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充分发挥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体制优势!

充分发挥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体制优势!

时间:2023-05-2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整体看来,甘肃省特色产业区域呈现出分工明显、基地集中连片、产业链条逐步完善、质量效益不断提升的良好发展态势,实现了从零散状、碎片化到成链条、成体系的巨大变化。

充分发挥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体制优势!

1.保障人力资源充足,打造坚实的战斗堡垒

脱贫攻坚任务能否高质量完成,关键在人,关键在干部队伍质量。甘肃省在认真落实中央关于保持贫困地区党政正职相对稳定政策的基础上,紧紧围绕打赢脱贫攻坚战优化市县领导班子,确保最能打硬仗的干部在脱贫攻坚一线冲锋陷阵、担当作为。2019年以来,共调整补充市州党政班子成员102名,18名贫困县党政正职、9名挂职副书记得到提拔重用;9名贫困县县委副书记、常务副县长提拔到省直部门工作,全省共提拔重用脱贫攻坚中表现突出的干部1822名。选派54名省直单位副厅级正处级优秀干部到贫困县挂任专职副书记,对中央部委和东部4市对口帮扶干部全部安排分管脱贫攻坚。同时,调整优化村党组织书记2523名,公开选聘4041名专职化村党组织书记,村党组织书记和村委会主任“一肩挑”比例达87.6%。将村干部年报酬提高到3万元,村级办公经费提高到5万元。

甘肃省特别注重发挥驻村帮扶工作队生力军作用,从2015年起,累计选派驻村干部147333人,为全省7262个贫困村组建了驻村帮扶工作队,实现建档立卡贫困村一村一队全覆盖。此外,甘肃省不断加大从优秀村干部考录机关公务员力度,鼓励引导人才向艰苦边远地区和基层一线流动,连续引进4批中组部博士服务团来甘肃挂职,先后从32家省级医院和部队医院选派800余名医疗专家,对口帮扶我省58个贫困县;遴选41名副高职称以上省级专家组成服务团,深入8个未摘帽贫困县开展帮扶活动;与东部4市互派1.5万名专业技术人才结对帮扶和交流学习;建立省级农村人才实训基地,2017年以来,累计培训1.3万名农村实用人才,为决战决胜脱贫攻坚提供强有力人才支撑。

2.加强理论学习培训,凝聚强大的思想动力

甘肃省注重加强理论学习培训,不断提高各级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抓脱贫攻坚的政治自觉、思想自觉、行动自觉。2017年以来,全省围绕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扶贫工作的重要论述、对甘肃重要讲话和指示精神,累计培训党员干部508.9万人次;围绕富民产业发展、扶贫工作方法、精准扶贫政策等内容,分层分类对62.9万名乡村干部进行培训,有效提升了基层党员干部抓脱贫攻坚的能力素质。2020年以来,省委组织部努力克服新冠肺炎疫情影响,采取视频直播方式,对全省1.24万名新任乡村干部和新选派驻村帮扶干部进行专题培训。

同时,坚持以考促学、以学促用,着力增强各级帮扶干部业务能力和决战本领能力。采取“线上”“线下”相结合,突出“实践”“实战”导向,编印“口袋书”开展日常培训,通过“甘肃党建”信息化平台和微信群组织学习、开展测试,利用网络平台开展“线上”培训,举办培训班开展集中培训,督促各级帮扶干部“随时学、集中学、干中学”。

3.注入巨大资金支持,提供坚实的财力保障(www.xing528.com)

甘肃省是欠发达省份,各级财政困难,收支矛盾突出。为此,甘肃省专门成立省脱贫攻坚领导小组资金保障专责工作组,由省财政厅牵头,省民委、省发改委、省金融局、省农垦集团、人民银行兰州中心支行6家单位共同组成。按照党中央决策部署和省委、省政府工作要求,抽调精兵强将组成工作专班,建立日常协调调度机制,紧密协作、同频共振,千方百计筹措扶贫资金,精准统筹使用,强化监督管理,为全省脱贫攻坚取得决定性成果提供了坚实的财力保障。

2016—2020年,全省共投入财政专项扶贫资金836.8亿元。强力推动“两州一县”和省定18个深度贫困县脱贫攻坚工作,加大对35个深度贫困县倾斜支持。2018—2020年,共安排“两州一县”和18个省定深度贫困县财政专项扶贫资金397.5亿元;坚持财政资金和金融信贷“两轮驱动”,安排财政贴息81亿元,撬动金融机构信贷资金投入脱贫攻坚,累计为144.23万贫困户发放扶贫小额贷款647.39亿元。五年来,甘肃省坚持把扶贫协作工作当作一项“硬任务”来抓,累计投入财政援助资金达87.86亿元,实施协作项目4900余个。累计帮助引进企业405家,投资42.53亿元,通过利益联结、吸纳就业带动29.49万贫困人口增收。

4.大力发展特色产业,打造长久的发展动力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产业扶贫是最直接最有效的办法,也是增强贫困地区造血功能、帮助群众就地就业的长远之计。甘肃省坚持精准方略,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积极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立足贫困地区实际,持续扩大特色产业规模,因村因户因人施策,优化产业布局,拓宽群众脱贫致富路子,实现贫困人口持续稳定增收。

目前,甘肃省已逐步形成以“牛羊菜果薯药”六大主导产业为主,小庭院、小家禽、小手工、小买卖、小作坊“五小”特色产业为补充的产业格局。全省“牛羊菜果薯药”六大特色产业串点成线、以线带面,形成了以高原夏菜、都市型农业为主的沿黄产业带;以现代种业、种养循环、戈壁生态农业为主的河西节水灌溉农业区;以优质苹果、现代肉牛肉羊产业为主的陇东雨养农业区;以中药材马铃薯等为主的中部旱作农业区;以林果、蔬菜、现代畜牧业为主的天水及陇南山地特色农业区;以牦牛、藏羊、藏药等为主的甘南及祁连山高寒草地农牧交错区。

整体看来,甘肃省特色产业区域呈现出分工明显、基地集中连片、产业链条逐步完善、质量效益不断提升的良好发展态势,实现了从零散状、碎片化到成链条、成体系的巨大变化。全省农产品加工转化率达到54.5%,六大扶贫产业初步走上了生产、加工、销售一体化发展的路子,为脱贫攻坚与乡村产业振兴有效衔接奠定了基础。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