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跨国公司国际生产体系的模式选择

跨国公司国际生产体系的模式选择

时间:2023-05-2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东道国的市场容量与增长状况,可靠且有能力的本地企业与商业伙伴的存在,以及获得本地经营所需的资本的能力,对于跨国公司国际生产体系的模式选择会产生重要影响。因此,当东道国的市场厚度越大时,跨国公司国际生产体系选择跨国外包经营模式的动力就越强;反之,则选择垂直型FDI模式的倾向越强。因此,在企业税负较高的国家或地区,跨国公司国际化生产的组织模式更倾向于选择跨国外包。

跨国公司国际生产体系的模式选择

(一)跨国公司国际生产体系的主要组织模式

跨国公司国际生产体系的组织模式包括两种主要形式——对外直接投资(垂直一体化)和跨国外包(垂直非一体化)。20世纪90年代以前,跨国公司主要通过国际直接投资的方式进行产业转移和生产配置,构建其国际生产网络。在垂直专业化分工下,垂直型FDI模式占据主导地位。随着时间的发展,跨国公司国际生产体系的跨国外包模式(包含合同制造、服务外包、订单农业、特许与许可及其他各种契约关系)发展迅速。许多跨国公司不再包揽所有的生产工序,而是将部分生产和业务转包给一些具有比较优势的国家(地区)的企业,也就是将产品生产的各个环节有效地在全球进行空间地理布局,从而形成以垂直型FDI和跨国外包为核心的全球生产网络。

垂直型FDI模式是通过国际直接投资的方式在国外生产,并在跨国企业内部进行产品供应和技术转让等贸易活动。该经营模式下跨国公司在东道国以投资新建和跨国并购的形式建立新的具有所有权的企业组织,以从事其产品生产过程中的某些生产环节,从而形成各个海外分支机构的业务首尾相互衔接的跨国生产经营线。

在跨国外包的组织模式下,跨国公司主要通过契约方式将产品生产过程中的部分工序外包给具有比较优势的国家(地区)的独立厂商完成,该过程将企业内部的工序流程转变为跨越企业边界的市场交易。在各行业的经营向核心业务集中的趋势愈加明显的情况下,将产品生产过程中的非核心环节外包给其他企业,能够为跨国公司国际生产体系实现整体效率的最大化提供动力。

跨国公司通过垂直型FDI与跨国外包两种模式对全球生产体系进行经营管理。两者之间的选择主要基于相对成本、收益、相关风险以及各自的可行性。

对于跨国公司的垂直型FDI经营模式而言,其优点是交易成本低,能够有效保护其核心技术,并可凭借对产品生产的完全控制权促使跨国公司获得最大化利润。垂直型FDI无须为搜寻合适的第三方支付相应的交易成本,并且对生产体系的股权控制也保证了契约安排的有效执行。然而,在跨国公司的垂直型FDI模式下,企业面临的生产、运营模式更加复杂化、多元化,不同国家或地区之间在社会、文化以及政策方面存在显著差异,因此往往会带来更高的经营成本。同时,垂直型FDI模式也意味着跨国公司必须承担全部与经营活动相关的风险。

相对于垂直型FDI模式来说,跨国外包的国际经营模式同样有多方面的优势,如相对较低的前期成本支出以及运营资本,可以将特定的成本与风险转移给本地企业,等等。跨国外包的经营模式允许跨国公司将企业非核心的产品生产阶段外包给具有比较优势的企业生产,从而将跨国企业自身有限的资源用于产品的核心生产环节。然而,由于跨国外包的合作方式严重依赖于合同契约,为保证合作企业的行为符合规定,需要支付相应的监督与控制成本,并且需要良好的契约执行环境以规避执行合同契约时诸多可能发生的问题。因此,跨国外包模式存在交易成本高、不确定性大等缺点。

关于跨国公司国际生产体系模式选择的影响因素,一些学者从产业特性和区域特征两个层面加以研究,分别将市场特性、进入成本等产业层面因素以及劳动力成本、基础设施等区域层面因素纳入到分析框架中。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结合本节第一部分述及的相关理论,我们将影响跨国公司国际生产体系模式选择的主要因素归纳为要素禀赋、经济环境、政策与制度环境三个方面。

(二)组织模式选择的主要影响因素

1.要素禀赋

与一国(地区)参与跨国公司国际生产体系的动因相似,跨国公司国际生产体系组织模式的选择也与要素禀赋具有密不可分的关系,一国(地区)的劳动要素禀赋、资本要素禀赋以及技术要素禀赋的状况对于跨国公司在该国(地区)选择何种生产经营模式具有关键性的影响。跨国公司在垂直型FDI与跨国外包两种模式之间的选择,考虑的首要因素是要素禀赋条件,如较低的劳动力成本、资本配套能力等。发展中东道国低廉的劳动力成本对于垂直型FDI和跨国外包两种组织模式而言都是重要的吸引因素,但相对而言,跨国外包模式对东道国低成本劳动力优势的依赖性更强。

