛外资企业集聚形成的产业集群、福建晋江制鞋产业集群等。

表6.1 中国部分地区代表性产业集群

资料来源:吴利学、魏后凯、刘长全,《中国产业集群发展现状及特征》,《经济研究参考》2009年第15期 ,第2~15页,表1。

关于中国加工贸易产业关联与溢出效应升级的情况,刘德学和苏桂富(2006)通过问卷调查考察了182 家中国企业,发现加工贸易对配套产业的带动作用逐年增强,加工贸易企业在某种程度上形成了产业集群,但为加工贸易配套的内资企业配套产品的技术含量并不高。员工流动率比例合理,但技术与管理人员主要在外企之间流动,流向民营企业、自创企业和国有企业比较少,影响了技术外溢的效果。在今后的发展当中,应当针对阻碍关联与溢出效应的因素调整相关政策,更好地实现关联与溢出效应升级,促进参与跨国公司国际生产体系的积极效应加速扩散,推动我国产业的全面进步。

以上几种升级路径可归结为表6.2。应当注意到,这些升级路径之间有一定的内在联系,例如,产品升级如果跨越的层级很多,则有可能伴随着价值链的升级,从低附加值的简单产品升级到高附加值的核心部件。还有,企业能力升级是企业角色升级的基础,而企业角色升级也意味着价值链升级,因为只有企业能力有了实质性的提高,才有可能实现企业角色向更高层级的转换,而更高层级的企业必然处于价值链的更高位置。

表6.2 全球生产网络中的升级路径

资料来源:卜国琴,《全球生产网络与中国产业升级研究》,暨南大学出版社,2009年,第73页,表3-2。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