2.经济环境

(1)市场厚度

市场厚度测度的是整个行业的市场结构集中程度,是市场势力的重要量化指标。麦克拉伦(Maclaren,2000)将交易成本理论和市场厚度的概念结合起来分析国际分工问题。东道国的市场容量与增长状况,可靠且有能力的本地企业与商业伙伴的存在,以及获得本地经营所需的资本的能力,对于跨国公司国际生产体系的模式选择会产生重要影响。东道国市场上充裕的“合作者”蓄水池,使得跨国企业可以比较容易地找到最佳的合作伙伴,降低了双方的信息不对称程度和外部市场风险。对此,Grossman和Helpman(2005)指出市场厚度是交易成本的一个重要决定因素,最终产品厂商倾向选择厚度较大的市场,因为生产中间产品的企业数量更多,便于寻求最优的合作企业。相对于垂直型FDI来说,绝大多数的跨国外包活动往往需要强有力且经验丰富的本地合作伙伴承担起转移给他们的风险。因此,当东道国的市场厚度越大时,跨国公司国际生产体系选择跨国外包经营模式的动力就越强;反之,则选择垂直型FDI模式的倾向越强。(www.xing528.com)

(2)企业税负

东道国企业税负比例提高将增加跨国公司选择垂直型FDI模式的成本,降低其利润空间。相对于对外直接投资,跨国外包模式对于东道国税负的反应敏感性较低,由于税负主要由承包企业所承担,跨国公司采取外包经营模式基本上不用考虑东道国(地区)的税收负担。因此,在企业税负较高的国家或地区,跨国公司国际化生产的组织模式更倾向于选择跨国外包。此时,跨国公司将更多的成本和风险转移给承包企业,在全球资源优化配置的条件下争取获得产品内分工生产的最大利润。

(3)基础设施

东道国的基础设施条件对于跨国公司的全球生产与运营具有重要影响。信息通信技术进步及信息传递成本的降低使得企业之间相互协调、合作更加便利化,东道国的通信技术越先进,信息传递能力水平越高,那么跨国公司选择和匹配中间品供应商的成本就越低,相互沟通协作的效率就会大大提高。这有利于跨国公司在不同国家或地区进行生产和监督活动,其选择跨国外包生产方式的积极性将会提高。此外,交通运输条件也是影响跨国公司国际生产体系模式选择的重要因素。例如,沿海地区交通运输便利的先天优势使跨国公司倾向于在该地区选择垂直型FDI模式。与对外直接投资相比,东道国不利的基础设施环境对于跨国外包模式下开展业务的企业所产生的影响相对较小。

3.政策与制度环境

除了上述要素禀赋和经济环境因素,政策与制度环境也是影响跨国公司国际生产体系模式选择的重要因素。在格罗斯曼-哈特-摩尔(Grossman-Hart-Moore,GHM)不完全性契约理论框架下,Levchenko(2004)把制度因素纳入到贸易模型中。这里我们主要考虑影响较大的对外开放政策、法律系统水平以及契约执行环境三个方面的因素。

(1)对外开放政策

对外开放政策对于跨国公司生产体系模式选择也会产生较为重要的影响。诸多与国际直接投资相关的政策法规,如进入与经营法规、外国分支机构的待遇标准以及与FDI相关的国际协定,其合理性和稳定性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跨国公司国际直接投资的决定。显然,放开或取消外商投资与技术交流合作的限制、拓宽利用外资的领域等政策,有利于跨国公司选择垂直型FDI经营模式。而除了这些与外商直接投资相关的政策法规之外,一国(地区)为推动进出口贸易所实行的法律措施等有助于降低中间产品跨境交易的贸易壁垒,促进跨国外包组织模式的拓展。政府也可能制定专门的法律法规对跨国外包业务的经营进行管理,比如通过法律设置外包合同形式以及知识产权保护程度等,以保障跨国外包活动的顺利进行。

(2)法律系统水平

当东道国的法律系统水平较高时,跨国公司倾向于选择垂直型FDI的经营模式。跨国公司进行国际化生产,决定是否采用垂直一体化的方式在东道国投资设厂时,经营风险的大小将是其考虑的一个重点因素。健全的法律法规、良好的产权制度、标准的维权章程都有利于降低经营风险,因此,如果一国(地区)具有较高的法律系统水平,那么跨国公司在该国(地区)投资建厂进行垂直一体化生产的经营风险和法律风险就比较小,从而更偏向于选择垂直型FDI的经营模式。

(3)契约执行环境

跨国公司国际生产体系内部各项生产和贸易活动涉及诸多的合同契约,良好的契约执行环境可以保证国际化生产的各项活动依约顺利进行,降低了潜在的违约风险,保障跨国公司全球生产配置战略的最大利益。就垂直型FDI和跨国外包两种模式比较而言,跨国外包模式更依赖于承包企业所在国良好的契约执行环境。在跨国外包模式下,一方面,发包企业与承包企业之间具有利益分割的竞争性;另一方面,监督和管理承包企业生产活动具有相当的难度。良好的契约执行环境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约束承包企业争夺利益的违约行为,因而在契约执行环境良好的国家或地区,跨国公司选择国际外包组织模式的不利影响明显减弱。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